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9张PPT)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卦·彖传》大致意思:通过观察天象,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文化culture广义: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语言、文学、艺术、制度、组织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德)马克思选必2意识形态+政治制度选必3选必1本书导读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第1、2课)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3、4、5课)三、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第6、7、8课)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10课)五、战争与文化交流(第11、12、13课)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15课)七、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活动课)地域文化发展交流与传播的途径传承、保护、共享多样性交互性传承性教材知识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尊祖敬宗忧国忧民团圆和睦和谐有序文化认同农本、民本观念导入新课:隐藏在身边的传统文化黄帝陵四合院社稷坛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脉络,掌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重难点)0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中华文明的肇兴--早期华夏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自主学习: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回答中国文化在历史各时期发展的具体特点特点:(1)多元起源(2)以华夏族为核心,(3)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形成2.春秋战国:奠基(1)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中原南蛮北狄西戎东夷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原各国因经济文化较为先进,自称华夏中原南蛮北狄西戎东夷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社会经济较快发展。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初步形成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社会大变革经济政治阶级思想文化空前发展百家争鸣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分封宗法制破坏,诸侯争霸士阶层的活跃,受到诸侯国的重用。礼崩乐坏,私学兴起文化(2)百家争鸣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生产关系决定反作用于总 和政治法律从中可以得出两点启示:①强化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②上层建筑中各因素相互影响(特别是政治因素)(2)百家争鸣②表现:A.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B.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学派 代表 人物 思想主张儒家 孔子 ①政治思想(“仁”和“礼”,为政以德、以礼治国)②天命思想(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 ①政治思想(仁政)②人性论(人性本善)③义利观(重义轻利)荀子 ①天人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人性论(人性本恶)③政治思想(礼法并用)道家 老子 ①哲学思想(“道”、朴素辩证法)②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庄子 ①哲学思想(齐物)②人生态度(逍遥)③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法家 韩非子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变法革新。墨家 墨子 ①兼爱;②非攻;③尚力;④节用、节葬;⑤尚贤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一个时代特征:两大历史趋势:三种治国思想:四个思想派别: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①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②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过渡①人治: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③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百家争鸣”局面(1)秦朝:(2)汉代: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崇法家(焚书坑儒);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3.形成——秦汉时期“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三纲五常”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意义: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文化格局形成,儒家思想从此成为2000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强化记忆4..发展:魏晋隋唐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虎溪三笑(1)背景: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2)表现:①魏晋:朝廷更迭造成政局动荡,士人们寄情山水,摆脱环境对精神的羁绊,玄学盛行玄学:指的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哲学思潮。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思想上,宣扬“无” 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特点:儒、道结合②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③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4.繁荣:宋元时期(1)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2)理学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集大成者朱熹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是宇宙的本原“存天理,灭人欲”,以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提倡“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事物以把握“理”理学特点: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3)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5.转折:明清时期(1)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心”是宇宙的本原“知行合一”提倡“致良知”先生(指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独立思考的自由精神具有一定的叛逆色彩束书不观,学问空疏◎王阳明(2)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工商皆本,天下为主,君为客。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私欲之中,天理所寓。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君为臣纲。空谈唯心主义“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理论精神方面;“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实践调查方面。含义:指以史为鉴,以天下为己任,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经世致用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钳制了思想,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3)康雍乾时期6.近代到现代:文化衰落与复兴(1)鸦片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主流。(2)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与民主。代表人物 林则徐 李鸿章 康有为 孙中山 陈独秀 毛泽东史实思想层面自主性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戊戌维新君主立宪制,开国会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思想器物制度文化走他人的道路走自己的道路6.近代到现代:文化衰落与复兴形成成熟发展井冈山→瑞金:“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延安:1938《论持久战》,1940《新民主主义论》 1945中共七大 《论联合政府》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北京:《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井冈山延安西柏坡(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4)走向复兴:现当代①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阶段 理论形成 邓小平理论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学习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讨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有哪些?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经济:古代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思想文化:传统、文字、典籍的不间断传承。交往:民族交融、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强化记忆阶段 时间 概况起源 远古时期 多元一体;以华夏族为核心奠基 先秦 形成华夏认同观念;孔子创立儒学;百家争鸣源头、奠基发展 创新 秦汉 统一多民族;汉武帝时,儒家确立了正统地位,文化主流魏晋至隋唐 儒、佛、道三教融通;儒学受到挑战;文化灿烂宋 理学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束缚精神世界宋元 科技文化高度繁荣传承 转折 明中后期 (陆王心学)人的主体意识觉醒明清之际 提倡个性自由,批判理学,抨击专制,经世致用清康雍乾 文字狱禁锢中华文化发展,思想受到钳制冲击 鸦片战争后 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主流新文化运动 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与民主复兴 五四运动后 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主流【课堂小结】中华文化(思想)发展历程作业背诵:1.中华文化的特点2.汉武帝提出尊崇儒术的意义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预习:第二三部分,完成导案当堂检测1. 以下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是( )A. 诚实守信 B. 无为而治 C. 尊老爱幼 D. 家国情怀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的中华传统美德是( )A. 仁爱 B. 诚信 C. 宽容 D. 正直BA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以下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传承至今B. 中华文化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C.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文化相融合D.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C默写检查导学案复习提问复习导入学习目标理解并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了解其历史和当代价值。(重难点)0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重视以人为本,强调民本思想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123654中华文化的内涵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伦理观:以人为本(1)人本内涵: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生活,主张积极入世。(2)民本内涵:是人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体现;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表现为以民为本,爱惜民力,体恤百姓。(3)意义:①人本思想:后世儒学思想家依据“以人为本”建立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体系②民本思想: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自然观: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价值: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爱国主义,以天下为己任家国情怀(1)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国家共同体的认同、维护和热爱,并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2)价值: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凝结成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3.家国观: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4.价值观:崇德尚贤,天下为公意义:①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②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5.人生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表现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②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6.处世观:和而不同(1)表现:①西周末年的太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和”,才能产生新事物。②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2)意义:“和”的思想作为人们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意义: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大的进步,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己任,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境界。强化记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伦理观:以人为本;人本思想,民本思想2.自然观: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3.家国观: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4.价值观:崇德尚贤,天下为公5.人生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生命重于泰山,防控就是责任,疫情就是命令。”“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与时间赛跑,同病毒竞速。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中国政府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毫无保留地同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防控、治疗经验,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抗击新冠疫情斗争中,以下材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哪些内涵 以人为本 生命至上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谐大同,命运共同小组讨论03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和价值红山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1)本土性:起源与发展(2)多样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领域广阔彩绘陶器、粟水稻、养蚕缫丝“蛋壳陶”(黑陶)玉器、祭坛、神庙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特点(3)凝聚性:共同文化特质 同心协力◎炎黄子孙,民族认同◎尊祖敬宗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叶国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文化认同(4)连续性:绵延不绝 传承至今材料 巴比伦王国早已经消失在沙漠中了,曾经无比繁华的空中花园,如今只剩下空荡荡的遗址;古埃及除了留给后人几座谜一样的金字塔和解不开的文字之外,再无任何曾经辉煌的文明的迹象了;古印度的代表“哈拉巴文化”经过异族的侵略和摧残之后,已经灭绝,现今的印度语言和古印度语言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印度的原生文明已经彻底消失。中国几千年来,也和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一样,不断遭受异族文明摧毁。五胡乱华时期,北宋末期,中原地带的中华文明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元朝和清朝是中国两次最大的被异族统治的时期,但是一个被推翻,一个被中华文化同化。1840年到1945年是中国最危险的时刻,但是中国依然屹立不倒,没有消亡。(5)包容性:兼收并蓄 博采众长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此幅粗看似一笑面弥勒盘腿而坐,体态浑圆,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首为一着道冠的老者,右首为一戴方巾的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第三人则手搭于两人肩上,面部被遮,只露出光光的头顶,一手轻捻佛珠,显是佛教中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1)本土性:起源与发展(2)多样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领域广阔(3)凝聚性:共同文化特质 同心协力(4)连续性:绵延不绝 传承至今(5)包容性:兼收并蓄 博采众长强化记忆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材料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家庭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伦理规范在国家层面进一步塑造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政治生态,它对维护家庭和国家的伦理政治秩序具有重要作用。材料三: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2014年9月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话讲话归纳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当代价值历史价值:(2)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当代价值: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材料一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激励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厚德载物,要求人们以深厚的仁德之心承载万事万物。历史价值:(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カ。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智慧结晶。结 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早期华夏:文化肇兴春秋战国:文化奠基秦汉时期:文化形成魏晋隋唐宋元:文化发展、繁荣明清时期:文化传承、转折近代到现代:文化衰落与复兴本课小结作业背诵: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预习:第二课,完成导案4. 下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源远流长是指其起源古老且传承从未中断B. 博大精深体现在内容丰富和思想深刻两个方面C. 包容性强调能够吸收和融合不同文化元素D.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一成不变的D5. 以下哪部作品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 )A. 《论语》 B. 《诗经》 C. 《史记》 D. 《岳阳楼记》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最早可追溯到( )A. 周公 B. 孔子 C. 孟子 D. 老子DA7.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是( )A. 核心思想理念 B. 中华传统美德C. 中华人文精神 D. 西方民主思想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上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到海外,以下属于文化传播途径的是( )A. 丝绸之路 B. 郑和下西洋C. 鉴真东渡 D. 以上都是D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