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六章 增强免疫 预防疾病 第七章 健康生活 科学用药 (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第六章 增强免疫 预防疾病 第七章 健康生活 科学用药 (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第六章 增强免疫 预防疾病
第七章 健康生活 科学用药
知识点一 免疫
1.人体的三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2)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3)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如脾脏、淋巴结等)和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属于特异性免疫。
2.两种免疫类型的区别:
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对象 针对多种病原体 针对某一病原体或抗原
特点 非专一性 专一性
来源 生来就有 后天逐渐形成
举例 白细胞吞噬多种病菌 得过麻疹或注射过麻疹疫苗的人不再患麻疹
3.抗体与抗原:
(1)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物质。
(2)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3)关系:抗体与抗原结合可以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
4.计划免疫:
(1)概念: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有关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特定的人群接种,以达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目的。
(2)典例:接种卡介苗可预防结核病,接种甲型肝炎疫苗,预防甲型肝炎。
(3)原理:接种疫苗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疫苗相当于抗原。
5.免疫的概念功能:
(1)概念:是人体内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人体内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2)功能:
①防御保护: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②自身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③免疫监视: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知识点二 疾病与预防
1.常见的疾病:
(1)类型: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项目 定义 特点 举例
传染病 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有病原体、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非传 染病 不是由病原体引起的 不具有传染性 白血病
(2)传染病:
①病原体:是造成人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②按病原体的不同,传染病的类型。可分为:
类型 举例
寄生虫病 如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线虫病等
细菌性传染病 如淋病、霍乱、痢疾、感染性腹泻等
真菌性传染病 足癣、灰指甲等
病毒性传染病 腮腺炎、艾滋病、脊髓灰质炎、麻疹等
(3)非传染病:
①常见的非传染病:癌症、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
②癌症:病因及发生过程极为复杂,在化学污染、电离辐射等各种致癌因素的长期作用下,使正常细胞发生癌变。
2.传染病的预防:
(1)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①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患流感的病人、狂犬等。
②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体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蚊子、老鼠等)传播等。
③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人们。
(2)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①控制传染源:隔离病人、扑杀、处死、焚烧病禽等。
②切断传播途径:清洁消毒场所、洗手,杀灭蚊蝇媒介等。
③保护易感人群:注射疫苗、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减少或防止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等。
(3)大多数传染病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对传染病患者应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
3.艾滋病(AIDS):
(1)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3)注意:共同进餐、握手、蚊子叮咬不会传染艾滋病。
4.新发传染病的预防:
(1)新发传染病(EIDs):在人群中新认识到的或新发现的,能造成地域性或国际性公共卫生问题的传染病。如埃博拉出血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新发传染病各有其流行特征。
(2)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①自然因素主要指环境中的地理、气候等因素。
②社会因素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有医疗卫生条件、生产和生活条件、人口流动等;主观因素有政府的领导决策、大众的配合意识、风俗习惯等。
知识点三 健康生活 科学用药
1.健康生活:
(1)国际上常用体重指数作为评价人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计算方法为: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
(2)健康:除身体各个系统、器官机能正常以外,还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3)我国倡导“三减三健”的健康生活方式,即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
2.安全用药:
(1)药物分类:药物可以分为非处方药和处方药两大类,非处方药有OTC的标志。
(2)药品说明书:药物名称、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有效期、制剂与规格、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
3.拒绝毒品:
(1)毒品种类:鸦片、大麻、吗啡、海洛因、冰毒、可卡因、摇头丸等,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
(2)危害:
①生理上:使人的免疫能力下降,损害神经、消化、呼吸、循环、生殖等系统,使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②心理上:使人精神颓废,意志消沉,人不像人,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法律规定:吸毒、贩毒和制造毒品均属于犯罪行为。
一、辨析免疫类型及功能
1.辨析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区分依据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定义 生来就有,针对多种病原体 后天形成,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
防线 第一、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
联系 起主导作用的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两者共同担负着机体的防御功能
2.特异性免疫过程:
3.辨析抗原与抗体:
(1)抗原可以指体外物质,如病原体、移植器官、花粉等,也可以是体内物质,如自身组织(癌细胞)等。抗体是指接触抗原后产生的能消灭抗原的特殊蛋白质,如免疫球蛋白。
(2)一种抗原只会使身体产生特定的抗体,一种抗体也只能对抗相应的某种抗原。
特别提醒 
(1)不要误以为疫苗是抗体,它属于抗原。
(2)过敏原和移植的器官都相当于抗原。
(3)抗毒血清中含有特定的某种抗体(如抗蛇毒血清)。
【典例示范】
(2023·烟台学业考)我国在宋朝就有医者将轻症天花患者的痘浆接种到健康人身上,以此来预防天花。痘浆会使人体产生  ,从而获得对天花的  免疫(  )
A.抗原 非特异性
B.抗体 特异性
C.抗原 特异性
D.抗体 非特异性
【名师讲题】
(1)审题技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掌握抗原与抗体的概念,准确理解两种免疫类型的特点及区别。
(2)扫清障碍:将轻症天花病人的痘浆接种到健康人身上,这里的痘浆相当于现在的疫苗,即抗原,它进入人体后,会刺激人体产生抵抗天花病毒的抗体,这种抗体在人体内会存留很长时间,天花病毒进入人体后,该抗体会协同白细胞将其消灭,人就不会得天花。这种抗体具有特异性,对其他的病原体没有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B。
【对点训练】
(2023·眉山学业考)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依据图中所示的抗体浓度变化规律,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A)
A.接种一次疫苗后,间隔一段时间再次接种相同疫苗
B.接种一次疫苗后,间隔一段时间再次接种不同疫苗
C.接种一次疫苗后,紧接着再次接种相同疫苗
D.接种一次疫苗后,紧接着再次接种不同疫苗
二、辨析四种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
1.四种传染病的比较:
类型 传播途径 举例
呼吸道传染病 飞沫、空气传播 肺结核、麻疹
消化道传染病 饮水、食物传播 甲型肝炎、蛔虫病
血液传染病 吸血动物为媒介 疟疾、乙型脑炎
体表传染病 接触传播 血吸虫病、狂犬病
2.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1)控制传染源:针对患病的人或动物采取的措施。
(2)切断传播途径:针对传染源与易感人群之间的媒介所采取的措施。
(3)保护易感人群:针对人或动物采取的措施。
特别提醒 传染源≠病原体:传染源是患者或病原体携带者,病原体指致病的微生物、寄生虫等。
【典例示范】
(2023·怀化学业考)下列做法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加强体育锻炼——保护易感人群
B.接种疫苗——切断传播途径
C.通风、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D.将患者隔离——控制传染源
【名师讲题】
(1)审题技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传染病的三个环节及对应的预防措施。
(2)扫清障碍:加强体育锻炼、接种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阻断病原体从传染源传播到易感人群的过程,通风、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对患者和疑似患者以及病原体携带者的措施均为控制传染源。
答案:B。
【对点训练】
1.学校为了防止流感病毒的传播采取了多项措施。下列措施和作用对应关系最恰当的是(B)
选项 措施 作用
A 接种流感疫苗 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
B 对学生进行检查,发现病例后及时进行隔离治疗 控制传染源
C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 保护易感人群
D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切断传播途径
2.诺如病毒和幽门螺杆菌均会引起传染性肠胃炎,目前相对应的疫苗还未上市,实行分餐制和使用公筷是预防这类疾病的有效措施。
(1)与幽门螺杆菌相比,诺如病毒在结构上最主要的特征是无细胞结构。
(2)某人因胃炎去医院就医,医生开的处方中有阿莫西林等抗生素,该药更可能是用于抑制幽门螺杆菌(填“诺如病毒”或“幽门螺杆菌”)。
(3)从传染病的角度看,诺如病毒是传染性肠胃炎的病原体。实行分餐制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
3.猩红热是由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飞沫传播。目前,治疗药物首选青霉产生的青霉素。
(1)引起猩红热的病原体是链球菌。请从切断传播途径的角度,提出具体的预防措施:戴口罩(或勤洗手或开窗通风或保持社交距离)。
(2)发病初期,血细胞中的白细胞数量增多,体现了人体的防御和保护功能。少数患者恢复期可出现肾小球肾炎,尿液中可能有血细胞和蛋白质,这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异常有关。
(3)与青霉相比,链球菌细胞内没有成形细胞核。
广西两年中考
1.(2024·广西学业考)下图是家庭常用药——碘酊的说明书的部分内容。下列用药方式不安全的是(B)
A.用于皮肤感染和消毒
B.既可以外用也可口服
C.不用于口腔黏膜的消毒
D.用棉签蘸取少量药物涂搽
2.(2023·广西学业考)某班级开展“学安全用药,会急救方法”主题班会,同学们各抒己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超量用药身体康复更快
B.骨折的部位不能随意移动
C.对症用药更能发挥药物效果
D.发现有人溺水立即大声呼救
3.(2024·广西学业考)人体健康常常受到传染病的威胁,校园是传染病防控的重点场所。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接种流感疫苗可以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对抗流感病毒,达到有效预防流感的目的。回答下列问题。
(1)流感的病原体是流感病毒,该病原体无(填“有”或“无”)细胞结构。流感主要通过空气传播,若已被确诊为流感患者,具体的应对措施是通过打针、吃药等进行治疗(列举一条即可)。
(2)流感病毒随空气进入人体呼吸道,呼吸道黏膜会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填“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阻挡病毒;当病毒侵入人体内,免疫系统受到刺激,产生抗体与流感病毒特异性结合,对抗流感病毒。
(3)接种疫苗可以提高人体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青少年应在国家计划免疫的要求下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减少传染病流行。
全国真题精选
1.(2024·福建学业考)下列有关疫苗的叙述,错误的是(C)
A.可通过注射或口服进入人体
B.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
C.乙肝疫苗能预防流行性感冒
D.可以应用于计划免疫
2.(2024·凉山州学业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是乳腺癌,其次是宫颈癌。成都市已按照“知情同意、自主选择、自愿接种”的原则,对全市13~14岁在校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该惠民项目可以有效预防女性宫颈癌的发生。接种的HPV疫苗相当于(A)
A.抗原 B.抗体 C.溶菌酶 D.淋巴细胞
3.(2024·湖北学业考)从传染病预防措施的角度判断,接种水痘疫苗属于(C)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消灭水痘
4.(2024·河北学业考)结核杆菌通过呼吸道侵犯人体时,机体调动免疫系统进行防御。下列过程一定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D)
A.黏膜阻挡结核杆菌
B.某些细胞吞噬结核杆菌
C.溶菌酶杀灭结核杆菌
D.结核杆菌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跟踪诊断,阶段测评,请使用“高效提分作业”
“阶段评价检测(二)”第六章 增强免疫 预防疾病
第七章 健康生活 科学用药
知识点一 免疫
1.人体的三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属于 免疫。
(2)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 和吞噬细胞,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3)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如脾脏、淋巴结等)和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属于 免疫。
2.两种免疫类型的区别:
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对象 针对 针对某一病原体或抗原
特点 非专一性
来源 后天逐渐形成
举例 白细胞吞噬多种病菌 得过麻疹或注射过麻疹疫苗的人不再患麻疹
3.抗体与抗原:
(1)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 。
(2)抗原:引起人体产生 的物质。
(3)关系:抗体与 结合可以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
4.计划免疫:
(1)概念: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有关的 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特定的人群 ,以达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目的。
(2)典例:接种 可预防结核病,接种甲型肝炎疫苗,预防甲型肝炎。
(3)原理:接种疫苗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疫苗相当于抗原。
5.免疫的概念功能:
(1)概念:是人体内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 物质、人体内本身所产生的 和肿瘤细胞,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2)功能:
①防御保护:抵抗 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②自身稳定:清除体内 的细胞。
③免疫监视: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 (如肿瘤细胞)。
知识点二 疾病与预防
1.常见的疾病:
(1)类型: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项目 定义 特点 举例
传染病 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有病原体、有传染性和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非传 染病 不是由病原体引起的 不具有 白血病
(2)传染病:
①病原体:是造成人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②按病原体的不同,传染病的类型。可分为:
类型 举例
寄生虫病 如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线虫病等
性传染病 如淋病、霍乱、痢疾、感染性腹泻等
真菌性传染病 足癣、灰指甲等
性传染病 腮腺炎、艾滋病、脊髓灰质炎、麻疹等
(3)非传染病:
①常见的非传染病:癌症、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
②癌症:病因及发生过程极为复杂,在化学污染、电离辐射等各种致癌因素的长期作用下,使正常细胞发生癌变。
2.传染病的预防:
(1)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① :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患流感的病人、狂犬等。
②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体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蚊子、老鼠等)传播等。
③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人们。
(2)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① :隔离病人、扑杀、处死、焚烧病禽等。
② :清洁消毒场所、洗手,杀灭蚊蝇媒介等。
③ :注射疫苗、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减少或防止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等。
(3)大多数传染病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对传染病患者应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
3.艾滋病(AIDS):
(1)病原体: 。
(2)传播途径: 。
(3)注意:共同进餐、握手、蚊子叮咬不会传染艾滋病。
4.新发传染病的预防:
(1)新发传染病(EIDs):在人群中新认识到的或新发现的,能造成地域性或国际性公共卫生问题的传染病。如埃博拉出血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新发传染病各有其流行特征。
(2)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①自然因素主要指环境中的地理、气候等因素。
②社会因素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有医疗卫生条件、生产和生活条件、人口流动等;主观因素有政府的领导决策、大众的配合意识、风俗习惯等。
知识点三 健康生活 科学用药
1.健康生活:
(1)国际上常用体重指数作为评价人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计算方法为: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
(2)健康:除身体各个系统、器官机能正常以外,还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3)我国倡导“三减三健”的健康生活方式,即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
2.安全用药:
(1)药物分类:药物可以分为 两大类,非处方药有OTC的标志。
(2)药品说明书:药物名称、主要成分、生产日期、 、制剂与规格、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
3.拒绝毒品:
(1)毒品种类:鸦片、大麻、吗啡、海洛因、冰毒、可卡因、摇头丸等,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
(2)危害:
①生理上:使人的免疫能力下降,损害神经、消化、呼吸、循环、生殖等系统,使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②心理上:使人精神颓废,意志消沉,人不像人,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法律规定:吸毒、贩毒和制造毒品均属于犯罪行为。
一、辨析免疫类型及功能
1.辨析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区分依据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定义 生来就有,针对多种病原体 后天形成,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
防线 第一、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
联系 起主导作用的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两者共同担负着机体的防御功能
2.特异性免疫过程:
3.辨析抗原与抗体:
(1)抗原可以指体外物质,如病原体、移植器官、花粉等,也可以是体内物质,如自身组织(癌细胞)等。抗体是指接触抗原后产生的能消灭抗原的特殊蛋白质,如免疫球蛋白。
(2)一种抗原只会使身体产生特定的抗体,一种抗体也只能对抗相应的某种抗原。
特别提醒 
(1)不要误以为疫苗是抗体,它属于抗原。
(2)过敏原和移植的器官都相当于抗原。
(3)抗毒血清中含有特定的某种抗体(如抗蛇毒血清)。
【典例示范】
(2023·烟台学业考)我国在宋朝就有医者将轻症天花患者的痘浆接种到健康人身上,以此来预防天花。痘浆会使人体产生 ,从而获得对天花的 免疫(  )
A.抗原 非特异性
B.抗体 特异性
C.抗原 特异性
D.抗体 非特异性
【对点训练】
(2023·眉山学业考)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依据图中所示的抗体浓度变化规律,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 )
A.接种一次疫苗后,间隔一段时间再次接种相同疫苗
B.接种一次疫苗后,间隔一段时间再次接种不同疫苗
C.接种一次疫苗后,紧接着再次接种相同疫苗
D.接种一次疫苗后,紧接着再次接种不同疫苗
二、辨析四种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
1.四种传染病的比较:
类型 传播途径 举例
呼吸道传染病 飞沫、空气传播 肺结核、麻疹
消化道传染病 饮水、食物传播 甲型肝炎、蛔虫病
血液传染病 吸血动物为媒介 疟疾、乙型脑炎
体表传染病 接触传播 血吸虫病、狂犬病
2.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1)控制传染源:针对患病的人或动物采取的措施。
(2)切断传播途径:针对传染源与易感人群之间的媒介所采取的措施。
(3)保护易感人群:针对人或动物采取的措施。
特别提醒 传染源≠病原体:传染源是患者或病原体携带者,病原体指致病的微生物、寄生虫等。
【典例示范】
(2023·怀化学业考)下列做法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加强体育锻炼——保护易感人群
B.接种疫苗——切断传播途径
C.通风、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D.将患者隔离——控制传染源
【对点训练】
1.学校为了防止流感病毒的传播采取了多项措施。下列措施和作用对应关系最恰当的是()
选项 措施 作用
A 接种流感疫苗 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
B 对学生进行检查,发现病例后及时进行隔离治疗 控制传染源
C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 保护易感人群
D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切断传播途径
2.诺如病毒和幽门螺杆菌均会引起传染性肠胃炎,目前相对应的疫苗还未上市,实行分餐制和使用公筷是预防这类疾病的有效措施。
(1)与幽门螺杆菌相比,诺如病毒在结构上最主要的特征是 。
(2)某人因胃炎去医院就医,医生开的处方中有阿莫西林等抗生素,该药更可能是用于抑制 (填“诺如病毒”或“幽门螺杆菌”)。
(3)从传染病的角度看,诺如病毒是传染性肠胃炎的 。实行分餐制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
3.猩红热是由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飞沫传播。目前,治疗药物首选青霉产生的青霉素。
(1)引起猩红热的病原体是 。请从切断传播途径的角度,提出具体的预防措施: 。
(2)发病初期,血细胞中的 数量增多,体现了人体的防御和保护功能。少数患者恢复期可出现肾小球肾炎,尿液中可能有血细胞和 ,这与肾小球的 作用异常有关。
(3)与青霉相比,链球菌细胞内没有 。
广西两年中考
1.(2024·广西学业考)下图是家庭常用药——碘酊的说明书的部分内容。下列用药方式不安全的是()
A.用于皮肤感染和消毒
B.既可以外用也可口服
C.不用于口腔黏膜的消毒
D.用棉签蘸取少量药物涂搽
2.(2023·广西学业考)某班级开展“学安全用药,会急救方法”主题班会,同学们各抒己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超量用药身体康复更快
B.骨折的部位不能随意移动
C.对症用药更能发挥药物效果
D.发现有人溺水立即大声呼救
3.(2024·广西学业考)人体健康常常受到传染病的威胁,校园是传染病防控的重点场所。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接种流感疫苗可以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对抗流感病毒,达到有效预防流感的目的。回答下列问题。
(1)流感的病原体是 ,该病原体 (填“有”或“无”)细胞结构。流感主要通过空气传播,若已被确诊为流感患者,具体的应对措施是 (列举一条即可)。
(2)流感病毒随空气进入人体呼吸道,呼吸道黏膜会通过 (填“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阻挡病毒;当病毒侵入人体内,免疫系统受到刺激,产生 与流感病毒特异性结合,对抗流感病毒。
(3)接种疫苗可以 人体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青少年应在国家计划免疫的要求下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减少传染病流行。
全国真题精选
1.(2024·福建学业考)下列有关疫苗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通过注射或口服进入人体
B.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
C.乙肝疫苗能预防流行性感冒
D.可以应用于计划免疫
2.(2024·凉山州学业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是乳腺癌,其次是宫颈癌。成都市已按照“知情同意、自主选择、自愿接种”的原则,对全市13~14岁在校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该惠民项目可以有效预防女性宫颈癌的发生。接种的HPV疫苗相当于()
A.抗原 B.抗体 C.溶菌酶 D.淋巴细胞
3.(2024·湖北学业考)从传染病预防措施的角度判断,接种水痘疫苗属于()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消灭水痘
4.(2024·河北学业考)结核杆菌通过呼吸道侵犯人体时,机体调动免疫系统进行防御。下列过程一定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黏膜阻挡结核杆菌
B.某些细胞吞噬结核杆菌
C.溶菌酶杀灭结核杆菌
D.结核杆菌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