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课件(共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课件(共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古马里清真寺遗迹
玛雅金字塔遗迹
从历史学角度看,我们把改变人们生存方式、生存状态;生产方式,生产状态;生活方式,生活状态的质的巨变的过程称为革命。
革命可以是政治领域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巨变,也可以是生产力进步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变。
概念解析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工厂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发生,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完成于19世纪40年代。
①生产手段:手工操作 → 机器生产
②组织形式:手工工场 → 工 厂
(生产方式)
生产组织 工具 规模 分工
工场 手工工具 较小 较粗
工厂 机器 较大 细密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60~19/中)
就某一方面条件,或某些条件来说,在欧洲大陆也有比英国更好的国家——如荷兰和法国,但是没有哪个国家具有英国这样好的综合条件。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首先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国内政局稳定(政治前提)
殖民掠夺、海外贸易、圈地运动
海外(殖民扩张、海外贸易)
国内(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
工场手工业生产经验的积累、科学技术的进步
政府鼓励、支持
海外(殖民扩张、海外贸易)
国内(农业资本主义发展)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共产党宣言》
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直接原因: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
背景: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60~19/中)
1.棉纺织业的革新


飞梭
1765年珍妮纺纱机
水力纺纱机
水力织布机
相互促进
1771年工厂出现
标志着近代机器大工业的诞生,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的确立。
过程: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60~19/中)
1.棉纺织业的革新
1771年工厂出现
进程:
2.动力革新:
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在工厂使用
3.交通工具的革新:
1814年,英国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1807年,美国富尔敦
发明蒸汽轮船
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9/中,英国机器制造业实现机械化
标志着英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言道:“为什么工业革命是在18世纪后期而不是在早100年或1000年时发生?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可从海外大扩张之后欧洲惊人的经济发展中找到。这一发展如此显著,以至现在通常被称为‘商业革命’。”作者旨在说明( )
A.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后期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商业革命
C.市场的扩大引发了工业革命 D.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发了工业生产的革命。”该论述揭示了发生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是( )
A.手工工场的发展 B.工人阶级的斗争
C.科学革命的出现 D.世界市场的扩大
巩固练习
C
D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 ……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下列对于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殖民扩张使英国获得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B.圈地运动提供了国内市场和自由劳动力
C.三角贸易提供原料、资金和雇佣劳动力
D.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为其奠定了政治前提
如图为某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演示文本。据此推断,
该同学探究的主题是(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B.“蒸汽时代”的到来
C.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
D.“电气时代”的到来
巩固练习
C
B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是由诸多因素共同推动的。其中促进国内市场扩大的因素是
A.海外殖民扩张 B.手工工场的发展
C.大工厂的确立 D.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1700~1750年,英国“剩余谷物的出口不断增加,出超量如此之大”,而在整个17世纪英国谷物的出口量甚微。到1750年,“英国农业达到的生产水平允许国内食物消费量的13%出口……证明英国农业已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主要是因为( )
A.当时英国农业生产已实现了现代化
B.工业革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C.技术的积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农业机械化集约化提高了生产效率
巩固练习
D
C
有学者写道:“从此,工厂得以打破河水的诅咒,离开河边,让工厂自由迁移到人口众多、生活方便的城市里,一场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在英国开始了。”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凯伊发明飞梭 B.珍妮纺纱机的出现
C.阿克莱特开办水力纺纱厂 D.瓦特改进蒸汽机
.“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这里“种种有利力量”应该包括
①代议制立宪政体的确立 ②圈地运动的开展
③机器工厂的出现 ④海外市场的扩大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巩固练习
D
A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中后期~20/初)
背景:
蒸汽机的吼声使欧、北美、亚三大洲发生变革,以改革或革命的方式建立了强有力的政权,劳动力被大量解放出来;蒸汽机造就大量财富,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原料、市场均来自遥远的地区;蒸汽机激发了人的需求,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摘自王斯德《世界近代史》
政治前提: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政局相对稳定
劳动力条件:
资本条件:殖民扩张掠夺、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市场条件:19/中的资产阶级革命改革浪潮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科技条件: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并迅速转化为技术
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
俄国:废除农奴制
日本:废除封建等级制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中后期~20/初)
进程:
1866年西门子
发明发电机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
1870年格拉姆
发明电动机
1877年爱迪生发明电灯
1876年贝尔
发明电话
1899年马可尼
发明无线电报
①动力: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通讯:电报和电话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
1883戴姆勒·汽油内燃机
1897狄塞尔·柴油内燃机
1885年
卡尔·本茨发明汽车
1903年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③交通: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带来新式快速交通工具的诞生
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
1867年诺贝尔
发明炸药
④新兴工业:化学工业的发展,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⑤传统工业:通过新技术改造焕发出新的活力
探究:据材料及所学,比较两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发明者
发明来源
重点部门
标志时代
范围
18/60~19/中
19/中后期~20/初
工匠、技师
科学家、工程师
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
自然科学成果
轻工业为主
重工业为主
蒸汽时代
英国为中心
向他国扩展
美德最突出,
多国同时发生
电气时代、钢铁时代
探究:据材料及所学,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科学、技术、生产尚未真正结合
中小企业为主
科学、技术、生产紧密结合以近代科学理论指导生产
大企业为主
范围广、规模大
进展更迅速
部分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有学者指出:“这个时期逐步出现了技术进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科学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业中的成长孕育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个时期”是指( )
A.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怀特是木匠,克隆普顿是纺织工人,瓦特是修理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诺贝尔是化学家,西门子是物理学家,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的提名。这一变化说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
A.发明者的出身决定了其研究成果 B.科技创新不再需要生产经验
C.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 D.科学理论比生产经验更重要
巩固练习
B
C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研究出达纳炸药,1885年用于装填炮弹;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赛璐珞(塑料)制造技术,1872年建厂生产台球;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人造纤维,1891年开始批量生产纺织品。这反映了( )
A.科技成果源于工人和技师 B.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C.工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D.西方国家引领工业化潮流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所以被称之为“电气时代”有很多原因,在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蒸汽动力已经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
B.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C.长距离输变电技术将发电厂和各地的工厂与家庭连接起来
D.电力交通、电讯技术、电影电视进一步扩大了世界的联系
巩固练习
B
B
1902年,美国已有发电厂3621座,装机容量为121.2万千瓦。1907年,德国23.3万多家机器动力企业中,使用电动机的企业有7.1万家,总马力达到190万以上,居各种动力之首。这主要意味着( )
A.工厂制度逐步建立 B.旧产业部门得到改造
C.机器工业迅速成长 D.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新能源被开发出来,钢--新工业时代生产的关键--的生产得到飞跃发展。在主要的欧洲强国中,德意志当时正在加速迎头赶上。非欧洲国家得到资金和进行建设。”对“新工业时代”的解读正确的是
A.煤一跃成为新兴的能源
B.商品输出成为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
C.德国率先研制出新式交通工具飞机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发展
巩固练习
D
D
1876年费城世博会盛大开幕,这是美国首次承办世界博览会。在这次展会上,美国要向世界展示一个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证明它已走出欧洲工业强国的阴影。能证明当时美国成为新兴工业国家、走出欧洲工业强国阴影的最新展品是
A.机床 B.发电机 C.汽车 D.电话
18世纪以前,英国能源主要以木材及木炭为主;18世纪以后,英国的煤炭工业则完全登上了历史舞台,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和原料。这一变化( )
A.得益于新技术的推广运用 B.缘于政府的政策支持
C.使生产摆脱自然条件限制 D.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巩固练习
D
A
三、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 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前面有各种事物,人们前面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双城记》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统治阶级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大,还要多。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生产力:生产力大发展,经济繁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是从农业社会演进到工业社会的转折点。
2.生产关系: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管理日益科学化;
出现垄断组织。
第二次
工业革命
企业间
竞争加剧
生产、
资本集中
垄断
形成
雄厚资金用于科技研究
促进
生产力发展
为获取高额利润,通过大企业兼并中小企业或强强联合形成的组织
特点:垄断商品生产、价格、市场;
控制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经营甚至国家经政命脉
形式:托拉斯(企业合并)、卡特尔(共守经营协议)等
实质:资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影响:①促进生产力发展
②利用经济手段干预国家政治,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三、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1836年—1848年,英国工人宪章运动
3.阶级结构: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
社会的两大阶级。
①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增强,推动欧美各国相继进行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地位;
②工人阶级迅速崛起,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展开斗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
③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
三、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4.社会生活:
工业城市兴起,城市化进程加快;
人口增长明显;
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女性地位提高;
时间、效率与纪律观念增强……
三、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5.世界市场和世界格局:
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有我们的牧羊场;秘鲁送来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
欧美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非拉美等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抢占商品市场,掠夺原料产地,至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了。 ——《大国崛起》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世界各地联系日益紧密,东方从属于西方,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基本形成。
三、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6.社会问题:
到18世纪,经济繁荣所滋长的享乐主义,使宗教信仰被怀疑。工业革命中心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方圆几英里草木不生。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就有小偷1万余人,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则明火执仗地抢劫。 ——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到19世纪末, 每一个大城市都有一个或几个挤满了工人的贫民窟,仅在伦敦万人聚居的贫民窟就有20个以上。……由于尚未建立垃圾清扫制度,垃圾粪便在城市街道上随处可见,严重损害了居民的身体健康。 ——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欧美各国开始通过社会立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工业革命后,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现代工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女性也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上述材料主要说明工业革命( )
A.加强了世界联系 B.缓和了阶级矛盾
C.改变了社会生活 D.造成了环境污染
1845年,法国的欧仁·比雷写道:“我们肯定地说,工人大众已经完全被工业无条件地随心所欲地支配,只要到大的工业城市走一走,就会相信这一点。在工厂和工人之间,不存在任何形式的道德联系。”欧仁·比雷主要论述的是( )
A.民主政治严重倒退 B.工业化发展的停滞
C.工人处境不断恶化 D.工人运动遭到镇压
巩固练习
C
C
1782年,瓦特研制出可作为机器动力的蒸汽机。1785年,改良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1814年,史蒂芬孙制造出蒸汽机车,1825年第一条铁路在英国修建。改良蒸汽机的重大意义在于( )
A.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B.迫使冶金业和采矿业进行改造
C.补充和取代电力作为主要动力
D.解决了大工业所需的动力问题
进入19世纪以后,由于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各种垃圾的排放,城市贫民窟的卫生状况非常差,贫民窟经常成为猩红热、伤寒、霍乱等传染病的滋生地,生活在里面的人还容易成为传染源。这一现象( )
A.体现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B.反映了市民思想的保守
C.折射出工业革命的弊端 D.表明政府忽视市容建设
巩固练习
B
C
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相反,钟表、车间和机器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工人一般每天工作13至14小时,在一整天里,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机器单调的运转,打个盹或是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这一变化( )
A.有利于优化手工工场的管理
B.反映人类劳作方式的重大变革
C.表明传统的农业已不复存在
D.导致人们逐渐摆脱了体力劳动
19世纪60年代,大西洋海底电缆铺设成功,使汪洋大海“缩小成”一潭池水,欧洲与美洲之间的即时通讯网络逐渐建立起来。当时“即时通讯”的工具是
A.有线电报 B.移动电话 C.互联网 D.留声机
巩固练习
B
A
下图漫画《下一个!》(1904年)把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描绘成一只章鱼,章鱼的头好似储油罐。章鱼的触须不只向工业设备延伸,还缠住了国会和白宫。画面最前方描绘了企业家惨遭鱼肉的样子。它可用来说明
A.垄断组织的影响 B.三国同盟的形成
C.西方民主的没落 D.跨国公司的蔓延
1900年,美国纽约市近400万人口中,有150万
人居住在贫民窟。1911年,英国一些城市中两
以上同住一间屋的比例仍相当高。这可用于说
明当时( )
A.社会阶级矛盾的加剧
B.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C.英美社会治理的滞后
D.英美经济水平的倒退
巩固练习
A
B
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
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
19世纪上半叶,英国传统的乡村社会逐渐被城市社会所取代,社会结构变得更加复杂,社会流动性得到了提高。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科学技术的推广 B.机器工业时代确立
C.信息时代的到来 D.出现了“电气时代”
巩固练习
A
B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背景
进程
影响
可能性:政、资、市、原、劳、技等
必要性:市场需求增大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积极:生产力、生产组织、社会生活、世界市场
消极:社会问题、阶级结构、世界格局
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