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一章 开启生物科学之门 (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第一章 开启生物科学之门 (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复习提升案
第一单元 我们身边的生命世界
第一章 开启生物科学之门
知识点一 走进生物实验室
1.显微镜:
(1)光学部分:① 、⑥物镜、⑧反光镜。
(2)调节部分:③粗准焦螺旋、④ 、⑦遮光器。
(3)机械部分:镜臂、镜座、载物台、压片夹、通光孔、②镜筒、⑤ 。
(4)成像特点: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 。
(5)放大倍数计算:放大倍数= 。
(6)目镜和物镜的结构特点:目镜没有螺纹,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螺纹,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2.常用生物实验器具
器具 作用 器具 作用
①镊子 物品 ⑥放大镜 放大物体,放大倍数较
②滴管 用于吸取和 少量液体 ⑦酒精灯 用于
③烧杯 用于加热、 溶液,转移液体 ⑧培养皿 盛放培养基或培养液进行 或组织培养
④解剖针 解剖 ⑨载玻片 托载
⑤滴瓶 用于盛放 (滴瓶上的滴管应与滴瓶配套使用)
知识点二 学会观察
1.科学的观察方法:
(1) 是我们了解、掌握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第一手材料的基本方法。
(2)观察要有明确的 。观察时,要仔细寻找被观察对象的 ,并随时做好记录。
(3)观察要按照一定的 进行。
①方式: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 ,最后用显微镜观察。
②方位:一般采取先整体后局部、先 后微观、从外到内、从 到右等顺序。
2.显微镜使用方法:
(1)花粉粒临时装片的制作。
取一个载玻片,将刺破的花药在上面涂抹一下,盖上 。这样,一个花粉粒的临时装片就制成了。
(2)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安放→ →安放装片→调整焦距→观察和收放。
知识点三 练习测量
1.测量周长:
(1)实验要求:用一根细线和一把 测量图A所示的叶片的周长。
(2)实验原理:叶片的形状是 的,常规测量方法无法测出叶片的周长,所以应该重新设计测量方法。
(3)测量方法:如图B所示,用细线沿着叶片 围一圈,做好标记,松开后,再用刻度尺量一下拉直了的细线长度,就是叶片的 。
2.测量面积:
测算叶片的面积时,可将叶片放在一张画有 方格的纸上,沿叶片 画线。通过计算方格的面积而得出叶片的面积。对于不满一格的,可以采取 的方法。
3.测量体积、测量方法:
如图所示。
(1)先读出量筒中水的 (第一次的数值)。
(2)用 拴住葡萄,放入水中。
(3)再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第二次的数值)。
(4)计算出葡萄的体积:葡萄的体积=第 次的数值-第 次的数值。
4.测量温度:
(1)测水温:利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温度计在水中显示的温度比从水中拿出后的温度 。
(2)测体温:
①测量的部位:口腔、 和直肠。
②正常的温度:正常人的口腔体温在 左右,腋下体温约低0.5 ℃,直肠体温约高0.3~0.5 ℃。
5.误差:
测量时由于 和 的不同,误差是难以避免的。可以采取多次测量取 的方法,尽可能地减小误差。
知识点四 学习探究
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是提出问题、 、制订计划、 、 、表达交流。
2.科学探究要求:
(1)要坚持 的科学态度。
(2)探究结果要经过反复的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显微镜的使用
【图解实验】
【实验思考】
1.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为什么要用眼睛注视着物镜
提示:为了防止物镜和玻片标本相互挤压,压碎玻片标本,损坏物镜。
2.几个同学围起来看显微镜时,视野会变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提示:几个同学围起来可能将光线挡住了。
3.如果你观察到的物像在视野的左上方,你是怎样让物像到达视野的中央的
提示:物像与玻片移动的关系:显微镜下成的像是倒像,因此物像移动的方向与玻片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故应将标本向左上方移动。
4.实验完毕后,你是如何保管显微镜的
提示: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使两个物镜伸向前方,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把显微镜放回原处。
【对点训练】
1.如图表示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2.(2024·南宁模拟)如图为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办法匹配正确的是( )
A.镜头污染——用纱布擦拭①或③
B.视野光线较暗——用④的凹面镜
C.物像不在视野中央——调节⑤和⑥
D.物像不够清晰——换高倍的①或③
显微镜成像及装片观察
1.显微镜下成倒像:
(1)显微镜下物像移动方向与载玻片标本移动方向相反。举例:如果物像偏左,应向左移动载玻片,物像才能移到视野中央,如图1。
(2)显微镜下倒像的判断:将实物水平旋转180°时的状态或将实物左右、上下颠倒时的状态,如图2。
2.由低倍镜换高倍镜时视野的变化:
比较项目 低倍镜 高倍镜
细胞大小 小 大
细胞数目多少 多 少
视野的明暗 亮 暗
3.显微镜下污点存在位置的判断:
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所看到的污点有可能存在于三个位置:目镜、物镜和玻片标本。具体操作:转动目镜,污点跟着转动,则污物在目镜上;若污点不跟着转动,再移动玻片标本,如果污点移动,则污点在玻片标本上;若污点不移动,则污点在物镜上。
【典例示范】
小邱用同一台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三次,每次仅调节物镜和准焦螺旋,结果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视野最暗的是②
B.正确观察顺序是③②①
C.观察图③时不能调节粗准焦螺旋
D.要使视野亮度增加,可将显微镜移至明亮处
【对点训练】
1.(2024·防城港模拟)小明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时,视野如图所示,为将污点A移出,应将玻片往哪移动( )
A.左方 B.右方 C.上方 D.下方
2.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同一目镜下,观察到清晰物像时,视野范围最大的是( )
3.如图1是显微镜的结构及观察植物细胞的步骤,据图回答:
(1)图1步骤1说明 成功。
(2)在用显微镜观察某一标本时,如果在视野中发现有一小黑点,移动玻片,小黑点不动;换用其他的目镜,若小黑点消失,则小黑点在 (填名称)上,若小黑点仍不动,则小黑点最可能在 (填名称)上。
(3)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实物的 。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某植物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逆时针(如图2),则其实际流动方向是 。
(4)在显微镜下,把图3视野中的物像“E”从甲图转化为乙图所示状况,正确的操作是首先将玻片往 方向移动到合适的位置,然后将低倍物镜转换为 物镜;当显微镜视野太暗时,可选用 和 提高视野亮度;最后调节 使物像清晰,如图3中乙图。
广西两年中考
1.(2024·广西学业考)小明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为了使看到的物像更清晰,他应该( )
A.转动目镜 B.调节光圈
C.挪动压片夹 D.调节细准焦螺旋
2.(2023·广西学业考)小林同学使用显微镜观察人的血细胞涂片,依次观察到视野甲、视野乙,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的放大倍数比乙的大
B.甲的细胞个数比乙的多
C.不需要移动血细胞涂片
D.不需要调节细准焦螺旋
全国真题精选
(2024·广安学业考)钓鱼爱好者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日有三迁,早晚要钓边。”难道小鱼一日三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光照强度吗 为探究光照强度对小鱼分布的影响,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材料器具:体长2~3 cm的小鱼、光照强度测试仪、LED冷光灯、长100 cm的亚克力水槽(用三块可移动的隔板将水槽分隔成4个相等的区段,将LED冷光灯固定在水槽的侧面,如图一所示)。
方法步骤:
①将亚克力水槽置于独立的黑暗环境中,打开LED冷光灯,用光照强度测试仪测出水槽不同区段的光照强度,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
不同区段水槽内光照强度
距离光源的 位置/cm 0 25 50 75 100
光照强度/lx 56 839 522 124 51 24
②将60条大小相同、活力相近的小鱼倒入水槽的四个区段中,每个区段15条。
③将隔板提高并固定,便于小鱼自由通过。
④3分钟后,同时放下隔板,对水槽各区段小鱼进行计数。
⑤多次重复上述步骤②~④,记录数据并算出平均值,绘制出柱状图(如图二)。
(1)在分类上,鱼属于 (填“无脊椎动物”或“脊椎动物”)。小鱼在水中生活,用 呼吸。
(2)该实验的变量是 。
(3)步骤⑤中重复实验的目的是 。
(4)从步骤①中的表格数据可得出:距离光源的位置越远,光照强度 。
(5)结合图二分析,该实验的结论是: 。复习提升案
第一单元 我们身边的生命世界
第一章 开启生物科学之门
知识点一 走进生物实验室
1.显微镜:
(1)光学部分:①目镜、⑥物镜、⑧反光镜。
(2)调节部分:③粗准焦螺旋、④细准焦螺旋、⑦遮光器。
(3)机械部分:镜臂、镜座、载物台、压片夹、通光孔、②镜筒、⑤转换器。
(4)成像特点: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5)放大倍数计算: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6)目镜和物镜的结构特点:目镜没有螺纹,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螺纹,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2.常用生物实验器具
器具 作用 器具 作用
①镊子 夹取物品 ⑥放大镜 放大物体,放大倍数较小
②滴管 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⑦酒精灯 用于加热
③烧杯 用于加热、配制溶液,转移液体 ⑧培养皿 盛放培养基或培养液进行细胞或组织培养
④解剖针 解剖 ⑨载玻片 托载标本
⑤滴瓶 用于盛放少量实验试剂等(滴瓶上的滴管应与滴瓶配套使用)
知识点二 学会观察
1.科学的观察方法:
(1)观察是我们了解、掌握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第一手材料的基本方法。
(2)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仔细寻找被观察对象的特征,并随时做好记录。
(3)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①方式: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观察。
②方位:一般采取先整体后局部、先宏观后微观、从外到内、从左到右等顺序。
2.显微镜使用方法:
(1)花粉粒临时装片的制作。
取一个载玻片,将刺破的花药在上面涂抹一下,盖上盖玻片。这样,一个花粉粒的临时装片就制成了。
(2)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安放→对光→安放装片→调整焦距→观察和收放。
知识点三 练习测量
1.测量周长:
(1)实验要求:用一根细线和一把刻度尺测量图A所示的叶片的周长。
(2)实验原理:叶片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常规测量方法无法测出叶片的周长,所以应该重新设计测量方法。
(3)测量方法:如图B所示,用细线沿着叶片四周围一圈,做好标记,松开后,再用刻度尺量一下拉直了的细线长度,就是叶片的周长。
2.测量面积:
测算叶片的面积时,可将叶片放在一张画有均匀方格的纸上,沿叶片边缘画线。通过计算方格的面积而得出叶片的面积。对于不满一格的,可以采取四舍五入的方法。
3.测量体积、测量方法:
如图所示。
(1)先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第一次的数值)。
(2)用细线拴住葡萄,放入水中。
(3)再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第二次的数值)。
(4)计算出葡萄的体积:葡萄的体积=第二次的数值-第一次的数值。
4.测量温度:
(1)测水温:利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温度计在水中显示的温度比从水中拿出后的温度高。
(2)测体温:
①测量的部位:口腔、腋窝和直肠。
②正常的温度:正常人的口腔体温在37 ℃左右,腋下体温约低0.5 ℃,直肠体温约高0.3~0.5 ℃。
5.误差:
测量时由于测量工具和测量人的不同,误差是难以避免的。可以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尽可能地减小误差。
知识点四 学习探究
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科学探究要求:
(1)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探究结果要经过反复的实验论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显微镜的使用
【图解实验】
【实验思考】
1.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为什么要用眼睛注视着物镜
提示:为了防止物镜和玻片标本相互挤压,压碎玻片标本,损坏物镜。
2.几个同学围起来看显微镜时,视野会变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提示:几个同学围起来可能将光线挡住了。
3.如果你观察到的物像在视野的左上方,你是怎样让物像到达视野的中央的
提示:物像与玻片移动的关系:显微镜下成的像是倒像,因此物像移动的方向与玻片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故应将标本向左上方移动。
4.实验完毕后,你是如何保管显微镜的
提示: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使两个物镜伸向前方,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把显微镜放回原处。
【对点训练】
1.如图表示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操作顺序正确的是(B)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2.(2024·南宁模拟)如图为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办法匹配正确的是(B)
A.镜头污染——用纱布擦拭①或③
B.视野光线较暗——用④的凹面镜
C.物像不在视野中央——调节⑤和⑥
D.物像不够清晰——换高倍的①或③
显微镜成像及装片观察
1.显微镜下成倒像:
(1)显微镜下物像移动方向与载玻片标本移动方向相反。举例:如果物像偏左,应向左移动载玻片,物像才能移到视野中央,如图1。
(2)显微镜下倒像的判断:将实物水平旋转180°时的状态或将实物左右、上下颠倒时的状态,如图2。
2.由低倍镜换高倍镜时视野的变化:
比较项目 低倍镜 高倍镜
细胞大小 小 大
细胞数目多少 多 少
视野的明暗 亮 暗
3.显微镜下污点存在位置的判断:
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所看到的污点有可能存在于三个位置:目镜、物镜和玻片标本。具体操作:转动目镜,污点跟着转动,则污物在目镜上;若污点不跟着转动,再移动玻片标本,如果污点移动,则污点在玻片标本上;若污点不移动,则污点在物镜上。
【典例示范】
小邱用同一台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三次,每次仅调节物镜和准焦螺旋,结果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视野最暗的是②
B.正确观察顺序是③②①
C.观察图③时不能调节粗准焦螺旋
D.要使视野亮度增加,可将显微镜移至明亮处
【名师讲题】
(1)审题技巧:
识图——视野①细胞数目较少,体积大;视野②细胞数目最多,体积最小;视野③细胞数目最少,体积最大。
析图——观察时一般是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体积由小变大需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2)扫清障碍: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因此,视野最暗的是③;正确观察顺序是②①③;观察图③时使用高倍镜,不能调节粗准焦螺旋,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要使视野亮度增加,可增大光圈或调节反光镜,使进入镜筒内的光线增多。
答案:C。
【对点训练】
1.(2024·防城港模拟)小明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时,视野如图所示,为将污点A移出,应将玻片往哪移动(C)
A.左方 B.右方 C.上方 D.下方
2.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同一目镜下,观察到清晰物像时,视野范围最大的是(D)
3.如图1是显微镜的结构及观察植物细胞的步骤,据图回答:
(1)图1步骤1说明对光成功。
(2)在用显微镜观察某一标本时,如果在视野中发现有一小黑点,移动玻片,小黑点不动;换用其他的目镜,若小黑点消失,则小黑点在目镜(填名称)上,若小黑点仍不动,则小黑点最可能在物镜(填名称)上。
(3)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某植物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逆时针(如图2),则其实际流动方向是逆时针。
(4)在显微镜下,把图3视野中的物像“E”从甲图转化为乙图所示状况,正确的操作是首先将玻片往左下方向移动到合适的位置,然后将低倍物镜转换为高倍物镜;当显微镜视野太暗时,可选用大光圈和凹面镜提高视野亮度;最后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如图3中乙图。
广西两年中考
1.(2024·广西学业考)小明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为了使看到的物像更清晰,他应该(D)
A.转动目镜 B.调节光圈
C.挪动压片夹 D.调节细准焦螺旋
2.(2023·广西学业考)小林同学使用显微镜观察人的血细胞涂片,依次观察到视野甲、视野乙,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A.甲的放大倍数比乙的大
B.甲的细胞个数比乙的多
C.不需要移动血细胞涂片
D.不需要调节细准焦螺旋
全国真题精选
(2024·广安学业考)钓鱼爱好者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日有三迁,早晚要钓边。”难道小鱼一日三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光照强度吗 为探究光照强度对小鱼分布的影响,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材料器具:体长2~3 cm的小鱼、光照强度测试仪、LED冷光灯、长100 cm的亚克力水槽(用三块可移动的隔板将水槽分隔成4个相等的区段,将LED冷光灯固定在水槽的侧面,如图一所示)。
方法步骤:
①将亚克力水槽置于独立的黑暗环境中,打开LED冷光灯,用光照强度测试仪测出水槽不同区段的光照强度,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
不同区段水槽内光照强度
距离光源的 位置/cm 0 25 50 75 100
光照强度/lx 56 839 522 124 51 24
②将60条大小相同、活力相近的小鱼倒入水槽的四个区段中,每个区段15条。
③将隔板提高并固定,便于小鱼自由通过。
④3分钟后,同时放下隔板,对水槽各区段小鱼进行计数。
⑤多次重复上述步骤②~④,记录数据并算出平均值,绘制出柱状图(如图二)。
(1)在分类上,鱼属于脊椎动物(填“无脊椎动物”或“脊椎动物”)。小鱼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
(2)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强度。
(3)步骤⑤中重复实验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合理即可)。
(4)从步骤①中的表格数据可得出:距离光源的位置越远,光照强度越小(或越弱)。
(5)结合图二分析,该实验的结论是:光照强度对小鱼的分布有影响,光照越弱,小鱼的数目越多(合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