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浙教版科学七下 第三单元测试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质量为70kg的运动员进行跳伞练习,伞的重量是10kg。那在下落阶段,运动员的质量( )A.等于0kg B.等于80kg C.等于70kg D.等于60kg【答案】C【解析】质量是物质本身一种属性,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质量为70kg的运动员进行跳伞练习,那在下落阶段,虽然它的位置改变,但是运动员的质量保持不变,还是70kg,故C正确,而A、B、D错误。故选C。2.(2023七下·北仑期中)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 )A.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B.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C.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D.二氧化碳可用作灭火剂【答案】B【解析】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解答】A.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该反应有新物质葡萄糖和氧气生成,是化学变化,属于利用化学性质,故不符合题意。B. 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在汽化时要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热量,使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形成降雨,是利用它的物理性质,故符合题意;C. 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利用化学性质,故不符合题意。D. 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是利用了它不支持燃烧这一化学性质,以及密度比空气大这一物理性质,故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3.(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水冷却后,除了会凝固成冰晶体外,还会形成玻璃态。它是由液态水急速冷却到-108℃时形成的,玻璃态的水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减小B.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质量增大C.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是物理变化D.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是化学变化【答案】C【解析】AB.根据质量的属性分析水的质量变化,根据分析体积的变化;CD.物理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AB.根据题意可知,水从玻璃态变成普通状态时,质量保持不变,且水的密度不变。根据可知,水的体积不变,故A、B错误;CD.水从液态变成玻璃态时,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D错误。故选C。4.(2020七下·海宁月考)我国古代有许多艺术性、科学性较高的饮器。有一种杯叫“常满杯”,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圆锥体,放在空气中,不断有水滴产生,使其常满。关于此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杯中的水是水蒸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B.杯中生水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C.白玉是一种比热较小的物质,相同条件下温度变化显著D.利用此杯子在缺水的干旱地区能自动“生”水【答案】D【解析】A.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B.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C.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放热本领大小的物理量;D.根据水的来源判断。【解答】A.杯中的水是水蒸气在白玉上放热后,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所致,故A正确不合题意;B.杯中生水的过程,只是物质的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故B正确不合题意;C.白玉是一种比热较小的物质,相同条件下温度变化显著,故C正确不合题意;D.缺水的干旱地区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很小,因此很难自动成水,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5.(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东汉王充《论衡》曰:“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或凝华形成的B.雾是空气中的水遇热蒸发形成的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D.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答案】B【解析】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解答】A、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小水珠,或在极低的温度中直接凝华成小冰晶,小水珠或小冰晶悬浮在高空中形成了云,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C、雾和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符合题意,C正确,不符合题意;D、霜是空气中水蒸气在极低温度中遇冷直接变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6.(2024七下·宁波月考)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会“出汗”。有关这一现象的解释:①“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内一面:②“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外一面:④“汗”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⑤“汗”是液态水.其中正确的(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⑤【答案】A【解析】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液化要放热。【解答】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会“出汗”,这是因为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沾在玻璃上,汗出在室内一面,故正确的是①④⑤,故A正确。故选:A。7.(2024七下·鄞州月考)在下列各图中,能正确描述铁路铁轨的铸造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 )A. B. C. D.【答案】D【解析】铁是金属,是晶体,在铸造铁轨的过程中,应先将铁熔化,达到一定温度后进行浇铸,并重新使其凝固成固体。据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可对以上选项进行分析。【解答】A、该图是晶体先凝固降温,后熔化升温的过程,故A不合题意;B、该图是非晶体先凝固降温,后熔化升温的过程,故B不合题意;C、该图是非晶体先熔化升温,后凝固降温的过程,故C不合题意;D、该图是晶体先熔化升温,后凝固降温的过程,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8.(2024七下·海曙期末)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冬天,北方房屋窗户玻璃的外表面易结冰花,是凝华现象B.夏天,驾驶汽车时常开冷空调,挡风玻璃内表面易起雾,是液化现象C.舞台造雾常用干冰,雾的形成是干冰升华后,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二氧化碳液化而形成的D.烧开水看到的白汽是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答案】C【解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解答】A.冰花是水蒸气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故A正确不合题意;B.夏天,挡风玻璃内的雾是外面的水蒸气在玻璃上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形成,故B正确不合题意;C.舞台造雾常用干冰,雾的形成是干冰升华后,空气温度急剧下降,周围的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D.烧开水看到的白汽是水蒸气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后形成的,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9.(2024七下·奉化期末)如图所示的甜品,在下面盛有水的盘中加了干冰,甜品碗的周围冒着大量的“白气”,拿起碗,看到下面盘中的水在“沸腾”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B.“白气”是盛水盘中的水汽化形成的C.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盘中的水吸热后沸腾D.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冒出【答案】D【解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解答】AB:甜品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A、B错误;C:水的沸腾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干冰升华吸热,水放热,不能沸腾,故C错误;D:碗里的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从水中冒出,造成水面翻腾,看起来像是在“沸腾”,故D正确。故选:D。10.(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冰冻矿泉水完全熔化后,质量变小,密度不变B.植物种子带到太空后,质量变大,密度不变C.一杯牛奶喝掉一半后,质量变小,密度不变D.对于同种物质,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答案】C【解析】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只有在所含物质的多少发生变化时才会改变,如果只是改变了形状、状态、位置则不会发生改变;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质量、体积的变化一般不会引起密度的变化,只有气体在膨胀和被压缩时,密度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解答】A、冰熔化成水,是状态发生了变化,质量不会改变,但密度却变大了,故A错误;B、物体被带到太空只是改变了位置,质量、密度都不会改变,故B错误;C、牛奶被喝掉一半,含有的物质变少了,质量自然变小,而牛奶依然是牛奶,物质没变,所以密度不变,故C正确;D、对于同一种物质,ρ不变,m=ρV,m与V成正比,故D错误。故答案为:C。11.(2025七下·浙江月考)各国在新材料领域竞争激烈。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体“气凝胶”以坚固、熔点高而被广泛应用。制造某大飞机需用密度为7.8×103kg/m3超高强度钢130吨,若用一种密度为3kg/m3“气凝胶”代替钢材制造同样的一架飞机,则需要“气凝胶”的质量为A.0.05吨 B.0.26吨 C.2.6吨 D.50吨【答案】A【解析】知道钢材的质量和钢的密度,利用密度公式求出钢材的体积,即气凝胶的体积;又知道气凝胶的密度,利用公式m=ρV求气凝胶的质量。【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气凝胶的体积:,气凝胶的质量:m=ρ气凝胶V=3kg/m3×m3=50kg=0.05t。故选A。12.(2024·平湖模拟)如图为某晶体的状态变化过程,甲、乙、丙对应固、液、气三种状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的过程需要放热B.BC段对应的状态是固液共存态C.DE段对应的温度为该晶体的熔点D.白雾形成对应的状态变化过程是乙→丙【答案】B【解析】A.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B.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为固液共存态;C.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D.白雾的本质是小水珠,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解答】A.由题可知甲是固态,乙是液态,从甲到乙是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故A错误;B.BC段温度不变,是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故B正确;C.DE段是由液体变为气体,不是熔化过程中,所以DE段不是该晶体的熔点,故C错误;D.白雾的本质是小水珠,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所以白雾的形成对应状态变化过程是丙→乙,故D错误。13.(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的m-V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质量相同时,乙的体积为甲的2倍B.体积相同时,乙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C.甲物质的密度比乙小D.体积为30cm3的甲物质的质量为15g【答案】A【解析】A.根据图片确定二者的体积之比;B.根据密度的性质判断;C.根据公式分别计算出二者密度大小即可;D.根据m=ρV计算甲的质量。【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当甲和以的质量都是10g时,甲的体积为10cm3,乙的体积为20cm3,则乙的体积是甲的体积的2倍,故A正确;B.密度是物质的性质,与质量和体积无关,故B错误;C.甲的密度为,乙的密度为:,即甲的密度比乙的密度大,故C错误;D.体积为30cm3的甲的质量为:m甲=ρ甲V甲=1g/cm3×30cm3=30g,故D错误。故选A。14.(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医院里有一只氧气瓶,它的容积是,里面装有密度为的氧气,某次抢救病人用去了5g氧气,则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为( )A. B. C. D.【答案】B【解析】利用密度公式先计算氧气瓶里的总质量,然后再求剩余氧气的密度。【解答】由密度公式得m=pV=10×10-3m3×2.5kg/m3=25g; 所以,剩余氧气质量m2=25g-5g=20g所以剩余氧气的密度=m2/V=2kg/m3。故答案为:B。15.(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为了测量某金属块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测量金属块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然后用量筒和水测量金属块的体积如图乙所示。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A.金属块的质量为39.4gB.金属块的体积为30cm3C.金属块的密度为7.88×103kg/m3D.金属块的密度为7.8g/cm3【答案】D【解析】A.根据甲图确定游码的质量和砝码的质量,然后二者相加得到金属块的质量;B.根据乙图读出两个量筒的示数,然后相减得到金属块的体积;CD.根据计算金属块的密度。【解答】A.由图甲可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则游码的质量为4g,那么物体的质量m=20g+10g+5g+4g=39g,故A错误;B.由图乙可知,金属块的体积为:V=30mL-25mL=5mL=0.005L,故B错误;CD.金属块的密度:.故C错误,D正确。故选D。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16. 炎热的夏天,小科同学从冰箱中拿出的冰棒上常粘着一些白花花的“粉”,剥开包装纸看到冰棒直冒“白气”,其中“粉”和“白气”的形成分别是 和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吃冰棒感到凉快,主要是由于 。【答案】凝华;液化;冰棒熔化吸热【解析】物质直接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解答】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棒会直接凝华成小冰粒附着在冰棒的包装袋上,这就是白花花的“粉”。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棒会放热液化成小水滴,这就是冰棒冒出的“白气”。冰棒在嘴里会熔化,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所以会感觉凉快些。17.阅读下列信息:铝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质地较软,很容易制成薄片;铝的密度较小(2.7 g/cm3),有良好的导电性和传热性;铝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作用,生成致密的保护层——氧化铝;铝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根据上述信息,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铝的物理性质有 ;(2)铝的化学性质有 。【答案】(1)白色、质地较软、密度较小、导电性和传热性(2)容易与氧气作用;铝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解析】【解答】铝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质地较软、铝的密度较小、有良好的导电性和传热性都属于物理性质描述;铝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作用、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属于化学性质的描述。本题考查物质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的应用18.(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面对流感,我们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还可以用75%的酒精溶液对手进行消毒。小科同学查阅资料发现酒精具有如下性质: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①易燃、②易挥发、③无色透明的液体;④具有略带刺激性的特殊香味;⑤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请回答:(1)以上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填文中序号);(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临床上,酒精除了消毒外,还常用于为高烧患者擦身,这主要是利用了酒精具有 的性质,能吸收并带走患者身上的热量,以达到降温的目的。(3)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是因为 【答案】(1)①(2)汽化吸热(3)分子间存在空隙【解析】(1)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2)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汽化需要吸热,据此分析解答;(3)根据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解答。【解答】(1)易燃性是必须通过燃烧这种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选①;(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临床上,酒精除了消毒外,还常用于为高烧患者擦身,这主要是利用了酒精具有汽化吸热的性质,能吸收并带走患者身上的热量,以达到降温的目的。(3)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空隙。19.(2023七下·宁海期中)小宁按照书本中的实验要求“探究水的沸腾”。(1)当水沸腾时的情况如图 (选填“A”或“B”)所示,上升的气泡内主要是 (选填“空气”或“水蒸气”)(2)小宁前后绘制了两次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C所示,其原因是水的 不同。【答案】(1)A;水蒸气(2)质量【解析】(1)水沸腾前,底部产生的气泡上升时逐渐变小;水沸腾时,底部产生的气泡上升时逐渐变大。根据汽化的知识解答。(2)根据图片比较升高温度大小,根据加热时间比较吸收热量大小,根据Q=cm△t确定二者的哪个因素不同即可。【解答】(1)在A图中,气泡上升时越来越大,则此时水沸腾。水沸腾时,水不断变成水蒸气,则气泡内主要是水蒸气。(2)根据图像可知,二者升高的温度相同,比热容相同,且二者加热时间不同,那么吸收的热量不同。根据Q=cm△t可知,此时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即水的质量不同。20.如图所示表示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关系、物质的密度跟体积的关系,从甲图中可见,120 g D物质的体积是 ,从乙图中可见阴影部分S的面积表示物质的 ,其值为 。【答案】200cm3;质量;12g【解析】(1)据物质D的质量与体积关系图象能得出D的密度;知道该物质的质量,据公式可计算出此时该物质的体积;(2)分析图象乙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能看出其横坐标表示体积,纵坐标表示密度,故据密度的公式分析即可判断出此时阴影部分的面积所表示的物理量,并能计算出其具体的数值。【解答】解:(1)对于D物质,其质量是6g时的体积是10cm3,所以该物质的密度是;故当其质量是120g时的体积是:;(2)分析图象乙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能看出其横坐标表示体积,纵坐标表示密度,故此时阴影部分的面积即为ρV,即为该物质的质量;所以此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物质的质量,该物质的质量是m″=ρ″V″=3g/cm3×4cm3=12g。故答案为:200cm3;质量;12g。21.(2024七下·海曙期末)在探究固体的熔化实验中,把分别装有固体a与b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将温度计正确的插入两种固体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固体a的熔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固体b的熔化图像如图丙所示。(1)固体a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此时a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2)固体b属于一种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3)已知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标准大气压下,烧杯与试管中均加入水,通过酒精灯加热,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 沸腾。(选填“会”或“不会”)【答案】(1)不变;固液共存(2)非晶体(3)不会【解析】(1)晶体熔化时,虽然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晶体熔化前为固态,熔化后为液态,熔化中为固液共存态;(2)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3)液体沸腾的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固体a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此时处于固液共存态;(2)固态b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没有熔点,因此为非晶体;(3)根据题意可知,试管中的水可以从烧杯中的水吸热,从而达到水的沸点100℃,但是此时内外水温一致,因此不能再从外面吸热,因此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22.(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国家标准打印纸为每包500张。小明同学家里新买了一包打印纸,他用刻度尺测出了这包打印纸的总厚度为5cm,则一张纸的厚度为 cm(外包装厚度忽略不计)。在测量过程中,他发现外包装上标着字样,经询问得知,其表示这种打印纸每平方米的质量为70克。由此可算出打印纸的密度为 。【答案】0.01;700【解析】知道这包纸的总厚度和张数,两者相除即为一张纸的厚度;知道每张纸的厚度可求1m3纸的体积,由70g/m2可知1m3纸的质量,利用密度公式求出纸的密度。【解答】一张纸的厚度为一张面积为1m2即104cm2的打印纸的体积V=Sh=1×104cm2×0.01cm=100cm3由70g/m2可知,一张面积为1m2纸的质量m=70g,则打印纸的密度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23.(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实验室里,同学们进行探究“冰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1)组装实验装置时,对于P和Q,应先调整 (选填“P”或“Q”)的位置;(2)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 ;(3)根据实验数据,小科画出了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图象后可知:①冰熔化过程中 ;②不考虑热量损失,第2﹣4min冰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10﹣12min水吸收的热量。【答案】Q;使冰受热均;不变;等于【解析】(1)酒精灯需要用外焰加热,因此先放好酒精灯,再固定好铁圈的高度,故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安装器材;(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时,一般都采用水浴法,物体受热均匀,温度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3)冰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用加热时间的长短可以间接反映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加热时间越长,物质吸收的热量越多。【解答】(1)在实验中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应根据酒精灯外焰的高度确定铁圈的高度,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安装,所以在组装实验装置时,应先调整Q的位置。(2)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这种加热方法叫水浴法,该方法能使冰受热均匀。(3)分析图像后知道,①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4)不考虑热量损失,加热时间越长,物质吸收的热量越多,第2-4min和第10-12min加热时间相等,所以第2-4min冰吸收的热量等于第10-12min水吸收的热量。24.(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实验小组的同学做测量某物体密度的实验。(1)天平调平衡时指针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测量质量时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用量筒量出物体的体积如图丙,则被测物体的密度为 。(2)若按图丙中先测出物体的体积,再将物体取出直接用天平测量质量,则所测物体的密度比真实值 (选填“大”或“小”)。(3)老师说不用砝码和量筒也能测出物体的密度,于是他们用两个相同的烧杯(满足实验需求)、没有砝码的天平、刻度尺以及足量的水等器材,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你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①烧杯中装入适量水,用刻度尺测出水面到烧杯杯底的高度。②将物体放入烧杯中完全浸没,用刻度尺测出此时水面到烧杯杯底的高度。③将步骤②的烧杯放在天平的左盘,在右盘放一个相同的烧杯, ,用刻度尺测出水面到玻璃杯杯底的高度。④用上述步骤中的测量表示物体密度的表达式为 (水的密度用表示)【答案】(1)右;2.74×103(2)大(3)向烧杯中加水,直至天平平衡;【解析】测量前对天平进行调节,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左侧,平衡螺母向右调节,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右侧,平衡螺母向左调节,直至天平平衡;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左盘中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示数;使用排水法测量物体的体积时,先用量筒测出适量水的体积,然后测出水和物体的总体积,两者之差就是物体的体积。【解答】(1)调节天平横梁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直至天平平衡;由图乙知道,物体质量m=20g+5g+2.4g=27.4g与图丙知道,物体的体积V=30mL-20mL=10mL=10cm3物体的密度(2)先测的体积,则将物体从量筒的水中取出会沾水,再测的质量会偏大,由知道,测出物体的密度比真实值偏大。(3)①烧杯装适量的水,用刻度尺测出水面到烧杯底的距离为h1;②将物体放入烧杯中完全浸没,用刻度尺测出水面到烧杯底的距离为h2;③将步骤②中的烧杯放在天平的左盘,在天平右盘放一个相同的烧杯,向烧杯中加水,直至天平平衡,用刻度尺测出水面到烧杯底的距离为h3;设烧杯的底面积为S,则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密度为25.小红为了测量盐水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线处.横梁静止时,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如图甲所示.为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移动.(2)将盛有适量盐水的杯子放在调好的天平左盘,测出杯子和盐水的总质量为106.8g.然后将杯中盐水的一部分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 cm3.(3)再将盛有剩余盐水的杯子放在天平左盘内称量,使天平横梁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右盘中砝码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丙所示,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为 kg/m3.【答案】(1)右(2)40(3)1.11×103【解析】(1)在天平的调平过程中,指针左偏,说明左盘低,右盘高.哪端的盘较高,平衡力螺母便向哪端调节.(2)在进行量筒的读数时,注意量筒的分度值.(3)天平平衡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根据公式ρ= 进行计算.m是量筒中盐水的质量;V是量筒中盐水的体积.【解答】解:(1)由图知,指针左偏,说明左盘低右盘高,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节.(2)量筒的分度值为1mL,盐水的体积为40mL=40cm3.(3)天平的读数为:m=50g+10g+2.4g=62.4g,量筒中盐水的质量为106.8g﹣62.4g=44.4g,盐水的密度为:ρ= = =1.11g/cm3=1.11×103kg/m3.故答案为:(1)右;(2)40;(3)1.11×103.26.(2024七下·宁波月考) 科学课上,为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某组同学设想:当吸了水的无纺布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因水分蒸发而质量变小,所以可以通过测量无纺布在相同时间后的质量变化情况,来判断其中水分蒸发的快慢。于是他们用相同材质、相同大小的无纺布,在等质量水中浸泡相同时间,使其含水量相同,并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请据图回答:(1)选择装置甲和装置丁作对照,可以研究 对蒸发快慢的影响;(2)若要探究“空气流速”对蒸发快慢的影响,应该选择的装置是 ;(3)如表是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的数据记录。实验组别 实验1 实验2 实验3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电子天平读数(克) 开始时 7.5 7.5 7.6 7.6 7.4 7.45分钟后 7.1 6.5 7.3 6.7 7.0 6.6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 (“快”或“慢”);②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可以得出结论: 。【答案】(1)液体表面积(2)甲、丙(3)慢;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解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速度。液体的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上空气流速越大,液体蒸发越快。蒸发时吸收热量。【解答】(1)比较甲、丁可知,丁中的无纺布折叠了,所以不同的是水的表面积,可以研究液体表面积对蒸发快慢的影响;(2)若要探究“空气流通”对蒸发快慢的影响,需控制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相同,改变液面附近空气流速,故应该选择的装置是甲和丙;(3)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说明甲中水分多,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慢;②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27.(2023七下·吴兴期末)今年寒假,项目化作业“麦芽糖制作”是七年级小明同学最开心的一件事了。他把制作过程绘图如下:(1)任务一:培养麦芽小明为探究小麦种子的萌发条件,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分析回答问题:在A、B、C、D四个培养皿内分别放入等量的棉花,在棉花上放30粒饱满、结构完整的小麦种子,然后将它们放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种子的萌发情况如下表:装置 A B C D场所 日光下 日光下 黑暗中 黑暗中温度 20℃ 20℃ 20℃ 20℃棉花干湿状态 潮湿 干燥 潮湿 干燥种子萌发情况 29粒 0粒 30粒 0粒根据哪两组实验结果分析,光照不是小麦种子萌发的必要环境条件 。A.A B.B C.C D.D(2)除了上述探究的因素,请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给项目小组提出几点操作上的注意要点,以提高种子的萌发率? (至少写两点)任务二:发酵:混合麦芽与糯米小明将糯米煮好后降温,再加入麦芽搅拌均匀后放入电饭煲保温发酵6小时左右,将发酵后的糯米过滤取汁。通过查阅课外资料发现,麦芽中含有α-淀粉酶,它能分解淀粉。麦芽和糯米混合发酵的过程属于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任务三:加热制糖过滤得到的滤汁先大火煮沸,煮到有气泡时不断搅拌,煮至挂起状态即为麦芽糖。思考:本项目化学习耗费时间较长,小明的父母觉得他在浪费时间,这么做意义不大。对此,你怎么看?如果是你,你会如何与父母沟通? (至少说两点令人信服的理由)【答案】(1)C(2)放置适宜的温度、水分不要浸没种子(充足的空气)、播种不能过于密集、播种前用水浸泡;化学变化;①增强动手能力 ②里面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合理即可)【解析】种子的萌发需要的外部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种子萌发需要的内部条件是种子颗粒饱满,不处在休眠期;【解答】(1)从表格中可以看出AC作为对照,可以得出光照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环境条件;(2)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所以放置适宜的温度、水分不要浸没种子(充足的空气)、播种不能过于密集、播种前用水浸泡等方式都能提高种子的萌发;任务二:通过查阅课外资料发现,麦芽中含有α-淀粉酶,它能分解淀粉。 所以麦芽和糯米混合发酵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的产生,所以属于化学变化;任务三:我认为这样的项目化活动能够①增强动手能力 ②里面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故答案为:(1) C (2)放置适宜的温度、水分不要浸没种子(充足的空气)、播种不能过于密集、播种前用水浸泡;化学变化;①增强动手能力 ②里面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四、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28.(本题6分,每小题2分)(2024七上·武义期末)右表是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加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文字说明: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回答。配料 保质期 含碘量氯化钠、碘酸钾 18个月 20~40毫克/千克储存指南 食用方法避热避光、密封 勿长时间炖炒(1)加碘盐通常的颜色和状态分别为白色、 态,这是加碘盐的物理性质;(2)由储存指南和食用方法可推测加碘盐在受热时 (填“易”或“不易”)分解,这它的 性质;(3)食盐溶于水属于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答案】(1)固态(2)易;化学(3)物理【解析】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加碘盐通常的颜色和状态分别为白色、固态,这是加碘盐的物理性质。由储存指南和食用方法可推测加碘盐在受热时易分解,这是它的化学性质。【解答】(1)加碘食盐通常的颜色和状态为白色固体,此类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2)根据题中信息可知贮藏方法是避光,避热,食用方法是烹调时待食品熟后加入碘盐,推测碘酸钾受热易分解,该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3)食盐溶于水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29.(本题6分,每空2分)(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一款被称为“喝水神器”的55度保温杯在网店热销。往保温杯中加入热水,并可使温度快速降至55度并较长时间保持。项目小组想选择海波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器材,自制一款48℃保温杯。器材:易拉罐(导热性能好),铝箔隔热棉(导热性能差),海波,剪裁好的2个直径不同的塑料瓶。(1)方案设计:请选择上述材料,通过画图并注明所用材料,设计一个速冷保温杯 ;(2)实验验证:盖上盖子摇一摇,每隔一段时间测量杯中水和海波的温度,并作出温度与时间的曲线图,发现并没有快速使水达到48℃,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3)方案迭代:在改进实验后,重复上述实验,并作出温度与时间的曲线图(图乙);利用题目信息结合所学科学知识,解释水能快速降到48℃并维持不变的原因: 。乙:常温倒入热水随时间变化【答案】(1)方案设计:图:最外面的大塑料瓶不画也可以(2)实验验证:海波的质量太少、水的质量太多、水温太高(3)方案迭代:开水倒入杯中后,此过程海波吸收热量,当海波温度上升到48℃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且温度不变,水温也下降至48度,不再发生热传递。【解析】方案设计: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验证:根据图线分析回答;方案迭代:晶体有固定的熔点,达到熔点,继续吸热且温度不变。【解答】(1)方案设计:用导热性好的易拉罐做内胆,中间填入海波,外层用隔热性好的铝箔隔热棉,并用2个直径不同的塑料瓶盛装(2)实验验证:由图可知,海波熔化完后温度持续升高,说明海波的质量太少,水的质量太多,造成水温太高;(3)方案迭代:开水倒入杯中后,此过程海波吸收热量,当海波温度上升到48℃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且温度不变,水温也下降至48℃,不再发生热传递。30.(本题7分,第1-2小题每题2分,第3小题3分)(2023七上·东阳期末)”农夫山泉有点甜”是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如图所示是一瓶550mL的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水的密度为1×103kg/m3,冰的密度为0.9×103kg/m3)(1)这瓶矿泉水的质虽是多少克?(2)将这瓶水放入冰箱,水凝固成冰后质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水完全变成冰后,冰的体积是多少?【答案】(1)解:550mL=550cm3m=pV= 1g/cm3×550cm3=550g(2)不变(3)解:V冰=m/ρ冰=550g/(0.9g/cm3)=611cm3【解析】根据的变形公式、进行解答。【解答】(1)由得,即可计算出这瓶矿泉水的质量;(2)水完全变成冰后,质量不变,由得即可计算出冰的体积。31.(本题8分,每小题2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汽车防冻液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防冻液含量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混合液的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混合液的不同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____。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 ℃ ,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混合液中,宜选____A.30% B.40% C.60% D.90%(3)请在图中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像 ;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 ℃。(4)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其原因是 。【答案】(1)D(2)B(3)描点作图略;120 (数值在 19 - 121 之间均正确)(4)升高;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胨液食量增庆【解析】根据表中数据分析,防冻液含量增加过程中,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结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判断出混合液凝固点的大致范围,再由表中数据找出合适的防冻液。利用描点法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以找出当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长时间使用后,混合液中的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使混合液的沸点升高。【解答】(1)观察表中数据得出, 当防冻棭含量由 逐渐增大到 时, 混合液的凝固点先降低后升高; (3) 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像, 由图像可以找出当防冻液的含量达到 时, 混合液的沸点为 ; (4) 与原来相比, 水箱内的水由于汽化而减少, 防冻液的含量增大,使混合液的沸点升高。32.(本题8分,第1小题2分,第2-3小题每个3分)(2023七上·东阳期末)如图甲所示,体积为500cm3的平底圆柱形容器和一个质量为158g的铁球置于水平桌面上,容器厚度不计。容器内盛水时,容器和水的总质量与水的体积关系如图乙所示。(1)由图乙可知,该容器的质量为 克。(2)当容器盛满水时,容器和水的总质最是多少克?(3)在容器盛满水后,将铁球轻轻放入容器,铁球静止后停在容器底部,此时容器的总质量是多少克?(铁的密度为7.9×103kg/m3)【答案】(1)100(2)解:m水=ρV=1g/cm3×500cm3=500gm=m水+m容=500g+100g=600g(3)解:;m水=ρ水V水=1g/cm3×20cm3=20g;【解析】(1)从图乙可知,当液体体积为0时,则为容器的质量;(2)利用体积公式求出容器的容积,即装满液体时液体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可求液体的总质量;(3)铁球沉入容器底,溢出水的体积等于小球的体积,据此利用密度公式可求溢出液体的质量;即可计算出容器的总质量。【解答】(1)由乙图可知,当液体的体积为0时,容器的质量为m容器=100g;(2)由的变形公式计算出水的质量,则容器和水的总质量为: m=m水+m容;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浙教版科学七下 第三单元测试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质量为70kg的运动员进行跳伞练习,伞的重量是10kg。那在下落阶段,运动员的质量( )A.等于0kg B.等于80kg C.等于70kg D.等于60kg2.(2023七下·北仑期中)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 )A.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B.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C.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D.二氧化碳可用作灭火剂3.(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水冷却后,除了会凝固成冰晶体外,还会形成玻璃态。它是由液态水急速冷却到-108℃时形成的,玻璃态的水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减小B.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质量增大C.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是物理变化D.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是化学变化4.(2020七下·海宁月考)我国古代有许多艺术性、科学性较高的饮器。有一种杯叫“常满杯”,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圆锥体,放在空气中,不断有水滴产生,使其常满。关于此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杯中的水是水蒸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B.杯中生水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C.白玉是一种比热较小的物质,相同条件下温度变化显著D.利用此杯子在缺水的干旱地区能自动“生”水5.(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东汉王充《论衡》曰:“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或凝华形成的B.雾是空气中的水遇热蒸发形成的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D.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6.(2024七下·宁波月考)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会“出汗”。有关这一现象的解释:①“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内一面:②“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外一面:④“汗”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⑤“汗”是液态水.其中正确的(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⑤7.(2024七下·鄞州月考)在下列各图中,能正确描述铁路铁轨的铸造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 )A. B. C. D.8.(2024七下·海曙期末)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冬天,北方房屋窗户玻璃的外表面易结冰花,是凝华现象B.夏天,驾驶汽车时常开冷空调,挡风玻璃内表面易起雾,是液化现象C.舞台造雾常用干冰,雾的形成是干冰升华后,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二氧化碳液化而形成的D.烧开水看到的白汽是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9.(2024七下·奉化期末)如图所示的甜品,在下面盛有水的盘中加了干冰,甜品碗的周围冒着大量的“白气”,拿起碗,看到下面盘中的水在“沸腾”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B.“白气”是盛水盘中的水汽化形成的C.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盘中的水吸热后沸腾D.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冒出10.(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冰冻矿泉水完全熔化后,质量变小,密度不变B.植物种子带到太空后,质量变大,密度不变C.一杯牛奶喝掉一半后,质量变小,密度不变D.对于同种物质,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11.(2025七下·浙江月考)各国在新材料领域竞争激烈。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体“气凝胶”以坚固、熔点高而被广泛应用。制造某大飞机需用密度为7.8×103kg/m3超高强度钢130吨,若用一种密度为3kg/m3“气凝胶”代替钢材制造同样的一架飞机,则需要“气凝胶”的质量为A.0.05吨 B.0.26吨 C.2.6吨 D.50吨12.(2024·平湖模拟)如图为某晶体的状态变化过程,甲、乙、丙对应固、液、气三种状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的过程需要放热B.BC段对应的状态是固液共存态C.DE段对应的温度为该晶体的熔点D.白雾形成对应的状态变化过程是乙→丙13.(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的m-V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质量相同时,乙的体积为甲的2倍B.体积相同时,乙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C.甲物质的密度比乙小D.体积为30cm3的甲物质的质量为15g14.(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医院里有一只氧气瓶,它的容积是,里面装有密度为的氧气,某次抢救病人用去了5g氧气,则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为( )A. B. C. D.15.(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为了测量某金属块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测量金属块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然后用量筒和水测量金属块的体积如图乙所示。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A.金属块的质量为39.4gB.金属块的体积为30cm3C.金属块的密度为7.88×103kg/m3D.金属块的密度为7.8g/cm3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16. 炎热的夏天,小科同学从冰箱中拿出的冰棒上常粘着一些白花花的“粉”,剥开包装纸看到冰棒直冒“白气”,其中“粉”和“白气”的形成分别是 和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吃冰棒感到凉快,主要是由于 。17.阅读下列信息:铝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质地较软,很容易制成薄片;铝的密度较小(2.7 g/cm3),有良好的导电性和传热性;铝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作用,生成致密的保护层——氧化铝;铝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根据上述信息,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铝的物理性质有 ;(2)铝的化学性质有 。18.(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面对流感,我们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还可以用75%的酒精溶液对手进行消毒。小科同学查阅资料发现酒精具有如下性质: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①易燃、②易挥发、③无色透明的液体;④具有略带刺激性的特殊香味;⑤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请回答:(1)以上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填文中序号);(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临床上,酒精除了消毒外,还常用于为高烧患者擦身,这主要是利用了酒精具有 的性质,能吸收并带走患者身上的热量,以达到降温的目的。(3)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是因为 19.(2023七下·宁海期中)小宁按照书本中的实验要求“探究水的沸腾”。(1)当水沸腾时的情况如图 (选填“A”或“B”)所示,上升的气泡内主要是 (选填“空气”或“水蒸气”)(2)小宁前后绘制了两次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C所示,其原因是水的 不同。20.如图所示表示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关系、物质的密度跟体积的关系,从甲图中可见,120 g D物质的体积是 ,从乙图中可见阴影部分S的面积表示物质的 ,其值为 。21.(2024七下·海曙期末)在探究固体的熔化实验中,把分别装有固体a与b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将温度计正确的插入两种固体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固体a的熔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固体b的熔化图像如图丙所示。(1)固体a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此时a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2)固体b属于一种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3)已知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标准大气压下,烧杯与试管中均加入水,通过酒精灯加热,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 沸腾。(选填“会”或“不会”)22.(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国家标准打印纸为每包500张。小明同学家里新买了一包打印纸,他用刻度尺测出了这包打印纸的总厚度为5cm,则一张纸的厚度为 cm(外包装厚度忽略不计)。在测量过程中,他发现外包装上标着字样,经询问得知,其表示这种打印纸每平方米的质量为70克。由此可算出打印纸的密度为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23.(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实验室里,同学们进行探究“冰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1)组装实验装置时,对于P和Q,应先调整 (选填“P”或“Q”)的位置;(2)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 ;(3)根据实验数据,小科画出了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图象后可知:①冰熔化过程中 ;②不考虑热量损失,第2﹣4min冰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10﹣12min水吸收的热量。24.(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实验小组的同学做测量某物体密度的实验。(1)天平调平衡时指针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测量质量时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用量筒量出物体的体积如图丙,则被测物体的密度为 。(2)若按图丙中先测出物体的体积,再将物体取出直接用天平测量质量,则所测物体的密度比真实值 (选填“大”或“小”)。(3)老师说不用砝码和量筒也能测出物体的密度,于是他们用两个相同的烧杯(满足实验需求)、没有砝码的天平、刻度尺以及足量的水等器材,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你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①烧杯中装入适量水,用刻度尺测出水面到烧杯杯底的高度。②将物体放入烧杯中完全浸没,用刻度尺测出此时水面到烧杯杯底的高度。③将步骤②的烧杯放在天平的左盘,在右盘放一个相同的烧杯, ,用刻度尺测出水面到玻璃杯杯底的高度。④用上述步骤中的测量表示物体密度的表达式为 (水的密度用表示)25.小红为了测量盐水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线处.横梁静止时,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如图甲所示.为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移动.(2)将盛有适量盐水的杯子放在调好的天平左盘,测出杯子和盐水的总质量为106.8g.然后将杯中盐水的一部分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 cm3.(3)再将盛有剩余盐水的杯子放在天平左盘内称量,使天平横梁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右盘中砝码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丙所示,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为 kg/m3.26.(2024七下·宁波月考) 科学课上,为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某组同学设想:当吸了水的无纺布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因水分蒸发而质量变小,所以可以通过测量无纺布在相同时间后的质量变化情况,来判断其中水分蒸发的快慢。于是他们用相同材质、相同大小的无纺布,在等质量水中浸泡相同时间,使其含水量相同,并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请据图回答:(1)选择装置甲和装置丁作对照,可以研究 对蒸发快慢的影响;(2)若要探究“空气流速”对蒸发快慢的影响,应该选择的装置是 ;(3)如表是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的数据记录。实验组别 实验1 实验2 实验3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电子天平读数(克) 开始时 7.5 7.5 7.6 7.6 7.4 7.45分钟后 7.1 6.5 7.3 6.7 7.0 6.6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 (“快”或“慢”);②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可以得出结论: 。27.(2023七下·吴兴期末)今年寒假,项目化作业“麦芽糖制作”是七年级小明同学最开心的一件事了。他把制作过程绘图如下:(1)任务一:培养麦芽小明为探究小麦种子的萌发条件,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分析回答问题:在A、B、C、D四个培养皿内分别放入等量的棉花,在棉花上放30粒饱满、结构完整的小麦种子,然后将它们放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种子的萌发情况如下表:装置 A B C D场所 日光下 日光下 黑暗中 黑暗中温度 20℃ 20℃ 20℃ 20℃棉花干湿状态 潮湿 干燥 潮湿 干燥种子萌发情况 29粒 0粒 30粒 0粒根据哪两组实验结果分析,光照不是小麦种子萌发的必要环境条件 。A.A B.B C.C D.D(2)除了上述探究的因素,请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给项目小组提出几点操作上的注意要点,以提高种子的萌发率? (至少写两点)任务二:发酵:混合麦芽与糯米小明将糯米煮好后降温,再加入麦芽搅拌均匀后放入电饭煲保温发酵6小时左右,将发酵后的糯米过滤取汁。通过查阅课外资料发现,麦芽中含有α-淀粉酶,它能分解淀粉。麦芽和糯米混合发酵的过程属于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任务三:加热制糖过滤得到的滤汁先大火煮沸,煮到有气泡时不断搅拌,煮至挂起状态即为麦芽糖。思考:本项目化学习耗费时间较长,小明的父母觉得他在浪费时间,这么做意义不大。对此,你怎么看?如果是你,你会如何与父母沟通? (至少说两点令人信服的理由)四、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28.(本题6分,每小题2分)(2024七上·武义期末)右表是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加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文字说明: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回答。配料 保质期 含碘量氯化钠、碘酸钾 18个月 20~40毫克/千克储存指南 食用方法避热避光、密封 勿长时间炖炒(1)加碘盐通常的颜色和状态分别为白色、 态,这是加碘盐的物理性质;(2)由储存指南和食用方法可推测加碘盐在受热时 (填“易”或“不易”)分解,这它的 性质;(3)食盐溶于水属于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29.(本题6分,每空2分)(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一款被称为“喝水神器”的55度保温杯在网店热销。往保温杯中加入热水,并可使温度快速降至55度并较长时间保持。项目小组想选择海波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器材,自制一款48℃保温杯。器材:易拉罐(导热性能好),铝箔隔热棉(导热性能差),海波,剪裁好的2个直径不同的塑料瓶。(1)方案设计:请选择上述材料,通过画图并注明所用材料,设计一个速冷保温杯 ;(2)实验验证:盖上盖子摇一摇,每隔一段时间测量杯中水和海波的温度,并作出温度与时间的曲线图,发现并没有快速使水达到48℃,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3)方案迭代:在改进实验后,重复上述实验,并作出温度与时间的曲线图(图乙);利用题目信息结合所学科学知识,解释水能快速降到48℃并维持不变的原因: 。乙:常温倒入热水随时间变化30.(本题7分,第1-2小题每题2分,第3小题3分)(2023七上·东阳期末)”农夫山泉有点甜”是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如图所示是一瓶550mL的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水的密度为1×103kg/m3,冰的密度为0.9×103kg/m3)(1)这瓶矿泉水的质虽是多少克?(2)将这瓶水放入冰箱,水凝固成冰后质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水完全变成冰后,冰的体积是多少?31.(本题8分,每小题2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汽车防冻液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防冻液含量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混合液的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混合液的不同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____。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 ℃ ,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混合液中,宜选____A.30% B.40% C.60% D.90%(3)请在图中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像 ;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 ℃。(4)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其原因是 。32.(本题8分,第1小题2分,第2-3小题每个3分)(2023七上·东阳期末)如图甲所示,体积为500cm3的平底圆柱形容器和一个质量为158g的铁球置于水平桌面上,容器厚度不计。容器内盛水时,容器和水的总质量与水的体积关系如图乙所示。(1)由图乙可知,该容器的质量为 克。(2)当容器盛满水时,容器和水的总质最是多少克?(3)在容器盛满水后,将铁球轻轻放入容器,铁球静止后停在容器底部,此时容器的总质量是多少克?(铁的密度为7.9×103kg/m3)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教版科学七下 第三单元测试2 培优(原卷版).doc 浙教版科学七下 第三单元测试2 培优(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