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第1课时 氮气和氮氧化物 (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第1课时 氮气和氮氧化物 (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2

资源简介

第二节 第1课时 氮气和氮氧化物
【课程目标】 
1.认识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了解氮的固定的意义。
2.掌握N2的性质;掌握NO、NO2的性质及二者的相互转化。
3.掌握NO、NO2与O2混合溶于水的计算。
夯基提能·一遍过
知识点一 氮气与氮的固定
1.氮元素
(1)自然界中的存在
①游离态:氮元素主要以氮分子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
②化合态: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蛋白质中、土壤和海洋里的硝酸盐和铵盐中。
(2)结构特点
一般通过共用电子对与其他原子相互结合。
2.氮气
【知识衔接】 氮气化学性质稳定的原因
由于氮分子内两个氮原子间以共价三键(N≡N)结合,断开该化学键需要较多的能量,所以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通常情况下难以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氮气在高温、放电等条件下,氮气能够与氧气、氢气、镁等物质发生化合反应。
(1)还原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氧化性
①N2与H2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点燃条件下与金属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助学】 写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氮的固定
4.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即学即练
1.判断正误
(1)N2和O2在放电的条件下会直接生成NO2(  )
(2)氮原子与其他原子只能形成共价键,不能形成离子键(  )
(3)氮气常用作焊接金属、填充灯泡、保存食品的保护气(  )
(4)氮的固定中氮元素一定被氧化(  )
(5)工业上将NH3转化为其他铵态化肥属于人工固氮(  )
2.(1)大家在吃薯条等膨化食品时,会发现袋子里东西并不多却鼓鼓囊囊的,袋子里填充的是食品级的氮气而非空气,请说出该食品级氮气的三个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同学间交流或查阅资料分析液氮用于医疗手术的原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如图所示。
(1)过程①称为________,写出工业合成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中氮气显_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性。
(2)过程②中能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将空气中的氮气固定下来,写出③中固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中氮气显_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性。
知识点二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1.物理性质
氧化物 颜色 状态 气味 水溶性
NO ______色 气体 - ______溶
NO2 ______色 气体 ________气味 ______溶
2.化学性质
(1)实验探究
装置
操作 在一支50 mL的注射器里充入20 mL NO,然后吸入5 mL水,用乳胶管和弹簧夹封住管口,振荡注射器 ①打开弹簧夹,快速吸入10 mL空气后夹上弹簧夹 ②振荡注射器
现象 无明显现象 ①无色气体变为________色 ②红棕色气体逐渐变为________色,注射器活塞向________移动
(2)实验结论及解释
①NO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但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NO2能与水反应生成无色的NO,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助学】 如果要将注射器中的NO充分转化为硝酸,可以采取什么措施?上述实验对工业上生产硝酸有什么启示?
即学即练
1.下列关于NO和NO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NO2是红棕色气体,与水反应生成硝酸,所以属于酸性氧化物
B.NO2不能由N2和O2直接化合得到
C.NO和NO2均既可以用排空气法收集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D.NO在空气中可以长久的存在
2.如图所示,试管中盛装的气体呈红棕色,当倒扣在盛有水的水槽中时,试管内水面上升,但不能充满试管,当向试管内鼓入氧气后,可以观察到试管中水面继续上升,经过多次重复后,试管被水充满,对原试管中盛装的气体说法正确的是(  )
A.可能是N2与NO2的混合气体
B.可能是N2O气体
C.可能是NO与NO2的混合气体
D.只可能是NO2一种气体
3.农业上有一句俗语“雷雨发庄稼”。其中就涉及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在一定条件下,氮气最终转化为硝酸,然后HNO3与土壤中的矿物作用生成硝酸盐,为庄稼提供氮肥。请你结合本节知识,写出氮气转化为硝酸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养落实·重拓展 
题型 NO、NO2溶于水的相关计算——加合式法
氮的氧化物与氧气、水反应的相关反应原理
3NO2+H2O===2HNO3+NO ①
2NO+O2===2NO2 ②
①×2+②得4NO2+O2+2H2O===4HNO3;
①×2+②×3得4NO+3O2+2H2O===4HNO3。
例 现有NO2、O2的混合气体12 mL,通入足量水中,充分反应后剩余气体2 mL(同温同压下),则原混合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可能是________。
状元随笔 (1)无论是单一气体(NO2),还是NO、NO2、O2中的两者或三者的混合气体溶于水,若有气体剩余只能是NO或O2,不可能是NO2。
(2)对于连续发生的化学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叠加的方法而得到加合式,解决问题更简便。
【变式演练】———————————你学会了吗?
1.标准状况下,在一不规则的玻璃容器内充满NO2气体后,将其倒置于水槽中,假设容器中的物质不扩散至容器外,则充分反应后容器中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近似是________。
2.为了有效实现NO和NO2的相互转化,设计如下实验:按图组装好实验装置(夹持装置已省略),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实验前用烧瓶通过排水法收集满100 mL NO。
打开止水夹,不断地缓慢推动注射器活塞,使O2进入烧瓶。试计算:使水刚好充满烧瓶需通入O2的体积。
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
第1课时 氮气和氮氧化物
夯基提能·一遍过
知识点一
2.(1)N2+O22NO (2)①N2+3H22NH3 ②N2+3MgMg3N2
[师说·助学] 提示:2Mg+O22MgO、3Mg+N2Mg3N2、2Mg+CO22MgO+C。
即学即练
1.答案:(1)× (2)× (3)√ (4)× (5)×
2.答案:(1)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抵御外界潮气的侵入;保护食品不被压碎
(2)液氮挥发,吸收热量,使温度迅速下降,通过极度冷冻将病区细菌迅速杀死,使得病区适宜进行医疗手术
3.答案:(1)人工固氮 N2+3H22NH3 氧化
(2)豆科植物根瘤菌 N2+O22NO 还原
知识点二
1.无 不 红棕 有刺激性 易
2.(1)①红棕 ②无 左 (2)①2NO+O2===2NO2 
②3NO2+H2O===2HNO3+NO
[师说·助学] 提示:采取的措施是继续通入过量的空气。上述实验对工业上生产硝酸的启示是在用水吸收NO2制取硝酸的反应过程中,要不断地补充空气,使NO2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硝酸。
即学即练
1.解析:NO2是红棕色气体,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NO2不属于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N2和O2在放电条件下直接化合得到NO,故B正确;NO与氧气反应,NO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NO2能与水反应,NO2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C错误;NO与氧气反应生成NO2,NO不能在空气中长久的存在,故D错误。
答案:B
2.解析:试管中盛装的气体呈红棕色,那么一定有二氧化氮存在。根据题述现象可知,原试管中盛装的气体的成分可能为①NO2、②NO2和O2(少量)、③NO2和NO等。
答案:C
3.答案:N2+O22NO、2NO+O2===2NO2、3NO2+H2O===2HNO3+NO
素养落实·重拓展
例 解析:有关的反应为①4NO2+O2+2H2O===4HNO3、②3NO2+H2O===2HNO3+NO。
设原混合气体中O2的体积为V(O2),
若剩余O2,根据反应①得V(O2)=2 mL+×(12 mL-2 mL)=4 mL。
若剩余NO,参与反应②的V(NO2)=3V(NO)=3×2 mL=6 mL;参与反应①的NO2和O2总体积为12 mL-6 mL=6 mL,V(O2)=×6 mL=1.2 mL。
答案:4 mL或1.2 mL
变式演练
1.解析:假设该容器的容积为3 L,则二氧化氮的体积为3 L,则:
3NO2+H2O=== 2HNO3 + NO
3×22.4 L 2 mol 1×22.4 L
3 L mol 1 L
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由3 L变为1 L,则所得溶液的体积为2 L;该溶液的溶质为硝酸,所以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c===0.045 mol·L-1。
答案:0.045 mol·L-1
2.解析:①2NO+O2===2NO2,②3NO2+H2O===2HNO3+NO,由①×3+②×2得4NO+3O2+2H2O===4HNO3,即当NO和O2的体积比为4∶3时水可以充满试管,故需通入V(O2)=100 mL×=75 mL。
答案:75 mL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