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11.3 严于律己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知道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道德修养:初步学会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法治观念:认清犯罪危害性,不仅对社会,对他人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也给家庭,给自己带来灾难。所以要憎恶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责任意识:分析不良行为危害,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99-102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做标记。时间:5分钟1、违法犯罪有什么危害?(P100)2、我们应该对违法犯罪采取什么态度?(P100)3、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P100-P101相关链接)4、我们青少年为什么要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P102)5、我们应该怎样加强自我防范?(P102)生 活 观 察如何避免上述违法行为的发生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遵纪守法的人。生 活 观 察16岁的中学生秦某在学校多次无故殴打、辱骂同学郭某,还用手机拍摄视频并在网上传播,导致郭某身体受伤、精神抑郁,无法正常生活和学习。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秦某无故殴打他人,造成他人轻微伤,辱骂他人情节恶劣,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严重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破坏了社会秩序,其行为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应追究其刑事责任。探究与分享分析案例中的行为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哪些罪名。无故殴打、辱骂同学,造成他人轻微伤的行为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或故意伤害罪。用手机拍摄视频并在网上传播,导致郭某精神抑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这种行为可能构成侮辱诽谤罪。依依无端被同校的一群16岁学生盯上了。这些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长期在各种线上课堂、社交平台发送侮辱、谩骂、诬陷依依的网络信息,甚至将群内的聊天记录剪辑制作成视频再次传播,导致依依的生活和学习受到严重干扰。最终,这些学生被依法逮捕并提起公诉。探究与分享分析案例中的行为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哪些罪名。在网络上,有组织、有计划地长期发送侮辱、谩骂、诬陷他人的信息,这种行为在法律上通常构成诽谤罪或侮辱罪。诽谤罪是指故意散布虚构的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而侮辱罪则是指用侮辱性言辞或行为直接攻击他人,损害他人名誉。都会对受害者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破坏学校和社会的和谐氛围,并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欺凌行为可能构成违法或犯罪,欺凌者将受到法律惩罚。受害者可能因长期受到欺凌而出现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影响其健康性格的形成。说一说,学生欺凌、网络暴力行为有什么危害 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1、违法犯罪有什么危害?(P100)2、我们应该对违法犯罪采取什么态度?(P100)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那种认为自己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相关链接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3、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P100-P101相关链接)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是什么?未成年人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行为。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有刑法规定、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行为,以及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一)吸烟、饮酒;(二)多次旷课、逃学;(三)无故夜不归宿、离家出走;(四)沉迷网络;(五)与社会上具有不良习性的人交往,组织或者参加实施不良行为的团伙;(六)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七)参与赌博、变相赌博,或者参加封建迷信、邪教等活动;(八)阅览、观看或者收听宣扬淫秽、色情、暴力、恐怖、极端等内容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网络信息等;其他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包括: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包括哪些?(一)结伙斗殴,追逐、拦截他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等寻衅滋事行为;(二)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者弩、匕首等国家规定的管制器具;(三)殴打、辱骂、恐吓,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 (四)盗窃、哄抢、抢夺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五)传播淫秽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信息等; (六)卖淫、嫖娼,或者进行淫秽表演;(七)吸食、注射毒品,或者向他人提供毒品;(八)参与赌博赌资较大;(九)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本法所称“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未成年人的严重不良行为包括哪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轨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干预、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规定,给我们划出了明确的是非界限。笔 记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4、我们青少年为什么要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杜绝不良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一条未成年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 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以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启思导行①自觉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②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积极抑制不良心理和行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③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5、我们应该怎样加强自我防范?(P102)同学们,人生的花季是明媚的,又是短暂的,而人的一生是漫长的。只有珍惜如花的今天,才能迎来灿烂光辉的明朝。我们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纠正不良行为,做知法、懂法、守法、爱法、用法的人。11.3 严重于律己1、违法犯罪有什么危害?(P100)2、我们应该对违法犯罪采取什么态度?(P100)3、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P100-P101相关链接)认清犯罪危害加强自我防范4、我们青少年为什么要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P102)5、我们应该怎样加强自我防范?(P102)谢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