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 年春季学期八年级物理学习成果监测(一)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30 分)1、C 2、D 3、C 4、B 5、B 6、D 7、A 8、C 9、C 10、D二、多项选择题(8 分)11.AC 12、ABD三、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2 分13.使物体发生形变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4.运动状态 相互的15.力的大小 4.616.吸引 竖直向下17.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18.形状 匀速直线四、作图题(6 分) (2 分) 、 (2 分+2 分))五、实验,探究题(每空 1 分,共 25 分)20、⑴天平; 弹簧测力计⑵重力和质量成正比(重力和质量的比值是个定值或重力和质量的比值是 9.8N/kg)⑶①武汉和上海 ②地理位置(“地理纬度”不同”)③质量21、 发生形变 使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a c 之和 b c22、(1)必须 等于 (2)丁 (3)压力大小 接触面粗糙程度 (4)错误 不一定23、(1)光滑 (2)相等 (3)运动 (4)不会(5) 相反 直线五、综合应用题(本大題共 2 小题,共 19 分.解答时要求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出 必要 的文字说明、计算公式和重要的演算歩骤,只写由最后答案,未写出主要漬算过程的,不得分)24、(1)650N (3 分)(2)650N(3 分)(3)不对,重力与所用力平衡,仍是 650N(3 分)25、((1)4.1N,(3 分)竖直向下(2 分);(2) ,(3 分)竖直向下(2 分)2025年春季学期八年级学习成果监测(一)物理(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留题号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第I卷(选择题共38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A.千克B.米C.牛顿D.吨2.以下是我们生活中可见到的几种现象:①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②篮球撞击在篮板上被弹回;③用力握小皮球,球变瘪了;④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在这些现象中,物体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3.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C.只有接触的物体才有可能有力的作用D.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蛋4.下列力中,最接近1牛顿的是:(A.运动员举起杠铃的力;B.拿起一个大西红柿的力;C.人扛起一袋大米的力:D.一只蚂蚁对地的压力5.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B.可以改变物体的质量:C.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D.可以改变物体运动方向.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B.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C.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时才有惯性D.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茶7.关于弹簧测力计上零刻度的意义,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弹簧的长度为零B.弹簧的伸长为零C.弹簧所受的拉力为零D.指针的初始位置八年级物理学习成果监测(一)第1页扫描全能王创建8.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所受重力的方向是(A.竖直向上B.向上C.竖直向下D.向下9.下面关于力的合成的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力才能合成B.只有作用在同一方向上的力才能合成C.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力才能合成D.任何几个力都能合成10.如果没有了重力,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河水不再流动,也看不见瀑布B.杯里的果汁将倒不进嘴里C.人一跳起来,就可以离开地面D.弹簧测力计将无法使用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有选错得0分。)11.用起重机搬运重2×10N物体,先以1m/s的速度匀速上升,而后又以1m/s的速度匀速下降,则关于物体所受拉力的正确说法是:()A.匀速上升时等于2×10N;B.匀速上升和匀速下降时都等于零;C.匀速下降时等于2X10N;D.匀速下降时小于2×10N12.如图甲所示,物体A始终只受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F,的作用。F1、F2的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在0~t,时间内,下列对物体所受力的合力的分析,不正确的是(个FF0FF甲A.先变大后变小,合力方向始终与F2相同B.先变小后变大,合力方向始终与F2相同C.先变大后变小,合力方向始终与F,相反D.先变小后变大,合力方向始终与F2相反八年级物理学习成果监测(一)第2页扫描全能王创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学习成果监测(一)试题 2025年春季学期八年级物理学习成果监测(一)参考答案.docx 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学习成果监测(一)试题 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学习成果监测(一)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