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课件(46张PPT)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八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课件(46张PPT)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八上)

资源简介

(共46张PPT)
2025年历史中考复习
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模块二 中国近代史
考点1 九一八事变 一二·九运动 西安事变
考点2 七七事变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淞沪会战
南京大屠杀
考点3 正面战场的抗战
聚焦中考
01
1.通过了解九一八事变、东北抗联、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等史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知道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的抗战精神,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历史意义。
2.通过了解中共七大,认识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
核心知识点
02
★时间轴
十四年抗战进程
★时间轴
★阶段特征
政治:1937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在全民族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有力地阻击了日军的侵略。
经济:抗日战争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严重受挫;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并开展大生产运动,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思想: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体系;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知识点导航
考点1:九一八事变 一二·九运动 西安事变
九一八 事变 时间、地点 1931年9月18日、沈阳
借口 柳条湖事件
结果 (1)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2)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影响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知识点导航
九一八事变 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 (1)东北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
(2)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3)1936年,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
一二 ·九 运动 时间 1935年12月9日
原因 华北危机
★知识点导航
一二 ·九 运动 概况 华北危机,北平学生痛感“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 意义 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西安事变 时间、地点 1936年12月12日、西安
人物 张学良、杨虎城 ★知识点导航
西安 事变 目的 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原因 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中国共产党的态度 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
结果 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知识点导航
考点2:七七事变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淞沪会战 南京大屠杀 
七七事变 时间、地点 1937年7月7日、北平卢沟桥
经过 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随即炮轰我军防地,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英雄 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赵登禹、佟麟阁壮烈殉国
影响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知识点导航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时间 1937年9月开始
背景 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后,国共两党分别发表声明,表明抗战立场,并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内容 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
标志 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影响 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知识点导航
淞沪会战 时间、地点 1937年8—11月、上海
概况 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英雄 英雄:姚子青率领全营守卫宝山,全营官兵壮烈牺牲。谢晋元奉命坚守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
影响 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知识点导航
南京 大屠杀 时间、地点 1937年12月13日—1938年1月、南京
背景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
日军暴行 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认识 充分显示了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凶残和野蛮,揭示了法西斯势力反人类反社会的本质
★知识点导航
考点3:正面战场的抗战
正面战场的抗战 台儿庄战役 时间、 将领 1938年3—4月、李宗仁
概况 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展开激战,共歼敌1万余人
意义 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知识点导航
正面战场的抗战 武汉会战 时间 1938年6—10月
典型战役 万家岭大捷
结果 为避免损失,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出武汉,武汉失陷
影响 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武汉、广州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第三次长沙会战 时间、地点 1941年12月、长沙
结果 中国军队获得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
意义 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知识点导航
正面战场的抗战 豫湘桂战役 概况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44年初,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河南、湖南、广西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重点专题
史论结合
观点:第二次国共合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论述: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等一系列战役,英勇抵抗日本侵略军,取得了一系列战果,为后期抗日奠定了基础。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总结提升: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都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考点攻坚
03
【真题锤炼】
★(一)选择题
1.(2023·甘孜)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一面旗帜召唤着海内外的华夏儿女同仇敌忾,筑起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这面旗帜是(  )
A.“实业救国”道路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和平建国方针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一面旗帜召唤着海内外的华夏儿女同仇敌忾,筑起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以国共为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因此这面旗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 项正确。
★(二)材料解析题
2.(2024·重庆)中华一体的政治一统、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文化上的兼收并蓄和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摘编自谭肇毅《抗战时期的广西经济》
根据材料,指出抗战时期广西工业发展的原因。根据材料,概括广西工业对抗战的贡献。
【答案】原因:外省工厂的迁入。贡献:广西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工业产品供给的“大本营”之一。
【解析】原因:根据材料“迁桂工厂……带来了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熟练技工,对广西工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可知,外省工厂的迁入促进了广西工业的发展。贡献:根据材料“桂林、柳州一带成为大后方工业产品供给的‘大本营’之一”可知,广西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工业产品供给的“大本营”之一。
靶向突破
04
1. 跨学科(2024·绍兴)[历史解释]歌曲《长城谣》唱道:“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自从大难平地起,……骨肉离散父母丧。……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据此判断,“大难平地起”指的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华北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南京大屠杀
【答案】A
2.(2024·安徽)[史料实证]抗战时期,“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华北平原上的一户人家写下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这(  )
A. 揭开了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序幕
B.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C. 反映了中华儿女血战到底的决心
D. 打破了日本 3 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答案】C
3.(2024·陕西)[史料实证]下列分别是我抗日军民在华北破袭铁路统计图和破袭铁路线场景。场景反映的破袭行动高潮出现在(  )
A. 五四运动 B. 徐州会战
C. 武汉会战 D. 百团大战
【答案】D
4.(2024·梅州)1945年,中国共产党的某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这次大会是(  )
A. 八七会议 B. 古田会议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答案】D
5.[史料实证]“‘攘外安内’蒋主张,夜赠领土百万方,金陵城头发乱令,叫尔小民做羔羊……”这首歌谣控诉了蒋介石对日本侵略采取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全境沦陷。与该歌谣创作背景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百团大战
C. 卢沟桥事变 D. 台儿庄战役
【答案】A
6.[时空观念]“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这凄怆的歌曲唱出了中国人民对日寇的无比痛恨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歌中的“家乡”在(  )
A. 东北 B. 华北
C. 西南 D. 西北
【答案】A
课堂实战
05
一、选择题
1.(2023·河南)[史料实证]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一面旗帜召唤着海内外的华夏儿女同仇敌忾,筑起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这面旗帜是(  )
A.“实业救国”道路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和平建国方针
【答案】C
2.(2024·广州)[史料实证]同学们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收集到如下论据。据此推断他们要论述的观点是(  )
A. 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B. 民族觉醒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C.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D.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
主战场
【答案】C
3. 跨学科·音乐(2023·兰州)[史料实证]《黄水谣》歌词中写道:“开河渠,筑堤防,河东千里成平壤,麦苗儿肥啊,豆花儿香,男女老少喜洋洋。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凄凉,扶老携幼四处逃亡,逃亡,丢掉了爹娘,回不了家乡。”根据歌词判断,该作品创作于(  )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4.(2024·成都)[史料实证]1940年9月,延安《新中华报》 在贺电中写道:此次战役不仅打破了敌寇在华北之不断“扫荡”和封锁,同时将提高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这次战役是(  )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武汉会战 D. 百团大战
【答案】D
5.(20231·安庆)[历史解释]刘少奇在会上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指出我们党要以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会议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这次会议是(  )
A. 瓦窑堡会议
B. 中共七大
C.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 中共八大
【答案】B
6.(2024·唐山)[史料实证]数据分析是历史学习常用的重要方法。小华同学收集了一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抗战的数据。这些数据表明(  )
A. 全民族团结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B. 中国人民的抗战得到了世界各国援助
C. 中国抗战是近代以来抗击侵略的第一
次完全胜利
D. 中国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7. 新情境·电影主题(2024·呼伦贝尔)结合严谨的史料,电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受历史上的时代变迁、重大事件、人物情感和社会百态。下表为中外电影摘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钟大丰、舒晓鸣
《中国电影史》等
(1)呈现人类过往历史的方式是多元的,请写出除电影外的一种呈现方式。
【答案】呈现方式:文献材料、图片、图表、 实物、遗址、遗迹、口述等。
(2)为举办主题观影活动,请你从材料中选出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部电影,结合其反映的史实,拟定一个主题并加以论述。(要求:价值观正确,选取正确,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电影:《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 主题:抗日英雄的浴血奋战。
论述: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 怒潮。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 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他们的英勇斗争,有力打击了日军,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1941年9月,晋察冀军区战士马宝玉等 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撤退,毅然决然 地把日军引上了狼牙山峰顶绝路,最后宁死不做日军俘虏,纵身跳下万丈悬崖。狼牙山五壮 士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显示了中华儿女宁死不屈的伟大精神。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