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德化二中2025年春高二年阶段监测一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江和黄河虽然同为中华文化的母亲河,都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果,但从夏商周到西晋末,黄河流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超过长江流域。然而,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北方多次遭到游牧民族的冲击,历次兵燹带来大规模北人南迁,而相对安定的长江流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优越的自然条件日益凸显。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皆具水热条件,故成为中华文化的两大源头,而长江流域拥有更丰沛的水热资源。但在原始社会末期至商末这一文明初始阶段的气候条件下,中国先民所能达到的生产力水平更适合开发北方黄河流域。在全新世中期,全球气候变暖,长江、黄河流域较之现在更加温暖湿润。黄河流域森林密布,受低温和干旱的威胁较轻;而气候炎热潮湿的长江流域则经常发生洪涝灾害。
当时的原始农业以木石农具为主,黄河中上游的粟作农业依托肥沃疏松的黄土和黄河及其大小支流的灌溉,通过精耕细作实现了蓬勃发展,各早期文明也借此绵延不绝并逐渐融合;而长江流域则因其红壤的土质较为紧密,水稻种植所需平整土地及引水灌溉的劳动量大、技术要求高,而当时人员、技术所能达到的稻作生产方式又较为粗放,且常受洪水威胁,故其农业产出量不及黄河流域。这种农业生产上的差异在进入青铜时代后仍长期延续,直至铁质农具产生及其后一系列灌溉排水工具的出现、防洪手段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长江流域的水热优势才逐渐彰显。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农业生产重心的转变过程中,近 5000 年来的中国气候总体向干冷演变,这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趋向脆弱,而长江流域则变得更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开发。另外,黄河流域因过度开发而导致水土流失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总体而言,在当时及此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长江流域铁农具的推广和兴修水利工程的力度仍不及黄河流域,“火耕水耨”仍是南方水稻耕作的主要方式。直到东汉时期长江流域的水稻生产才摆脱“火耕”,走上精耕细作的道路,并且部分地区还开始使用牛耕出现了秧苗移栽与双季稻,灌溉农业模式也日臻成熟,这些都为日后长江流域农业生产的腾飞打下基础。
六朝时,长江流域的灌溉与防洪事业进一步发展。如东晋时期的荆江筑堤,南朝的鄱阳湖筑堤建闸等,长江流域的丰富水热资源得到较大程度开发,形成足以与黄河流域相抗衡的重要农业生产区。此外,造船业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长江流域开始展开大规模航运。史载南朝宋孝武帝西巡“龙舟翔凤以下,三千四十五艘。舟航之盛,三代二京无比”。为方便水路交通,各处运河开始修筑。比如孙吴开凿破冈渎以汇通秦淮与江南运河,使建邺(今南京)成为联络长江与吴会水运的中心城市,商贸迅速兴起。东晋南朝时期,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天文历法学取得重大突破,东晋虞喜发现岁差现象,稍后,祖冲之将虞喜的岁差学说引入历法(大明历),隋唐因之,对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帮助甚大。
唐朝政府极重农田水利工程,将兴修水利提高到了法律层面,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水利管理机构,长江流域也随之开辟出了大量良田。尤其是安史之乱过后,长江中下游的淮南道和江南道成为长安朝廷的财赋供应基地,其水利事业蓬勃发展,农业生产随之日盛。中唐时期权德舆指出:“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唐代后期,江东人民还从长期水田耕作的实践出发,改进笨重的直辕犁为曲辕犁,明显降低了犁的受力点,既减轻了扶犁农户的体力消耗,又充分有效地利用了畜力,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中国旧式步犁至此发展成熟,完全定型化”。曲辕犁沿用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除此之外,唐朝江南地区还出现了稻麦复种制、茶林间作与鱼草轮作之法,这不仅令长江流域丰富的水热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而且还有利于保持生态的平衡,江南水稻区的农业生产蒸蒸日上。
宋朝时,江南的水田耕作工具已较为配套,起秧、碎土、稻谷扬净等都有专门工具,复种(双季稻和稻麦两熟)技术也较为成熟,加之当时圩田盛行于江南,“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潦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唐末引自越南的较为耐旱的占城稻此时也在江南普遍种植,江南水稻产量得到了极大提高,故南宋中期以来“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广为流传。
综上所述,春秋以迄宋代,随着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更为优厚的长江流域在农业生产方面逐步赶超了黄河流域,成为中国的粮食财富供应基地。
(摘编自冯天瑜、马志亮、丁援《长江文明: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外因与内因》,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青铜时代后,长江流域水热资源优势逐渐彰显,很快形成了能与黄河流域相抗衡的重要农业生产区。
B. 各路运河的修筑带动了六朝造船业的突破性发展以及长江流域大规模航运的开展,推动了商贸的迅速兴起,
C. 在天文历法方面,引入祖冲之、虞喜岁差学说的大明历,对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帮助很大。
D. 引入外来的占城稻,极大促进了江南水稻产量的提高,使江南成为南宋中期以来的粮食基地。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从第三段的内容可以看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是因为受到了气候逐渐干冷、干旱的影响。
B. 从六朝和唐代的历史来看,长江流域经济文化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国家和政府层面的组织建设。
C. 安史之乱后淮南道和江南道农业生产的大发展与法律保障下水利管理机构的建立不无关系。
D. 唐朝江南地区的一系列耕作方法给了我们启示:人类可以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为农业生产服务。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经济文化重心逐渐由黄河流域移至长江流域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 东汉末年以来,中国北方多次遭到游牧民族的冲击,南方相对安定。
B. 长江流域的红壤土质紧密,而黄河流域的黄土土质疏松。
C. 随着生产力发展,长江流域更丰富的水热资源优势得以发挥。
D. 长江流域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逐渐超越了黄河流域。
4.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下面表格空缺处内容填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表格名称:①
时间 原始社会末期至商末 青铜时代后期至东汉前期 唐代后期 宋朝
工具/特点 木石农具 ② 曲辕犁 ④
领先地域 黄河流域 ③ 长江流域 长江流域
A. ①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生产工具发展情况对照表
B. ②青铜农具
C. ③黄河流域
D. ④水田耕作工具种类多样且较为配套
5. 请梳理长江流域水稻耕作、种植方式的发展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城无故事
何立伟
护城河绕那棋盘似的小小古城一周,静静蜿蜒。即或是夜黑风紧,也不惊乍一叠浪响,因此就同古城中人的日子一样,平平淡淡流逝,没有故事。
某年,守城门兼打更鼓的老人死了,孑遗下不足岁的一个细孙女。
如果硬说有故事,这就是唯一的一个。
城门口吴婆婆,毕生专做一种荷叶粑粑。将糯米黄豆与包谷,磨成粉,和在一起又加些糖,拿荷叶扁扁地包成三角形放在笼里蒸,荷叶的绿香又浸到里面去,因此那粑粑极好吃。又便宜,五分钱即可买得两个。就在门口搭一个凉棚,凉棚里有一木桶凉茶,吃了荷叶粑粑任意喝茶,并不加钱。
街对面,也有一个凉棚。凉棚里,也有同价的荷叶粑粑。茶也不另收钱,且还兼卖葱花米豆腐。这凉棚主人,因为背驼如锅,人就称他萧七罗锅。
对门对户竟不大打讲。晓事的人练达地说,“同行生妒嫉。”因此这边买两个荷叶粑粑吃,再到对面喝碗葱花米豆腐,饱了肚子,又皆大欢喜。
除红白喜事凑拢去或喜或悲热闹片刻外,小城中人,尽安安稳稳守住自己的本分。正应得一句老话:黄牛角,水牛角,角(各)管角(各)。
唯一不守本分的是那癫子。癫子是一个女人,三十多岁,并不披头散发。又晓得唱无数新旧歌子。那癫子手捏一枝栀子花满城里晃晃摇摇走。间常要停住足,痴痴闻花香好久好久。抬头随意看见一白脸后生,就走拢去柔声细语招手:
“你来。你莫走。你答应了我你不走。”
后生并不将白脸乍成红脸。只认真摇头道:“唉!”
“你莫叹气呐,今晚上你约我到城门外头护城河去,听我唱歌子你听呐———”
“唉,走吧,走吧!”
走的倒是他自己。
“答应我你不走啊。啊?‘鸳鸯戏水在河中央’……嘿嘿嘿嘿嘿……”
低头闻那花香,低头落泪湿一片衣衫。那栀子花,香得并不酽,只淡淡有些幽远。
吴婆婆每看到那癫子,免不了要叹息再三。摸两个冷了的荷叶粑粑走出凉棚喊拢来那癫子。
“莫发癫!快快同我吃了!”
声音好严厉。那癫子全不晓得有甚么客气与害怕。极快地抓过来扯散荷叶三两口吞下去,并不细细嚼。复又哈哈脆笑,朝城门口走。头发黑乌乌的梳得好熨帖。栀子花一路的香过去。
萧七罗锅侧边喊:
“癫子,你拢来!”“癫子,把碗葱花米豆腐你吃!”
霍霍霍霍喝下肚,将那蓝花瓷碗往地上一撂,啪地碗碎了。
“你回来。你剃半边脑壳。坐班房。吃炮子七七四十九粒!啊哈哈哈哈……”
吴婆婆朝癫子背影望去,重重叹息。萧七罗锅呢也不发火,只摇着那精光的脑壳蹲身下去一片一片拣碎瓷。
“今天生意不好,怕要赚只碗钱不回来。”
吴婆婆对门搭腔:“我呢,一笼粑粑都没卖得完。整个一早晨。”
远远地来了三个年轻陌生男人。从装扮上,一看就晓得是大地方上人。到了这小小县城,拣热的吃罢又喝冷的,且酸的辣的一并来。白净额头上吐出了一些晶莹汗粒。一边抹又一边叹惋:“唉唉,只可惜肚子不能再装了!”
忽然感觉背后站得有人,同时惊闻一股花香;转脑壳即看到极妩媚极灿烂一朵微笑。那上下牙齿又白又细如珍珠。
“到底回来了啊。他们不敢用炮子打你吧?玉皇大帝要你来约我到护城河边去听我唱歌吧?……”
三个陌生客情绪上顿时有些振作。又细细将她看来看去,佩服她居然生得美丽。猜这地方上水土必定好。就高声问:
“她为什么得了神经病啊?啊!”
内中一人悄声正名:“精神病。”
陌生客心想,与她玩笑玩笑必定能助消化。就同她逗乐,要她唱完那“鸳鸯”,复又鼓掌要她再跳一段舞。街上人远远注目并不拢来。
癫子舞毕将乱发抚熨帖,促声促气道:“我好高兴咧。到底回来了。没吃炮子七七四十九粒?答应我你莫走!啊?啊?”
“不走。不走。今晚上到护城河边上去等你。”
陌生客畅心畅意笑着离开那癫子,就往城里头游去。满街满巷都是那栀子花淡淡的香。然而用力一闻,竟又并没有。
三个陌生客,交口赞美这小城的古风同土产,又回顾各类各样小吃。一致结论到,还是城门口那个婆婆的荷叶粑粑,以及那个驼背的老爹的葱花米豆腐,好吃得很。走过那爿小酒家,看见李二爹在门前摆一局棋同一个后生对弈。
忽然摆手道:“不下了不下了。凤儿,凤儿,过来帮爹关板子!”
三个陌生客并没有意思要再到里头去歇憩。不深不浅一笑,沿青石街面朝前走。看见那个婆婆子了。
“一人再买你十个荷叶粑粑。”
抬头,慢慢认出这三个陌生客,吴婆婆从蛤蟆凳上弓起来,伸手去拿篾笼罩。
“不卖了。”
“咦,怎么不卖了呢?还有这么多!”
“回去自己吃。”
而在别的摊子上他们什么也没尝到。
远山淡淡如青烟。月亮正浮起。护城河粼粼闪闪绕城流。
三个陌生客,有几多迷惑,有几多疑云,又有几多怅惘同归思,在河边散步不说话。明天一早即要离别这小小古城了。难得再来。小小古城似乎不是小小谜语。不远不近有虫鸣,有水响,有萤火灯笼在草里头移,找寻那已流逝的岁月同故事。
忽然看到河边蓝幽幽地坐得一个人影如雕塑。有一种幽香迤逦过来。
啊!在什么地方闻到过呢?……
写于1983年7月
(节选自何立伟《小城无故事》)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守城门兼打更鼓的老人“孑遗下不足岁一个细孙女”,这个孙女应该就是癫子,这也是人们同情她的原因之一。
B.癫子之所以疯掉,很可能是因为她的意中人,她疯言疯语地约年轻人见面,似乎隐现着一段有关爱情的往事。
C.三个陌生客想再买十个荷叶粑粑,但婆婆说“不卖了”,因为她要“回去自己吃”,说明日落而息的婆婆要收摊了。
D.哪怕一天的生意也赚不回碗钱,萧七罗锅也不因癫子把蓝花瓷碗打碎而生气,是小城人关心关爱癫子的缩影。
7.下面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题为“小城无故事”,却又讲了唯一一个故事,看似矛盾,实则是对小城环境和小城人纯净无染的一种隐语。
B.小说结构巧妙,除多处情节相互照应外,首尾两处自然环境描写也相映成趣,这些都有利于读者对主题的领会。
C.小说叙事无大波大澜,在诗化的语言中创造出一种令人神往的意境,加之多用方言,浓郁的乡土气息氤氲其中。
D.小说主题蕴藉,通过对小城民风的赞美批判了陌生城市人所代表的现代文明对小城所代表的乡土文化的冲击。
8.文章中多次写到栀子花香,请分析其作用。(6分)
9.同为受伤害的女性形象,癫子和祥林嫂的人生命运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简要分析原因。(6分)
二、古诗文阅读(46分)
(一)文言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材料二: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眣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节选自袁枚《祭妹文》)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逾A三B年C予D披E宫F锦G还H家I汝J从K东L厢M扶N案O出P一Q家R瞠S视T而U笑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的“乳”与《苏武传》中“杖汉节牧羊”的“杖”都是名词作动词。
B. “束发”,一般指男子20岁时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已经成年;而“弱冠”则一般指男子15岁,此时要举行冠礼。
C. “大母过余曰”“过”与《孔雀东南飞》中“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的“过”意义不相同。
D. “望日”通常指阴历每月十五,这一天日月相对,月亮圆满,而“既望”通常指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如《赤壁赋》中的“七月既望”。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项脊轩见证了家族的变迁。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庭院相连的大家族走向了分崩离析,表现了归有光对诸父分家后情感隔阂的无奈和悲凉。
B. 归有光回忆先人时感情表达并不一致。回忆母亲时情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但想到祖母,却可谓情动于中,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
C. 袁枚兄妹感情融洽无间。文中回忆了妹妹回到娘家后服侍母亲、处理文书事务等事情,记录了作者曾想将身后事托付于妹妹的想法,表达了兄妹间的深厚感情。
D. 两篇文章在写作上均注重在叙事中充分抒发强烈的感情。或寓情于事,以情动人;或在叙事中穿插一些抒情性的话语来直抒胸臆,表达真情实感。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14. 材料二中袁枚主要通过回忆哪些童年琐事来抒发对亡妹的悼念之情,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二)文言文阅读Ⅱ(本小题9分)
15. 下列对《陈情表》解读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中“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不胜”解释为“禁不起”。
B.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区区”是古今异义,古义:拳拳,形容自己私情;与《孔雀东南飞》中“何乃太区区”的“区区”意思一样。
C.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其中“辛苦”与“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中“上报”都是古今异义词。
D.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译文: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情却一天天加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被准许。
16. 下列对《项脊轩志》解读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与《苏武传》“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两个“当”意思不一样。
B. “逮奉圣朝”一句中的“逮”,读音为“dài”,意为“等到”。文中与之同义的词有“及、迨、洎、比(至)”。
C. “后五年,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此外,女子出嫁亦称“适”,《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D.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中“方丈”是古义,而“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中“往往”不是古今异义词。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 )(3分)
A. 则告诉不许 B.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D.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白 马
杜甫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近时主将戮,中夜伤于战。丧乱死多门,呜呼涕如霰。
18.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登岳阳楼》首联今昔对照,写早年耳闻洞庭湖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B. 《登岳阳楼》一诗摒弃对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写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壮阔浩荡,为抒情蓄势。
C. 《白马》首联中“空”字,与颔联中“可怜”“今谁见”相呼应,暗示白马主人可能战争中遭遇不测。
D. 《白马》一诗构思巧妙,通过一匹受伤的白马引出人物,实则写战争;诗歌以虚写结尾,意味深远。
19. 两首诗末句都写到了诗人之“涕”, 请简析诗人流“涕”原因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8分,每格1分)
2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2)在《项脊轩志》中,作者通过在庭院中种植各种绿色植物达到了“______,______”的效果。
(3)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______,______”。
(4)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归乡途中舟快风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从侧面表现了作者弃官归乡时的畅快心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时代画卷 A ,新征程篇章气势恢宏;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每个时间节点都是长征的路标,都是我们在复兴之路上奋进的坐标。
在时间中长征,我们已走过千重山、万道河,但不敢有丝毫的自满。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因势而动,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远眺前路,有 B ,也有惊涛骇浪;有一马平川,也有悬崖峭壁。纵观人类史,一个国家往往在两个时期面临的压力最大,一个是积贫积弱之时,一个是发展振兴之时。今天的中国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前进的每一步都是一次知重负重的艰难攀爬,都是一次披荆斩棘的闯关夺隘。“( )。”当此之时,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以处变不惊的定力、敢战必胜的信念,应对风狂雨骤,穿越惊涛骇浪,去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2. 下列句子中的“好”和画波浪线句“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中的“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把这件事做好是稳定大局的前提
B. 篮球场地只有清理干净才好打球
C. 出版社新近购买了好几台计算机
D. 这片天地有时好宁静有时好热闹
23. 请在下列选项中,选出原文中括号内最适合填入的诗句( )(3分)
A.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D.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五、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杂兴
清·顾嗣协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
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注:生材,养植竹木,用以比喻培养人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德化二中2025年春高二年段第一阶段检测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1~5题答案】
【答案】1. D 2. A 3. B 4. B
5. ①东汉以前,“火耕水耨”为其主要耕作方式;②东汉时期,开始精耕细作,使用牛耕,出现了秧苗移栽与双季稻种植;③唐朝,改进后的曲辕犁用于耕作能够节省人力,有效利用畜力,江南地区还出现了稻麦复种制、茶林间作与鱼草轮作法;④宋代,复种技术较为成熟,圩田盛行于江南,占城稻此时在江南普遍种植。
(每点1.5分,共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6~9题答案】
【答案】6. C 7. D
8.①衬托人物形象。栀子花美丽芬芳,衬托了“癫子”的美以及她对美和爱的执着。②暗示情节发展。“惊闻一阵花香”“满街花香”“花香迤逦过来”均暗示了癫子的行踪。③隐喻文章主题。栀子花及其花香是隐喻,既象征了小城人善良的品质,也象征了小城淳朴的民风。(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9.①人物关系不同:癫子周围的人多数给了她同情和帮助,祥林嫂周围的人多数在“消遣”她的悲惨遭遇。②人物性格不同:癫子单纯、执着,被乡邻关爱;祥林嫂愚昧、麻木,被命运摆布。③社会环境不同:癫子处于民风纯朴的偏远小城,祥林嫂处于阶级矛盾尖锐的“鲁镇”。④悲剧根源不同:癫子可能是因为爱情,祥林嫂不幸的根源是“封建礼教”。(每点2分,共6分,答对3点即可)
二、古诗文阅读(46分)
(一)文言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CIP
11. B 12. B
13. (1)我的孩子,好久不见你的踪影,怎么整天静悄悄地呆在这里,像个闺女一样?
(2)往事堆积在我的胸中,想起来,心头悲切得像被堵塞似的。它们像影子一样似乎非常清晰,但真要靠近它抓住它,却又不见了。
14. ①二人同捉蟋蟀,同葬蟋蟀,体现了妹妹性情温厚善良。
②童年相伴读书,温馨之情溢于言表。
③作者远行广西,妹妹不忍哥哥分离,掎裳拽衣,放声大哭。
④袁枚考中进士,衣锦还家,妹妹惊喜万分,扶案而出,家人瞠视而笑。
(二)文言文阅读Ⅱ(本小题9分)
【15题答案】
【答案】B
【16题答案】
【答案】D
【17题答案】
【答案】C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8~19题答案】
【答案】18. D 19. 同:均有为国家动荡、战乱频生的悲痛而落泪。
异:①《登岳阳楼》诗是因举目无亲,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不禁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景凄凉而落泪。②《白马》诗是为战死沙场的将士感到悲伤而落泪。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0分,每格1分)
【20题答案】
【答案】 ①.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②. 旧时栏楯 亦遂增胜
③. 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④.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三、语言文字运用(8分)
【21~23题答案】
【答案】21. A.气吞山河 B.风平浪静
22. A 23. D
五、写作
【24题答案】
材料引用了清代顾嗣协的诗歌《杂兴》,意思是骏马能够万里奔驰涉危历险,但在田里犁地就不如牛;坚固的车子能够载负很重的货物,但渡河的时候就不如船。抛弃它的长处而用它的短处,就是再聪明的人也没有办法。天下的万物贵在量才使用,请千万不要对它加以过多苛刻的要求。
由此看出,诗歌认为: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再高明的人,也没有办法使“舍长就短”者发挥大的才干。只有扬长避短,才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适用”,要使主观条件与客观需要相投合,物适其用。不仅提出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问题,而且对人或物的“长”与“短”作了比较符合事理的阐说。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长与短不是绝对的,要看主客观之间的“适”与不适,适则为长,不适则短。对人来说,自身要有自知之明,要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对用人者来说,要有知人之明,这才能扬长避短,或取长补短,更好地发挥作用。
行文思路上,首先由诗歌引出中心论点,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然后从个人和集体的角度论述认识优缺点的重要性。一方面对于个人来说,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也要注意弥补自己的短处。另一方面对于团队来说,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不足,只有充分利用每个人的优点,才能达到团队目标的最大化。最后重申论点,强调把握优缺点,认清自我,适用人才的必要性。
立意:
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3.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4.任用人才要扬长避短。
【例文】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清代顾嗣协的诗歌《杂兴》中说:“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关键在于如何任用人才,知人善任,要用最合适的人,让所用之人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尽其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世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聪明的管理者往往能发现并最大限度地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避免人才的浪费。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问大家自己为什么能够战胜项羽,然后公布答案:“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这就是刘邦的“人尽其才” 之用人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在用人上也有的独到之处,他善于发现每一个人的特长,让其发挥作用,做到人尽其才。房玄龄不善于处理杂务,但却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用为宰相;戴胄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少卿,负责审理案件;而敢于直言不讳的魏征,就让他做了谏官。在李世民的团队中,每个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但更重要的是唐太宗知道他们的特点,能将这些人依其专长运用到最适当的职位,使其能够发挥所长。在他的管理下,各类人才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君臣共同缔造了贞观之治,造就了大唐盛世。
古人说“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土”,于是便有了“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找准适合的位置,才会“人尽其用”。“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有适合的位置,生命价值才能得到最高价值的诠释。优秀的人才,出色的才能,合适的位置,才能秀出最精彩的自己。
我们生活在一个继往开来的伟大时代,时代呼唤人才,未来的竞争,从本质上说,就是人才的竞争。无论用人还是被用,都需要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知人善任,人尽其才,让人才处在最适合的位置,才能让其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征途大放光芒,尽显风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