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海洋化学资源的利用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2024-2025学年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单元海洋化学资源的利用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2024-2025学年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八单元 海洋化学资源的利用
1.海水中最多的物质是氯化钠。( × )
2.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离子是Na+;含量最多的酸根离子是Cl-。( √ )
3.海水淡化、海水制镁、海水“晒盐”过程中都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 )
4.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 × )
5.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
6.食盐属于盐,纯碱属于碱。( × )
7.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 × )
8.向一固体上滴加盐酸时产生了无色气体,则该固体中一定含有CO。( × )
考点1 海洋化学资源 
1.(山东滨州中考)海洋是人类千万年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下列关于海洋中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可燃冰”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
B.海水“晒盐”后剩余的母液一定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C.海水淡化只能得到淡水,剩余物质不再有任何利用价值
D.海水中溶有大量的盐类,其中含量最多的盐是氯化镁
“可燃冰”是甲烷的水合物,甲烷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或废气,A正确;海水“晒盐”后剩下的母液,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B错误;海水淡化后的剩余物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镁、硫酸钠等多种化学物质,可用于提取多种化工原料,C错误;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盐是氯化钠,D错误。
2.(黑龙江牡丹江中考)同学们通过调查实践活动,深刻理解了海洋资源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意义。
(1)膜分离技术能使海水淡化。分离膜能使水分子通过,而海水中各种离子不能通过。图1中,给右侧海水加压的目的是__持续增大压强更有利于得到更多的淡水__。目前我国正在研究核能海水淡化,核能电池是将核能直接转化为__电能__的装置,具有安全、清洁、高效的优点。
(2)莺歌海盐场是海南省最大的盐场,阳光强烈,日照平均7小时以上。请结合图2分析海水晒盐利用的结晶方法是__蒸发结晶__,晒盐时不能将水全部蒸干,目的是保证大量的NaCl析出,而MgCl2、MgSO4等物质基本不析出,它们基本不析出的原因__MgCl2和MgSO4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__。
(3)海洋能吸收热量,还能吸收空气中的CO2,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CO2+H2O===H2CO3__。海洋还可以将CO2封存于海底深处,目前对CO2的封存、捕集和利用技术,可有效缓解__温室效应加剧__问题。
(1)给右侧海水加压,海水中的水分子就会通过淡化膜而进入左边,更有利于得到更多的淡水;核能电池是将核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具有安全、清洁、高效的优点。(2)海水晒盐是利用风吹日晒蒸发水分,从而得到粗盐,故利用的结晶方法是:蒸发结晶;氯化镁和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温度较高时,氯化镁、硫酸镁的溶解度较大,故MgCl2、MgSO4等物质基本不析出。(3)海洋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目前对CO2的封存、捕集和利用技术,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加剧。
3.(四川凉山州中考节选)镁铝合金广泛应用于航空领域,大量的镁是从海水蒸发结晶得到粗盐后的苦卤水中提取的,如图是工业制镁的主要流程。
(1)请写出步骤1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2NaOH+MgCl2===Mg(OH)2↓+2NaCl__。
(2)已知试剂a是一种常见的酸,请写出它的名称__盐酸__。
(1)步骤1中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MgCl2===Mg(OH)2↓+2NaCl。(2)步骤2是将氢氧化镁转化为氯化镁,已知试剂a是一种常见的酸,则该酸是盐酸。
4.(四川达州中考)海水中含有丰富的化学资源,可提取食盐。如图是粗盐提纯的部分流程,粗盐中的杂质有泥沙、氯化钙、氯化镁,回答下列问题。
(1)粗盐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搅拌,加快溶解速率__。
(2)过滤后,滤渣中除泥沙外,还含有__Mg(OH)2、CaCO3__(填化学式);若滤液仍然浑浊,原因可能是__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等)__(任写一条即可)。
(3)蒸发时,当蒸发皿中出现__较多固体__时即停止加热。
(1)粗盐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溶解速率。(2)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过滤后,滤渣中除泥沙外,还含有Mg(OH)2、CaCO3;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可能原因是滤纸破损(会使得液体中的不溶物进入下面的烧杯,从而使得滤液浑浊)、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会使部分液体未经过滤纸的过滤直接流下,该操作会使滤液仍然浑浊)或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3)蒸发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干。
考点2 溶解度 
5.(四川成都中考)将某碳酸饮料拧开,倒入装有冰块的杯中,如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C )
  
A.拧开瓶盖后,二氧化碳溶解度变大
B.产生气泡的原因是饮料与冰发生化学反应
C.冒泡刚结束时,饮料仍然是二氧化碳的饱和溶液
D.图中现象能说明二氧化碳溶解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
拧开瓶盖后,压强减小,二氧化碳溶解度变小,A错误;产生气泡的原因是压强减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变小,大量的二氧化碳从水中逸出,B错误;打开汽水瓶盖,压强减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也减小,但冒泡刚结束时仍是二氧化碳的饱和溶液,C正确;图中现象能说明二氧化碳溶解度与压强的关系,不能说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D错误。
6.(四川内江中考)表格是K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g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A.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KNO3不饱和溶液大
D.20 ℃时,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1.6%
由K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A正确;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B错误;选项说法没有指明温度,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比KNO3不饱和溶液大,C错误;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则20 ℃时,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31.6%,D错误。
7.(四川宜宾中考)为探究KCl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进行如图所示的操作(忽略水的蒸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K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20 40 90
溶解度/g 34 40 54
A.①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23%
B.②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C.②的溶液降温到20 ℃时会析出固体
D.③的溶液质量是77 g
20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34 g,则100 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34 g氯化钾,故15 g氯化钾加入50 g水中,固体全部溶解,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3%,A正确;40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 g,即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40 g氯化钾,故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20 g氯化钾,此时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为15 g+5 g=20 g,此时②的溶液为饱和溶液,B错误;②溶液为饱和溶液,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将②溶液降温到20 ℃时会析出固体,C正确;90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54 g,即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54 g氯化钾,则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27 g,③中加入氯化钾的总质量为15 g+5 g+10 g=30 g,90 ℃时50 g水最多溶解27 g KCl,此时溶液的质量为27 g+50 g=77 g,D正确。
8.(四川达州中考)溶解度是物质溶解性的定量描述。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交点P的意义是__在t1_℃时,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__。
(2)t2 ℃时,将25 g甲物质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恢复到t2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70__g。
(3)将t1 ℃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2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乙>甲>丙__。
(4)若甲中混有少量乙,可用__降温结晶__法提纯甲。
(1)交点P的意义是:在t1 ℃时,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2)t2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40 g,即在该温度下,100 g水中最多溶解40 g,则50 g水中最多溶解20 g,t2 ℃时,将25 g甲物质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恢复到t2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20 g+50 g=70 g。(3)t1 ℃时,甲、乙、丙的溶解度大小是:乙>甲=丙,t1 ℃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是:乙>甲=丙;升温至t2 ℃,甲和乙的溶解度变大,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还是乙>甲,丙升温后,溶解度变小,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所以将t1 ℃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2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4)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若甲中混有少量乙,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考点3 常见的盐 
9.(湖北中考)NaHCO3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抗酸药。某学习小组在室温下,对Na2CO3是否适合作为抗酸药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①NaHCO3俗称小苏打,Na2CO3俗称__纯碱__。
②人体胃液(含有盐酸)通常约100 mL,pH约1.5。体温约37 ℃。
③抗酸药的标准之一:药物发生疗效时,胃液的pH保持在3~5最宜,pH过高会导致胃痛等不适症状。
【提出猜想】
猜想甲:Na2CO3适合作为抗酸药。其理由是__Na2CO3+2HCl===2NaCl+CO2↑+H2O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猜想乙:Na2CO3不适合作为抗酸药。其原因可能是碱性较强。
【实验探究1】探究Na2CO3与NaHCO3碱性的强弱
依次测量等浓度的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结果分别为11和9。Na2CO3溶液的碱性比NaHCO3溶液__强__(填“强”或“弱”)。
【实验探究2】探究Na2CO3作为抗酸药的适应性
先向500 mL烧杯中加入100 mL pH=1.5的盐酸,用自动注射器向烧杯中以1 mL/min的速度滴入pH=1.5的盐酸模拟人体分泌胃液,再加入1.0 g Na2CO3固体,并持续搅拌。用pH传感器记录溶液pH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将上述实验中Na2CO3换成NaHCO3,重复实验过程。所得两条曲线如图所示。
【分析数据】由图可知,与NaHCO3相比:①Na2CO3反应时造成胃液pH远大于5;②Na2CO3__pH>5的持续时间过长,会导致胃部不适__。
【得出结论】Na2CO3不适合作为抗酸药,猜想乙正确。
【反思评价】有小组成员提出,从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的角度看,“实验探究2”设计不够严谨,你认为不严谨之处是__实验没有模拟人体的温度__。
【拓展延伸】Al(OH)3也是一种常用的抗酸药。相比Al(OH)3,从与胃酸反应的产物分析,NaHCO3抗酸药存在的不足是__与胃酸反应产生气体,可能造成胃胀__。
【查阅资料】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提出猜想】碳酸钠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CO2↑+H2O。【实验探究1】当pH大于7时,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等浓度的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分别为11和9,故碳酸钠溶液碱性比碳酸氢钠溶液强。【分析数据】由图可知,pH>5的持续时间过长,会导致胃部不适。【反思评价】该实验模拟人体分泌胃液进行实验,实验没有模拟人体的温度。【拓展延伸】碳酸氢钠会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产生气体会造成腹胀。
考点4 复分解反应 
10.(四川自贡中考)部分酸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Cl- NO SO CO
H+ 溶、挥 溶、挥 溶 溶、挥
Ca2+ 溶 溶 微 不
Mg2+ 溶 溶 溶 微
A.盐酸是挥发性酸
B.室温下CaCO3不溶于水
C.室温下水中溶解度:Ca(NO3)2>CaSO4
D.室温下Mg(NO3)2溶液与CaCl2溶液混合可发生反应
由部分酸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可知,盐酸是挥发性酸,A正确;由部分酸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可知,室温下CaCO3不溶于水,B正确;由部分酸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可知,硝酸钙溶于水,硫酸钙微溶于水,则室温下水中溶解度:Ca(NO3)2>CaSO4,C正确;Mg(NO3)2溶液与CaCl2溶液相互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不能发生反应,D错误。
11.下列离子组在强酸性和强碱性溶液中都能大量共存的是( D )
A.Ca2+、Cu2+、NO、Cl-
B.Na+、Mg2+、SO、Cl-
C.Na+、K+、CO、SO
D.Na+、Ba2+、Cl-、NO
12.(江苏连云港中考节选)物质的溶解性与化学变化密切相关。兴趣小组对“CaSO4与NaOH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进行探究,实验操作和现象记录如下:
实验操作 序号 NaOH溶液 的质量分数 饱和CaSO4 溶液的体积 实验 现象
Ⅰ 1% 5 mL 无明 显现 象
Ⅱ 5% 5 mL 少量 沉淀
Ⅲ 10% 5 mL 较多 沉淀
【查阅资料】20 ℃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见下表:
物质 CaSO4 NaOH Ca(OH)2 Na2SO4 BaSO4
溶解 度/g 0.26 108 0.17 19.5 0.000 2
注:20 ℃时,溶解度在0.01~1 g的固体物质称为微溶物,小于0.01 g的固体物质称为难溶物。
【分析交流】
(1)实验Ⅱ、Ⅲ中生成的沉淀为Ca(OH)2。实验表明,饱和CaSO4溶液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与__NaOH溶液的质量分数__有关。
【微观解释】饱和CaSO4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Ca(OH)2沉淀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2)图中未发生化学变化的微粒是__Na+、SO__(填离子符号)。
(3)该反应的微观实质可表示为Ca2++2OH-===Ca(OH)2↓。当向Ca(OH)2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时,也有白色沉淀产生,反应的微观实质用同样的方法可表示为__Ca2++CO===CaCO3↓__。
【反思拓展】
(4)结合以上探究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ab__(填字母)。
a.其他条件不变,将实验Ⅲ中的NaOH溶液换成KOH溶液,也有沉淀产生
b.复分解反应中,溶解度较大的微溶物可向溶解度更小的微溶物或难溶物转化
c.向CaSO4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生成的沉淀为Ca(OH)2
(1)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实验Ⅰ、Ⅱ、Ⅲ的变量NaOH溶液的质量分数,实验Ⅰ无明显现象,实验Ⅱ中产生少量沉淀,实验Ⅲ中产生较多沉淀,说明饱和CaSO4溶液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与NaOH溶液的质量分数有关。(2)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实质是Ca2+和OH-结合生成Ca(OH)2,图中未发生化学变化的微粒是Na+、SO。(3)Ca(OH)2溶液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实质是Ca2+和CO结合生成CaCO3,反应的微观实质用同样的方法可表示为Ca2++CO===CaCO3↓。(4)由上述分析可知,实验Ⅲ中反应的实质是Ca2+和OH-结合生成Ca(OH)2,其中OH-由氢氧化钠溶液提供,将实验Ⅲ中的NaOH溶液换成KOH溶液,氢氧化钾也能提供OH-,所以也有沉淀产生,a正确;根据资料可知,20 ℃时,CaSO4、NaOH的溶解度分别为0.26 g和108 g,其中CaSO4是微溶物,反应产生的Ca(OH)2溶解度是0.17 g,也是微溶物,但Ca(OH)2溶解度较小,说明在复分解反应中,溶解度较大的微溶物可向溶解度更小的微溶物或难溶物转化,b正确;根据资料可知,20 ℃时,BaSO4的溶解度为0.000 2 g,属于难溶物,向CaSO4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生成的沉淀为硫酸钡沉淀和Ca(OH)2,若氢氧化钙产生量较大,则氢氧化钙也是沉淀,则白色沉淀一定有硫酸钡,可能有氢氧化钙,c错误。
13.(甘肃中考)某校化学课上,老师让同学们设计实验鉴别稀盐酸、食盐水和澄清石灰水三种无色溶液并进行性质实验。同学们设计实验如下:
第1兴趣小组:用紫色石蕊试液鉴别三种溶液,他们如此设计的理由是__稀盐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食盐水显中性,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澄清石灰水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__;
第2兴趣小组:分别用三支试管取少量上述三种溶液,各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观察现象:
    
(1)a中有气泡产生,证明a中溶液是__稀盐酸__。
(2)b中产生__白色沉淀__(填实验现象),证明b中溶液是澄清石灰水。
(3)c中无明显现象。
第3兴趣小组:为进一步探究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假设猜想】该组同学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只有__CaCl2__
猜想二:有CaCl2和HCl
猜想三:有CaCl2和Ca(OH)2
猜想四:有CaCl2、HCl和Ca(OH)2
其他各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猜想四不合理,理由是__HCl和Ca(OH)2能反应,不能共存__。
【实验探究】为证明其余猜想是否正确,第3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CuCl2溶液,观察现象 无明显现象 猜想__三__ 不成立
(2)用镊子将锌粒放入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反应后的溶液,观察现象 有__气泡__产生 猜想二 成立
(3)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 有白色沉淀生成 猜想一 成立
【交流评价】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能够得出结论给予表扬,同时指出上述实验探究中有明显的错误。同学们经过反思后发现了错误,错误的原因是__氯化钙、盐酸均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则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说明猜想一成立__。
【反思拓展】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_反应物是否有剩余__。
由于稀盐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食盐水显中性,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澄清石灰水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所以用紫色石蕊试液鉴别三种溶液。(1)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所以a中有气泡产生,证明a中溶液是稀盐酸。(2)结论是b中溶液是澄清石灰水,碳酸钠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白色沉淀碳酸钙,则b中产生白色沉淀。【假设猜想】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若恰好完全反应,猜想一:只有CaCl2;若盐酸过量,猜想二:有CaCl2和HCl;若氢氧化钙过量,猜想三:有CaCl2和Ca(OH)2;由于HCl和Ca(OH)2能反应,不能共存,所以猜想四不合理。【实验探究】(1)氢氧化钙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氢氧化铜沉淀,则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CuCl2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不含氢氧化钙,则猜想三不成立。(2)猜想二成立,即溶液中存在HCl,则用镊子将锌粒放入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反应后的溶液,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则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交流评价】实验步骤(3)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氯化钙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盐酸与硝酸银反应也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所以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猜想一不一定成立。【反思拓展】由于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不一定恰好完全反应,即某种反应物可能有剩余,所以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第八单元 海洋化学资源的利用
1.海水中最多的物质是氯化钠。(   )
2.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离子是Na+;含量最多的酸根离子是Cl-。(   )
3.海水淡化、海水制镁、海水“晒盐”过程中都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
4.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   )
5.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6.食盐属于盐,纯碱属于碱。(  )
7.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   )
8.向一固体上滴加盐酸时产生了无色气体,则该固体中一定含有CO。(   )
考点1 海洋化学资源 
1.(山东滨州中考)海洋是人类千万年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下列关于海洋中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冰”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
B.海水“晒盐”后剩余的母液一定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C.海水淡化只能得到淡水,剩余物质不再有任何利用价值
D.海水中溶有大量的盐类,其中含量最多的盐是氯化镁
2.(黑龙江牡丹江中考)同学们通过调查实践活动,深刻理解了海洋资源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意义。
(1)膜分离技术能使海水淡化。分离膜能使水分子通过,而海水中各种离子不能通过。图1中,给右侧海水加压的目的是__ __。目前我国正在研究核能海水淡化,核能电池是将核能直接转化为__ __的装置,具有安全、清洁、高效的优点。
(2)莺歌海盐场是海南省最大的盐场,阳光强烈,日照平均7小时以上。请结合图2分析海水晒盐利用的结晶方法是__ __,晒盐时不能将水全部蒸干,目的是保证大量的NaCl析出,而MgCl2、MgSO4等物质基本不析出,它们基本不析出的原因__ __。
(3)海洋能吸收热量,还能吸收空气中的CO2,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海洋还可以将CO2封存于海底深处,目前对CO2的封存、捕集和利用技术,可有效缓解__ __问题。
3.(四川凉山州中考节选)镁铝合金广泛应用于航空领域,大量的镁是从海水蒸发结晶得到粗盐后的苦卤水中提取的,如图是工业制镁的主要流程。
(1)请写出步骤1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 __。
(2)已知试剂a是一种常见的酸,请写出它的名称__ __。
4.(四川达州中考)海水中含有丰富的化学资源,可提取食盐。如图是粗盐提纯的部分流程,粗盐中的杂质有泥沙、氯化钙、氯化镁,回答下列问题。
(1)粗盐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 __。
(2)过滤后,滤渣中除泥沙外,还含有__ __(填化学式);若滤液仍然浑浊,原因可能是__ __(任写一条即可)。
(3)蒸发时,当蒸发皿中出现__ __时即停止加热。
考点2 溶解度 
5.(四川成都中考)将某碳酸饮料拧开,倒入装有冰块的杯中,如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拧开瓶盖后,二氧化碳溶解度变大
B.产生气泡的原因是饮料与冰发生化学反应
C.冒泡刚结束时,饮料仍然是二氧化碳的饱和溶液
D.图中现象能说明二氧化碳溶解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
6.(四川内江中考)表格是K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g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A.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KNO3不饱和溶液大
D.20 ℃时,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1.6%
7.(四川宜宾中考)为探究KCl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进行如图所示的操作(忽略水的蒸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K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20 40 90
溶解度/g 34 40 54
A.①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23%
B.②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C.②的溶液降温到20 ℃时会析出固体
D.③的溶液质量是77 g
8.(四川达州中考)溶解度是物质溶解性的定量描述。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交点P的意义是__ _ __。
(2)t2 ℃时,将25 g甲物质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恢复到t2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 __g。
(3)将t1 ℃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2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 __。
(4)若甲中混有少量乙,可用__ __法提纯甲。
考点3 常见的盐 
9.(湖北中考)NaHCO3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抗酸药。某学习小组在室温下,对Na2CO3是否适合作为抗酸药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①NaHCO3俗称小苏打,Na2CO3俗称__ __。
②人体胃液(含有盐酸)通常约100 mL,pH约1.5。体温约37 ℃。
③抗酸药的标准之一:药物发生疗效时,胃液的pH保持在3~5最宜,pH过高会导致胃痛等不适症状。
【提出猜想】
猜想甲:Na2CO3适合作为抗酸药。其理由是__ 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猜想乙:Na2CO3不适合作为抗酸药。其原因可能是碱性较强。
【实验探究1】探究Na2CO3与NaHCO3碱性的强弱
依次测量等浓度的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结果分别为11和9。Na2CO3溶液的碱性比NaHCO3溶液__ __(填“强”或“弱”)。
【实验探究2】探究Na2CO3作为抗酸药的适应性
先向500 mL烧杯中加入100 mL pH=1.5的盐酸,用自动注射器向烧杯中以1 mL/min的速度滴入pH=1.5的盐酸模拟人体分泌胃液,再加入1.0 g Na2CO3固体,并持续搅拌。用pH传感器记录溶液pH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将上述实验中Na2CO3换成NaHCO3,重复实验过程。所得两条曲线如图所示。
【分析数据】由图可知,与NaHCO3相比:①Na2CO3反应时造成胃液pH远大于5;②Na2CO3__ __。
【得出结论】Na2CO3不适合作为抗酸药,猜想乙正确。
【反思评价】有小组成员提出,从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的角度看,“实验探究2”设计不够严谨,你认为不严谨之处是__ __。
【拓展延伸】Al(OH)3也是一种常用的抗酸药。相比Al(OH)3,从与胃酸反应的产物分析,NaHCO3抗酸药存在的不足是__ __。
考点4 复分解反应 
10.(四川自贡中考)部分酸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Cl- NO SO CO
H+ 溶、挥 溶、挥 溶 溶、挥
Ca2+ 溶 溶 微 不
Mg2+ 溶 溶 溶 微
A.盐酸是挥发性酸
B.室温下CaCO3不溶于水
C.室温下水中溶解度:Ca(NO3)2>CaSO4
D.室温下Mg(NO3)2溶液与CaCl2溶液混合可发生反应
11.下列离子组在强酸性和强碱性溶液中都能大量共存的是( )
A.Ca2+、Cu2+、NO、Cl-
B.Na+、Mg2+、SO、Cl-
C.Na+、K+、CO、SO
D.Na+、Ba2+、Cl-、NO
12.(江苏连云港中考节选)物质的溶解性与化学变化密切相关。兴趣小组对“CaSO4与NaOH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进行探究,实验操作和现象记录如下:
实验操作 序号 NaOH溶液 的质量分数 饱和CaSO4 溶液的体积 实验 现象
Ⅰ 1% 5 mL 无明 显现 象
Ⅱ 5% 5 mL 少量 沉淀
Ⅲ 10% 5 mL 较多 沉淀
【查阅资料】20 ℃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见下表:
物质 CaSO4 NaOH Ca(OH)2 Na2SO4 BaSO4
溶解 度/g 0.26 108 0.17 19.5 0.000 2
注:20 ℃时,溶解度在0.01~1 g的固体物质称为微溶物,小于0.01 g的固体物质称为难溶物。
【分析交流】
(1)实验Ⅱ、Ⅲ中生成的沉淀为Ca(OH)2。实验表明,饱和CaSO4溶液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与__ __有关。
【微观解释】饱和CaSO4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Ca(OH)2沉淀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2)图中未发生化学变化的微粒是__ __(填离子符号)。
(3)该反应的微观实质可表示为Ca2++2OH-===Ca(OH)2↓。当向Ca(OH)2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时,也有白色沉淀产生,反应的微观实质用同样的方法可表示为__ __。
【反思拓展】
(4)结合以上探究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 __(填字母)。
a.其他条件不变,将实验Ⅲ中的NaOH溶液换成KOH溶液,也有沉淀产生
b.复分解反应中,溶解度较大的微溶物可向溶解度更小的微溶物或难溶物转化
c.向CaSO4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生成的沉淀为Ca(OH)2
13.(甘肃中考)某校化学课上,老师让同学们设计实验鉴别稀盐酸、食盐水和澄清石灰水三种无色溶液并进行性质实验。同学们设计实验如下:
第1兴趣小组:用紫色石蕊试液鉴别三种溶液,他们如此设计的理由是__ __;
第2兴趣小组:分别用三支试管取少量上述三种溶液,各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观察现象:
    
(1)a中有气泡产生,证明a中溶液是__ __。
(2)b中产生__ __(填实验现象),证明b中溶液是澄清石灰水。
(3)c中无明显现象。
第3兴趣小组:为进一步探究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假设猜想】该组同学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只有__ __
猜想二:有CaCl2和HCl
猜想三:有CaCl2和Ca(OH)2
猜想四:有CaCl2、HCl和Ca(OH)2
其他各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猜想四不合理,理由是__ __。
【实验探究】为证明其余猜想是否正确,第3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CuCl2溶液,观察现象 无明显现象 猜想__ __ 不成立
(2)用镊子将锌粒放入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反应后的溶液,观察现象 有__ __产生 猜想二 成立
(3)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 有白色沉淀生成 猜想一 成立
【交流评价】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能够得出结论给予表扬,同时指出上述实验探究中有明显的错误。同学们经过反思后发现了错误,错误的原因是__ __。
【反思拓展】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_ 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