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模块测评验收卷(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4·重庆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为布朗运动两分子间距离减小,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增大物体做加速运动,物体内分子的动能一定增大气体对外做功,气体内能一定减小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运动员入水过程激起的水花中,很多水滴呈现球形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的作用浸润液体在毛细管中下降,不浸润液体在毛细管中上升晶体一定表现出各向异性,非晶体一定表现出各向同性在轨道上运行的空间站中的密闭容器内的气体压强为零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甲中,两个分子从很远处逐渐靠近,直到不能再靠近的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合力先变小后变大乙图中,在测量分子直径时,可把油膜厚度视为分子直径丙图中,猛推木质推杆,密闭的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变大,气体对外界做功丁图中,电冰箱的工作过程表明,热量可以自发地从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传递4.“嫦娥五号”中有一块“核电池”,在月夜期间提供电能的同时还能提供一定能量用于舱内温度控制。“核电池”利用了Pu的衰变,衰变方程为Pu→X+Y,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X比Pu的中子数少4个Pu在月球上和在地球上半衰期相同一个Pu衰变为X释放的核能为(mPu-mX)c2Pu发生的是α衰变,α射线具有极强的穿透能力,可用于金属探伤5.两个氘核聚变时的核反应方程为2H→He+n,已知H的比结合能是1.09 MeV,He的比结合能是2.57 MeV,则此核反应( )释放能量3.35 MeV 吸收能量3.35 MeV释放能量0.39 MeV 吸收能量0.39 MeV6.某汽缸内封闭有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依次经过状态B、C和D后再回到状态A,其V-T图像如图所示,则在该循环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从状态B到C,气体吸收热量从状态C到D,气体的压强增大从状态D到A,单位时间内碰撞器壁单位面积的分子数减少若气体从状态C到D,内能增加3 kJ,对外做功5 kJ,则气体对外界放出热量8 kJ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7.基于下面四幅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由图甲可知,黑体温度升高时,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辐射强度都增加,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由图乙可知,a光光子的频率高于b光光子的频率由图丙可知,该种元素的原子核每经过7.6天就有发生衰变由图丁可知,中等大小的核的比结合能大,这些核最稳定8.如图所示是氢原子光谱的两条谱线,图中给出了谱线对应的波长及氢原子的能级图,已知普朗克常量h=6.63×10-34 J·s,电子电荷量e =1.6×10-19 C,则( )Hα谱线对应光子的能量小于Hβ谱线对应光子的能量若两种谱线对应的光子都能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则Hα谱线对应光子照射到该金属表面时,形成的光电流较小Hα谱线对应光子的能量约为1.89 eVHα谱线对应的光子是氢原子从n=4能级跃迁到n=3能级发出的9.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经B、C变化到状态D的状态变化过程p-V图像如图所示,AB与横轴平行,BC与纵轴平行,ODC在同一直线上。已知A状态温度为400 K,从A状态至B状态气体吸收了320 J的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状态的温度为225 KA状态的内能大于C状态的内能从A状态至D状态整个过程中,气体对外做功62.5 J从A状态到B状态的过程中,气体内能增加了240 J10.如图所示,某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静止在匀强磁场中,当它放出一个α粒子后,其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测得α粒子和反冲核轨道半径之比为44∶1,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α粒子与反冲核的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原来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为90反冲核的核电荷数为88α粒子和反冲核的速度之比为1∶88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11.(7分)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中:(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3分)。A.将油膜看成单分子层油膜是一种理想化假设B.实验中使用到油酸酒精溶液,其中酒精溶液的作用是对油酸溶液起到稀释作用C.用注射器吸取配制好的油酸酒精溶液,把它一滴一滴地滴入小量筒中,若100滴溶液的体积是1 mL,则1滴溶液中含有油酸10-2 mLD.在计算油酸膜面积时,只需要数出完整方格的数目,对不完整的方格均不计数(2)某老师为本实验配制油酸酒精溶液,实验室配备的器材有:面积为0.22 m2的蒸发皿、滴管、量筒(50滴溶液滴入量筒体积约为1毫升)、纯油酸和无水酒精若干。已知分子直径数量级为10-10 m,则该老师配制的油酸酒精溶液浓度(油酸与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比)至多为________‰(保留2位有效数字)(4分)。12.(9分)某同学通过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利用玻意耳定律来测定一颗形状不规则的石块的体积。实验步骤如下:①将石块装进注射器,插入活塞,再将注射器通过软管与传感器A连接;②移动活塞,通过活塞所在位置对应的刻度读取多组封闭在注射器内的气体体积V,同时记录对应的传感器数据;③建立直角坐标系,处理实验数据。(1)在实验操作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2分);A.图甲中,传感器A为压强传感器B.在步骤①中,将注射器与传感器A连接前,应把注射器活塞移至针筒底部C.操作中,不可用手握住注射器封闭气体部分,是为了保持封闭气体的温度不变D.若实验过程中不慎将活塞拔出针筒,应立即将活塞插入针筒继续实验(2)为了在坐标系中获得直线图像,若取纵轴为V,则横轴为________(2分)(选填“”或“p”);(3)选择合适的坐标后,该同学通过描点作图,得到的图像如图乙所示,若不考虑传感器和注射器连接处的软管容积带来的误差,则石块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_(3分);若考虑该误差影响,测得软管容积为V0,则石块的体积为________(2分)。13.(9分)铁的密度ρ=7.8×103 kg/m3、摩尔质量M=5.6×10-2 kg/mol,阿伏伽德罗常量NA=6.0×1023 mol-1。可将铁原子视为球体,试估算:(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1)(4分)1克铁含有的原子数;(2)(5分)铁原子的直径大小。14.(12分)某科学家提出年轻热星体中核聚变的一种理论,其中的两个核反应方程为:①H+C→N②H+N→C+X(1)(3分)写出原子核X的元素符号、质量数和核电荷数;(2)(4分)已知原子核H、C、N的质量分别为mH=1.007 8 u,mC=12.000 0 u,mN=13.005 7 u。1 u相当于931 MeV。试求每发生一次上述聚变反应①所释放的核能(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3)(5分)用上述辐射中产生的波长为λ=4×10-7 m的单色光去照射逸出功为W=3.0×10-19 J的金属材料铯时,通过计算判断能否产生光电效应?若能,试求出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普朗克常量h=6.63×10-34 J·s,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3×108 m/s,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15.(15分)小汽车正常行驶时,胎压需要稳定在220 kPa至280 kPa之间。在冬季,某室内停车场温度为7 ℃,此时汽车仪表盘显示左前轮胎压为252 kPa。若将轮胎内气体视为理想气体,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之间的数量关系为T=t+273 K,忽略轮胎体积的变化。(1)(7分)若室外温度为-23 ℃,司机将车停在室外足够长时间后,通过计算说明胎压是否符合正常行驶要求(假设轮胎不漏气);(2)(8分)汽车行驶一段时间后,发现仪表盘显示左前轮胎压为230 kPa,此时轮胎内气体温度为-13 ℃,请判断轮胎是否漏气;如果漏气,求剩余气体与原来气体的质量之比。模块测评验收卷1.B [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小颗粒的无规则运动称为布朗运动,故A错误;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减小而增大,故B正确;物体运动的速度与物体内分子的动能没有必然关系,故C错误;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气体内能的增加ΔU等于外界对气体做的功W加上气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Q。气体对外做功,如果吸收热量,则其内能不一定减小,故D错误。]2.A [运动员落水激起的水花中,液体表面张力有使液体表面收缩的趋势,则较小的水滴呈现接近球形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的作用,A正确;浸润液体在毛细管中上升,不浸润液体在毛细管中下降,B错误;单晶体表现为各向异性,多晶体和非晶体表现为各向同性,C错误;在轨道上运行的空间站中的密闭容器内的气体处于失重状态,但分子热运动不会停止,所以分子仍然不断撞击容器壁产生压力,故压强不为零,D错误。]3.B [题图甲中两个分子从很远处逐渐靠近的过程中,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并且分子力先增大后减小,r=r0时分子力减小到零,当减小到零后,随两分子靠近,分子力为斥力,并且逐渐增大,故A错误;题图乙中是单分子油膜,因此油膜厚度可以视为分子直径,故B正确;题图丙中,猛推木质推杆,由于速度快,传热没来得及进行,只有外界对气体做功,内能增大,压强变大,温度升高,故C错误;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可知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故D错误。]4.B [根据质量数守恒与电荷数守恒可知238=234+n,94=m+2,解得m=92,n=4,Pu的衰变方程为Pu→U+He,可知发生的是α衰变,X比Pu的中子数少2个,故A错误;半衰期与环境条件无关,不会受到阳光、温度、电磁场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Pu在月球上和在地球上半衰期相同,故B正确;此核反应过程中的质量亏损等于反应前后质量的差,为Δm=mPu-mX-mα,释放的核能为E=(mPu-mX-mα)c2,故C错误;α射线的穿透能力较差,不能用于金属探伤,故D错误。]5.A [H的比结合能为1.09 MeV,He的比结合能为2.57 MeV,比结合能越小越不稳定,不稳定物质转化为稳定的物质需要放出能量,而比结合能和结合能的关系为:比结合能×核子数=结合能,则该核反应过程中释放的核能为ΔE=3×2.57 MeV-2×2×1.09 MeV=3.35 MeV,A正确。]6.C [从状态B到C过程中,气体发生等温变化,内能不变,体积减小,外界对气体做功,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气体放出热量,A错误;由V=T知,从状态C到D过程中气体发生等压变化,B错误;从状态D到A过程中,气体温度不变,则气体分子碰撞器壁的平均作用力不变,压强变小,则必然是单位时间内碰撞器壁单位面积的分子数减少造成的,C正确;由ΔU=Q+W得Q=8 kJ,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D错误。]7.AD [由题图甲可知,黑体温度升高时,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辐射强度都增加,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故A正确;由题图乙可知,a光光子的频率低于b光光子的频率,故B错误;由题图丙可知,大量该种元素的原子核每经过7.6天就有发生衰变,故C错误;由题图丁可知,中等大小的核的比结合能大,这些核最稳定,故D正确。]8.AC [Hα谱线的波长大于Hβ谱线的波长,故Hα谱线的频率较小,Hα谱线对应光子的能量小于Hβ谱线对应光子的能量,选项A正确;光强未知,无法确定光电流大小,选项B错误;Hα谱线对应光子的能量为E=h≈3.03×10-19 J≈1.89 eV,选项C正确;E4-E3=0. 66 eV,选项D错误。]9.ACD [由题可知,ODC在同一直线上,故=,解得pD=0.15×105 Pa。根据=,解得TD=225 K,选项A正确;因为AC两态的pV乘积相等,则温度相同,即A状态的内能等于C状态的内能,选项B错误;因p-V图像与横轴所围“面积”等于功,则从A状态至D状态整个过程中,气体对外做功W=WAB-WCD=0.4×105×2×10-3 J-(×105×10-3)J=62.5 J,选项C正确;从A状态到B状态的过程中,气体吸收了320 J的热量,同时气体对外做功WAB=0.4×105×2×10-3 J=80 J,气体内能增加了240 J,选项D正确。]10.ABC [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遵守动量守恒定律,由于初始总动量为零,故α粒子和反冲核的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A正确;由于释放的α粒子和反冲核均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则根据qvB=m有R==若原来放射性元素的核电荷数为Q,则对α粒子有R1=对反冲核有R2=由于p1=p2,R1∶R2=44∶1解得Q=90原来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为90,反冲核的核电荷数为90-2=88,故B、C正确;粒子的动量为p=mv由于两粒子动量p大小相等,则它们的速度大小与质量成反比,由于不知道两粒子间的质量关系,则无法确定两粒子的速度关系,故D错误。]11.(1)AB (2)1.1解析 (1)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中,分子直径是依据体积与面积之比求出的,所以需要将油膜看成单层分子油膜,不考虑各油膜分子间隙,故A正确;油膜可以溶于酒精,因此酒精对油酸溶液起稀释作用,方便于测量,故B正确;1滴油酸酒精溶液体积为10-2 mL,含纯油酸的体积小于10-2 mL,故C错误;全部完整方格内的油膜面积小于真实油膜面积,应计算面积大于半格的个数,故D错误。(2)由题意,形成油膜的面积不能超过蒸发皿的面积,当油膜面积等于蒸发皿面积时,油酸酒精溶液浓度最大。一滴油酸的体积V0=dS=10-10 m×0.22 m2=2.2×10-11 m3,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V= cm3=2×10-8 m3,则油酸酒精溶液浓度至多为=1.1 ‰。12.(1)AC (2) (3)b b+V0解析 (1)封闭在注射器内的气体发生等温变化,从注射器的刻度上读出体积,因此传感器A应为压强传感器,A正确;在步骤①中,将注射器与传感器A连接前,应使注射器封住一定质量的气体,因此不必将活塞移至针筒底部,B错误;操作中,不可用手握住注射器封闭气体部分,是为了保持封闭气体的温度不变,C正确;若实验过程中不慎将活塞拔出针筒,气体的质量发生变化,因此所得数据全部作废,应重新做实验,D错误。(2)为使作出的图像为一条直线,根据气体等温变化规律有pV=C(常量),可知横轴应为。(3)设石块体积为V1,若忽略软管容积,对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不变时,根据气体等温变化规律可得p(V-V1)=C,整理得V=+V1,因此可得V1=b;若软管的容积V0不能忽略,则根据气体等温变化规律可得p(V+V0-V1)=C,整理得V=+V1-V0,可知V1-V0=b,故V1=b+V0。13.(1)1×1022个 (2)3×10-10 m解析 (1)一个铁原子的平均质量 m0=,1克铁含有的原子数:N==≈1×1022个。(2)一个铁原子的体积V0== m3≈1.2×10-29 m3根据V0=πd3得d== m≈3×10-10 m。14.(1)He 4 2 (2)1.96 MeV (3)能发生光电效应 1.97×10-19 J解析 (1)根据核反应前后电荷数守恒可得出X元素的电荷数为2,根据核反应前后质量数守恒可得出X元素的质量数为4,则X为He原子核,He。(2)由题知,质量亏损为Δm=mH+mC-mN=0.002 1 u,ΔE=Δm×931 MeV≈1.96 MeV。(3)根据波长和能量的关系有E=h解得E≈4.97×10-19 JE>W,所以能发生光电效应最大初动能Ekmax=hν-W=h-W解得Ekmax=1.97×10-19 J。15.(1)符合正常行驶要求 (2)是 115∶117解析 (1)已知室内温度T1=(7+273)K=280 K,在室内左前轮胎压p1=252 kPa,室外温度T2=(-23+273)K=250 K轮胎内气体发生等容变化,有=联立解得室外左前轮胎压p2=225 kPa>220 kPa可知胎压符合正常行驶要求。(2)汽车行驶一段时间后温度T3=(-13+273)K=260 K,左前轮胎压p3=230 kPa设轮胎容积为V0,假设轮胎未漏气,在温度T3时轮胎内气体体积为V3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有=代入数据解得若未漏气则气体体积V3=V0>V0故轮胎发生了漏气余下的气体与原气体的质量之比==。(共31张PPT)模块测评验收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4·重庆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为布朗运动B.两分子间距离减小,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增大C.物体做加速运动,物体内分子的动能一定增大D.气体对外做功,气体内能一定减小解析 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小颗粒的无规则运动称为布朗运动,故A错误;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减小而增大,故B正确;物体运动的速度与物体内分子的动能没有必然关系,故C错误;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气体内能的增加ΔU等于外界对气体做的功W加上气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Q。气体对外做功,如果吸收热量,则其内能不一定减小,故D错误。B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员入水过程激起的水花中,很多水滴呈现球形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的作用B.浸润液体在毛细管中下降,不浸润液体在毛细管中上升C.晶体一定表现出各向异性,非晶体一定表现出各向同性D.在轨道上运行的空间站中的密闭容器内的气体压强为零解析 运动员落水激起的水花中,液体表面张力有使液体表面收缩的趋势,则较小的水滴呈现接近球形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的作用,A正确;浸润液体在毛细管中上升,不浸润液体在毛细管中下降,B错误;单晶体表现为各向异性,多晶体和非晶体表现为各向同性,C错误;在轨道上运行的空间站中的密闭容器内的气体处于失重状态,但分子热运动不会停止,所以分子仍然不断撞击容器壁产生压力,故压强不为零,D错误。A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A.图甲中,两个分子从很远处逐渐靠近,直到不能再靠近的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合力先变小后变大B.乙图中,在测量分子直径时,可把油膜厚度视为分子直径C.丙图中,猛推木质推杆,密闭的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变大,气体对外界做功D.丁图中,电冰箱的工作过程表明,热量可以自发地从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传递解析 题图甲中两个分子从很远处逐渐靠近的过程中,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并且分子力先增大后减小,r=r0时分子力减小到零,当减小到零后,随两分子靠近,分子力为斥力,并且逐渐增大,故A错误;题图乙中是单分子油膜,因此油膜厚度可以视为分子直径,故B正确;题图丙中,猛推木质推杆,由于速度快,传热没来得及进行,只有外界对气体做功,内能增大,压强变大,温度升高,故C错误;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可知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故D错误。BA6.某汽缸内封闭有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依次经过状态B、C和D后再回到状态A,其V-T图像如图所示,则在该循环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状态B到C,气体吸收热量B.从状态C到D,气体的压强增大C.从状态D到A,单位时间内碰撞器壁单位面积的分子数减少D.若气体从状态C到D,内能增加3 kJ,对外做功5 kJ,则气体对外界放出热量8 kJCAD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7.基于下面四幅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8.如图所示是氢原子光谱的两条谱线,图中给出了谱线对应的波长及氢原子的能级图,已知普朗克常量h=6.63×10-34 J·s,电子电荷量e =1.6×10-19 C,则( )A.Hα谱线对应光子的能量小于Hβ谱线对应光子的能量B.若两种谱线对应的光子都能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则Hα谱线对应光子照射到该金属表面时,形成的光电流较小C.Hα谱线对应光子的能量约为1.89 eVD.Hα谱线对应的光子是氢原子从n=4能级跃迁到n=3能级发出的AC9.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经B、C变化到状态D的状态变化过程p-V图像如图所示,AB与横轴平行,BC与纵轴平行,ODC在同一直线上。已知A状态温度为400 K,从A状态至B状态气体吸收了320 J的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状态的温度为225 KB.A状态的内能大于C状态的内能C.从A状态至D状态整个过程中,气体对外做功62.5 JD.从A状态到B状态的过程中,气体内能增加了240 JACD10.如图所示,某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静止在匀强磁场中,当它放出一个α粒子后,其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测得α粒子和反冲核轨道半径之比为44∶1,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α粒子与反冲核的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B.原来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为90C.反冲核的核电荷数为88D.α粒子和反冲核的速度之比为1∶88ABC原来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为90,反冲核的核电荷数为90-2=88,故B、C正确;粒子的动量为p=mv由于两粒子动量p大小相等,则它们的速度大小与质量成反比,由于不知道两粒子间的质量关系,则无法确定两粒子的速度关系,故D错误。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11.(7分)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中:(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A.将油膜看成单分子层油膜是一种理想化假设B.实验中使用到油酸酒精溶液,其中酒精溶液的作用是对油酸溶液起到稀释作用C.用注射器吸取配制好的油酸酒精溶液,把它一滴一滴地滴入小量筒中,若100滴溶液的体积是1 mL,则1滴溶液中含有油酸10-2 mLD.在计算油酸膜面积时,只需要数出完整方格的数目,对不完整的方格均不计数(2)某老师为本实验配制油酸酒精溶液,实验室配备的器材有:面积为0.22 m2的蒸发皿、滴管、量筒(50滴溶液滴入量筒体积约为1毫升)、纯油酸和无水酒精若干。已知分子直径数量级为10-10 m,则该老师配制的油酸酒精溶液浓度(油酸与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比)至多为________‰(保留2位有效数字)。AB1.1解析 (1)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中,分子直径是依据体积与面积之比求出的,所以需要将油膜看成单层分子油膜,不考虑各油膜分子间隙,故A正确;油膜可以溶于酒精,因此酒精对油酸溶液起稀释作用,方便于测量,故B正确;1滴油酸酒精溶液体积为10-2 mL,含纯油酸的体积小于10-2 mL,故C错误;全部完整方格内的油膜面积小于真实油膜面积,应计算面积大于半格的个数,故D错误。12.(9分)某同学通过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利用玻意耳定律来测定一颗形状不规则的石块的体积。实验步骤如下:①将石块装进注射器,插入活塞,再将注射器通过软管与传感器A连接;②移动活塞,通过活塞所在位置对应的刻度读取多组封闭在注射器内的气体体积V,同时记录对应的传感器数据;③建立直角坐标系,处理实验数据。(1)在实验操作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A.图甲中,传感器A为压强传感器B.在步骤①中,将注射器与传感器A连接前,应把注射器活塞移至针筒底部C.操作中,不可用手握住注射器封闭气体部分,是为了保持封闭气体的温度不变D.若实验过程中不慎将活塞拔出针筒,应立即将活塞插入针筒继续实验AC解析 封闭在注射器内的气体发生等温变化,从注射器的刻度上读出体积,因此传感器A应为压强传感器,A正确;在步骤①中,将注射器与传感器A连接前,应使注射器封住一定质量的气体,因此不必将活塞移至针筒底部,B错误;操作中,不可用手握住注射器封闭气体部分,是为了保持封闭气体的温度不变,C正确;若实验过程中不慎将活塞拔出针筒,气体的质量发生变化,因此所得数据全部作废,应重新做实验,D错误。b b+V013.(9分)铁的密度ρ=7.8×103 kg/m3、摩尔质量M=5.6×10-2 kg/mol,阿伏伽德罗常量NA=6.0×1023 mol-1。可将铁原子视为球体,试估算:(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1)1克铁含有的原子数;(2)铁原子的直径大小。答案 (1)1×1022个 (2)3×10-10 m15.(15分)小汽车正常行驶时,胎压需要稳定在220 kPa至280 kPa之间。在冬季,某室内停车场温度为7 ℃,此时汽车仪表盘显示左前轮胎压为252 kPa。若将轮胎内气体视为理想气体,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之间的数量关系为T= t+273 K,忽略轮胎体积的变化。(1)若室外温度为-23 ℃,司机将车停在室外足够长时间后,通过计算说明胎压是否符合正常行驶要求(假设轮胎不漏气);(2)汽车行驶一段时间后,发现仪表盘显示左前轮胎压为230 kPa,此时轮胎内气体温度为-13 ℃,请判断轮胎是否漏气;如果漏气,求剩余气体与原来气体的质量之比。答案 (1)符合正常行驶要求 (2)是 115∶117解析 (1)已知室内温度T1=(7+273)K=280 K,在室内左前轮胎压p1=252 kPa,室外温度T2=(-23+273)K=250 K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模块测评验收卷.docx 模块测评验收卷.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