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统练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统练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 北京人大附中高二(下)统练一
语 文
说明:本试卷共五道大题 19 道小题,共 4 页,满分 6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请将全 部答案对应题号作答在答题纸上。
一、本大题共 9 小题,共 18 分。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匪我愆期 愆:违反 B. 渠会永无缘 渠:他
C. 悔相道之不察兮 相:观察 D. 异口图将好景 图:描绘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B.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C.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D.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3. 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全都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汝岂得 自由 可怜体无比 B. 蹑履相逢迎 叶叶相交通
C. 本自无教训 徘徊庭树下 D. 逼迫有阿母 哽咽不能语
4.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B. 扈江离与辟芷兮
C. 偭规矩而改错 D. 扪参历井仰胁息
5. 下列选项与所指诗人对应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②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③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④名场失利岂非才子词人,官运未通果是白衣卿相。
⑤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A. 陶渊明 杜甫 李贺 白居易 屈原
B. 苏轼 王维 李白 白居易 姜夔
C. 苏轼 王维 李贺 柳永 姜夔
D. 陶渊明 杜甫 李白 柳永 屈原 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小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第1页/共12页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6.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独开迟” 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 “ 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 “ 尚余”句在写红梅“ 雪霜姿” 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 “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7.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 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 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 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8. 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雪晓清乱起 ”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 “想关河 ”中的“想 ”是“推测 ”、“猜想 ”的意思。
C. “雁门西,青海际 ”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 “漏声断 ”中“断 ”,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9.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铁骑无声望似水 ”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 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 “清笳乱起 ”和“铁骑无声 ”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 作者通过“雪晓 ”、“寒灯 ”“漏断 ”、“斜 ”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二、默写(9 分)
10.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皇览揆余初度兮,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蜀道难》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两句,用太阳神的相关传说凸显山高,以急流 之险凸显蜀道的艰难。
(3)《蜀相》中通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两句,借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功业未成的结 局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悲伤。
(4)羌管弄晴,菱歌泛夜,____________。(柳永《望海潮》)
第2页/共12页
(5)自胡马窥江去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姜夔《扬州慢》)
(6)成都旧有大城、少城之分。少城在古代为掌织锦的官员之官署,故称锦官城,也可简称为锦
城,这一别称在唐代诗歌中十分多见,如“____________ ”。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经》中写田园,大抵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叙述农事的,如《诗经 · 豳风 ·七月》,陶渊明的《劝 农》诗即继承了这种类型。陶诗中的“熙熙令音 ”一段,明显是学习《豳风 ·七月》。一种则是最早表现 隐逸情调的田园诗,以《魏风 ·十亩之间》为代表。朱熹《诗集传》解释这首诗说:“ 贤者不乐仕于其 朝,而思与其友归于农圃。 ”这也正是陶渊明田园诗所反映的基本情绪。《诗经》 “ 国风 ”中关于田园、 农耕等生活内容的表现,是陶渊明田园诗的重要渊源。
文献中记录躬耕并对陶渊明有直接影响的,恐怕是司马迁外孙杨恽的一首歌曲,见于《汉书 ·杨敞
传》载杨恽报孙会宗书,“其诗曰:‘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 何时? ’”。大家可能都读过《归园田居》(其三)的“种豆南山下 ”,比照上面这段文字,就清楚其对 陶渊明的影响。而且此种影响不仅是文字上的,恐怕更多是生活方式上的或者说生活态度上的。后来诸葛 亮自叙“躬耕于南阳 ”,这可能在意识上对陶渊明也有影响。
从生活传统变迁角度来看,从两汉到魏晋,士人的生活方式也有变化。汉代重视力田,寒素士人在读 书的同时,多从事躬耕。其例甚多。如大家熟悉的朱买臣。魏晋以后,士族庄园逐渐形成。这种庄园具有 农业经济的功能,当时称为“丘园 ”。谢灵运《答中书》诗中有云:“守道顺性,乐兹丘园。 ”又有《陇 西行》:“耿耿僚志,慊慊丘园。 ”晋宋之际的士人,如谢灵运、颜延之等人,讨论田园乃至耕植之风,
颇见其迹。但士族多非真正躬耕,其“丘园 ”闲居或隐逸,多与山水合流,并未立即形成田园诗的风气。 不仅如此,同时还有一种轻视田园的意识在发生。而陶渊明是反对这种轻视田园意识的。黄庭坚《论诗
帖》云:“ 陶渊明诗长于丘园,信所谓有味其言者。 ”则陶之田园,亦即当时的“丘园 ”。但陶不言丘园 而言田园,正因其志在躬耕之意。正是这种对当时一般士族观念的突破,使陶渊明形成了既不同于当时农 人、亦不同于士族的田园之美的审美趣味,在悠久的田园书写传统中,创造出一种农耕文明与士大夫精神 生活相结合的中国古代田园诗传统。
(摘编自钱志熙《陶渊明的田园诗艺术》)
材料二:
田园审美奠基于农业文明。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在距今一万年的考古发现中就已不乏农耕遗迹。 以农耕为基础的文明最大特点之一是生活之地相对稳定,不会频繁而轻易地迁居,于是更容易建立起以栖 息之地为中心的世界观,也更利于一代代的文明积累和传承。
生动的农事叙述出现在《诗经 · 豳风 ·七月》中。诗人有没有参加农事劳动不可考,但整个作品确实 是站在劳动者一员的角度,极其详细而准确地描绘了一年的生产生活:摘苦菜、打红枣、收稻谷、割茅
草、酿酒、修房……虽然这富有节奏的叙述算是生产生活的诗化记录,但其旨归却不是指向一种田园之 乐。
第3页/共12页
当然这并不是说乡村的生产生活没有乐趣可言,而是农事诗与田园诗有着体察角度的不同,以及不同 角色对乡村和田园进行了不同的价值赋予。农事诗是沉浸于乡村之中,其乐趣来自生产生活本身。自然的 价值在农事诗中首先是作为劳作对象而存在的。自然之所以美好和让人愉悦,都是源于这片土地赋予了他 生存所需要依靠的一切物质来源。除此之外,这客观的自然并没有被寄托其他的情感和意义。但是田园诗 不同,田园诗是对乡村生活的旁观与反省,田园生活被寄予了超出于农事本身的价值和希望,成为一种生 活理想的表达。
这在张衡的《归田赋》中就可以体察。此赋只是张衡在混浊的政治环境中对美好田园生活的憧憬,是 身不由己中对自由的渴望。他并非向往于做一介农夫,过春耕秋收的田庄生活,而是在他看来,田园的生 活相比朝堂的乌烟瘴气是一种能够让人身心纯净的状态。他最终的追求显然也是一种文人理想而不是农夫 追求。张衡并非孤例。事实上,到东汉时期,对于士人理想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建构就已经相当成型 了,完全是一派典型的庄园生活。农耕文明对于商贸密集的城市本来就常怀着一种天然的戒备,认为市井 之地往往是滋生腐败堕落的温床。既然城市是危险的,那么走出市井融入到田园甚至走入山林,则成为一 种更为合乎人性更为理想的生活方式。被不断注入文人精神追求的田园生活越来越成为一种被歌颂、被美 化的对象。
张衡固然没有真正归过田,创作者是不是真的投身于劳作从来不是划分田园诗与农事诗的标准。陶渊 明是真正当了农夫的。但他也是真正的田园诗人。虽然过着农夫的生活,但在精神上仍然是一个士人,田 园对他来说是一个生存之地,但更是一个求仁得仁之处。
(摘编自张雨《眼前的田园与远方的山水——中国审美传统中自然元素的生成》)
1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论是杨恽还是诸葛亮,其对躬耕的记录都可能对陶渊明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或体现在文字层面,或体
现在意识层面。
B. 从两汉到魏晋,重视力田的生活传统发生了改变,士族庄园逐渐形成,士人们虽然也讨论田园、耕植, 但大多并未躬耕。
C. 中国农耕文明的特点之一是生活之地相对固定,不会频繁而轻易地迁居,这与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 的观点是类似的。
D. 田园诗并不直接描写乡村生产生活,而是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旁观与反省,使田园生活成为一种被歌颂、 被美化的对象。
1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熹对《魏风 ·十亩之间》的解释能准确反映出陶渊明田园诗的基本情绪,说明朱熹能够深入体会陶渊 明独特的审美趣味。
B. 材料一对陶渊明田园诗的重要渊源的梳理,表明文人创作风格的形成有其根源,启发我们可以从发展脉 络的角度理解作品。
C. 张衡的《归田赋》表现出的是一种文人理想而不是农夫追求,可见他与晋宋之际的士族一样,也具有 “轻视田园 ”的意识。
D. 正因为走入山林是一种更为合乎人性的生活方式,所以相比于其他题材,书写田园生活的诗歌更能体现
第4页/共12页
出文人的精神追求。
13. 根据材料二,下列诗句不属于作者理解的“农事诗 ”的一项是( )
A.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诗经 ·周南 ·芣苢》)
B.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C.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D.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杨万里《插秧歌》)
14. 为什么陶渊明创作的田园诗会具有“农耕文明与士大夫精神生活相结合 ”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
析。
15. 两则材料都谈及《诗经 · 豳风 ·七月》一诗,其意图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0 分。
16.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
(《论语 ·卫灵公》)
②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
(《论语 ·卫灵公》)
③子曰:“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
(《史记 ·孔子世家》)
④先生(王阳明)曰: “为学大病在好名。 ……‘疾没世而名不称 ’,‘称 ’字去声①读,亦‘声闻 过情,君子耻之 ’②之意。 ”
(《传习录》)
【注】①去声:第四声。②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语出《孟子》。情,实情。
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今人杨伯峻的解读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 ”。
④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解读,与杨伯峻有所不同。
(1)说明杨、王两种解读对“称 ”的读音和词义的理解有何不同。
(2)用自己的话写出王阳明对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解读的大意。
(3)在杨、王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0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有木诗八首(其八)
白居易
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花团夜雪明,叶剪春云绿。
风影清似水,霜枝冷如玉。独占小山幽,不容凡鸟宿。
匠人爱芳直,裁截为厦屋。干细力未成,用之君自速。
重任虽大过,直心终不曲。纵非梁栋材,犹胜寻常木。
17.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5页/共12页
A. 前四句写了丹桂的香和形,突出了其给人的美好印象。
B. “风影 ”四句写丹桂的风骨与格调,表达了赞美之情。
C. “干细 ”两句是说,匠人因为丹桂难以为厦屋而惋惜。
D. 结尾四句由丹桂而及人,其中有一种自表心迹的意味。
18.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中多用比喻,如花像夜雪,叶犹利剪,风清似水,霜冷如玉。
B. 诗中“凡鸟 ”,与《红楼梦》“凡鸟偏从末世来 ”所指完全相同。
C. 诗人说丹桂“犹胜寻常木 ”,以此表达人生的伟大功业指日可待。
D. 全诗有新乐府诗特色,咏物中包含着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19. 《有木诗八首》是一组借树木喻人事,表达时事感慨的诗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借丹桂来比喻 一些人的哪些特点?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6页/共12页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 9 小题,共 18 分。
1. 【答案】A
2. 【答案】D
3. 【答案】D
4. 【答案】D
5. 【答案】D
【答案】6. C 7. A 8. D 9. C
二、默写(9 分)
10. 【答案】 ①. 肇锡余以嘉名 ②.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③.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④. 出师未捷身先 死 ⑤. 长使英雄泪满襟 ⑥. 嬉嬉钓叟莲娃 ⑦. 废池乔木 ⑧. 犹厌言兵 ⑨. 锦官城外柏森森(锦城 虽云乐/花重锦官城)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3 分。
【答案】11. D 12. B
13. B 14. ①因为陶渊明志在躬耕,突破一般士族的观念,使其田园诗融入了“农耕文明 ”;
②同时,在田园诗中注入了士人精神追求,使其田园诗融入了“士大夫精神生活 ”。
15. ①材料一谈及该诗属于“叙述农事 ”类,意在说明陶渊明的《劝农》诗继承其类型。
②材料二谈及该诗的旨归并非指向一种田园之乐,意在引出下文对农事诗与田园诗的差异的分析。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0 分。
16.【答案】(1)杨伯峻认为:称:读chēng,称述、称道。王阳明认为:称:读chèn,适合、符合
(2)王阳明认为君子担心自己死后,德行配不上自己的名声(名不副实,徒有其名)。
(3)示例 :赞同杨伯峻的观点:依据孔子“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可知,孔子在这里担忧的也是 自己的名声不能被称道, 自己的主张就不能实行于当世,也就不能让后世了解自己。这比较符合孔子对 “道 ”的推行。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0 分。
【答案】17. C 18. D
19. 第一问:以丹桂四季芳香花叶美丽,喻指人才的堪当任用,以丹桂清雅如玉不容凡鸟栖息,喻指人才的 高尚节操。
第二问:丹桂香形兼备,芳直超常,必定可以有所担当,作者借此讽喻上层应早选有风骨有格调的人才加 以任用(作者借此希望有风骨有格调的人才有机会早日得到任用)。
第12页/共1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