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导入新课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的日夜坚守、是大量先进科技的支撑。这不仅是航天领域的成就,更是我国整体科技实力提升的生动体现,它见证了科技推动文化进步,文化反哺科技发展的过程。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文化发展历程,探寻更多辉煌成就背后的故事 。第18课科技文化的成就自主学习·问题引领1问题1、“两弹一星”的含义、发展过程、意义问题2、航天事业发展过程01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202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问题1、袁隆平、屠呦呦的成就、荣誉303 文化事业的发展问题1、双百方针的提出、成就问题2、特点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20世纪50年代中国为何要研制核武器?材料一:1952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视察朝鲜战场后,警告中国:“我国会考虑不限制战争所使用的武器(核武器) ……并且不再仅仅限于朝鲜半岛的敌对行动”。——选自《我国第一颗原子弹596爆炸前后》材料二: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 以后还要比现在强, 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 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 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国家安全。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含义:“两弹一星”是指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最初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两弹”现即指:一弹是指核弹;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是指人造地球卫星。核弹(原子弹和氢弹)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2.成就: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导弹飞行试验成功1966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1970年第4个自己研制氢弹的国家第5个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国家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各国原子弹与氢弹成功研制的时间间隔 法国 美国 英国 苏联 中国8年零6个月 7年零3个月 4年零7个月 不到四年 2年零8个月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1947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的第9天就启程回国。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奠基者。邓稼先领导完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他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积劳成疾,身患癌症,于1986年逝世。研制原子弹是国家机密,所以邓稼先一生都默默无闻地工作和奉献着,直到逝世后,他的名字才广为人知。“两弹”元勋—邓稼先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中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父”“火箭之王”—钱学森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50年钱学森回国受阻,并受美国方面监禁,1955年在中国多方面的努力下回到中国。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钱学森(1911-2009)钱学森和蒋英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小组讨论: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身上,我们能学习到哪些品质 1999年9月18日,江泽民同志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将“两弹一星”精神进一步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中国要是没有原子弹这个东西,人家就要欺负我们。谁说我们中国人搞不成导弹核武器,现在不是搞出来了吗!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小组讨论:“两弹一星”有怎样的意义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2021年6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空间站。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神舟一号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新的重大突破。神舟五号飞船是在无人飞船的基础上研制的我国第1艘载人飞船,乘有1名航天员:杨利伟,在轨道运行了1天。 此次飞行打破了由美国和前苏联(俄罗斯)在载人航天领域的独霸局面,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协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人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漫步的国家。2021年6月17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驾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顺利完成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并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突破性科学试验和空间应用任务,9月17日顺利返回。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太空飞行180余天,圆满完成了2次出舱活动、2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活动,创下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王亚平迈出中国女性太空行走第一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神舟十七号、十八航天员乘组在轨举行交接仪式。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2024年04月26日05时04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打开舱门,迎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八号”,从“无人飞船”到“载人航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航天器对接”到“太空授课”,中国的航天事业一路披荆斩棘,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杂交水稻和青蒿素1.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指什么?邓小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从1964年开始,他5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袁隆平珍贵的700多株秧苗被全部拔除毁坏,凭借在一口废井里找到仅存的5根秧苗,他依旧继续坚持试验,终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杂交水稻和青蒿素①时间:②成就: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比常规水稻增产20%左右。荣誉“杂交水稻之父”功勋写在大地上留下人间稻满仓杂交水稻和青蒿素意义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杂交水稻和青蒿素1.屠呦呦与青蒿素: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由蚊子叮咬传播,其独特症状为间歇性发冷发热。如不及时治疗,疟疾可通过破坏对重要器官的供血而致人死亡疟疾是当今危害人类的流行病杀手之一。全世界约有40%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域,仅2020年,全球大致有2.41亿疟疾病例,疟疾死亡人数约为62.7万人,其中90%的病例来自非洲大陆。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科研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杂交水稻和青蒿素杂交水稻和青蒿素荣誉: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中国人。文化事业发展1.“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艺术问题“百花齐放”学术问题“百家争鸣”文化事业发展2.文化发展成果:改革开放前的成果:特点多样化,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小说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文化事业发展2.文化发展成果:改革开放后的成果:特点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中外文化交流增多。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电影《大决战》大型舞剧《丝路花雨》文化事业发展2.文化发展成果:改革开放后的成果: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文化事业发展2.文化发展成果: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1)特点:我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影响:文化事业日益繁荣,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杂交水稻和青蒿素素养提升: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和启示?国家制定恰当的方针政策经济发展为科技文化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科学家、文学家的不懈努力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顺应经济全球化,积极融入世界科技兴国,科技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有利于国家在世界民族之林低纬度巩固。科技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科技得到发展有利于国内整政治的稳定,有利于人们的团结。科技的发展要依靠全民的高素质,有赖于教育的扎实推进。科技的发展以执政党正确的指导方针为保障……课堂小结科技文化成就杂交水稻“双百”方针青蒿素成果两弹一星科技文化成就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杂交水稻与青蒿素文化事业的发展载人航天工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