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
古马里清真寺遗迹
卡尔·马克思
(1818—1883)
弗里德里希·冯
·恩格斯
(1820-1895)
《共产党宣言》书影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由于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迈入了它的成年阶段……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社会化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公开暴露了出来。1825年,在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生产过剩危机,造成生产力的大破坏和社会的严重灾难。从此,这种社会痼疾便周期性发作。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显露引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社会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1.经济根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暴露。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1.经济根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暴露。
19世纪初期英国卢德运动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1、1834)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44)
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
普选权问题就是饭碗问题!
肆无忌惮的压榨,横加于我们之身!
英国宪章运动(1836-1848)
捣毁机器
争取政治权利
自觉运动
自发行动
2.阶级基础:19/30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并非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人类知识的精华,再加上自己的解释与发挥,创造出来的。
——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1.经济根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暴露。
2.阶级基础:19/30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
人物 国别 出身 “蓝图” 手段
圣西门 法国 贵族 实行实业制度,人人都要劳动,平均分配产品,财产共有 上书
拿破仑
傅立叶 法国 资产阶级 “法郎吉”的梦想,人人平等、劳动,免费教育,没有城乡差别 期待富人慷慨解囊
欧文 英国 资产阶级 “新和谐公社”,按劳分配、 人人平等、民主管理 自己出资进行实验
傅立叶(法)
欧文(英)
圣西门(法)
可取性:①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
局限性: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正确有效的途径
3.理论基础:19世纪人类优秀思想成果。
②反对自由放任的竞争,主张建立合作、
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
时代呼唤科学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1.经济根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暴露。
2.阶级基础:19/30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
3.理论基础:19世纪人类优秀思想成果。
4.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
必然性
偶然性
从巴黎到布鲁尔,马克思始终积极参与许多工人团体的活动,在马克思身上,嗅不到一点空想家的气味……常被工人们亲切地称为“马克思老爹”。
——弗 ·列斯纳《一个工人对马克思的回忆》
下面两幅图片(如图:在英国煤矿中工作的童工;如图:“新和谐公社”蓝图)最适合用于研究( )
在英国煤矿中工作的童工(绘画作品) “新和谐公社”蓝图
A.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 B.《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C.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D.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巩固练习
D
1844年6月4日,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高唱革命歌曲,举行游行示威,示威活动很快发展为起义。起义工人捣毁工厂,焚烧债券,队伍很快发展到3000多人,后来起义被镇压。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标志着( )
A.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D.空想社会主义的形成
“他们幻想建立完美的社会制度,但反对通过暴力对社会关系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他们同情工人阶级的处境,但不了解这个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他们看到了阶级对立,但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他们”的代表人物是( )
A.但丁 B.卢梭 C.圣西门 D.恩格斯
巩固练习
A
C
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启蒙运动促进法国大革命爆发
B.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导致工业革命
C.工业革命促使马克思主义诞生
D.马克思主义推动国际工人运动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因素包括( )
①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显现 ②空想社会主义
③欧洲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工人运动 ④法国巴黎公社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巩固练习
C
A
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购买了12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建设一个名为“新和谐公社”的社会组织,进行共产主义“劳动公社”的试验。欧文的做法( )
A.探索建立理想社会 B.推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立
C.指明工人运动方向 D.揭露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圣西门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增加财富只有一个手段,那就是进行生产”。所以他认为一切人都要劳动,都要把自己看成是属于某一工场的工作者,他又说“尊重生产和生产者的原则,要比尊重财产和所有者的原则有益得多”。这反映了圣西门( )
A.已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B.主张自由放任的竞争
C.客观认识了资本主义社会
D.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的正确途径
巩固练习
A
C
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了19世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在此基础上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以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据此可知,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 )
A.思想基础 B.阶级基础 C.理论基础 D.科学基础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的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提出了“建立共和政体”的口号;英国宪章运动呈送议会要求普选权的请愿书;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提出“反对私有制社会”;但这些运动最后都遭到统治者镇压,以失败告终。上述材料不能反映出( )
A.欧洲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日益衰落
B.欧洲工人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C.工人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D.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已觉醒
巩固练习
B
A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诞生标志:1848.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
内容:
①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
②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③肯定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④宣告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建设者的伟大使命,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原则
⑤号召无产阶级的团结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人类思想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董胜:《世界上下五千年》
科学社会主义
意义:
①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作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第一次较为完整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方向。这部经典著作是( )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法兰西内战》 D.《物种起源》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它( )
①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②论证了共产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
③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
④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重要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巩固练习
A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 )
A.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
B.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原则
C.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D.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是一部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立足于无产阶级自身解放、追求人类美好生活实现的“政治宣言书”。这部“政治宣言书”( )
A.推动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B.揭露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C.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 D.指导了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巩固练习
D
C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实践与理论发展:
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 ——列宁
革命实践:参加1848年革命
创办报纸宣传革命,
组织工人参加武装起义,
指导工人阶级进行斗争
欧洲1848年革命
理论发展:①剩余价值学说
②唯物史观
1867年第一卷出版
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这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
——恩格斯《反杜林论》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第一国际”等国际工人组织相继创立和发展,在不同时期指导和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联合和斗争。……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个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一个必将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节选)
探究:据材料及所学,认识马克思主义
1.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2.实践价值:
3.政治影响:
自19世纪中期起,马克思主义成为西欧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在东欧和东南欧的影响日益扩大;是亚洲、美洲工人运动与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发展起来,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马克思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创立了许多重大的理论学说。他曾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辩证关系,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该理论属于( )
A.空想社会主义 B.唯物史观
C.科学社会主义 D.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活动,主要包括( )
①亲自参加并指导巴黎公社革命 ②成立并领导国际工人协会
③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④起草发表《共产党宣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巩固练习
B
D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指出,如果农民站到革命一边,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抛弃小私有观念,“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一种合唱,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这( )
A.标志社会主义学说走向科学 B.表明马克思主张建立工农联盟
C.意味着农民成为革命主力军 D.说明推翻资本主义条件已成熟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后,先后被许多国家翻印出版,如1872年德文版,1882年俄文版,1888年英文版,1892年波兰文版,1893年意大利文版等等。《共产党宣言》的广泛再版( )
A.促进了印刷业技术更新 B.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
C.表明无产阶级实现联合 D.标志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巩固练习
B
B
《资本论》在欧洲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但是在第二版出版时,马克思仍对某些地方进行了修改。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 )
A.具有科学指导的作用 B.揭露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C.具有与时俱进性 D.得到了全世界无产者公认
巩固练习
A
C
三、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1.国际工人协会(1864年)
背景:在《共产党宣言》中,马、恩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
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
成立:1864年、英国伦敦
意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知识拓展:
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联合会,1864年英、法、德、意四国工人代表在伦敦开会成立,马克思代表德国工人参加该组织的工作,并逐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组织指导思想。其任务是在国际范围内组织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在工人运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之间建立联系并把它们联合起来,保卫工人阶级的利益,为工人阶级的解放而斗争。马克思是创始人之一和实际上的领袖,1876年7月15日,第一国际宣布解散。
第二国际(1889–1916),恩格斯领导下建立。第二国际所作出影响最大的动作包括宣布每年的五月一日为国际劳动节,宣布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并创始了八小时工作制运动。
共产国际(1919~1943),即“第三国际”,列宁领导下建立。任务是团结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成员最多时包括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组织、400多万党员。
三、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2.巴黎公社(1871.3.18.~5.28.)
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新成立的临时政府屈服与普鲁士并互相勾结,企图解除巴黎工人武装。在国家陷入危机之际,巴黎工人奋起抵抗,向入侵的普鲁士帝国主义和本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进行武装革命,于1871年3月18日成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政权——巴黎公社。 ——纪念巴黎公社革命140周年
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叛国,激化社会矛盾
措施 具体内容 作用和意义
政权建设 打破旧的国家机器,建立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政权机关和司法机构
废除旧军队和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和治安委员会
①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 ②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
经济政策 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工厂
实行八小时工作日
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创举:
即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除旧立新
人民主权
人民民主
触及了资本主义私有制
反映了工人阶级的利益
性质:
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意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1871年 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 “你是受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土地所有主……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这表明巴黎公社( )
A.保障资产阶级权益 B.主张复辟波旁王朝
C.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 D.具有无产阶级政权性质
下图所示为“巴黎公社”运动,是国际工人运动的重要
代表。下列关于此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运动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领导的
B.该运动采取了建立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政权机关
和司法机构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C.该公社一直保留直至俄国十月革命
D.该公社最终失败,没能成功的为社会主义做出突出贡献
巩固练习
D
B
恩格斯在1891年为马克思《法兰西内战》写的导言中说:从总的方面来看,“很明显,对于公社在经济方面的各种法令,无论是这些法令的优点或缺点,首先应当由蒲鲁东主义(无政府主义)者负责,而对于公社在政治方面的行动和失策,则应当由布朗基主义(革命冒险主义)者负责。”这反映出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是( )
A.经济法令落实不到位 B.政治措施和行动失策
C.内部领导思想缺乏统一 D.缺乏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下列有关巴黎公社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尝试
B.由于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期而最终失败
C.建立了广泛的工农统一战线
D.建立了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巩固练习
C
B
马克思指出:“公社是由巴黎各区通过普选选出的市政委员组成的……警察不再是中央政府的工具,他们立刻被免除了政治职能,而变为公社的负责任的、随时可以罢免的工作人员。所有其他各行政部门的官员也是一样。”据此可知,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 )
A.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采用了代议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C.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政权模式
D.组织形式具有民主自治的性质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称颂巴黎公社显示出“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下列措施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公职人员由民选产生 B.废除旧军队和旧警察
C.实行八个小时工作制 D.工人合作社管理工厂
巩固练习
D
A
1941年,《新华日报》刊登了共产国际季米特洛夫的一篇纪念文章,对某一革命的历史意义予以了高度评价:“它是工人阶级争取创立自己的政府,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认真的努力。”这里的“它”( )
A.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B.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
C.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D.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后,当时在巴黎的俄国革命者拉甫罗夫说:这次革命“与其他革命迥然不同”,革命领导者都是“无名的人”“法国最有名望的人物所不敢做和不能做成的事情”,这些普通人却轻而易举地做成了。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
A.建立了稳固的工农联盟 B.将社会主义变为现实
C.尝试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D.深受俄国革命的影响
巩固练习
A
C
小结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完善
19世纪初—1848年:空想到科学
19世纪40年代—19世纪70年代:理论到实践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理想到现实
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一国到多国
20世纪50年代至今: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
1848《共产党宣言》
1871年巴黎公社
1917十月革命
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
苏联模式、中国模式等
资本主义大工业
的建立发展
贫富分化严重
阶级矛盾尖锐
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马克思主义
革命理论
革命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
政治经济学:《资本论》
建立“第一国际”
声援巴黎公社革命
广泛传播
指导西欧工人运动
东欧和东南欧
亚洲、北美和拉美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
小结
马恩个人的努力
丰富发展
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