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化学江苏省徐州市模拟卷1(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中考化学江苏省徐州市模拟卷1(含答案)

资源简介

保密★启用前
2025年中考化学江苏省徐州市模拟卷1
( 考试时间:100分钟 分值: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日本已经开始生产以二氧化碳为冷媒(制冷)物质的汽车空调。它与氟利昂相比有很多优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制冷过程中,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变化
B.可以回收利用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碳,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C.使用二氧化碳冷媒会导致臭氧层空洞
D.可根据二氧化碳的气味判断二氧化碳是否泄漏
2.下列关于纯净的盐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种化合物 B.无色无味的
C.难挥发的液体 D.只有氯化氢这种溶质
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闻气味
B.倾倒液体
C.称量氯化钠
D.氧气验满
4.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B.反应后碳原子总数减少
C.丙物质的摩尔质量为28g
D.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5.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性质 用途
A 水 无色无味 作溶剂
B 焦炭 可燃性 冶炼金属
C 铜 能导电 制作电线
D 氮气 化学性质稳定 制作氮肥
A.A B.B C.C D.D
6.晾晒海水制盐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利用该工艺可得到氯化钠和氯化镁等物质。氯化钠和氯化镁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海水晒盐利用了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得晶体
B.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C.t℃时,氯化镁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70%
D.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可除去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镁杂质
7.运用微观视角解释宏观现象是化学学习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改变,原子不变
B 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两种溶液中都含有OH-
C 把食盐颗粒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食盐颗粒消失 在水分子作用下,氯化钠解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扩散到水中形成溶液
D 结成冰的水不能流动 温度降到零度以下后水分子不再运动
A.A B.B C.C D.D
8.化学世界中存在很多奇特的分子,下图分子结构酷似螃蟹,被命名为螃蟹烯(C30H48O2),关于该物质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一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螃蟹烯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
C.一个螃蟹烯分子由30个碳原子、48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组成
D.螃蟹烯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
9.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探究MnO2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B.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 探究铁锈蚀的条件
D. 探究Fe、Cu、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10.X、Y、Z、W四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反应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则不符合转化关系的是
选项 X Y Z W
A Al Cu CuO CuCl2
B Fe2O3 FeCl3 Fe(OH)3 Fe
C H2O2 O2 H2O H2CO3
D HCl CO2 Na2CO3 NaOH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本题共3小题,共14分)
11.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物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有助于更好地学习。物质的分类标准有多种,可以是物质的性质、用途等。请你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对硫酸铜溶液、二氧化碳、水、铁丝、氧气五种物质进行分类归纳总结(至少包含两种物质,填物质名称)。
你的标准   ,所包含的物质   。
12.溶液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把少量下列厨房物品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______(填序号)。
A.面粉 B.白糖 C.食用油
(2)如图为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示意图。
①℃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g;
②℃时,硝酸钾的溶解度   氯化钠的溶解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③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钠的饱和溶液降温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的水更多
B.℃时,氯化钠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更多
C.析出晶体后,硝酸钾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3)用氯化钠和蒸馏水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①溶解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其作用是   ;
②该实验需要量取水的体积是   mL(水的密度1g/cm)。
(4)40℃时,向86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2.8g硝酸钾,完全溶解后再加入36.2g水。此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13.某工厂的废液中含有氯化钾、氯化钙和氯化镁,为了得到农业上用作钾肥的氯化钾,工厂设计了如下工艺流程。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X的化学式是   。
(2)操作1的名称是   。
(3)写出Y与溶液b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共2小题,共21分)
14.以下是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研究过的几个化学实验,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A实验,制取氧气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除图中收集方法外,氧气还可以用   法收集。
(2)B实验能不能探究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
(3)C实验中,对比①②两处现象,可以得出燃烧需具备的条件是   ,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   。
(4)D实验,分别向盛有等量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注入等量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根据塑料瓶变瘪的程度可得出的结论是   。
15.某化学小组的同学想探究实验室利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后残留的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猜想与假设】猜想Ⅰ:CaCl2;猜想Ⅱ:HCl;猜想Ⅲ:CaCl2和HCl
(1)同学们一致认为,猜想   是不正确的,理由是   。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结论】
(2)甲同学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不变色,于是认为猜想Ⅰ是正确的。同学们认为该实验不能得出以上结论,理由是   。
(3)如果要证明猜想Ⅲ是正确的,你选择的试剂是   ,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拓展与应用】
(4)若猜想Ⅲ成立,想要处理废液只得到CaCl2溶液,应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   ,反应完成后过滤即可。
(5)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实验室的废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   (写出其中一条)。
四、计算题(本题共1小题,共5分)
16.2022年11月29日,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成功,30日神舟十五号与十四号在天宫胜利会师。运载火箭采用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N2O4)作发动机,短时间内产生巨大能量将火箭送上太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8N2+2N2O4=2X+4H2O+3N2。
(1)偏二甲肼与四氧化二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X的化学式为   。
(2)在偏二甲肼分子中,C、H两种原子的个数之比   (填最简整数比);在偏二甲肼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之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3)长征二号运载火箭采用零下252℃液氢和零下183℃的液氧作为推进剂,因此也被称作“冰箭”,试写出采用液氢作为推进剂的突出优点   。
(4)如果长征二号升空时运载了3t偏二甲肼和足量的四氧化二氮,则理论上会产生多少氮气?(写出具体的解题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
1.B
2.D
3.D
4.A
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故正确;
B.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因此反应后碳原子总数不变,故错误;
C. 摩尔质量是指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一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16=28,一氧化碳的摩尔质量是28g/mol,故错误;
D.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1×2+16)=2:3,故错误。
故答案为:A。
首先要对模型图进行观察,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类别,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再找出物质之间的微粒数目关系,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再对题中各问加以分析。
5.C
A、水能溶解很多物质,可作溶剂,与无色无味无关,故错误;
B、焦炭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与可燃性无关,故错误;
C、铜具有导电性,可用于制作电线,故正确;
D、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做保护气,氮气含氮元素,可制作氮肥,故错误;
故选:C。
根据物质的性质与相应的用途分析。
6.A
7.D
8.D
9.A
10.B
A.铝与铜盐反应可生成铜,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与氢气等还原剂反应可生成铜,氧化铜与盐酸反应可生成氯化铜,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铁不能一步转化成单质铁,符合题意;
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水通电分解生成氧气,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不符合题意;
D.盐酸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生成氢氧化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根据各选项中物质的性质分析,由各物质的性质确定各转化是否符合框图中转化关系。
11.通常情况下均无色;二氧化碳、水、氧气
12.(1)B
(2)20;>;B
(3)加速氯化钠溶解;47
(4)16%
13.(1)K2CO3
(2)过滤
(3)HCl + KOH=KCl+H2O (或K2CO3+2HCl=2KCl+CO2↑+H2O)
(1)根据流程图,操作1后有氢氧化镁、碳酸钙沉淀生成,氢氧化钾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钾,氯化钙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所以X 为碳酸钾,化学式为K2CO3。
(2)根据流程图,操作1分离溶液和固体,为过滤操作。
(3)根据流程图,氢氧化钾、碳酸钾过量,为了得到氯化钾,应加入盐酸,则Y为盐酸,氢氧化钾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Cl + KOH=KCl+H2O ,碳酸钾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K2CO3+2HCl=2KCl+CO2↑+H2O。
(1)根据流程图,氢氧化钾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钾,氯化钙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分析X 的化学式。
(2)根据过滤操作的原理分析。
(3)根据流程图,氢氧化钾、碳酸钾过量,为了得到氯化钾分析。
14.(1)(或);向上排空气
(2)不能,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盐酸与氯化钠不发生反应,氯化钠粉末消失是因为溶解在盐酸溶液的溶剂水中,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答案合理即可)
(3)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隔绝氧气、提供热量
(4)右边的软塑料瓶变瘪程度更大,说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答案合理即可)
(1)A实验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采用的是“固体加热型”,用该发生装置制取氧气的方法有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或氯酸钾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为或;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除了可以用图中所示的排水集气法收集还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2)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变化,而不适用于物理变化;B实验中盐酸与氯化钠不发生反应,氯化钠粉末消失是因为溶解在盐酸溶液的溶剂水中,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故不能用于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3)C实验中①处的白磷燃烧,②处的白磷没有燃烧,二者处于相同的温度下,现象不同的原因是①处的白磷在锥形瓶中含有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后可以燃烧;②处的白磷虽然温度可以达到着火点,但因为在热水中被隔绝了氧气(或空气),故不能燃烧;由此可以得出燃烧需具备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烧杯中的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隔绝氧气。
(4)D实验利用了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CO2易溶于水且和水发生反应,左右两边软塑料瓶相同,所含的二氧化碳含量相等,左瓶和右瓶的溶液体积相同即溶剂水一样,但右边的溶液中含有溶质氢氧化钠,观察到右瓶变瘪的程度更大,由此说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能发生反应。
(1)A装置属于固体加热型,试管口没有放一团棉花,采用的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
(2)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选用药品和装置应考虑:①只有用天平称量质量没有变化的化学变化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②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应该选用密闭装置;
(3)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使右瓶中的压强减小。
15.Ⅱ;反应后一定有氯化钙生成;酚酞遇盐酸不变色,无法确定废液中是否含有HCl;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CaCO3;腐蚀铁制管道
(1)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因此同学们一致认为,猜想Ⅱ不正确,因为反应后一定有氯化钙生成;
(2)甲同学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不变色,于是认为猜想Ⅰ是正确的,同学们认为该实验不能得出以上结论,因为酚酞遇盐酸不变色,无法确定废液中是否含有HCl;
(3)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而在中性溶液中仍呈紫色,因此,使用紫色石蕊试液可以检验废液中是否含有呈酸性的盐酸;猜想Ⅲ正确,说明溶质中含有氯化钙和稀盐酸,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变红;
(4)废液中过量的盐酸可通过继续加入碳酸钙的方法而除去,把剩余的碳酸钙过滤除去即可使废液中只含有溶质氯化钙;
(5)由于废液中的盐酸可与金属铁等反应,因此若把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则会造成下水道的铁制管道被腐蚀,同时造成水质被污染。
(1)根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一定有生成物,反应物可能剩余分析;
(2)根据酚酞遇盐酸不变色,不能确定盐酸是否存在分析;
(3)根据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而在中性溶液中仍呈紫色分析;
(4)根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分析;
(5)根据酸性废液倒入下水道会放假下水道,污染水源分析。
16.(1)CO2
(2)1:4;3:1
(3)热值高(合理即可)
(4)解:设产生氮气的质量为x。
x=4.2t
答:产生氮气的质量为4.2t。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