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浙教版科学八下 第三单元测试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2023八下·吴兴期中)下图是实验室关于氧气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制备 B.收集 C.验满 D.验证性质【答案】A【解析】根据对氧气的制备、收集、验满和验证的实验的认识判断。【解答】A.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生成氧气带出的粉末堵住导管口发生爆炸,故A正确;B.收集氧气时,由于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因此集中在集气瓶底部,则导气管应该伸到集气瓶底部,故B错误;C.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到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那么说明氧气已经收集满,故C错误;D.将绕成螺旋状的细铁丝点燃伸到氧气中,看到火星四射,为了防止熔融物低落平底造成炸裂,瓶底应该放少量水或细沙,故D错误。故选A。2.(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下列关于“温室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温室效应”都是有害的B.“温室效应”的加剧对人类只有好处C.“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D.“温室效应”的加剧是由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而引起的【答案】C【解析】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对流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即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温室效应导致极热天气出现频率增加,使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同时还会加速流行性疾病的传播和扩散,从而直接威胁人类健康。 当然,全球变暖,大气中CO2浓度升高,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可扩大植物的生长范围,从而提高植物的生产力。 但整体来看,温室效应及其引发的全球变暖是弊大于利,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控制温室效应,抑制全球变暖。【解答】A.温室效应”都是有害的,A错误;B.“温室效应”的加剧对人类只有好处 ,B错误;C.“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C正确;D.“温室效应”的加剧不是由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而引起的。D错误;故答案为:C3.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图中表示该物质一定不能燃烧的点是( )A.N、P点 B.P点 C.M、P点 D.Q点【答案】C【解析】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判断。【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只有物质在P点时温度低于物质的着火点t℃,因此此时肯定不能燃烧。而M点时虽然温度在着火点以上,但是氧气的浓度为零,因此也不能燃烧。故选C。4.实验室制备并收集二氧化碳,通常有以下操作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连接装置;③装入大理石;④加入稀盐酸;⑤收集气体;⑥验满。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①④③⑤⑥C.②①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①⑤⑥【答案】C【解析】根据实验中制备和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过程判断。【解答】实验室制备并收集二氧化碳,通常有以下操作步骤:②连接装置;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装入大理石;④加入稀盐酸;⑤收集气体;⑥验满。因此正确顺序为:②①③④⑤⑥。故选C。5.某学生在玻璃温室里进行植物栽培实验,为此,他对温室内空气中的CO2含量进行24 h测定。下列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其测定结果的是(横坐标为当日时刻,纵坐标为CO2浓度) ( )A. B. C. D.【答案】C【解析】(1)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2)植物光合作用消化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光合作用需要在光照的条件下进行。【解答】0~6时,由于没有光照,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此时二氧化碳含量升高;6~18时,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含量降低;18~24时,光照逐渐减弱,此时逐级仅进行呼吸作用,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故答案选C。6.图中甲是肺内压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曲线ac段表示吸气B.图甲曲线ab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B位置C.图甲曲线ce段表示呼气D.图甲曲线de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A位置【答案】B【解析】吸气和呼气是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等的活动而产生的。肋间外肌收缩,肋间内肌舒张,胸腔体积增大,内压力减小,此时吸气。反之则呼气。【解答】甲图表示肺内压和外界气压的大小关系。乙图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ab段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表示人体处于吸气阶段,此时胸腔体积增大,乙图的状态时从A到B。bd阶段肺内气压大于于外界气压,表示人体处于呼气阶段,此时胸腔体积减少,乙图的状态时从B到A。de段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表示人体处于吸气阶段,此时胸腔体积增大,乙图的状态时从A到B。故答案为:B。7.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检验氧气化学性质实验中,实验记录或操作不正确的是( )A.用坩埚钳将木炭从上往下缓慢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可充分利用瓶中氧气B.将打磨后的铁丝绕成螺旋状,可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放热D.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中应预先装有少量水或铺上一层细沙【答案】C【解析】根据对氧气检验方法和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理解判断即可。【解答】A.用坩埚钳将木炭从上往下缓慢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可充分利用瓶中氧气,故A正确不合题意;B.将打磨后的铁丝绕成螺旋状,可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故B正确不合题意;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并放热,生成大量的白烟,故C错误符合题意;D.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中应预先装有少量水或铺上一层细沙,防止熔融物低落造成瓶底炸裂,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8.如图所示,等体积的A、B两集气瓶中充满空气,燃烧匙内分别盛有过量的红磷和硫,完全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现象是( )A.A瓶中有水流入 B.B瓶中有水流入C.两瓶中均有水流入 D.无法确定【答案】C【解析】红磷燃烧后生成物是五氧化二磷固体,而硫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所以根据集气瓶A、B中的压强的变化分析。【解答】在A中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固体,消耗了瓶中的氧气,使压强减小。在B中硫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虽然消耗了氧气,但是二氧化硫代替了氧气的体积,使压强几乎不变。冷却室温过程中,B中压强大,所以气体会向A中移动,最终两瓶内压强相等,打开弹簧夹,水流入AB中,故C正确,而A、B、D错误。故选C。9.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A.10 g冰受热熔化为10 g水B.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水的体积C.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D.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答案】D【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分析判断。【解答】A.冰受热熔化成水后,只发生了物理变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A错误;B.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水的质量,故B错误;CD.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故C错误,D正确。故选D。10.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为78%B.通常情况下,空气中氧气体积与总体积之比约为1∶5C.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只约占0.04%,因此它的作用很小D.空气中含量最少的是稀有气体【答案】B【解析】根据对空气组成成分的认识判断。【解答】A.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故A错误;B.通常情况下,空气中氧气体积与总体积之比约为1∶5,故B正确;C.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只约占0.04%,但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故C错误;D.空气中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故D错误。故选B。11.(2022八下·婺城期末)已知某两种物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说明: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示中的反应物都是单质 B.图示中共有4种物质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该图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答案】B【解析】(1)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2)有几种分子就有几种物质;(3)由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判断。【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该反应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不是单质,故A错误;B.根据图片可知,共有4种不同的分子,即有4种不同物质,故B正确;C.反应的反应物有两种,而生成物也有两种,肯定不是化合反应,故C错误;D.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保持不变,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D错误。故选B。12.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物质 X Y Z W反应前的质量/g 22 34 2 0反应后的质量/g 40 待测 2 16A.表格中待测值为0B.参与反应的Y和X的质量比是9∶17C.Z在反应中一定是催化剂D.W在该反应中是反应物【答案】A【解析】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进行分析判断。【解答】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X的质量减少了40g-22g=18g,故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18g;同理可以确定W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16g-0g=16g;Z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由质量守恒定律,Y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为34g-18g-16g=0g,待测的数值为34g-34g=0g。A.表格中待测量为0,故A正确;B.反应中Y和X的质量比是34g:18g=17:9,故B错误;C.Z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C错误;D.W在该反应中是生成物,故D错误。故选A。13.(2023八下·定海期中)为探究绿色植物和种子的生命活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并实施了以下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装置实验前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B.乙装置收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C.丙装置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D.丁装置实验现象说明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答案】D【解析】光合作用原料:二氧化碳、水;产物:氧气、有机物.呼吸作用原料:有机物、氧气;产物:二氧化碳、水.。【解答】A、探究光合作用需要光照以及叶绿体,需要暗处理,甲装置实验前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说法正确;B、乙装置收集的气体是氧气,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法正确;C、丙装置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法正确;D、能使火焰熄灭的气体有很多,不只有二氧化碳,所以不能证明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说法错误。故选D14.(2022八下·新昌期末)读图识图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下列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图甲:氢气和氧气在密闭容器中燃烧B.图乙:加热一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C.图丙: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D.图丁:分别向等质量大理石中滴加足量的相同的稀盐酸【答案】C【解析】分析各个选项中描述的实验过程,然后根据分析图像中描述的变化关系,哪个二者一致,哪个就是正确选项。【解答】A.根据可知,图甲中,氢气和氧气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时,分子的个数会不断减小,故A错误;B.在图乙中,随着氯酸钾的分解,固体质量逐渐减小,而二氧化锰的质量保持不变,根据可知,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逐渐变大,故B错误;C.在图丙中,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相同,但是有催化剂的生成氧气的速度更快,故C正确;D.在图丁中,反应物的状态只会影响反应的快慢,不会影响生成物的种类和质量,故D错误。故选C。15.将质量为15 g的大理石加入烧杯中,再加入120 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该大理石所含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反应),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25.6 g(不考虑溶液中残留的二氧化碳),则大理石的纯度约为( )A.66.7% B.80% C.90% D.90.9%【答案】A【解析】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由于不能确定盐酸是否完全反应,不能用稀盐酸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可根据液体质量差量法,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进而计算出大理石的纯度。【解答】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CaCO3+2HCl=CaCl2+H2O+CO2↑ 溶液质量增加100 44 100-44=56x 125.6g-120g=5.6g 解得:x=10g;大理石的纯度约为。故选A。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16.“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请回答问题。(1)下图表示密闭试验舱存在的一个碳氧循环过程,图中“ ”处是指研究员的 作用。(2)用学科观念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种类不变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D.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答案】(1)呼吸(2)A;B;C【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细胞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和等于反应以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解答】(1)利用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的是呼吸作用,所以图中“ ”处是指研究员的呼吸作用。(2) 碳循环和氧循环中体现了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 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种类不变 ; 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所以ABC正确;D是错误的, 改为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不变;故答案为:(1) 呼吸 (2) A B C17.(2023八下·舟山月考)如图所示,将装满二氧化碳、氧气的试管倒置于盛有澄清石灰水的水槽中,则最后在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是 。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试管内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答案】O2;CO2+Ca(OH)2=CaCO3↓+H2O;试管内液面上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解析】根据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分析。【解答】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 将装满二氧化碳、氧气的试管倒置于盛有澄清石灰水的水槽中,则最后在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 试管内发生的是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Ca(OH)2=CaCO3↓+H2O ;因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试管内还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答案为: O2 ;CO2+Ca(OH)2=CaCO3↓+H2O ; 试管内液面上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8.(2023八下·吴兴期中) 如图是某同学构建的关于所学的物质A的知识网络(1)物质A的化学式是 ;(2)由KMnO4制取物质A的文字表达式为 ;(3)写出物质B可能是 (写化学式)【答案】(1)O2(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3)KClO3或H2O【解析】(1)根据过氧化氢分解和高锰酸钾分解的产物分析解答;(2)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3)根据氧气的制取方法解答。【解答】(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氧气和二氧化锰。比较可知,物质A为氧气,化学式为O2;(2)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氧气和二氧化锰,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氯酸钾加热分解,或者水通直流电都能制取氧气,则物质B可能是KClO3或H2O 。19.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中的重要规律,请运用此规律回答下列问题。(1)某纯净物X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3O22CO2+2H2O,则X的化学式为 ;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 g,则X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g。(2)如图是某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C2H4;2.4(2)C+H2O(气) H2+CO【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X的化学式。利用化学方程式,根据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就按X中碳元素的质量。(2)根据图片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解答】(1)根据方程式 X+3O22CO2+2H2O 得到:X+6O=2C+6O+4H,解得:X=C2H4。设X中碳元素的质量为m,C2H4+3O22CO2+2H2O;24(C) 88m 8.8g;;解得:m=2.4g。(2)反应前后和反应后都含有两个C原子,将其去掉得到:即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水分子反应,生成一个氢分子和一个一氧化碳分子,那么方程式为:C+H2O(气) H2+CO 。20.(2024八下·义乌期末)呼吸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生理活动之一。如图甲为胸腔底部膈肌所处的两种状态示意图,图乙为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丙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甲 乙 丙(1)人体呼吸系统中,进行气体交换的的器官是 ;(2)图甲中膈肌由M状态向N状态转变过程中,对应图乙中的是 段曲线(填字母编号);(3)图丙中a代表的物质是 。【答案】(1)肺(2)ABC/AC(3)二氧化碳/CO2【解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通常称鼻、咽、喉为上呼吸道,气管和各级支气管为下呼吸道。肺由肺实质和肺间质组成,前者包括支气管树和肺泡;后者包括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等。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即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此外,呼吸系统还有发音、嗅觉、神经内分泌、协助静脉血回流入心和参与体内某些物质代谢等功能。【解答】(1) 人体呼吸系统中,进行气体交换的的器官是肺;(2) 图甲中膈肌由M状态向N状态转变过程中,横膈向下,胸腔扩张,胸内气压变小,肺泡变大,肺内气压变小,外界气压大于肺内小气呀,吸气,对应图乙中的是ABC段曲线(3) 图丙中a代表的物质是 二氧化碳,肺部气体的交换,肺泡把氧气给了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把二氧化碳给了肺泡呼出体外;故答案为:(1)肺(2) ABC/AC (3) 二氧化碳/CO221.(2024八下·杭州期末)微观示意图可形象地表示微粒发生的变化,如图是NH3在纯氧中燃烧的微观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反应的NH3和O2的分子个数比是 。(2)左边第一个方框中的物质属于 (填“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填字母)。A.该反应中分子发生了改变B.该反应中原子可以再分C.在该反应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答案】4:3;化合物;AC【解析】根据NH3在纯氧中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写出方程式,再根据方程式的意义、物质的组成微粒的变化分析回答有关的问题。【解答】(1)由图可知,该反应是NH3在纯氧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3O22N2+6H2O,由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可知,反应中,NH3和O2的分子个数比是4:3,故填4:3。(2)由图可知,左边第一个方框中的物质是氨气,氨气是氮元素与氢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填化合物。(3)A 、由图可知,该反应是氨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氮气和水,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中分子发生了改变,选项正确;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中,原子发生了重新组合,而分子的种类保持不变,选项错误;C、由分子的定义可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选项正确。故答案为:AC。22.(2022八下·定海期末)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某研究小组在密封的容器A中充入足量的含有同位素14C的14CO2。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该植物的不同器官相继出现了同位素14C(如甲图,黑色部分表示检测到同位素14C的部位),据此回答:(1)CO2进入到叶片中发生的主要变化的文字表达式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植物同器官相继出现了同位素“C的原因是 。(2)图乙表示某一植株一天内不同时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对强度。在不同时刻从该植物上取下大小相同的一片叶圆片烘干称其质量,如图丙,则测得质量最大的取片时刻为 。A.8点 B.11点 C.17点 D.19点【答案】(1)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植物光合作用吸收 ,转化成含 的有机物,由筛管自上而下运输(2)C【解析】(1)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而且是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解答】(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CO2进入到叶片中发生的主要变化的文字表达式为 :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植物同器官相继出现了同位素“C的原因是 : 植物光合作用吸收 ,转化成含 的有机物,由筛管自上而下运输 。(2) 则测得质量最大的取片时刻为一天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候,由图可知17点时光合作用刚好等于呼吸作用,有机物积累最多。故选C。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23.(2023八下·舟山月考)小明查阅资料得知:除二氧化锰外,许多水果对过氧化氢分解也有催化作用。为了探究苹果质量对过氧化氢分解速度的影响,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固定装置未画出)进行以下实验。 ⑴检查装置气密性。⑵称取1克苹果,切成小块放入烧瓶中,量取1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倒入烧瓶中,迅速塞紧塞子,当液滴移至A点时开始计时。⑶当观察到液滴恰好至B点时(AB间玻璃管容积为6毫升),记录所需时间。⑷依次用不同质量的苹果重复步骤2和3,记录并处理数据,结果如图乙。①小明把烧瓶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进行实验,目的是为了保持温度不变。温度升高会导致液滴移动变快,原因是 (例举一个)②第(3)步除了可以用记录液滴移动相同距离所用时间来比较分解速度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 。③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④若用20毫升5%的过氧化氢溶液与6克苹果重复上述实验,预测实验中步骤3记录时间是 秒。【答案】温度升高导致生成的气体膨胀,体积变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记录液滴在相同时间内移动的距离;过氧化氢溶液用量一定时,其分解速度随苹果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得越来越慢;100(只要时间不超过150秒即可)【解析】根据温度升高气体膨胀,比较反应速率可利用等相间变化的体积或利用等体积所需时间,分解速率与质量的关系分析。【解答】因温度升高导致生成的气体膨胀,体积变大,从而会导致液滴移动变快,所以实验时要保持温度不变;第(3)步除了可以用记录液滴移动相同距离所用时间来比较分解速度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记录液滴在相同时间内移动的距离;由实验中的变量及现象可知,过氧化氢溶液用量一定时,其分解速度随苹果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得越来越慢;1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实验,测得速率为0.04毫升/秒,若用20毫升5%的过氧化氢溶液与6克苹果重复上述实验,预测实验中步骤3记录的时间不超过150秒。故答案为:温度升高导致生成的气体膨胀,体积变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记录液滴在相同时间内移动的距离;过氧化氢溶液用量一定时,其分解速度随苹果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得越来越慢;100(只要时间不超过150秒即可)。24.(2022八下·金东期末)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将装有足量红磷的燃烧匙置于瓶内中间,并把装有足量白磷的燃烧匙浸没在蒸馏水下。图乙表示用氧气传感器测量的容器内氧气浓度变化曲线图。用激光笔点燃红磷。[提出问题]红磷在烧瓶内熄灭后,瓶中是否有氧气剩余 [猜想假设]猜想;①有氧气剩余;②无氧气剩余。[定性验证]待装置完全冷却后,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用激光笔点燃白磷。(1)[得出结论]由此确认,猜想 正确 (填①或②)。(2)[反思交流]根据本实验可知:红磷燃烧后的的气体可以使白磷燃烧,说明足量红磷不能把装置中的氧气耗尽。根据这一结论,请判断教材中用“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是否可行: ;(3)乙图中曲线DE段氧气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4)查阅资料,验证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可利用铁的缓慢氧化,将空气中氧气浓度消耗至0.2%。如图丙将足量细铁丝置于试管底部,并倒扣在装有水的烧杯中,足够长的一段时间后将会出现的现象是 。【答案】(1)①(2)不可行(3)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氧气浓度下降(4)细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试管中的液面约上升至试管中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处【解析】(1)根据“用激光笔点燃白磷”分析解答;(2)根据现象分析使用红磷使是否能够最大限度的消耗氧气即可;(3)根据白磷和氧气的反应解答;(4)细铁丝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红色的铁锈。由于氧气的消耗,试管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外面的水进入试管。由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因此进入试管内水的体积大约为空气总体积的1/5,据此分析解答。【解答】(1)根据“待装置完全冷却后,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用激光笔点燃白磷。”可知,红磷熄灭后,瓶子中的氧气并没有完全被消耗,则猜想①错误。(2)由于红磷对氧气的消耗不够彻底,因此会产生较大的测量误差,则教材中用“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不可行。(3)乙图中曲线DE段氧气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氧气浓度下降。(4)如图丙将足量细铁丝置于试管底部,并倒扣在装有水的烧杯中,足够长的一段时间后将会出现的现象是:细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试管中的液面约上升至试管中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处。25.小明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和药品在实验室进行相关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实验(部分固定装置已省略)。请回答下列问题。(1)小明利用图甲中的装置A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用装置B、E制备并收集氧气,当装置E中的导管口有气泡 冒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在收集过程中发现装置B中有大量气泡产生,而装置E中只有少量气泡冒出。你认为实验过程中忘记了什么操作 。(3)小明在常温下进行图乙所示实验时发现试管中紫色石蕊试液 (填“会”或“不会”)变成红色。【答案】(1)2KMnO4K2MnO4+MnO2+O2↑(2)连续、均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会【解析】(1)根据所指仪器的名字解答;(2)根据制取装置的特点确定反应物和反应条件,并确定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3)在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存在空气,且气泡不均匀。当气泡均匀冒出时,生成 氧气比较纯净。B中气泡大量冒出,说明产生大量氧气,而E中气泡少说明收集到的氧气较少,此时应该是有氧气从锥形瓶溢出了,据此分析解答。(4)根据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分析解答。【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仪器①为锥形瓶。(2)根据图片可知,装置A为固态加热型,且试管口有 棉花,则反应物为高锰酸钾,生成物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则反应的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3)用装置B、E制备并收集氧气,当装置E中的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在收集过程中发现装置B中有大量气泡产生,而装置E中只有少量气泡冒出。你认为实验过程中忘记了检查装置的气密性。(4)干冰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从而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26.(2022八下·柯桥期末)下面是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几个实验。实验一:为了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1881 年恩格尔将好氧细菌和水绵放在同一透明的容器中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取里面的水绵制作成临时装片,并用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最后得出结论。实验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为了探究产物O2中的O元素的来源,做了如下实验:给三组小球藻提供含有一定比例18O的水和碳酸氢盐(碳酸氢盐给小球藻的光合作用提供全部的CO2,而且不产生水,其他条件均相同),光照相同时间后,分别检测小球藻释放氧气中18O的比例,实验结果如表所示。(18O为示踪原子)组别 水中18O的比例(%) 碳酸氢盐中18O的比例(%) 释放的氧气中18O的比例(%)1 0.85 0.41 0.842 0.85 0.55 0.853 0.85 0.61 0.85实验三:小柯拿着盛有水绵的试管走进一间暗室,然后将同一盏白炽灯放在离试管不同距离的地方进行照射并观察。观察数据如下表:试管与灯的距离(cm) 5 10 15 20 25 30每分钟产生的气泡个数 61 55 42 32 25 21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一中当初恩格尔在用显微镜观察时能看到 现象。(2)根据实验二鲁宾、卡门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其依据是 。(3)根据实验三,小柯想探究的问题是 。【答案】(1)好氧菌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2)氧气中的氧元素全部来自于水;释放出来的氧气中18O的比例与水中18O的比例相同,和碳酸氢钠的18O的比例无关(3)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解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2.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解答】(1)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会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故实验一中当初恩格尔在用显微镜观察时能看到好氧菌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现象。(2)根据实验二鲁宾、卡门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氧气中的氧元素全部来自于水,其依据是释放出来的氧气中18O的比例与水中18O的比例相同,和碳酸氢钠的18O的比例无关 。(3)根据实验三,变量是试管与灯的距离,即光照强度,故小柯想探究的问题是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27.(2024八下·东阳期末)为更好的理解呼吸运动,项止学习小组制作了“呼吸运动模型”来模拟图甲中呼气和吸气过程,并制定了评价量表,如表所示。“呼吸运动模型”评价量表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指标一 结构完整,能合理的模拟呼吸系统的呼吸道和肺 结构较完整,能粗略模拟呼吸系统的呼吸道和肺 结构不完整,有1处及以上缺失指标二 能模拟横膈运动和肋骨运动且两者协同进行,具有一致性 能模拟横膈运动和肋骨运动,但两者不能协同进行,不具有一致性 不能模拟横膈运动和肋骨运动(1)膈肌和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会引起肺内气压变化。吸气时,肺内气压变化情况为____。A.先减小后变大 B.先变大后减小(2)利用玻璃管、透明气球、玻璃罩、橡皮膜、带孔橡胶塞等材料做了如图乙所示的模型。若用该模型模拟呼气过程,操作方法是 (填“向上推”或“向下拉”)橡皮膜。(3)分析发现图乙模型存在一定的缺陷,于是将玻璃罩换成大的矿泉水瓶,将直玻璃管换成Y型玻璃管,模型如图丙所示。改进后,依据评价量表,评价模型内指标一为“优秀”,指标二仍只能为“合格”。请分析:利用模型内模拟吸气时“两者不能协同进行,不具有一致性”的原因: 。(4)小组同些又制作了如图所示的模型模拟吸烟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点燃香烟,模拟呼吸运动一段时间后,发现面巾纸、笔中和气球内壁粘附了黄色物质。由此推测,吸烟可能会影响呼吸系统的哪一结构功能 ____。A.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能力B.呼吸道对公气的湿润池暖,清洁能力C.完全不会影响肺的功能【答案】(1)A(2)向上推(3)捏矿泉水瓶时橡胶膜向下,松手时橡皮膜上升(4)A【解析】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人的呼吸过程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指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与组织细胞内的氧化代谢。【解答】呼吸运动是指外界气体和肺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所以 图甲中呼吸运动是指①②;(1)吸气时,横膈向下,胸腔变大,胸内气压变小,肺内气压大于胸内气压,肺泡增大,肺内气压变小,外界气压大于肺内气压,气体进入肺部,肺内气压变大,所以肺内气压是先减小后变大的过程;(2)橡皮膜模拟的是横膈,呼气时,横膈向上,所以若用该模型模拟呼气过程,操作方法是向上推橡皮膜。(3)矿泉水瓶模拟胸腔,橡皮膜模拟横膈,捏矿泉水瓶时橡胶膜向下,松手时橡皮膜上升, 两者不能协同进行,不具有一致性;(4) 点燃香烟,模拟呼吸运动一段时间后,发现面巾纸、笔中和气球内壁粘附了黄色物质。 这些模拟的是肺部支气管等结构,说明吸烟会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所以吸烟影响的是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能力;故答案为:(1)A(2)向上推(3)捏矿泉水瓶时橡胶膜向下,松手时橡皮膜上升(4)A四、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28.(本题6分,每空2分)小李学习了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后,进行了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的探究。①用大号针筒抽取200毫升二氧化碳气体。②向试剂瓶中加入200毫升水(恰好加满),塞紧双孔橡皮塞。③连接大号针筒和试剂瓶,缓慢推动活塞,将二氧化碳注人水中。(1)试剂瓶中加入的水应是____。A.蒸馏水 B.自来水(2)推动活塞时应尽量缓慢,其目的是 。(3)当向水中注入CO2气体体积达到120毫升时,红色油柱开始向上移动。实验表明在该条件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 体积的二氧化碳。【答案】(1)A(2)使CO2气体与水充分接触(3)0.6【解析】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密度比空气大,微溶于水,无色无味;化学性质: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解答】(1) 进行了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的探究。 所以试剂瓶内加入的水是蒸馏水,蒸馏水中没有任何的其他物质;(2) 推动活塞时应尽量缓慢,其目的是使CO2气体与水充分接触;(3) 当向水中注入CO2气体体积达到120毫升时,红色油柱开始向上移动。 说明200mL的二氧化碳气体在200mL的水中溶解了120mL,所以实验表明在该条件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0.6体积的二氧化碳。故答案为:(1)A(2) 使CO2气体与水充分接触 (3) 0.629.(本题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研究人员发现大气层中特别是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日益变薄。进入大气平流层的氯氟烃(一类合成有机化合物,应用于冰箱和空调的制冷剂、灭火器等)是造成臭氧层变薄的主要原因。因为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平流层中的臭氧存在如下平衡:O3O2+O;而氯氟烃进入平流层后会分解产生氯原子(Cl),进而发生下列反应:Cl+O3→ClO+O2;ClO+O→Cl+O2。研究表明:平流层中1个氯原子大约可以破坏1×105个臭氧分子。(1)氯氟烃分解产生的氯原子在上述反应中起着 作用。(2)写出一条保护高空臭氧层的合理建议: 。(3)如图是某地8月1日-5日的温度、相对湿度、近地面处臭氧浓度的变化。据图分析,该地这一时段近地面处臭氧浓度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是否有关 并阐述理由: 。【答案】(1)催化(2)发明氯氟烃的代替物,禁止使用氯氟烃,推广无氟冰箱、无氟空调等 材料二 近地面处臭氧是一种空气污染物,其含量过高会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刺激作用,影响肺部功能;还会刺激、损伤眼睛,导致视力下降。(3)有关;从总体变化趋势看,该地这一时段近地面处臭氧浓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或无关,如图中8月2日、3日、4日某些时段近地面处臭氧浓度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并不完全吻合)【解析】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只改变物质的反应速度,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臭氧层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对紫外线具有吸收的作用;【解答】(1)从 Cl+O3→ClO+O2;ClO+O→Cl+O2,这两个反应中可以知道总反应方程式为O3+O=2O2;所以Cl起催化作用;(2)从材料中可以知道,进入大气平流层的氯氟烃(一类合成有机化合物,应用于冰箱和空调的制冷剂、灭火器等)是造成臭氧层变薄的主要原因。所以提出的保护高空臭氧层的措施是发明氯氟烃的代替物,禁止使用氯氟烃,推广无氟冰箱、无氟空调等 材料二 近地面处臭氧是一种空气污染物,其含量过高会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刺激作用,影响肺部功能;还会刺激、损伤眼睛,导致视力下降。(3)从图像中的曲线可以看出该地这一时段近地面处臭氧浓度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有关且成正相关的关系;因为从总体变化趋势看,该地这一时段近地面处臭氧浓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故答案为:(1) 催化 (2) 发明氯氟烃的代替物,禁止使用氯氟烃,推广无氟冰箱、无氟空调等 材料二 近地面处臭氧是一种空气污染物,其含量过高会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刺激作用,影响肺部功能;还会刺激、损伤眼睛,导致视力下降。 (3)有关、从总体变化趋势看,该地这一时段近地面处臭氧浓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或无关,如图中8月2日、3日、4日某些时段近地面处臭氧浓度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并不完全吻合)30.(本题7分,第1-2小题每题2分,第3小题3分)(2024八下·临平月考)汉弗里 戴维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他的一生有很多贡献。(1)1806年,戴维用电解法从苏打中得到了金属钠,他将钠投入水中,发现两者剧烈反应,并生成了氢氧化钠和氢气。请写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1817年,戴维发现了煤气(主要含一氧化碳)和空气在高温的铂丝表面持续反应。欲证明铂丝作为此反应的催化剂,除了证明能改变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外,还需要提供的证据是 。(3)矿井中通常存在大量的甲烷气体,甲烷是一种可燃性气体,着火点为500℃左右,遇火极易发生爆炸。1815年,化学家戴维设计出一种安全矿灯,采用一种网眼很小的普通金属网罩住火焰,火焰只会在网中燃烧而不会引燃外界的甲烷气体。请解释该灯能在含有甲烷气体的矿井中安全照明的原因。【答案】(1)2Na+2H2O=2NaOH+H2↑(2)铂丝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变(3)由于金属网能够吸收热量并迅速散放到空气中,使金属网周围的温度降低,甲烷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所以不会引燃外界的甲烷气体【解析】(1)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3)燃烧的条件:有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和达到着火点,结合金属网的导热性强分析。【解答】(1)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2Na+2H2O=2NaOH+H2↑ ;(2)欲证明铂丝作为此反应的催化剂,除了证明能改变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外,还需要提供的证据是:铂丝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变。31.(本题8分,每空2分)(2023八下·金华期中)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小科同学取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加热,记录产生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1)图中有两个时段固体质量都不变,理由是:t0~t1时段固体质量不变,是因为 ;t4~t5时段固体质量不变,是因为 。(2)请根据图中数据计算高锰酸钾的质量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3)反应后锰元素的质量与反应前相比, (填“增加了”、“减少了”或“保持不变”)。【答案】(1)反应还未进行;反应进行完全(2)设高锰酸钾的质量是x,由图像可知该反应生成的氧气质量是3.2g2KMnO4=K2MnO4+MnO2+ O2↑316 32x 3.2g316/32=x/3.2g解得:x=31.6g(3)保持不变【解析】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 O2↑【解答】(1)t0-t1还未产生氧气,故温度还不到反应时的温度,反应还未进行;t4-t5则是已经完全反应完了,故生成的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质量均不变。(2)由图像可知生成氧气质量为3.2g,设高锰酸钾的质量是x,由图像可知该反应生成的氧气质量是3.2g2KMnO4=K2MnO4+MnO2+ O2↑316 32x 3.2g解得:x=31.6g(3)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质量是不变的。32.(本题8分,第1-4小题每题1分,第5小题4分)科学实验提倡绿色环保,对实验装置进行微型化改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图甲是实验室制取并检验CO2的装置,图乙是对图甲实验装置的“微型”化改进后的装置。(1)图乙中微型塑料滴管在实验中的作用与图甲中的 (填仪器名称)相同。(2)图乙中的实验现象是 。(3)通常用甲装置完成该实验需要的盐酸是“微型”实验装置用量的10倍,“微型”实验装置具有的优点是 。(4)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 。(5)用乙装置完成“制取并检验”的实验,消耗了的盐酸。请计算实验过程中产生的质量。【答案】(1)分液漏斗(2)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节约药品(合理即可)(4)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集满(5)解:设实验过程中产生的质量为。答:实验过程中产生的质量为。【解析】(1)题图乙中微型塑料滴管在实验中的作用与题图甲中的分液漏斗相同。(2)图乙中石灰石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实验现象是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微型”实验装置具有的优点是节约药品,产生的废弃物少,操作方便。(4)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验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集满。故答案为:(1)分液漏斗;(2)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节约药品(合理即可);(4)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集满 ;(5)0.088g.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浙教版科学八下 第三单元测试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2023八下·吴兴期中)下图是实验室关于氧气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制备 B.收集 C.验满 D.验证性质2.(2024七下·镇海区期末)下列关于“温室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温室效应”都是有害的B.“温室效应”的加剧对人类只有好处C.“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D.“温室效应”的加剧是由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而引起的3.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图中表示该物质一定不能燃烧的点是( )A.N、P点 B.P点 C.M、P点 D.Q点4.实验室制备并收集二氧化碳,通常有以下操作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连接装置;③装入大理石;④加入稀盐酸;⑤收集气体;⑥验满。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①④③⑤⑥C.②①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①⑤⑥5.某学生在玻璃温室里进行植物栽培实验,为此,他对温室内空气中的CO2含量进行24 h测定。下列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其测定结果的是(横坐标为当日时刻,纵坐标为CO2浓度) ( )A. B. C. D.6.图中甲是肺内压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曲线ac段表示吸气B.图甲曲线ab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B位置C.图甲曲线ce段表示呼气D.图甲曲线de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A位置7.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检验氧气化学性质实验中,实验记录或操作不正确的是( )A.用坩埚钳将木炭从上往下缓慢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可充分利用瓶中氧气B.将打磨后的铁丝绕成螺旋状,可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放热D.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中应预先装有少量水或铺上一层细沙8.如图所示,等体积的A、B两集气瓶中充满空气,燃烧匙内分别盛有过量的红磷和硫,完全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现象是( )A.A瓶中有水流入 B.B瓶中有水流入C.两瓶中均有水流入 D.无法确定9.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A.10 g冰受热熔化为10 g水B.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水的体积C.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D.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10.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为78%B.通常情况下,空气中氧气体积与总体积之比约为1∶5C.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只约占0.04%,因此它的作用很小D.空气中含量最少的是稀有气体11.(2022八下·婺城期末)已知某两种物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说明: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示中的反应物都是单质 B.图示中共有4种物质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该图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12.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物质 X Y Z W反应前的质量/g 22 34 2 0反应后的质量/g 40 待测 2 16A.表格中待测值为0B.参与反应的Y和X的质量比是9∶17C.Z在反应中一定是催化剂D.W在该反应中是反应物13.(2023八下·定海期中)为探究绿色植物和种子的生命活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并实施了以下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装置实验前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B.乙装置收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C.丙装置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D.丁装置实验现象说明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14.(2022八下·新昌期末)读图识图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下列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图甲:氢气和氧气在密闭容器中燃烧B.图乙:加热一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C.图丙: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D.图丁:分别向等质量大理石中滴加足量的相同的稀盐酸15.将质量为15 g的大理石加入烧杯中,再加入120 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该大理石所含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反应),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25.6 g(不考虑溶液中残留的二氧化碳),则大理石的纯度约为( )A.66.7% B.80% C.90% D.90.9%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16.“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请回答问题。(1)下图表示密闭试验舱存在的一个碳氧循环过程,图中“ ”处是指研究员的 作用。(2)用学科观念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种类不变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D.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17.(2023八下·舟山月考)如图所示,将装满二氧化碳、氧气的试管倒置于盛有澄清石灰水的水槽中,则最后在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是 。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试管内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18.(2023八下·吴兴期中) 如图是某同学构建的关于所学的物质A的知识网络(1)物质A的化学式是 ;(2)由KMnO4制取物质A的文字表达式为 ;(3)写出物质B可能是 (写化学式)19.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中的重要规律,请运用此规律回答下列问题。(1)某纯净物X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3O22CO2+2H2O,则X的化学式为 ;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 g,则X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g。(2)如图是某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0.(2024八下·义乌期末)呼吸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生理活动之一。如图甲为胸腔底部膈肌所处的两种状态示意图,图乙为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丙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甲 乙 丙(1)人体呼吸系统中,进行气体交换的的器官是 ;(2)图甲中膈肌由M状态向N状态转变过程中,对应图乙中的是 段曲线(填字母编号);(3)图丙中a代表的物质是 。21.(2024八下·杭州期末)微观示意图可形象地表示微粒发生的变化,如图是NH3在纯氧中燃烧的微观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反应的NH3和O2的分子个数比是 。(2)左边第一个方框中的物质属于 (填“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填字母)。A.该反应中分子发生了改变B.该反应中原子可以再分C.在该反应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22.(2022八下·定海期末)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某研究小组在密封的容器A中充入足量的含有同位素14C的14CO2。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该植物的不同器官相继出现了同位素14C(如甲图,黑色部分表示检测到同位素14C的部位),据此回答:(1)CO2进入到叶片中发生的主要变化的文字表达式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植物同器官相继出现了同位素“C的原因是 。(2)图乙表示某一植株一天内不同时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对强度。在不同时刻从该植物上取下大小相同的一片叶圆片烘干称其质量,如图丙,则测得质量最大的取片时刻为 。A.8点 B.11点 C.17点 D.19点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23.(2023八下·舟山月考)小明查阅资料得知:除二氧化锰外,许多水果对过氧化氢分解也有催化作用。为了探究苹果质量对过氧化氢分解速度的影响,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固定装置未画出)进行以下实验。 ⑴检查装置气密性。⑵称取1克苹果,切成小块放入烧瓶中,量取1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倒入烧瓶中,迅速塞紧塞子,当液滴移至A点时开始计时。⑶当观察到液滴恰好至B点时(AB间玻璃管容积为6毫升),记录所需时间。⑷依次用不同质量的苹果重复步骤2和3,记录并处理数据,结果如图乙。①小明把烧瓶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进行实验,目的是为了保持温度不变。温度升高会导致液滴移动变快,原因是 (例举一个)②第(3)步除了可以用记录液滴移动相同距离所用时间来比较分解速度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 。③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④若用20毫升5%的过氧化氢溶液与6克苹果重复上述实验,预测实验中步骤3记录时间是 秒。24.(2022八下·金东期末)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将装有足量红磷的燃烧匙置于瓶内中间,并把装有足量白磷的燃烧匙浸没在蒸馏水下。图乙表示用氧气传感器测量的容器内氧气浓度变化曲线图。用激光笔点燃红磷。[提出问题]红磷在烧瓶内熄灭后,瓶中是否有氧气剩余 [猜想假设]猜想;①有氧气剩余;②无氧气剩余。[定性验证]待装置完全冷却后,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用激光笔点燃白磷。(1)[得出结论]由此确认,猜想 正确 (填①或②)。(2)[反思交流]根据本实验可知:红磷燃烧后的的气体可以使白磷燃烧,说明足量红磷不能把装置中的氧气耗尽。根据这一结论,请判断教材中用“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是否可行: ;(3)乙图中曲线DE段氧气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4)查阅资料,验证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可利用铁的缓慢氧化,将空气中氧气浓度消耗至0.2%。如图丙将足量细铁丝置于试管底部,并倒扣在装有水的烧杯中,足够长的一段时间后将会出现的现象是 。25.小明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和药品在实验室进行相关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实验(部分固定装置已省略)。请回答下列问题。(1)小明利用图甲中的装置A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用装置B、E制备并收集氧气,当装置E中的导管口有气泡 冒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在收集过程中发现装置B中有大量气泡产生,而装置E中只有少量气泡冒出。你认为实验过程中忘记了什么操作 。(3)小明在常温下进行图乙所示实验时发现试管中紫色石蕊试液 (填“会”或“不会”)变成红色。26.(2022八下·柯桥期末)下面是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几个实验。实验一:为了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1881 年恩格尔将好氧细菌和水绵放在同一透明的容器中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取里面的水绵制作成临时装片,并用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最后得出结论。实验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为了探究产物O2中的O元素的来源,做了如下实验:给三组小球藻提供含有一定比例18O的水和碳酸氢盐(碳酸氢盐给小球藻的光合作用提供全部的CO2,而且不产生水,其他条件均相同),光照相同时间后,分别检测小球藻释放氧气中18O的比例,实验结果如表所示。(18O为示踪原子)组别 水中18O的比例(%) 碳酸氢盐中18O的比例(%) 释放的氧气中18O的比例(%)1 0.85 0.41 0.842 0.85 0.55 0.853 0.85 0.61 0.85实验三:小柯拿着盛有水绵的试管走进一间暗室,然后将同一盏白炽灯放在离试管不同距离的地方进行照射并观察。观察数据如下表:试管与灯的距离(cm) 5 10 15 20 25 30每分钟产生的气泡个数 61 55 42 32 25 21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一中当初恩格尔在用显微镜观察时能看到 现象。(2)根据实验二鲁宾、卡门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其依据是 。(3)根据实验三,小柯想探究的问题是 。27.(2024八下·东阳期末)为更好的理解呼吸运动,项止学习小组制作了“呼吸运动模型”来模拟图甲中呼气和吸气过程,并制定了评价量表,如表所示。“呼吸运动模型”评价量表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指标一 结构完整,能合理的模拟呼吸系统的呼吸道和肺 结构较完整,能粗略模拟呼吸系统的呼吸道和肺 结构不完整,有1处及以上缺失指标二 能模拟横膈运动和肋骨运动且两者协同进行,具有一致性 能模拟横膈运动和肋骨运动,但两者不能协同进行,不具有一致性 不能模拟横膈运动和肋骨运动(1)膈肌和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会引起肺内气压变化。吸气时,肺内气压变化情况为____。A.先减小后变大 B.先变大后减小(2)利用玻璃管、透明气球、玻璃罩、橡皮膜、带孔橡胶塞等材料做了如图乙所示的模型。若用该模型模拟呼气过程,操作方法是 (填“向上推”或“向下拉”)橡皮膜。(3)分析发现图乙模型存在一定的缺陷,于是将玻璃罩换成大的矿泉水瓶,将直玻璃管换成Y型玻璃管,模型如图丙所示。改进后,依据评价量表,评价模型内指标一为“优秀”,指标二仍只能为“合格”。请分析:利用模型内模拟吸气时“两者不能协同进行,不具有一致性”的原因: 。(4)小组同些又制作了如图所示的模型模拟吸烟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点燃香烟,模拟呼吸运动一段时间后,发现面巾纸、笔中和气球内壁粘附了黄色物质。由此推测,吸烟可能会影响呼吸系统的哪一结构功能 ____。A.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能力B.呼吸道对公气的湿润池暖,清洁能力C.完全不会影响肺的功能四、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28.(本题6分,每空2分)小李学习了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后,进行了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的探究。①用大号针筒抽取200毫升二氧化碳气体。②向试剂瓶中加入200毫升水(恰好加满),塞紧双孔橡皮塞。③连接大号针筒和试剂瓶,缓慢推动活塞,将二氧化碳注人水中。(1)试剂瓶中加入的水应是____。A.蒸馏水 B.自来水(2)推动活塞时应尽量缓慢,其目的是 。(3)当向水中注入CO2气体体积达到120毫升时,红色油柱开始向上移动。实验表明在该条件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 体积的二氧化碳。29.(本题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研究人员发现大气层中特别是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日益变薄。进入大气平流层的氯氟烃(一类合成有机化合物,应用于冰箱和空调的制冷剂、灭火器等)是造成臭氧层变薄的主要原因。因为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平流层中的臭氧存在如下平衡:O3O2+O;而氯氟烃进入平流层后会分解产生氯原子(Cl),进而发生下列反应:Cl+O3→ClO+O2;ClO+O→Cl+O2。研究表明:平流层中1个氯原子大约可以破坏1×105个臭氧分子。(1)氯氟烃分解产生的氯原子在上述反应中起着 作用。(2)写出一条保护高空臭氧层的合理建议: 。(3)如图是某地8月1日-5日的温度、相对湿度、近地面处臭氧浓度的变化。据图分析,该地这一时段近地面处臭氧浓度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是否有关 并阐述理由: 。30.(本题7分,第1-2小题每题2分,第3小题3分)(2024八下·临平月考)汉弗里 戴维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他的一生有很多贡献。(1)1806年,戴维用电解法从苏打中得到了金属钠,他将钠投入水中,发现两者剧烈反应,并生成了氢氧化钠和氢气。请写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1817年,戴维发现了煤气(主要含一氧化碳)和空气在高温的铂丝表面持续反应。欲证明铂丝作为此反应的催化剂,除了证明能改变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外,还需要提供的证据是 。(3)矿井中通常存在大量的甲烷气体,甲烷是一种可燃性气体,着火点为500℃左右,遇火极易发生爆炸。1815年,化学家戴维设计出一种安全矿灯,采用一种网眼很小的普通金属网罩住火焰,火焰只会在网中燃烧而不会引燃外界的甲烷气体。请解释该灯能在含有甲烷气体矿井中安全照明原因。31.(本题8分,每空2分)(2023八下·金华期中)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小科同学取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加热,记录产生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1)图中有两个时段固体质量都不变,理由是:t0~t1时段固体质量不变,是因为 ;t4~t5时段固体质量不变,是因为 。(2)请根据图中数据计算高锰酸钾的质量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3)反应后锰元素的质量与反应前相比, (填“增加了”、“减少了”或“保持不变”)。32.(本题8分,第1-4小题每题1分,第5小题4分)科学实验提倡绿色环保,对实验装置进行微型化改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图甲是实验室制取并检验CO2的装置,图乙是对图甲实验装置的“微型”化改进后的装置。(1)图乙中微型塑料滴管在实验中的作用与图甲中的 (填仪器名称)相同。(2)图乙中的实验现象是 。(3)通常用甲装置完成该实验需要的盐酸是“微型”实验装置用量的10倍,“微型”实验装置具有的优点是 。(4)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 。(5)用乙装置完成“制取并检验”的实验,消耗了的盐酸。请计算实验过程中产生的质量。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教版科学八下 第三单元测试1 培优(原卷版).doc 浙教版科学八下 第三单元测试1 培优(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