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名校学术联盟·高考模拟信息卷&冲刺卷&预测卷语文(四)本试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审美意识,依主客结合程度之高低深浅而分为以下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感性美”“形式美”,亦即声色之美,它以悦人耳目为美。就其消解外物之实体性,超越主体占有客体之欲念、功用而言,“感性美”作为审美意识已经达到了主客融合为一的境地,其所带给人的自由超越了求知意识和道德意识。但人在“感性美”中只能享受到表面的声色之美,感到“好看”“好听”而已,不能对声色形象之外的思想和含义有所体会、有所玩味,此种审美享受是很有局限性的。原因就在于“感性美”还只是人与物之表面的形式、形象合一,而未达到人与物之深层的东西的合一。一句话,在“感性美”中主客的融合还是有限的、浅层次的,带有原始性和朦胧性,其所带给人的自由因而仍然是有限的。审美意识的第二层次是“理性美”,即通过感性形式、形象,以显现理性、概念、内涵、理想之美。感性形式、形象总是个别的和有限的。人性的自由本质总是趋向于超越有限而向往无限。人的精神意识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就是一个由有限朝向无限的发展过程。通过理性而获得的概念、理念是一切有限的感性东西的概括,因而具有无限性。审美意识于是进而认为美在于通过有限的感性的东西以显现无限的理性概念。“典型美”“理性美”由此而产生。“理性美”使人体会到了个别感性形式、形象所蕴含的含义和理想,达到了人与物中内在的、未出现于视听中的东西(具有一定无限性的理想、内涵、概念)的合一。一句话,在“理性美”中,主客的融合已达到较高程度的无限性。人在这一超越中享有较“感性美”更高层次的自由。我们平常在谈到美的典型性时,不像在视、听“感性美”时那样说“好看”“好听”,而是爱说“发人深思”。其所谓“深思”者,就是指思及概念、理想、典型所具有的较高程度的无限性。“理性美”“典型美”的无限性之所以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是因为理性概念必然是对某类事物的界定,而界定就是划界、限定。审美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于是由“理性美”超升到了最高层次的美一“超理性之美”。所谓“超理性之美”,就是通过感性的东西和理性的东西进而达到对“万物语文四第1页(共8页)Quark夸克高清扫描还原文档名校学术联盟·高考模拟信息卷&冲刺卷&预测卷语文参考答案(四)1.【答案】B【解析】B项,强加因果。“因为理性概念必然是对概念、理想、典型等的界定”是“理性美、典型美的无限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归因,与前半句没有形成因果关系。2.【答案】B【解析】A项,张冠李戴。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审美意识于是进而认为美在于通过有限的感性的东西以显现无限的理性概念”。C项,宗白华用王子猷雪夜忆戴安道的例子论证的是“美的价值是寄于过程的本身,不在于外在的目的,所谓‘无所为而为'的态度”。D项,强加因果。材料二最后一段说的是“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到人的精神家同,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3.【答案】D【解析】材料二中“审美活动是一种人生体验活动”,是说在审美活动中主客体要合二为一,这样才能达到审美的自由。A、B、,C三项都是物我合一的范例。D项只是关注于离别这一具体事件,没有涉及审美意识中主客融合的审美体验,未体现出通过审美活动获得的人生体验,所以不适合作为“审美活动是一种人生体验活动”的论据。4.【答案】①引证法。引用宗白华的言论,论证魏晋的时代特点以及魏晋人的生活态度,增强了文章的理论性和权威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②例证法。举王子猷暂寄人空宅住,也马上令人种竹及雪夜访戴等事例,分别论证了魏晋人的两种生活态度,使抽象的审美观念变得更加具体、形象,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5.【答案】这句话表明文与可在画竹时达到的审美境界。①文与可画竹时实现了从“感性美”到“理性美”的过程,他消解了“竹”之实体性、超越了主体对客体的功用层面,达到了主客融合为一的境地,在此基础上画作充满了清新和生命力,实现了由有限朝向无限的过程,达到了“理性美”的要求。②文与可画竹时超越了自我,在此体验活动中,主体获得了一种无限性自由的审美享受,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从而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人的精神得以回归。(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6.【答案】A【解析】“这样写突出了母亲对父亲的思念”错误,文章以此表现了母亲对张三的关爱,同时也暗示了其家境的贫寒。7.【答案】B【解析】“表现了对以张三为代表的、努力做工的男人们的背定和赞赏”错误,结合整篇小说主题来看,小说以此表现了“张三式”机械、重复的生存状态的普遍性。8.【答案】①生存空间狭窄(生活方式单调)。张三早上由阁楼爬下去上班,晚上再爬回阁楼,机械地生活着,日复一日,直到退休。②工作内容的单调:张三的工作过程机械重复,他在车间里操作冲床,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动作,工作内容几乎没有变化,一直持续着这种机械的操作。③精神世界单调。张三不仅在行为上显得封闭,而且其精神世界相对狭隘单一。(每点2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语文四第1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语文答案_4.pdf 语文试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