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民族关系】在今天我国国土领域内,我国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建立的政权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关系。【国家关系】专门指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包括与近邻——东亚的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中亚、西亚、欧洲、非洲各国之间的交往,到16世纪逐渐扩展到美洲之间的交往。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民族关系:各民族间既有和睦相处,也有冲突矛盾,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主流。对外交往:利用陆路与海路与周边各国交流,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课程安排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一)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二)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迁徙大交融(三)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大交融大发展(四)宋辽夏金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五)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二、万国来“朝”,陆海并行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壹包容交流,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材料 中华民族在先秦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夏、商、西周,发展形成了华夏族;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时代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沈长云《先秦史》“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意思是说无论是中原地区的民族,还是边远地区的民族,都对周武王表示顺从。《尚书·禹贡》中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称中州,引申称“中原”。《诗经·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华夏”,意为“大而华丽”,以区别夷狄的“野蛮”。到春秋中晚期,孔子作《春秋》以礼乐文化作为判别夷夏的最高标准。“华夷之辨” 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移动的“中国”,因为不仅各个王朝分分合合是常有的事情,历代王朝中央政府所控制的空间边界,更是常常变化。——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31页,北京:中华书局,201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与变革并存,在各民族长期的战争对峙、杂居邻居、经济文化交流之下,华夏文明影响范围日益扩大,戎狄蛮夷也逐渐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为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基。儒家大一统民族观:“以夏变夷”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先秦时期:从华夷之辩到华夏认同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自学指导一:阅读教材,梳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发展历程。2、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朝代 中央机构 边疆管理和民族关系秦朝典客、典属国筑长城、设三郡(南扶夷越)“天设山河,秦筑长城,汉起塞垣,所以别内外,异殊俗也。”——《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秦在民族地区虽设置郡、县,委派守令...可谓实行与汉区不同的郡、县守令与臣邦君长并存的双轨制。”-吴永章《从云梦秦简看秦的民族政策》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朝代 中央机构 边疆管理和民族关系汉朝大鸿胪①汉匈关系:和亲(汉初)、军事打击(武 帝)、匈奴汉化(东汉)、燕然勒铭,北匈奴西迁(89年)②行政管辖:设管理机构与屯田A.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B.西域:西域都护府C.东北:护乌桓校尉D.屯戍政策材料 《汉书·食货志》载: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晃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思考:材料反映了西汉在边疆的什么政策?有何意义?▲汉推行屯戍政策的意义:有利于抵御匈奴的入侵;有利于边疆的开发;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推动了民族交流和民族融和,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秦汉时期: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充分,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加速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各族人民友好交往,民族融合有了新的发展。移民实边或屯戍政策朝代 中央机构 边疆管理和民族关系魏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华夷之别淡化。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3、魏晋南北朝: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实行汉化改革魏晋南朝南方不断得到开发少数民族内迁和封建化;民族冲突到交融;北民南迁和南方开发;国家从长期分裂对峙到走向统一。思考:根据以上图片和所学,谈谈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趋势史料:随着北方民族文明交融,迁徙至中国北部的少数民族超越了一直被强加给自己的“夷狄”观念,开始主张自身即为“中华”;与此同时,开始出现将这些民族建立的王朝视为中原王朝或正统王朝的主张。随着南北民族交融进程的加快,南朝人也认为,“所谓同舟而济,胡、越一心者也”“夷狄吾民,斯事一也”。南朝后期,常有北人南来或者南人北去,彼此往往互相诋毁。但此时吴虏之区分似已由民族与地域概念发展而成南北政治阵营概念。【随堂巩固】1、先秦时期强调“夷夏有别”,春秋战国时期“尊王攘夷”成为诸侯称霸的重要条件。而《史记》中认为匈奴是黄帝的后裔,与华夏民族共祖,汉武帝时期泰山刻石碑文中“四夷”臣服、万邦来朝是帝王功成业就的重要标志。这一变化可用于说明汉代A.大一统局面的巩固 B.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C.著史规范逐渐形成 D.华夏认同观念的强化2、下图为中国古代农牧界线变迁图。导致这一变迁的主导因素是A.政治经济重心转移 B.政府重视经略边疆C.汉匈经济文化交流 D.少数民族的封建化3.(2022·海南高考,3)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4、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朝代 中央机构 边疆管理隋朝唐朝礼部、鸿胪寺1.民族关系指导思想:华夷一体2.联系:西北各族人民称唐太宗为“天可汗”。3.吐蕃:和亲、会盟。4.南诏:南诏国多次派遣子弟入唐学习。5.管理机构: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糜州。1.突厥、吐谷浑、党项等族归附隋朝2.治理岭南地区,册封谯国夫人3.推行郡县:边疆首领任职4.三达流求:加强台湾联系▲唐朝时各民族大交融、大发展的原因:国力因素: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政策因素:开明的华夷一体民族政策;机构设置:完善的都护制度。。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唐朝时各民族大交融、大发展是如何形成的?思考:唐朝的边疆治理的特点?①政策开明(少数民族在接受中央管辖的前提下享有较大自治权);因俗而治,羁縻政策②措施灵活,方式多样;③恩威并施,怀柔教化为主。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4、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材料1: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新唐书·地理志》羁縻府州的设立,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稳定边疆社会秩序;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思考:评价唐朝的羁縻府州制度?材料2:从羁縻州的郡县属性而言,首先,唐原的约束性法令;其次,在此前提下,尽管羁縻州区域广大……并不全面推行内地行政制度,但是原则上又要不同程度地推及唐王朝统一的政治、制度、法律……唐又比照内地行政制度,在羁縻州中根据具体情况不同程度地推及唐统一的政令、法令。唐在羁縻州施政……将社会、文化多元性的政治统治区域,整合为有别于西汉的大一统政治结构。——王义康:《因俗而治与一体化:唐代羁縻州与唐王朝的政令法令》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5、辽宋夏金时期:政权并立,但民族交融趋势得到加强朝代 中央机构 边疆管理辽宋夏政权并立、少数民族吸收中原制度、民族交融未中断★政权并立——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封建制度扩展(即少数民族政权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辽的南北面官制;西夏仿照宋朝建立官制;金的猛安谋克★各族交融: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未中断过——榷场贸易、澶渊之盟、绍兴和议等问题: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什么特点,结合课本联系纲要上用史实说明。材料:辽人自称炎黄子孙,称自己为“中国”,同时也称宋朝为“中国”。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宋也有承认金人占据的中原地区是中国,并引申金朝为中国。——赵永春《“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6、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渐趋稳定朝代 中央机构 边疆管理元朝宣政院1.民族政策:行汉法,但差别对待。(多元民族文化政策)2.边疆管理:东北、云南设行省;台湾设澎湖巡检司【探究】根据材料2,试简要解释材料1的观点。材料1 元代对边疆的控制在以前的朝代的基础上更为强化。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2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边疆、内地一体化“大中国”时代元朝设置行省管理大部分边疆地区,相比较以前历朝对边疆多采用羁縻政策的作法,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控制,突破了传统华夷分治的政策,内地、边疆管理趋于一体化元人的“中国观”完备形成,其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的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6、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渐趋稳定朝代 中央机构 边疆管理明朝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1.北方:与蒙古战和,筑长城,置军镇(九边);开设马市和边境贸易。2.东北:管辖女真族,设奴儿干都司、卫、所。3.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所。4.西南:任命土司治理西南少数民族。5.西藏:管辖藏族,封授僧俗首领,设羁縻机构,开展茶马互市。材料 明朝时期,土司的军队被朝廷派往各地驻屯之事时有发生,并和正规军一起镇压叛乱和参加对外战争,但绝不允许土司用军队来解决与其他土司之间的矛盾。……在实行人口调查和编篡户籍的基础上,对不同土司分别按时课以赋税。……明朝还规定:土司应袭子弟“其不由儒学读书习礼者,不听保袭”。在土司地区兴建儒学,从明代开始苗和布依人中就有了用汉字书写的地方规约,到了明清时期,还出现了汉姓汉名、家谱和写有“天地君亲师”字样的牌位。——[日]王柯著:《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6、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渐趋稳定朝代 中央机构 边疆管理清朝理藩院1.漠南: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2.漠西:通过军事斗争平定叛乱;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3.青藏:册封;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大臣。4.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大清一统志》从观念上和空间上扩展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疆域,也使得清朝疆域有了明确的法律层面的依据。《大清一统志》的纂修,有利于清王朝获得被统治地区的政权认同。清朝疆域的界定,多元一体格局最终形成。夷夏之防发展到中外之防“满汉一体”民族政策(2024·广东高考·2)表1 《魏书》中关于皇帝赏赐的部分记载道武帝登国三年(388年) 获其四部杂畜十余万……各有差明元帝永兴五年(413年) 赐征还将士牛马、奴婢各有差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 赐留台文武生口、缯帛、马牛各有差上表反映了( )A.北方游牧经济的衰落 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C.鲜卑民族习俗的延续 D.俸禄制改革不彻底【随堂巩固】小结:民族共同体关系的整体发展趋势;1.多民族的交流和交融不断加强,最终形成密不可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2.各个民族之间的认同不断加深,从文化认同到经济认同再到政治认同,最终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3.疆域不断扩展,对边疆的管理从松散到紧密,边疆管理日趋与内地一体化;▲4.古代民族政策与边疆治理的特点:继承与创新、形式多样、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恩威并举、始终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推行边疆政策。5.民族关系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螺旋式滚动(“滚雪球”)发展的特征。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从内涵和外延上逐渐壮大。“中国”是一个具有特定空间、由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融合而成的共同体。贰万国来“朝”,陆海并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二、万国来“朝”,陆海并行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中国古代天下观中国四方四方四方四方时间 交往史实先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开通海、陆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裴矩驻张掖掌通商事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造纸术外传阿拉伯;日本派遣唐使。海路发达,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通往欧洲的海陆道路通畅;马可·波罗来华郑和下西洋;海禁;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屡禁不绝。闭关锁国、《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二、万国来“朝”,陆海并行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自学指导二:阅读教材,完成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基本历程秦汉与外部世界交往扩大隋唐对外关系空前发展宋元从海路发达到海陆畅通明清虽对外关系逐渐转型,但仍致力于维护朝贡体质思考:归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1、对外关系发展历程(1)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3)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再到有控制的开放,从官民并举到以官方(朝贡)为主(4)海陆并行,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5)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汉朝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朝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6)从交往地位影响看,从交往中心到逐渐边缘化。2、▲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的特点二、万国来“朝”,陆海并行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探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史料价值。根据材料判断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体制是什么?价值:①作为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印证了史书中刘秀赐倭金印的记载。②是中日两国交往历史悠久的见证。史料: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后汉书 东夷列传》 “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1784年出土于日本,现藏于日本福冈市博物馆二、万国来“朝”,陆海并行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3、基本体制--朝贡体制二、万国来“朝”,陆海并行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问题:根据材料,分析朝贡体系的特点和影响。材料2:朝贡体系中,朝贡国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材料1:朝贡体制指以古代中国为核心的朝贡关系网络。朝贡制度建立在双向交往的基础上,包括朝贡一方的“称臣纳贡”和宗主一方的“册封赏赐”双重内容,故称“朝贡——封赏制度”。——朱汉国、 何成刚《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朝,就是指臣下觐见君主;贡,就是指臣下向君主献纳礼物。▲朝贡特点:以中国为核心,具有等级色彩;由官方垄断、控制;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朝贡影响:积极:促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中华帝国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提高了古代中国在东亚的影响力。消极:统治者盲目自大、固步自封,妨碍了古代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不利于民间贸易的发展,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课程安排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一)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二)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迁徙大交融(三)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大交融大发展(四)宋辽夏金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五)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二、万国来“朝”,陆海并行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