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金属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单元金属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九单元 金属
1.合金一定全部由金属组成。( )
2.制造合金的过程是加热熔合,而不是化合,合金中的各成分只是混合在一起,该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
3.铜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HCl===CuCl2+H2↑。(  )
4.金属和酸反应后,溶液质量均增加。(  )
5.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3CuSO4===Fe2(SO4)3+3Cu。(  )
6.铜和氯化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AgCl===2Ag+CuCl2。(  )
7.反应条件要求越低,金属的活泼性越强。(  )
考点1 金属和金属材料 
1.(山东青岛中考)下列生活用品,主要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
A.保鲜膜 B.铜导线
C.陶瓷碗 D.实木椅
2.(山东临沂中考)下列关于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铁和钢的含碳量不同
B.黄铜比纯铜硬度小
C.合金属于合成材料
D.大多数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式存在
考点2 金属的冶炼 
3.(四川内江中考)如图是实验室模拟工业炼铁的装置。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CO2生成
B.该反应中,失去氧的物质是CO
C.CO具有可燃性
D.硬质玻璃管中固体质量逐渐减小
4.(山西中考)【化学与技术】我国是世界上锌冶炼最早的国家。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有关“火法”炼锌的工艺记载是:“每炉甘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锌)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反应后生成一氧化碳)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定毁罐取出……即倭铅(锌)也。”此工艺过程分解模拟如图。(已知:Zn的冶炼温度为904 ℃,Zn的沸点为906 ℃。)请结合图文信息,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1)装入原料器之前,将炉甘石敲碎的目的是__ __。
(2)高温炉内,碳酸锌(ZnCO3)在高温条件下与煤的主要成分发生反应生成Zn和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该反应生成物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__ __价。
(3)冷凝器中发生的变化属于__ __。
(4)我国古代冶锌晚于铁和铜,结合已知信息,分析说明其中的原因是__ __。
考点3 金属的化学性质 
5.(重庆中考A卷)中国应用的湿法炼铜技术,是对世界化学史的一个贡献。现将一根光亮的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里充分反应。下列说法的组合正确的是( )
①反应能证明两种金属的活动性 ②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增加 ③反应生成的溶质为硫酸铁 ④反应后固体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物质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6.(四川成都中考)有关金属的实验如下,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7.(四川广元中考)向一定量CuCl2、Fe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滤渣中只有一种金属,则滤液中溶质一定有三种
B.若滤渣中有两种金属,则滤液中溶质一定有两种
C.若滤液中只有一种溶质,则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D.若滤液中有两种溶质,则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不可能有气泡产生
考点4 金属活动性顺序 
8.(山东滨州中考)下列各组试剂不能验证铁、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是( )
A.CuSO4溶液 Fe Ag
B.FeSO4溶液 稀H2SO4 Cu Ag
C.AgNO3溶液 稀H2SO4 Fe Cu
D.AgNO3溶液 FeSO4溶液 Cu
考点5 置换反应 
9.(湖南益阳中考)我国宋代《梦溪笔谈》中有“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的记载,其化学反应原理为Fe+CuSO4===Cu+FeSO4,该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置换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考点6 金属材料的锈蚀与防护 
10.(湖南中考)铁制品经常有锈蚀现象,于是某兴趣小组围绕“锈”进行一系列研究。
(1)探锈
现有洁净无锈的铁钉、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植物油、棉花和干燥剂氯化钙,还可以选用其他物品。为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设计如下实验:
    
①A中玻璃仪器的名称是__ __。
②一周后,观察A、B、C中的铁钉,只有A中的铁钉出现了明显锈蚀现象,由此得出铁钉锈蚀需要与__ __接触的结论。
(2)除锈
取出生锈的铁钉,将其放置在稀盐酸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变黄,铁钉表面有少量气泡产生。产生气泡的原因是__ 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稀盐酸可用于除锈,但铁制品不可长时间浸泡其中。
(3)防锈
防止铁制品锈蚀,可以破坏其锈蚀的条件。常用的防锈方法有__ __(写一种即可)。
兴趣小组继续通过文献研究、调研访谈,发现如何防止金属锈蚀已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领域中的重要科研课题。
11.(山东烟台中考)在日常生活中能看到很多精美的金属蚀刻画。兴趣小组利用废弃的金属片进行制作金属蚀刻画的项目活动,请你一起参与下列任务。
【任务一】到垃圾回收站筛选金属底板
(1)区分铝片和铁片的物理方法是__ __(写1种)。
【任务二】预处理金属底板
(2)用砂纸打磨掉铝片表面的氧化膜。用化学方法除去铁片表面的铁锈,可以用__ __(写1种物质名称)。
【任务三】选择蚀刻液进行蚀刻
(3)首先将有镂空图案的不干胶保护膜(能隔绝蚀刻液与金属底板接触)分别贴到处理好的铝片和铁片上,然后将铝片浸入足量的甲蚀刻液中,将铁片浸入足量的乙蚀刻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小组同学看到铝片上有凹陷图案,没有附着物;铁片上出现红色附着物图案。则他们选择的甲蚀刻液、乙蚀刻液分别是下列中的__ __、__ __(填序号)。
①硫酸铜溶液 ②硝酸银溶液 ③稀盐酸 ④氯化亚铁溶液 ⑤氯化钠溶液
【任务四】金属蚀刻画的后处理
(4)将蚀刻好的金属片清洗掉废液,去掉不干胶保护膜,进行装饰。为防止铁片蚀刻画生锈,可采取的措施是__ __(写1种合理的方法)。
【任务五】废液回收利用
(5)铝片蚀刻废液处理,可加入足量铝片,得到__ __溶液,回收保存。
(6)铁片蚀刻废液处理,如图所示:
过程①加入的物质X是__ __,过程②加入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 __。
12.(山东威海中考)应用广泛的金属
(1)国宝中的金属
国宝“鎏金铁芯铜龙”是以铁铸造内芯,铁上包铜,外层鎏金(鎏金是一种金属加工工艺,经过鎏金处理后,金属表面会覆盖一层金)。整个龙身飞扬舒展,反映了唐代高超的铸造工艺。
①国宝历经千年,出土后表面仍金光灿灿,原因是__ __。
②工业上以赤铁矿为原料炼铁,原理是__ 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③《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外化而内不化”,“曾青”即硫酸铜溶液,该炼铜反应的原理是__ 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中有效作用的微粒为__ __(用符号表示)。“外化而内不化”的原因是__ __。
(2)生活中的金属
铝制易拉罐主要由铝合金制成,除铝外,还含有锌、铜、硅等。
①请用化学方法证明:罐体的金属材料是铝合金而不是纯铝(提供试剂:已打磨的罐体金属片,其他仪器、试剂自选)。
你的方案及预期现象是__ __。
②合金与纯金属相比较,性质存在差异。对比分析图1,从微观角度解释原因__ __(答两条)。
  
图1
③合金中元素的配比不同会导致性能有差异。根据实际需求,罐盖硬度应大于罐体硬度。结合图2分析,生产易拉罐时,罐盖中铜元素的含量应__ 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罐体中铜元素的含量。
④为比较铝、铜、锌的金属活动性,进行如图实验,则a、b、c可以选用的物质是__ __。
(3)航天中的金属
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令世界瞩目,火箭是航天飞行器的运载工具。
①运载火箭外壳材料也为铝合金。铝合金做外壳材料,具备的优良性能是__ __(答一条)。
②运载火箭固体推进剂的主要组分为高氯酸铵和铝粉。其中高氯酸铵(NH4ClO4)是供氧剂,氯元素的化合价是__ __。铝粉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 __,反应过程中能量转化形式是__ __。第九单元 金属
1.合金一定全部由金属组成。( × )
2.制造合金的过程是加热熔合,而不是化合,合金中的各成分只是混合在一起,该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 )
3.铜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HCl===CuCl2+H2↑。( × )
4.金属和酸反应后,溶液质量均增加。( √ )
5.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3CuSO4===Fe2(SO4)3+3Cu。( × )
6.铜和氯化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AgCl===2Ag+CuCl2。( × )
7.反应条件要求越低,金属的活泼性越强。( √ )
考点1 金属和金属材料 
1.(山东青岛中考)下列生活用品,主要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B )
A.保鲜膜 B.铜导线
C.陶瓷碗 D.实木椅
保鲜膜材质是塑料,塑料属于合成材料;铜导线的材质是铜,铜属于金属材料;陶瓷碗的材质是陶瓷,陶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实木椅的材质是木头,木头属于天然材料,不属于金属材料。
2.(山东临沂中考)下列关于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生铁和钢的含碳量不同
B.黄铜比纯铜硬度小
C.合金属于合成材料
D.大多数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式存在
生铁中含碳量为2%~4.3%,钢的含碳量为0.03%~2%,A正确;合金的硬度大于组成纯金属的硬度,黄铜为铜锌合金,则黄铜比纯铜硬度大,B错误;合金属于金属材料,C错误;大多数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只有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元素如金等以单质形式存在,D错误。
考点2 金属的冶炼 
3.(四川内江中考)如图是实验室模拟工业炼铁的装置。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B )
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CO2生成
B.该反应中,失去氧的物质是CO
C.CO具有可燃性
D.硬质玻璃管中固体质量逐渐减小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CO2生成,A正确;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该反应中,失去氧的物质是氧化铁,B错误;一氧化碳有毒,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常在装置末端的导管口处放一盏燃着的酒精灯,是为了点燃尾气,利用的是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C正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高温下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硬质玻璃管中固体质量逐渐减小,D正确。
4.(山西中考)【化学与技术】我国是世界上锌冶炼最早的国家。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有关“火法”炼锌的工艺记载是:“每炉甘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锌)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反应后生成一氧化碳)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定毁罐取出……即倭铅(锌)也。”此工艺过程分解模拟如图。(已知:Zn的冶炼温度为904 ℃,Zn的沸点为906 ℃。)请结合图文信息,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1)装入原料器之前,将炉甘石敲碎的目的是__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__。
(2)高温炉内,碳酸锌(ZnCO3)在高温条件下与煤的主要成分发生反应生成Zn和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2C+ZnCO3Zn+3CO↑__。该反应生成物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__+2__价。
(3)冷凝器中发生的变化属于__物理变化__。
(4)我国古代冶锌晚于铁和铜,结合已知信息,分析说明其中的原因是__锌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合理即可)__。
(1)装入原料器之前,将炉甘石敲碎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2)碳酸锌(ZnCO3)在高温条件下与煤的主要成分发生反应生成Zn和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ZnCO3Zn+3CO↑,该反应生成物一氧化碳中,氧元素显-2价,由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知,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3)冷凝器中,锌蒸气冷凝成固态锌,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我国古代冶锌晚于铁和铜,其中的原因是锌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考点3 金属的化学性质 
5.(重庆中考A卷)中国应用的湿法炼铜技术,是对世界化学史的一个贡献。现将一根光亮的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里充分反应。下列说法的组合正确的是( A )
①反应能证明两种金属的活动性 ②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增加 ③反应生成的溶质为硫酸铁 ④反应后固体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物质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铁能置换出铜,说明铁的活动性强于铜,该反应能证明两种金属的活动性,①正确;由铁和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每56份质量的铁反应生成64份质量的铜,则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减少,②错误;生成的溶质为硫酸亚铁,③错误;该反应有铜生成,反应后固体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物质,④正确。
6.(四川成都中考)有关金属的实验如下,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B )
不锈钢的组成成分中不含铝,图中实验,不能用于比较合金与其组分金属的硬度,A不能达到相应目的。铜片和锌粒分别放入硫酸亚铁溶液中,Zn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置换出铁,说明了金属活动性Zn>Fe;铜片与硫酸亚铁溶液不反应,说明了金属活动性Fe>Cu;由此可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Zn>Fe>Cu,B能达到相应目的。第一支试管中的铜片能与二氧化碳、水充分接触,第二支试管中的铜片能与氧气、水充分接触,第三支试管中的铜片能与二氧化碳、氧气、水接触;一段时间后,前两支试管中的铜片没有生锈,第三支试管中的铜片生锈,可用于探究铜生锈条件是与二氧化碳、氧气有关,无法证明是否与水有关,C不能达到相应目的。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反应过程中氢气逸出,反应后烧杯中的物质质量减少,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不能达到相应目的。
7.(四川广元中考)向一定量CuCl2、Fe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若滤渣中只有一种金属,则滤液中溶质一定有三种
B.若滤渣中有两种金属,则滤液中溶质一定有两种
C.若滤液中只有一种溶质,则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D.若滤液中有两种溶质,则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不可能有气泡产生
金属活动性顺序为Zn>Fe>Cu,向一定量CuCl2、Fe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锌先与CuCl2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铜,CuCl2反应完,若还有锌粉,锌才能与FeCl2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铁。若滤渣中只有一种金属,该金属是铜,滤液中溶质不一定有三种,也可能是锌和氯化铜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滤液中溶质有氯化亚铁、氯化锌两种,A错误;若滤渣中有两种金属,滤液中溶质不一定有两种,也可能是锌和氯化亚铁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滤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锌一种,B错误;若滤液中只有一种溶质,滤渣中一定含有铁,此时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一定有气泡产生,C正确;若滤液中有两种溶质,说明溶质是氯化锌、氯化亚铁,若氯化亚铁部分参加了反应,滤渣中含有铜、铁,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则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D错误。
考点4 金属活动性顺序 
8.(山东滨州中考)下列各组试剂不能验证铁、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是( B )
A.CuSO4溶液 Fe Ag
B.FeSO4溶液 稀H2SO4 Cu Ag
C.AgNO3溶液 稀H2SO4 Fe Cu
D.AgNO3溶液 FeSO4溶液 Cu
Fe能与CuSO4溶液反应置换出Cu,说明Fe的金属活动性比Cu强,Ag不能与CuSO4溶液反应,说明Ag的金属活动性不如Cu强,A可以验证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Cu、Ag都不能与FeSO4溶液及稀H2SO4反应,说明Cu、Ag的金属活动性都比Fe弱,无法比较Cu和Ag的活动性强弱,B不能验证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Fe能与AgNO3溶液反应置换出Ag,说明Fe的金属活动性比Ag强,Cu能与AgNO3溶液反应置换出Ag,说明Cu的金属活动性比Ag强,Fe能与稀H2SO4反应,Cu不能与稀H2SO4反应,说明Fe的金属活动性比Cu强,C可以验证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Cu不能与FeSO4溶液反应,说明Cu的金属活动性不如Fe强,Cu能与AgNO3溶液反应置换出Ag,说明Cu的金属活动性比Ag强,D可以验证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
考点5 置换反应 
9.(湖南益阳中考)我国宋代《梦溪笔谈》中有“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的记载,其化学反应原理为Fe+CuSO4===Cu+FeSO4,该反应属于( B )
A.化合反应 B.置换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Fe属于单质,CuSO4属于化合物,Cu属于单质,FeSO4属于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考点6 金属材料的锈蚀与防护 
10.(湖南中考)铁制品经常有锈蚀现象,于是某兴趣小组围绕“锈”进行一系列研究。
(1)探锈
现有洁净无锈的铁钉、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植物油、棉花和干燥剂氯化钙,还可以选用其他物品。为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设计如下实验:
    
①A中玻璃仪器的名称是__试管__。
②一周后,观察A、B、C中的铁钉,只有A中的铁钉出现了明显锈蚀现象,由此得出铁钉锈蚀需要与__水和氧气__接触的结论。
(2)除锈
取出生锈的铁钉,将其放置在稀盐酸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变黄,铁钉表面有少量气泡产生。产生气泡的原因是__Fe+2HCl===FeCl2+H2↑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稀盐酸可用于除锈,但铁制品不可长时间浸泡其中。
(3)防锈
防止铁制品锈蚀,可以破坏其锈蚀的条件。常用的防锈方法有__刷漆或涂油等__(写一种即可)。
兴趣小组继续通过文献研究、调研访谈,发现如何防止金属锈蚀已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领域中的重要科研课题。
(1)①A中玻璃仪器的名称是试管。②一周后,观察A(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B(与氧气隔绝)、C(与水隔绝)中的铁钉,只有A中的铁钉出现了明显锈蚀现象,由此得出铁钉锈蚀需要与水和氧气接触的结论。(2)产生气泡的原因是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2HCl===FeCl2+H2↑。(3)防止铁制品锈蚀,可以破坏其锈蚀的条件。常用的防锈方法有刷漆或涂油等。
11.(山东烟台中考)在日常生活中能看到很多精美的金属蚀刻画。兴趣小组利用废弃的金属片进行制作金属蚀刻画的项目活动,请你一起参与下列任务。
【任务一】到垃圾回收站筛选金属底板
(1)区分铝片和铁片的物理方法是__用磁铁吸引__(写1种)。
【任务二】预处理金属底板
(2)用砂纸打磨掉铝片表面的氧化膜。用化学方法除去铁片表面的铁锈,可以用__稀盐酸或稀硫酸__(写1种物质名称)。
【任务三】选择蚀刻液进行蚀刻
(3)首先将有镂空图案的不干胶保护膜(能隔绝蚀刻液与金属底板接触)分别贴到处理好的铝片和铁片上,然后将铝片浸入足量的甲蚀刻液中,将铁片浸入足量的乙蚀刻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小组同学看到铝片上有凹陷图案,没有附着物;铁片上出现红色附着物图案。则他们选择的甲蚀刻液、乙蚀刻液分别是下列中的__③__、__①__(填序号)。
①硫酸铜溶液 ②硝酸银溶液 ③稀盐酸 ④氯化亚铁溶液 ⑤氯化钠溶液
【任务四】金属蚀刻画的后处理
(4)将蚀刻好的金属片清洗掉废液,去掉不干胶保护膜,进行装饰。为防止铁片蚀刻画生锈,可采取的措施是__保持铁片蚀刻画表面清洁干燥__(写1种合理的方法)。
【任务五】废液回收利用
(5)铝片蚀刻废液处理,可加入足量铝片,得到__氯化铝(AlCl3)__溶液,回收保存。
(6)铁片蚀刻废液处理,如图所示:
过程①加入的物质X是__铁粉__,过程②加入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Fe+H2SO4===FeSO4+H2↑__。
(1)铁能被磁铁吸引,可用磁铁吸引的方法区分铝片和铁片。(2)酸能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如用化学方法除去铁片表面的铁锈,可以用稀盐酸或稀硫酸。(3)将铝片浸入足量的甲蚀刻液中,铝片上有凹陷图案且没有附着物,说明铝片被腐蚀且没有固体产生,则甲蚀刻液只能是③稀盐酸;将铁片浸入足量的乙蚀刻液中,铁片上出现红色附着物图案,说明铁片发生反应且产生了红色固体,则乙蚀刻液是①硫酸铜溶液。(4)防止铁制品生锈的原理是隔绝氧气或水,为防止铁片蚀刻画生锈,可采取的措施是保持铁片蚀刻画表面清洁干燥。(5)铝片蚀刻废液中含有氯化铝和剩余的盐酸,对铝片蚀刻废液处理,可加入足量铝片,与稀盐酸完全反应,得到氯化铝溶液,回收保存。(6)铁片蚀刻废液中的溶质是硫酸亚铁和剩余的硫酸铜,过程①加入的物质X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则物质X为铁粉,铁粉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滤渣中的铁粉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所以过程②加入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H2SO4===FeSO4+H2↑。
12.(山东威海中考)应用广泛的金属
(1)国宝中的金属
国宝“鎏金铁芯铜龙”是以铁铸造内芯,铁上包铜,外层鎏金(鎏金是一种金属加工工艺,经过鎏金处理后,金属表面会覆盖一层金)。整个龙身飞扬舒展,反映了唐代高超的铸造工艺。
①国宝历经千年,出土后表面仍金光灿灿,原因是__金的化学性质稳定__。
②工业上以赤铁矿为原料炼铁,原理是__Fe2O3+3CO2Fe+3CO2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③《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外化而内不化”,“曾青”即硫酸铜溶液,该炼铜反应的原理是__Fe+CuSO4===FeSO4+Cu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中有效作用的微粒为__Fe、Cu2+__(用符号表示)。“外化而内不化”的原因是__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的铜覆盖在铁的表面,阻止内部的铁继续反应__。
(2)生活中的金属
铝制易拉罐主要由铝合金制成,除铝外,还含有锌、铜、硅等。
①请用化学方法证明:罐体的金属材料是铝合金而不是纯铝(提供试剂:已打磨的罐体金属片,其他仪器、试剂自选)。
你的方案及预期现象是__将已打磨的罐体剪成小碎片,取少量小碎片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并加热,使之充分反应,最终在试管底部残留少量固体物质__。
②合金与纯金属相比较,性质存在差异。对比分析图1,从微观角度解释原因__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物质的原子构成种类不同__(答两条)。
  
图1
③合金中元素的配比不同会导致性能有差异。根据实际需求,罐盖硬度应大于罐体硬度。结合图2分析,生产易拉罐时,罐盖中铜元素的含量应__大于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罐体中铜元素的含量。
④为比较铝、铜、锌的金属活动性,进行如图实验,则a、b、c可以选用的物质是__铝、铜、硫酸锌溶液__。
(3)航天中的金属
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令世界瞩目,火箭是航天飞行器的运载工具。
①运载火箭外壳材料也为铝合金。铝合金做外壳材料,具备的优良性能是__强度高__(答一条)。
②运载火箭固体推进剂的主要组分为高氯酸铵和铝粉。其中高氯酸铵(NH4ClO4)是供氧剂,氯元素的化合价是__+7__。铝粉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4Al+3O22Al2O3__,反应过程中能量转化形式是__化学能转化为动能__。
(1)①国宝历经千年,出土后表面仍金光灿灿,是因为金的化学性质稳定。②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2Fe+3CO2。③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反应中有效作用的微粒为Fe、Cu2+;“外化而内不化”,是因为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的铜覆盖在铁的表面,阻止内部的铁继续反应。(2)①铝制易拉罐主要由铝合金制成,除铝外,还含有锌、铜、硅等,铜和硅都不与稀盐酸反应,将已打磨的罐体剪成小碎片,取少量小碎片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并加热,使之充分反应,最终在试管底部残留少量固体物质,说明罐体的金属材料是铝合金而不是纯铝。②合金与纯金属相比较,性质存在差异,是因为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物质的原子构成种类不同。③由图2可知,铜的含量越高,铝合金硬度越大,则生产易拉罐时,罐盖中铜元素的含量应大于罐体中铜元素的含量。④铝和硫酸锌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锌,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锌,铜和硫酸铝不反应,说明锌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所以比较铝、铜、锌的金属活动性,a、b、c可以选用的物质是铝、铜、硫酸锌溶液。(3)①运载火箭外壳材料也为铝合金。铝合金做外壳材料,具备的优良性能是强度高、密度小、耐腐蚀。②高氯酸铵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3)+(+1)×4+x+(-2)×4=0,解得x=+7,所以氯元素的化合价是+7价;铝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Al+3O22Al2O3;反应过程中能量转化形式是化学能转化为动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