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单元 生物与环境知识点一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生态因素:(1)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态、生理和 等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2)分类:生态因素包括 因素和 因素。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 。生物的适应性具有普遍性。(2)生物界有这样有趣的现象:①青蛙的体色和周围的环境相似,这是 。②枯叶蝶双翅合拢时像枯叶,使得一些食虫鸟不容易发现,这种形态和体色与植物相似的现象叫 。③保护色和拟态是生物长期 的结果,它有利于生物保护自己、逃避敌害。(3)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特征就不存在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 的。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每种生物都离不开它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图所示。知识点二 生态系统1.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 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2.组成:3.生态系统的类型:4.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 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2)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 ,它们彼此交错相互连接,形成食物网。如图所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有多条食物链。其中与兔子有关的有:草→兔子→鹰、 两条食物链。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1)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 的。(2)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 。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要 。6.生态系统的功能:(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和能量流动。(2)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等元素在生态系统中进行着从 到生物体,又从生物体到 的循环运动。(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和 。能量最初来源于太阳能。7.有毒物质的富集:(1)有毒物质的富集是指一些有毒物质,如铅、铝、汞、铜等重金属和DDT等,一旦进入生态系统,就容易被生物体吸收而不易被排出。它们沿着食物链越积越多,越是处于 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浓度就越高的现象。(2)当有毒物质积累到一定量时,会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最终威胁 。如图所示(某淡水生态系统),A微小的水生植物→B剑水蚤→C蜻蜓的幼虫→D小鱼→E大鱼,在这条食物链中,大鱼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是最多的。知识点三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1.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地球表面全部生物及其 的总和,是最大的生态系统。2.生物圈的范围:(1)生物圈的上限可达海平面以上10 km的高空,下限可达海平面以下约10 km的海沟底部,在陆地上可深达2~3 km的土壤岩石层。(2)范围:大气圈的下层、水圈、 的表面及活动于三圈之中的生物。3.生物圈为生物生命活动提供的生存条件:阳光、空气、水、适宜的 、营养物质、生存空间等。4.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1)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带来积极影响:植树造林和建立 。(2)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带来消极影响: 污染和资源破坏两个方面。①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和 污染等。②资源破坏主要是指:森林资源和 资源的破坏。③温室效应指的是地球的温室气体 ,环境温度升高,对生物圈造成严重破坏。温室效应的发生就是大气 的结果。知识点四 人类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1.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1)世界和我国的人口增长趋势:①现在地球上的人口已达到70亿。据专家推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超过 亿。②世界人口在未来几十年仍然呈继续 趋势,人口倍增时间也会不断 。(2)我国人口增长趋势:①我国人口增长与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②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年代: 世纪以后。③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稳定, 事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营养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在人口出生率较高的基础上, 大幅度下降,使我国人口呈 的趋势。(3)人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①人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问题、资源问题和 问题。 膨胀所带来的问题尤为突出。②人口过度增长对社会造成的问题:粮食匮乏,交通堵塞、 ,水资源短缺等。(4)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的意义:①维持自然界 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人口过剩带来的粮食、住房、就业、教育、医疗、交通的压力。③提高人口 ,加速社会发展。2.合理利用自然资源:(1)自然资源:①概念:自然界天然存在,未经人类加工的资源。常见的自然资源有生物资源、 资源、水资源、 资源、气候资源等。②种类:a.可再生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 、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b.不可再生资源: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自然界中的各种矿物、 、石油和 等。(2)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①目标:使自然资源得到 和永续利用,并使自然环境得到改善。②原则:对可再生资源要遵循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和 的原则;对不可再生资源要遵循节约利用和综合利用的原则。3.保护生物的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①生物物种的多样性:a.含义:指地球上动物、 、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b.意义:对人类具有一定现实和 价值。物种一旦消失,生物资源将会受到破坏,甚至难以恢复。②基因的多样性:a.含义: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 的多样。b.举例:我国科学家袁隆平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杂交,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表明生物 的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基因库。③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类型和 的多样。(2)生物多样性的现状:①世界 灭绝速度快,数量多;我国物种濒危数量多,分布广。②生物 多样性严重减少。③生态系统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3)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原因:①生物自身 能力差,适应环境能力差。②人为因素:乱捕滥杀、破坏环境、 的入侵。(4)保护生物多样性①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建立 (就地保护)。a.含义:把含有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域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这就是 。如吉林长白山 自然保护区、四川卧龙 自然保护区、内蒙古呼伦贝尔 自然保护区和江西南矶山 自然保护区等。b.意义:有助于生物的保护及繁衍;有助于保存物种和各种类型的 ;为开展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是普及、宣传保护 知识的天然大课堂。②迁地保护——就地保护的补充:把濒危动植物迁入动物园、 、植物园、 等。③立法保护:我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而制定和颁布的法律法规有《 》《海洋环境保护法》《 》《草原法》《渔业法》《 》《水土保持法》《 》《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我国还加入了《保护生物 公约》。探究 环境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图解实验】【实验思考】(1)实验过程中,要用10只或10只以上的鼠妇做实验,目的是 ,减小实验误差。(2)对照实验的原则: 变量。本实验中,除光照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要 。(3)若用相关装置来探究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请将实验设计进行以下调整。实验条件 土壤湿度 黑纸板 温度对照组 潮湿 ② 适宜实验组 ① 有 ③【对点训练】1.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准备了10只鼠妇,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对本方案的修改意见,正确的是()A.10只鼠妇太多了,用2只就可以B.纸盒上面应该全部用玻璃板盖住C.纸盒底部两边都应该是细湿土D.没有错误,不需要修改2.在讨论“探究湿度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方案时,同学们的下列发言,错误的是()A.除湿度外,其他实验条件应相同且适宜B.多次重复实验,可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C.实验数据与其他人不一致时,可以修改数据D.实验结束后,将鼠妇放归适合其生存的环境中一、生物与环境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生物适应环境:一般指生物某些结构、形态、生理等方面的特征适应于特定的环境。例如,生活在寒冷海域的海豹皮下脂肪厚,以适应寒冷。(2)生物影响环境:由于生物的存在,生物的活动影响环境。例如,蚯蚓能疏松土壤;植物能增加空气湿度;地衣能使岩石不断风化。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因素 举例种内 关系 种内互助 蜜蜂、蚂蚁等,“家庭”成员分工合作种内斗争 两只公鸡争夺母鸡种间 关系 捕食 蛇捕鼠,猪笼草捕食昆虫竞争 稻田里的水稻和杂草,草地中的牛和羊寄生 噬菌体和细菌,蛔虫与人,菟丝子和植物共生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特别提醒 (1)适应方式不一定相同:生物的体色与环境相似,不易被天敌发现,是一种适应;与环境差异大,易被天敌发现,能吓退天敌,也是一种适应。(2)不要误认为同种生物之间都是合作的关系,它们之间也存在相互斗争的关系。【典例示范】下列诗句能体现生物之间竞争关系的是( )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判断方法描述 判断 举例环境中某种生物因素或非生物因素,造成生物分布、生活等不同(即表现为生物“变”) 环境影 响生物 冬天,梧桐树 纷纷落叶生物某种形态结构特点或生理特征,使环境发生了变化(表现为环境“变”) 生物影 响环境 大树底下好乘凉;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生物的某些特征利于该生物在某一环境中生存 生物适 应环境 海豹皮下脂肪厚 【对点训练】1.小明游峨眉山时发现景区植被的分布特点为:山脚多为常绿阔叶林,山腰则是落叶阔叶林,而到山顶大多是针叶林。影响植被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温度 B.水 C.光 D.空气2.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这说明()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相互影响二、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组成:组成成分 核心点 举例生 物 部 分 生产者 自己制造有机物 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 直接、间接以植物为食 主要是动物分解者 分解有机物 主要是腐生细菌、 真菌非生物部分 阳光、空气、水等(必不可少)2.食物链的书写方法:(1)组成: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2)写法:箭头表示吃与被吃的关系,并指向捕食者。(3)起止点: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3.食物链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食物链中的箭头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所以箭头指向捕食者;食物链不可逆,所以能量单向流动;能量流动过程中有散失,所以能量流动逐级递减。4.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项目 生产者 消费者 最高级消费者生物数量 一般最多 越来越少 最少总能量 最多 越来越少 最少有毒物质 最少 越来越多 最多5.物质循环示意图中各生态因素的判断方法:所有成分都指向的是无机环境,与无机环境有双向箭头的是生产者,其他生物成分都指向的是分解者,另外的是消费者。6.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小的判断方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数量和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具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典例示范】(2023·达州学业考)花萼山生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优美,是人们康养度假的胜地。某校生物研学小组对该生态环境进行了调查,绘制了图一花萼山森林生态系统部分成分示意图(①~④表示某种生理活动,a、b、c表示丙中的三种生物)和图二生态系统组成图解。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花萼山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图一中乙合成的有机物B.图一中③对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起重要作用C.一般情况下,花萼山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强一些D.图一中甲对应图二中③,若图一受有毒物质污染,则食物网中c有毒物质积累最多【对点训练】东平湖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近年来,经过清理网箱、治理餐船等措施,生态环境大幅改善,消失多年的刀鲚重现,震旦鸦雀、青头潜鸭等珍稀鸟类日渐增多。请分析回答:(1)刀鲚、震旦鸦雀、青头潜鸭等动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是 ,它们通过摄食获得的能量,最初来自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 。能量可以通过由捕食关系形成的 在生物之间进行传递。(2)如图表示东平湖中水草、虾、针鱼、青头潜鸭等生物的能量金字塔。青头潜鸭摄入的能量,一部分在 过程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一部分通过尿液和粪便散失。该能量金字塔反映的能量传递特点是 。(3)采取的“清理网箱”措施有效控制了过度养殖,避免了人为因素造成生物种类减少、水质富营养化,为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曾经消失的动物重现,增加了 的多样性,增强了生态系统的 能力。三、生物多样性及保护辨别三种多样性:(1)在某个生态系统内,有若干个种类,体现的是生物物种的多样性。(2)在某个生态系统内,某种生物有若干个品种,体现的是基因的多样性。(3)生物的生活环境复杂多样,属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典例示范】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实质是指物种的多样性B.生物的种类越丰富,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C.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基因不尽相同,所以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D.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对点训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下列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保护生物多样性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B.大量引进外来物种是为了丰富我国的动植物资源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D.国家颁布和实施了相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法规广西两年中考1.(2024·广西学业考)下列措施不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是()A.建设湿地公园 B.大力植草种树C.退耕还林还草 D.大量引入外来物种2.(2023·广西学业考)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彰显大国责任担当,我国政府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该目标,主要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两方面入手。下列举措不利于达成目标的是()A.大力植树造林B.进行垃圾分类C.倡导节约资源D.将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3.(2024·广西学业考)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鳄蜥(如图所示),广西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处于珍稀濒危状态,被誉为原始蜥蜴类的“活化石”、爬行界的“大熊猫”。鳄蜥主要分布在溪流纵横交错的常绿阔叶林地区,常栖息于溪流积水坑上方的枝条上;当遇到蛇类或鸟类时,立即跃入水中避险;食物以昆虫为主,也吃小鱼、虾等。材料二 材料三 随着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鳄蜥数量有所回升。广西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功人工繁育并野外放归鳄蜥。2024年5月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球首个鳄蜥科普研学基地在广西启用,提高了社会对鳄蜥的关注度,引导群众依法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1)据材料一分析,鳄蜥的栖息地属于 (填“森林”或“草原”)生态系统。请补充完整一条食物链:植物→ →鳄蜥→蛇。鳄蜥属于生态系统组成部分中的 。(2)材料二中画线部分 (填序号)表明,当人类活动对鳄蜥栖息地的干扰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时,会导致鳄蜥失去生存家园。(3)由材料三可知,保护鳄蜥最有效的措施是 。某同学参加鳄蜥科普研学后,认识到不能买卖鳄蜥,理由是: 。4.(2023·广西学业考)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塑料制品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如一次性地膜、塑料大棚等。塑料垃圾经微生物的分解后可转变为微塑料颗粒(直径介于0.1微米~5毫米)。微塑料颗粒能通过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进入动植物体,难以分解、不易排出;也可通过生物圈的水循环从湖泊、河流生态系统进入海洋生态系统,成为全球生态安全的隐患。材料二 在某些地区,由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人们常常将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人畜粪便直接排入湖泊、河流,导致浮游植物急剧繁殖,水质恶化,鱼虾死亡。1983年,我国政府把沼气工程列入“农村能源”发展计划并实施,利用甲烷菌等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将生活垃圾、人畜粪便中的有机物转变为清洁能源——沼气。发酵产生的沼液、沼渣又可作为猪牛饲料、鱼的饵料、作物肥料等,农民依赖砍伐树木、采集林草植被获取能源等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计划实施至今,农村生态环境得以不断改善。(1)据材料一分析,微塑料颗粒是影响动植物和人体生活的 (填“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在生态系统中会沿着 不断积累,原因是微塑料颗粒在动植物体内 。(2)据材料二分析,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3)据材料一、二综合分析,能分解垃圾和人畜粪便的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农村能源”发展计划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因是 (答一点即可)。全国真题精选1.(2024·广安学业考)中华民族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下列诗句能体现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是()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2.(2024·河北学业考)同学们在路边发现了一种生长异常茂盛的植物。查阅资料获知,该植物中文名为喜旱莲子草(如图所示),属于外来入侵植物。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将喜旱莲子草移栽到校园B.向有关部门报告喜旱莲子草的情况C.积极参与清除喜旱莲子草的行动D.向周围人群宣讲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3.(2024·河南学业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人们在生活中常有以下做法:①使用一次性餐具;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③分类投放生活垃圾;④将电器长期处于待机状态。这些做法中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是()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4.(2024·重庆学业考)光伏发电是一种减缓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措施。塔拉滩原来是风沙肆虐的半荒漠化地区,如今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光伏电站,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例。(1)半荒漠化地区动植物种类稀少,生态系统的 调节能力弱,影响该地生物生活和分布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 。(2)安装光伏后,清洁光伏板的水滋润了干涸的土壤,杂草开始肆意生长,影响光伏发电。于是工作人员引羊入站,代替人工除草,在这一创新生态模式中生长的羊被称为光伏羊。羊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排出的粪便会被 分解成无机物被植物吸收利用。(3)为防止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实现生态、经济的双赢,下列做法不合适的是 。A.分时段放牧B.持续投放更多的羊C.分区域放牧D.调整光伏板高度以适合羊的活动第七单元 生物与环境知识点一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生态因素:(1)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2)分类: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物的适应性具有普遍性。(2)生物界有这样有趣的现象:①青蛙的体色和周围的环境相似,这是保护色。②枯叶蝶双翅合拢时像枯叶,使得一些食虫鸟不容易发现,这种形态和体色与植物相似的现象叫拟态。③保护色和拟态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它有利于生物保护自己、逃避敌害。(3)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特征就不存在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每种生物都离不开它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图所示。知识点二 生态系统1.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2.组成:3.生态系统的类型:4.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2)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相互连接,形成食物网。如图所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有多条食物链。其中与兔子有关的有:草→兔子→鹰、乌饭树→兔子→鹰两条食物链。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1)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2)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要强。6.生态系统的功能:(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2)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等元素在生态系统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体,又从生物体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运动。(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能量最初来源于太阳能。7.有毒物质的富集:(1)有毒物质的富集是指一些有毒物质,如铅、铝、汞、铜等重金属和DDT等,一旦进入生态系统,就容易被生物体吸收而不易被排出。它们沿着食物链越积越多,越是处于较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浓度就越高的现象。(2)当有毒物质积累到一定量时,会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最终威胁人类。如图所示(某淡水生态系统),A微小的水生植物→B剑水蚤→C蜻蜓的幼虫→D小鱼→E大鱼,在这条食物链中,大鱼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是最多的。知识点三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1.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地球表面全部生物及其生活领域的总和,是最大的生态系统。2.生物圈的范围:(1)生物圈的上限可达海平面以上10 km的高空,下限可达海平面以下约10 km的海沟底部,在陆地上可深达2~3 km的土壤岩石层。(2)范围: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土壤岩石圈的表面及活动于三圈之中的生物。3.生物圈为生物生命活动提供的生存条件: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营养物质、生存空间等。4.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1)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带来积极影响:植树造林和建立自然保护区。(2)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带来消极影响: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两个方面。①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和噪声污染等。②资源破坏主要是指: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破坏。③温室效应指的是地球的温室气体增加,环境温度升高,对生物圈造成严重破坏。温室效应的发生就是大气污染的结果。知识点四 人类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1.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1)世界和我国的人口增长趋势:①现在地球上的人口已达到70亿。据专家推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超过100亿。②世界人口在未来几十年仍然呈继续增长趋势,人口倍增时间也会不断缩短。(2)我国人口增长趋势:①我国人口增长与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基本相同。②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年代:18世纪以后。③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稳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营养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在人口出生率较高的基础上,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使我国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3)人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①人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人口膨胀所带来的问题尤为突出。②人口过度增长对社会造成的问题:粮食匮乏,交通堵塞、住房紧张,水资源短缺等。(4)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的意义:①维持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人口过剩带来的粮食、住房、就业、教育、医疗、交通的压力。③提高人口素质,加速社会发展。2.合理利用自然资源:(1)自然资源:①概念:自然界天然存在,未经人类加工的资源。常见的自然资源有生物资源、耕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等。②种类:a.可再生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b.不可再生资源: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自然界中的各种矿物、煤、石油和天然气等。(2)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①目标: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和永续利用,并使自然环境得到改善。②原则:对可再生资源要遵循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和持续发展的原则;对不可再生资源要遵循节约利用和综合利用的原则。3.保护生物的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①生物物种的多样性:a.含义: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b.意义:对人类具有一定现实和潜在价值。物种一旦消失,生物资源将会受到破坏,甚至难以恢复。②基因的多样性:a.含义: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多样。b.举例:我国科学家袁隆平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杂交,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表明生物基因的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基因库。③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类型和数量的多样。(2)生物多样性的现状:①世界物种灭绝速度快,数量多;我国物种濒危数量多,分布广。②生物基因多样性严重减少。③生态系统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3)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原因:①生物自身繁殖能力差,适应环境能力差。②人为因素:乱捕滥杀、破坏环境、外来物种的入侵。(4)保护生物多样性①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a.含义:把含有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域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这就是自然保护区。如吉林长白山森林自然保护区、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自然保护区和江西南矶山湿地自然保护区等。b.意义:有助于生物的保护及繁衍;有助于保存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为开展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是普及、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知识的天然大课堂。②迁地保护——就地保护的补充:把濒危动植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濒危繁育中心等。③立法保护:我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而制定和颁布的法律法规有《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持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我国还加入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探究 环境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图解实验】【实验思考】(1)实验过程中,要用10只或10只以上的鼠妇做实验,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2)对照实验的原则:单一变量。本实验中,除光照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要相同。(3)若用相关装置来探究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请将实验设计进行以下调整。实验条件 土壤湿度 黑纸板 温度对照组 潮湿 ②有 适宜实验组 ①干燥 有 ③适宜【对点训练】1.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准备了10只鼠妇,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对本方案的修改意见,正确的是(C)A.10只鼠妇太多了,用2只就可以B.纸盒上面应该全部用玻璃板盖住C.纸盒底部两边都应该是细湿土D.没有错误,不需要修改2.在讨论“探究湿度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方案时,同学们的下列发言,错误的是(C)A.除湿度外,其他实验条件应相同且适宜B.多次重复实验,可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C.实验数据与其他人不一致时,可以修改数据D.实验结束后,将鼠妇放归适合其生存的环境中一、生物与环境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生物适应环境:一般指生物某些结构、形态、生理等方面的特征适应于特定的环境。例如,生活在寒冷海域的海豹皮下脂肪厚,以适应寒冷。(2)生物影响环境:由于生物的存在,生物的活动影响环境。例如,蚯蚓能疏松土壤;植物能增加空气湿度;地衣能使岩石不断风化。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因素 举例种内 关系 种内互助 蜜蜂、蚂蚁等,“家庭”成员分工合作种内斗争 两只公鸡争夺母鸡种间 关系 捕食 蛇捕鼠,猪笼草捕食昆虫竞争 稻田里的水稻和杂草,草地中的牛和羊寄生 噬菌体和细菌,蛔虫与人,菟丝子和植物共生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特别提醒 (1)适应方式不一定相同:生物的体色与环境相似,不易被天敌发现,是一种适应;与环境差异大,易被天敌发现,能吓退天敌,也是一种适应。(2)不要误认为同种生物之间都是合作的关系,它们之间也存在相互斗争的关系。【典例示范】下列诗句能体现生物之间竞争关系的是( )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名师讲题】(1)抓关键词:竞争关系。(2)扫清障碍:“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体现了生物的生殖现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答案:D。【答题技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判断方法描述 判断 举例环境中某种生物因素或非生物因素,造成生物分布、生活等不同(即表现为生物“变”) 环境影 响生物 冬天,梧桐树 纷纷落叶生物某种形态结构特点或生理特征,使环境发生了变化(表现为环境“变”) 生物影 响环境 大树底下好乘凉;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生物的某些特征利于该生物在某一环境中生存 生物适 应环境 海豹皮下脂肪厚 【对点训练】1.小明游峨眉山时发现景区植被的分布特点为:山脚多为常绿阔叶林,山腰则是落叶阔叶林,而到山顶大多是针叶林。影响植被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A.温度 B.水 C.光 D.空气2.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这说明(B)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相互影响二、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组成:组成成分 核心点 举例生 物 部 分 生产者 自己制造有机物 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 直接、间接以植物为食 主要是动物分解者 分解有机物 主要是腐生细菌、 真菌非生物部分 阳光、空气、水等(必不可少)2.食物链的书写方法:(1)组成: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2)写法:箭头表示吃与被吃的关系,并指向捕食者。(3)起止点: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3.食物链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食物链中的箭头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所以箭头指向捕食者;食物链不可逆,所以能量单向流动;能量流动过程中有散失,所以能量流动逐级递减。4.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项目 生产者 消费者 最高级消费者生物数量 一般最多 越来越少 最少总能量 最多 越来越少 最少有毒物质 最少 越来越多 最多5.物质循环示意图中各生态因素的判断方法:所有成分都指向的是无机环境,与无机环境有双向箭头的是生产者,其他生物成分都指向的是分解者,另外的是消费者。6.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小的判断方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数量和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具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典例示范】(2023·达州学业考)花萼山生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优美,是人们康养度假的胜地。某校生物研学小组对该生态环境进行了调查,绘制了图一花萼山森林生态系统部分成分示意图(①~④表示某种生理活动,a、b、c表示丙中的三种生物)和图二生态系统组成图解。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花萼山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图一中乙合成的有机物B.图一中③对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起重要作用C.一般情况下,花萼山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强一些D.图一中甲对应图二中③,若图一受有毒物质污染,则食物网中c有毒物质积累最多【名师讲题】(1)审题技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扫清障碍: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而不是图一中乙(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图一中③表示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对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起重要作用。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花萼山生态系统生物种类更多,营养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图一中甲对应图二中③,都表示分解者。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因此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越多,所以c体内的有毒物质最多。答案:A。【对点训练】东平湖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近年来,经过清理网箱、治理餐船等措施,生态环境大幅改善,消失多年的刀鲚重现,震旦鸦雀、青头潜鸭等珍稀鸟类日渐增多。请分析回答:(1)刀鲚、震旦鸦雀、青头潜鸭等动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是消费者,它们通过摄食获得的能量,最初来自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可以通过由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之间进行传递。(2)如图表示东平湖中水草、虾、针鱼、青头潜鸭等生物的能量金字塔。青头潜鸭摄入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过程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一部分通过尿液和粪便散失。该能量金字塔反映的能量传递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采取的“清理网箱”措施有效控制了过度养殖,避免了人为因素造成生物种类减少、水质富营养化,为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曾经消失的动物重现,增加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增强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三、生物多样性及保护辨别三种多样性:(1)在某个生态系统内,有若干个种类,体现的是生物物种的多样性。(2)在某个生态系统内,某种生物有若干个品种,体现的是基因的多样性。(3)生物的生活环境复杂多样,属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典例示范】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实质是指物种的多样性B.生物的种类越丰富,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C.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基因不尽相同,所以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D.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名师讲题】(1)抓关键词:生物多样性。(2)扫清障碍:生物的性状是由体内的基因决定的,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实质是指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的种类越丰富,构成的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就越稳定;不同生物之间的基因是不相同的,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基因也不尽相同,所以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生物都依赖一定的环境而生存,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答案:A。【对点训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下列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D)A.保护生物多样性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B.大量引进外来物种是为了丰富我国的动植物资源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D.国家颁布和实施了相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法规广西两年中考1.(2024·广西学业考)下列措施不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是(D)A.建设湿地公园 B.大力植草种树C.退耕还林还草 D.大量引入外来物种2.(2023·广西学业考)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彰显大国责任担当,我国政府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该目标,主要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两方面入手。下列举措不利于达成目标的是(D)A.大力植树造林B.进行垃圾分类C.倡导节约资源D.将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3.(2024·广西学业考)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鳄蜥(如图所示),广西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处于珍稀濒危状态,被誉为原始蜥蜴类的“活化石”、爬行界的“大熊猫”。鳄蜥主要分布在溪流纵横交错的常绿阔叶林地区,常栖息于溪流积水坑上方的枝条上;当遇到蛇类或鸟类时,立即跃入水中避险;食物以昆虫为主,也吃小鱼、虾等。材料二 ①过去,人们在鳄蜥栖息地开采煤矿、改造林地,导致溪流两岸的水土流失加剧,水质恶化,难以恢复,鳄蜥失去生存家园。②在宠物贸易和药用价值等的经济利益驱动下,不断有不法分子捕捉和倒卖鳄蜥,导致其数量骤减。材料三 随着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鳄蜥数量有所回升。广西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功人工繁育并野外放归鳄蜥。2024年5月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球首个鳄蜥科普研学基地在广西启用,提高了社会对鳄蜥的关注度,引导群众依法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1)据材料一分析,鳄蜥的栖息地属于森林(填“森林”或“草原”)生态系统。请补充完整一条食物链:植物→昆虫(或小鱼、虾)→鳄蜥→蛇。鳄蜥属于生态系统组成部分中的消费者。(2)材料二中画线部分①(填序号)表明,当人类活动对鳄蜥栖息地的干扰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时,会导致鳄蜥失去生存家园。(3)由材料三可知,保护鳄蜥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某同学参加鳄蜥科普研学后,认识到不能买卖鳄蜥,理由是:买卖鳄蜥会使不法分子大量捕捉鳄蜥。4.(2023·广西学业考)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塑料制品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如一次性地膜、塑料大棚等。塑料垃圾经微生物的分解后可转变为微塑料颗粒(直径介于0.1微米~5毫米)。微塑料颗粒能通过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进入动植物体,难以分解、不易排出;也可通过生物圈的水循环从湖泊、河流生态系统进入海洋生态系统,成为全球生态安全的隐患。材料二 在某些地区,由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人们常常将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人畜粪便直接排入湖泊、河流,导致浮游植物急剧繁殖,水质恶化,鱼虾死亡。1983年,我国政府把沼气工程列入“农村能源”发展计划并实施,利用甲烷菌等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将生活垃圾、人畜粪便中的有机物转变为清洁能源——沼气。发酵产生的沼液、沼渣又可作为猪牛饲料、鱼的饵料、作物肥料等,农民依赖砍伐树木、采集林草植被获取能源等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计划实施至今,农村生态环境得以不断改善。(1)据材料一分析,微塑料颗粒是影响动植物和人体生活的非生物(填“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在生态系统中会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原因是微塑料颗粒在动植物体内难以分解、不易排出。(2)据材料二分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3)据材料一、二综合分析,能分解垃圾和人畜粪便的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农村能源”发展计划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因是利用甲烷菌等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将生活垃圾、人畜粪便中的有机物转变为清洁能源——沼气,解决农民依赖砍伐树木、采集林草植被获取能源的问题,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能改善生态环境(答一点即可)。全国真题精选1.(2024·广安学业考)中华民族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下列诗句能体现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是(A)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2.(2024·河北学业考)同学们在路边发现了一种生长异常茂盛的植物。查阅资料获知,该植物中文名为喜旱莲子草(如图所示),属于外来入侵植物。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A.将喜旱莲子草移栽到校园B.向有关部门报告喜旱莲子草的情况C.积极参与清除喜旱莲子草的行动D.向周围人群宣讲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3.(2024·河南学业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人们在生活中常有以下做法:①使用一次性餐具;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③分类投放生活垃圾;④将电器长期处于待机状态。这些做法中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是(C)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4.(2024·重庆学业考)光伏发电是一种减缓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措施。塔拉滩原来是风沙肆虐的半荒漠化地区,如今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光伏电站,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例。(1)半荒漠化地区动植物种类稀少,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弱,影响该地生物生活和分布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水。(2)安装光伏后,清洁光伏板的水滋润了干涸的土壤,杂草开始肆意生长,影响光伏发电。于是工作人员引羊入站,代替人工除草,在这一创新生态模式中生长的羊被称为光伏羊。羊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会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被植物吸收利用。(3)为防止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实现生态、经济的双赢,下列做法不合适的是B。A.分时段放牧B.持续投放更多的羊C.分区域放牧D.调整光伏板高度以适合羊的活动跟踪诊断,阶段测评,请使用“高效提分作业”“阶段评价检测(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七单元 生物与环境 - 学生版.docx 第七单元 生物与环境.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