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交大附中总、分校联考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期中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5、B.B.B.B.C 6—10、B.C.C.D.B
11—15、D.C.B.A.D 16—20、D.A.A.D.C
二、材料分析题
21. 15分
(1)行政违法行为;(2分)一般违法行为。(2分)
(2)犯罪行为(刑事违法行为);(2分)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行为、应受刑罚处罚性。(3分)
(3)①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③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勿以恶小而为之,防患于未然。(6分)
22. 15分
(1)不能合理控制上网时间,自控能力不强;缺乏媒介素养,沉迷网络游戏,不会利用网络完善自己;不能辨别网络信息,法治意识淡薄等。(答出2点得4分,3点得5分)
(2)网络促进民主政治进步。互联网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使人们更加便利有序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对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挥着重要作用。(2分)
(3)恪守道德,遵守法律。(4分)
(4)①注意信息出处。②关注官方信息。③对信息进行多方验证。④辨识信息内容。⑤向他人求助。(4分)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联考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期中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北京研学教育资源丰富。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峥嵘岁月;走进国家植物园,探索植物奥秘,共享自然之美……参加研学活动( )
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②就能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③有利于学生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④是为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赞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我们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别人创造的,由别人传授给我们……”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投身于社会才能走向成熟 B.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C.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D.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无私奉献
3.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小明一家在县城里买了楼房,安了新家,小明也在小区里交到了许多新朋友。小明与新朋友之间的社会关系是( )
A.血缘关系 B.地缘关系 C.从属关系 D.业缘关系
4.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要求“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这启示我们( )
①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成员积极参与 ②个人的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③每个人都要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 ④要倾力奉献社会,投身于社会实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在信息时代,网络空间是未成年人学习、社交、娱乐的重要场景,学习使用互联网也是未成年人重要的生活内容。2024年1月1日起实施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是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突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这启示我们( )
A.享有网络自由,尽情享受网络 B.网络生活有陷阱,要远离网络
C.遵法守德,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D.网络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6.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上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大家在分享自己生活的同时,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障也成了备受关注的话题。这表明( )
A.网络交往可以取代现实交往 B.网络是把双刃剑,需要合理利用
C.沉迷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D.碎片化信息影响人们思考的深度
7.2024年4月,杭州警方通报:“秦朗寒假作业丢巴黎”事件,为涉案人网购寒假作业,用手机自拍、制作的视频,该视频散播至多个网络平台,造成恶劣影响。公安机关已对相关人员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对此,你的看法是( )
①“网络无限,自由有界” ②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唯一准则
③要有底线意识,行己有耻 ④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法律不可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青少年责无旁贷。以下青少年在网络中的做法,符合要求的是( )
A.小文:我在网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有言论自由
B.小博:我有时会转发一些耸人听闻的消息,真刺激
C.小志:我就学校周边交通拥堵问题向交通部门提建议
D.小鸿:我会在网上肆意宣泄负面情绪,谁也管不着我
9.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井然有序的社会生活离不开社会规则的维系。关于社会规则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它确定社会生活的调理次序,会自动起作用
②它一成不变,需要我们自觉遵守和坚定维护
③它划定自由的边界,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
④它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所形成的共同约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元史 许衡传》里有这样一段记载:许衡做官之前,一年夏天外出,因天热口渴难耐,刚好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唯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摘,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有人劝解道:“乱世之时,这梨是没有主人的。”许衡正色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人吗?”这个故事主要告诉我们( )
A.遵守规则,完全依靠外在约束 B.敬畏规则,自觉做到慎独慎微
C.维护规则,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D.改进规则,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11.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过程中,有一条立法修改意见来自某中学的学生。他们因此还收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的感谢信,这让学生们备受鼓舞。这说明( )
①规则是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②规则既是自由的边界,也是享有自由的保障
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有些规则需要改进
④我们要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与完善,积极建言献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某市交警大队民警在路口执勤巡逻时,发现刘某某饮酒后驾驶机动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决定对刘某某处以罚款1000元、驾驶证记12分并暂扣驾驶证6个月的处罚。该案例告诉我们( )
①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②社会规则明确了当有人破坏秩序时该如何处罚,从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
③规则告诉我们作为社会一员如何享有权利、承担责任
④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小明和小龙去学校的图书馆看书时,小明看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就迫不及待的想告诉小龙,小龙提醒小明在图书馆看书要保持安静,小龙的做法是( )
①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规则 ②遵守学校规定,坚定地维护规则
③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④没有及时分享同学的喜悦,呵护友谊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清代学者颜元说:“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这句话告诉我们( )
A.文明有礼利于个人立身处世、国家发展昌盛
B.做文明有礼的人就要语言文明、态度谦和
C.人没有礼貌,就无法生存,影响事业发展
D.是否文明有礼是衡量个人事业成败的标准
15.下列对“微行为”的“微点评”,正确的是( )
序号 微行为 微点评
① 同桌个子比较矮,小军平时就叫他“小矮人” 没有做到平等待人、尊重他人
② 小红把好朋友的秘密分享给班里同学 小红做到了诚实守信
③ 小丽爸爸同事来家里做客,小丽很热情地打招呼 是尊重他人、以礼待人的表现
④ 中学生小明在观看电影时不听劝告,大声喧哗 是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换位思考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下列古语中能体现换位思考的是( )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C.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7.北宋的文学家、政治家晏殊参加科举考试时,发现考试题目凑巧是名师指点他做过的,便把情况如实说出,并请求另出题目。这一做法启示我们( )
A.为人处世要做到内诚于心,坚持实事求是
B.应该灵活处事,成大事者不必拘泥于小节
C.坚持诚实守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说谎
D.诚信是为了赢得他人信任,追求眼前利益
18.韩某在高铁列车的卫生间抽烟,引发烟雾警报器报警。因违反了《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第七十七条第十四款中,禁止在动车组列车上吸烟的规定,韩某被处以500元行政罚款的处罚。这启示我们( )
①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需要严格遵守 ②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种模式、标准或方向
③唯有法律才能维护社会秩序 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刑事处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9.以下对于违法犯罪的图示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20. 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刘某犯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一千万元;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上述判决中属于附加刑的有( )
A.有期徒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B.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死刑
C.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D.有期徒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二、材料分析题(共30分)
21.(15分)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他开始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到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中学生小张,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
请你利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违反的法律的类别看,陈某偷窃财物属于什么违法行为?从社会危害的程度看,陈某偷窃财物属于什么违法行为?(4分)
(2)陈某拦路抢劫属于什么行为?该行为的特征是什么?(5分)
(3)结合材料,请你谈谈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6分)
22.(15分)某校八年级(1)班开展“网络与生活”的主题活动,请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网络与“我”】
材料一 如表是对青少年上网情况调查的数据:
每周上网时间 上网目的 浏览过不健康网站 进入营业性 网吧
15小时以上 10﹣15小时 学习 聊天 打游戏 20% 37%
76% 15% 5% 18% 56%
(1)根据调查数据,请你归纳出青少年上网存在的问题有哪些?(5分)
【网络与社会】
材料二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电子邮件、微博等网络渠道加强与民众互动。民众通过网络积极建言献策,参与政治生活。
(2)上述材料反映了互联网具有怎样的优势?(2分)
【网络与规则】
材料三 网络热词“吃瓜”,用来比喻以事不关己的态度讨论八卦、围观个人隐私的行为。“吃瓜”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引发公共讨论,带来意见表达的多元化。但一段时间以来,“吃瓜”跑偏,谣言滋生,大量低俗、虚假信息充斥网络,给网络空间治理带来新困扰。在一些未知真相的“吃瓜”事件中;部分网民热衷于声讨而非求证,甚至拒绝相信澄清。
(3)网络无限,自由有界。网络“吃瓜”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是什么?(4分)
【网络与安全】
材料四 2024年9月16日至22日是第十一个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今年的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为主题。
(4)网络安全,人人有责。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辨析网络谣言?(4分)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