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山地回忆(第1课时)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山地回忆(第1课时)导学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山地回忆》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孙犁和小说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词语。
2.梳理小说的情节,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小说的主题。
3.结合关键语句,抓住细节分析妞儿的形象,体会课文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4.感受文中所表现的战争中的诗情画意和人情美,理解战争年代军民之间的鱼水情。
[学习重点]
1.梳理小说的情节,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小说的主题。
2.结合关键语句,抓住细节分析妞儿的形象,体会课文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学习难点]
1.结合关键语句,抓住细节分析妞儿的形象,体会课文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2.感受文中所表现的战争中的诗情画意和人情美,理解战争年代军民之间的鱼水情。
[学习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型史诗般影片《长津湖》在万众期待中隆重上映。这部电影全景式地再现了战争的惨烈、悲壮,其中“冰雕连”的画面荡气回肠、震撼人心,更让人们体会到了战争的冷酷无情。
然而在战争文学中,还有一些作家另辟蹊径,他们有意避开了硝烟弥漫、枪林弹雨的战斗场景,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叙写出战争的诗情画意和人情美。孙犁的《山地回忆》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清新自然,细腻多情,字里行间涌动着作者深沉隽永的感怀之情。下面让我们共同品读这记忆中的山水情吧。
二、有关资料
1.作者介绍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省衡水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孙犁的小说秀雅、隽永,有“诗人型和音乐型的小说家”的美称。孙犁12岁开始接受新文学,受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影响很大。“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代表作有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 铁木前传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等。
2.背景链接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抗日,并经过8年的抗战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抗战爆发后,孙犁毅然投身抗战,在平汉路西的山里工作,作者聚焦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首府阜平,创作了一系列反映边区军民抗战生活的散文和小说 ,有《山地回忆 》《白洋淀纪事》等。在创作中,作者有意回避战争中的残酷场面,集中笔墨书写战争中的人性美。
《山地回忆 》这篇小说是孙犁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写成的,通过“我”和“小姑娘”往事的回忆,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山地人民建立起来的鱼水情谊。
3.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是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也叫“白洋淀派”,这一流派得名,不仅源于白洋淀这一区域,还源于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荷花淀派”作品的特点: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主义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代表作家有孙犁、刘绍棠、从维煕、韩映山等。“白洋淀派”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与另一个流派“山药蛋派”并称。
三、预习设计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阜平( ) 土靛( ) 冀中( ) 炕台( ) 玉黍( ) 水沤( ) 袄襟( ) 刨抓( ) 干瘪( ) 被摞( ) 破绽( ) 碛口( )
2.解释下列词语。
⑴土气:
⑵经营:
⑶缓和:
⑷挂火:
⑸下口:
⑹盈余:
⑺穷山恶水:
⑻心平气和:
3.文学常识填空
《山地回忆》的作者是当代作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小说与散文集《 》等。其创作因自成风格而被称为“ ”的开创者。
4.仔细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内容,梳理小说中的主要事件。
四、合作探究
1.课文以倒叙的方式叙述故事,由阜平乡下来的一位农民代表的穿着引发回忆,回忆结束后又回到故事的起点接着叙述,结构完整。请你据此来划分文章段落。
2.本文用第一人称讲故事。结合小说的标题,以开头、结尾两部分为例,说说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五、课堂检测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⑴干biě( ) 包fù( ) 激dàng( ) yíng( )余 袄jīn( )
剪cái( ) páo( )抓 破zhàn( ) òu( )肥
⑵勤劳的农民伯伯lí ming ( ) 时便从家启程,满载着丰收的喜悦,fān shān yuè lǐng ( ),到集市上 fàn mài( ) 自家的 yù shǔ ( )去了。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忸怩 憨厚 羞涩 磕磕拌拌 B. 嘱咐 窖洞 腋窝 气喘吁吁
C. 观摩 赚钱 镶边 铜墙铁壁 D. 凫水 掂记 裁缝 名列前茅
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⑴它使我想起许多事情,想起在阜平穷山恶水之间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
穷山恶水:
⑵在这小小的、不规整的,有时是尖形的,有时是半圆形的,有时是梯形的小块土地上,他们费尽心思,全力经营。
经营:
⑶大伯……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
盈余:
⑷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
破绽: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孙犁的小说《山地回忆》,我沉浸在优美的境界里,犹如手捧一束清新的山花花朵焕发着淡淡的清香,令人陶醉、感奋。
B.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多年不见面了。我陪他去参观展览,他对于中纺的织纺,对于那些改良的新农具特别感到兴趣。
C.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蹬在冰冻的石头上,浸湿毛巾,把冰砸破,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
D.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无误的一项是( )。
A.他们用石块垒起,用泥土包住,在边沿栽上枣树,在中间种上玉黍。
B.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
C.“你又装假了,”女孩子烧着火抬起头来:“你有钱吗 ”
D.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6.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阜平,红色晋察冀最富标志性意义的地名坐标。有人把阜平地名转化为文学经典形象。在《山地回忆》里,孙犁赋予老伯穿的土靛( )染粗布裤褂的浅蓝色一个好听的名字——“阜平蓝”。在创作《白洋淀纪事》时,他又把自己得到阜平老乡帮助和关怀的经历剪cái( )到小说《邢兰》中,阜平地名“三将台”也化作了文学作品中的“鲜姜台”。历史把阜平的光荣_______(铭刻 雕刻)在岁月深处,让这片曾经干瘪的土地,变得越来越厚重。
⑴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①剪cái( ) ②土靛( )
⑵文段中的“瘪”字,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应该先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
⑶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处。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完成《同步练习册》基础知识部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山地回忆》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孙犁和小说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词语。
2.梳理小说的情节,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小说的主题。
3.结合关键语句,抓住细节分析妞儿的形象,体会课文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4.感受文中所表现的战争中的诗情画意和人情美,理解战争年代军民之间的鱼水情。
[学习重点]
1.梳理小说的情节,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小说的主题。
2.结合关键语句,抓住细节分析妞儿的形象,体会课文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学习难点]
1.结合关键语句,抓住细节分析妞儿的形象,体会课文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2.感受文中所表现的战争中的诗情画意和人情美,理解战争年代军民之间的鱼水情。
[学习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型史诗般影片《长津湖》在万众期待中隆重上映。这部电影全景式地再现了战争的惨烈、悲壮,其中“冰雕连”的画面荡气回肠、震撼人心,更让人们体会到了战争的冷酷无情。
然而在战争文学中,还有一些作家另辟蹊径,他们有意避开了硝烟弥漫、枪林弹雨的战斗场景,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叙写出战争的诗情画意和人情美。孙犁的《山地回忆》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清新自然,细腻多情,字里行间涌动着作者深沉隽永的感怀之情。下面让我们共同品读这记忆中的山水情吧。
二、有关资料
1.作者介绍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省衡水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孙犁的小说秀雅、隽永,有“诗人型和音乐型的小说家”的美称。孙犁12岁开始接受新文学,受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影响很大。“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代表作有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 铁木前传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等。
2.背景链接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抗日,并经过8年的抗战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抗战爆发后,孙犁毅然投身抗战,在平汉路西的山里工作,作者聚焦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首府阜平,创作了一系列反映边区军民抗战生活的散文和小说 ,有《山地回忆 》《白洋淀纪事》等。在创作中,作者有意回避战争中的残酷场面,集中笔墨书写战争中的人性美。
《山地回忆 》这篇小说是孙犁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写成的,通过“我”和“小姑娘”往事的回忆,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山地人民建立起来的鱼水情谊。
3.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是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也叫“白洋淀派”,这一流派得名,不仅源于白洋淀这一区域,还源于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荷花淀派”作品的特点: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主义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代表作家有孙犁、刘绍棠、从维煕、韩映山等。“白洋淀派”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与另一个流派“山药蛋派”并称。
三、预习设计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阜平( ) 土靛( ) 冀中( ) 炕台( ) 玉黍( ) 水沤( ) 袄襟( ) 刨抓( ) 干瘪( ) 被摞( ) 破绽( ) 碛口( )
2.解释下列词语。
⑴土气:
⑵经营:
⑶缓和:
⑷挂火:
⑸下口:
⑹盈余:
⑺穷山恶水:
⑻心平气和:
3.文学常识填空
《山地回忆》的作者是当代作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小说与散文集《 》等。其创作因自成风格而被称为“ ”的开创者。
4.仔细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内容,梳理小说中的主要事件。
四、合作探究
1.课文以倒叙的方式叙述故事,由阜平乡下来的一位农民代表的穿着引发回忆,回忆结束后又回到故事的起点接着叙述,结构完整。请你据此来划分文章段落。
2.本文用第一人称讲故事。结合小说的标题,以开头、结尾两部分为例,说说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五、课堂检测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⑴干biě( ) 包fù( ) 激dàng( ) yíng( )余 袄jīn( )
剪cái( ) páo( )抓 破zhàn( ) òu( )肥
⑵勤劳的农民伯伯lí ming ( ) 时便从家启程,满载着丰收的喜悦,fān shān yuè lǐng ( ),到集市上 fàn mài( ) 自家的 yù shǔ ( )去了。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忸怩 憨厚 羞涩 磕磕拌拌 B. 嘱咐 窖洞 腋窝 气喘吁吁
C. 观摩 赚钱 镶边 铜墙铁壁 D. 凫水 掂记 裁缝 名列前茅
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⑴它使我想起许多事情,想起在阜平穷山恶水之间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
穷山恶水:
⑵在这小小的、不规整的,有时是尖形的,有时是半圆形的,有时是梯形的小块土地上,他们费尽心思,全力经营。
经营:
⑶大伯……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
盈余:
⑷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
破绽: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孙犁的小说《山地回忆》,我沉浸在优美的境界里,犹如手捧一束清新的山花花朵焕发着淡淡的清香,令人陶醉、感奋。
B.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多年不见面了。我陪他去参观展览,他对于中纺的织纺,对于那些改良的新农具特别感到兴趣。
C.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蹬在冰冻的石头上,浸湿毛巾,把冰砸破,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
D.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无误的一项是( )。
A.他们用石块垒起,用泥土包住,在边沿栽上枣树,在中间种上玉黍。
B.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
C.“你又装假了,”女孩子烧着火抬起头来:“你有钱吗 ”
D.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6.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阜平,红色晋察冀最富标志性意义的地名坐标。有人把阜平地名转化为文学经典形象。在《山地回忆》里,孙犁赋予老伯穿的土靛( )染粗布裤褂的浅蓝色一个好听的名字——“阜平蓝”。在创作《白洋淀纪事》时,他又把自己得到阜平老乡帮助和关怀的经历剪cái( )到小说《邢兰》中,阜平地名“三将台”也化作了文学作品中的“鲜姜台”。历史把阜平的光荣_______(铭刻 雕刻)在岁月深处,让这片曾经干瘪的土地,变得越来越厚重。
⑴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①剪cái( ) ②土靛( )
⑵文段中的“瘪”字,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应该先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
⑶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处。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完成《同步练习册》基础知识部分。
参考答案
三、1.fù diàn jì kàng shǔ òu jīn páo biě luò zhàn qì
2.⑴不时髦。⑵筹划,组织。⑶(局势、气氛等)和缓。⑷方言,恼火、生气。⑸下嘴去咬或吃。
⑹有富余,有剩余,文中指剩余的钱。⑺形容自然条件很差,物产不丰富的地方。⑻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
3.孙犁 风云初记 铁木前传 白洋淀纪事 白洋淀派
4.内容:因为想给朋友买布,让“我”回忆起抗日战争期间,在山村的河边遇到妞儿,她用白粗布帮“我”了一双袜子。“我”帮助妞儿家贩枣,她用赚的钱购买了织布机。开国大典那天,“我”给妞儿全家买了做衣服的布。
主要事件:⑴想给朋友买布⑵回忆“山地蓝”⑶回忆山地生活⑷河边偶遇妞儿⑸妞儿制做袜子⑹“我”帮大伯贩枣⑺给妞儿买织布机⑻妞儿学会织布⑼洗澡丢失袜子⑽给大伯全家买布
四、1.第一部分(1—4段):故事缘起。由见到故人想买布送他引出对山地生活的回忆。
第二部分(5—83段):回忆“我”在阜平和妞儿一家交往的经过以及培养起来的深厚情谊。
第三部分(84—88段):故事尾声。写“我”同大伯到百货公司买布送布,并交代妞儿一家的现状。
2.开头作用:小说开篇运用倒叙的手法,由农民代表身上穿的一件“山地蓝”粗布衣服,想到多年前艰苦的山地战斗生活;由山地不种棉花,以麻代线,引出一双麻线袜子的故事,追忆“我”和女孩那段难忘的往事。这种写法一方面给人特别真实亲切的感受,另一方面也巧妙烘托出当年半块布头、一双袜子的深情。
结尾作用:回忆结束,又回到故事起点接续叙述。“我”同大伯到百货公司去买布,与开头写“我”买布的想法遥相呼应,这样写使小说结构紧凑,首尾圆合。
五、1.⑴瘪 袱 荡 盈 襟 裁 刨 绽 沤⑵黎明 翻山越岭 贩卖 玉黍
2.C(A. 绊B. 窑洞D. 惦)
3.⑴形容自然条件非常差,物产不丰富的地方。⑵筹划、组织并管理。⑶收入中除去开支后的剩余。⑷衣物的裂口。
4.D(A项,动宾搭配不当,“焕发”改成“散发”;B项,赘余,“快……十多年“改成“快……十年”或“……十多年”;C项,语序不当或不合逻辑,“浸湿毛巾,把冰砸破“改成“把冰砸破、浸湿毛巾”)
5.A(B.应为“十六七岁”,概数中间不能用顿号;C.改为女孩子烧着火抬起头来,D.改为纺,拐,浆,落,经,镶,织。)
6.⑴①裁 ②diàn ⑵疒 10 ⑶铭刻 解析:铭刻意味着铭记,是一种意念行为,通常用于表达将某事深刻记忆在心中;雕刻指的是在坚硬的材质上,通过刻划、凿削等方式,将图案、文字等凸出的部分保留下来。语境强调的是铭记、记忆,故选“铭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