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课堂里》读书分享会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活在课堂里》读书分享会 课件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读书分享
《活在课堂里》读书分享
目录
目录
目录
内容简介

阅读思考

诗意与远方

读后感悟

01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活在课堂里》内容介绍:
《活在课堂里》是李政涛教授写给愿意把生命献给课堂的教师的一首“抒情诗”。
他以极大的热情与浪漫活在课堂里,努力写出课堂已有的样子和应有的样子,写出课堂的中国风格和西方风采,写出课堂过去的样子、现在的样子与将来的样子,从而写出教师生命的样子,活在课堂里的活泼泼生命的样子。
教师生命的千差万别,造就了课堂的千姿百态。课堂是教师生命的结晶,是展现生命价值、生命光彩的地方,教师活得精彩,课堂才能上得精彩。
内容简介
李政涛: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
02
阅读思考
阅读思考
阅读思考
李政涛《活在课堂中》
“所有教师的人生之路,都通向这样的目标:
上好每一堂课,成为一名好教师,过好自己的课堂生活。这种目标仿佛是一个山顶,不会轻易抵达,需要你披荆斩棘,跋涉前行。”
——李政涛《活在课堂中》
阅读思考
教师的生命几乎每天都在课堂上度过,如何让自身的生命与课堂相互挽留、彼此留存,是一个与每位教师相关的大问题。活出自己的课堂关键是建立“连接”,即建立教师自身生命与课堂之间的有机关联。
(一)生命与课堂相互挽留,为课堂质量提升助力——
“教师的使命,在课堂。教师的生命,也在课堂”
活在课堂里
首要的任务是明晰理想课堂的标准,首先应该关注学生。学生既是教师的教育对象,也是教师生命成长的伙伴。
此外,还要从关注学生走向研究学生,把对学生的关注转化为对学生发展的研究。学生作为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学生有助于更好地提升课堂针对性,从而提升课堂质量。
阅读思考
此外,这是一个跨学科,甚至超学科的时代,都意味着对已有学科边界、学科限度的跨越或超越。跨学科教学不仅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和素养,更需要有跨学科教学的能力和素养,即跨界教学的能力。
但于此同时,也要打好本学科教学的根基。教师在深度学习后进行课堂教学,有助于提升课堂的“深度”,而跨学科教学的开展有助于加深课堂的“深度”,进而从多维度助力课堂,提升教学质量。
(二)进行深度学习,为课堂质量提升奠基
——“课堂是鲜活的,不断处在动态生成之中,但它需要凝固”
对于名师和他们的课堂,教师所需要的深度学习是揣摩名师的教学理念、教学主张和教学思维,将学习深入名师的教学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
阅读思考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
以对育人价值的理解与认识为基础,进而转化为育人价值的设计能力,是教师自我提升的重要挑战和机遇。
(三)课堂的样子,取决于教师生命的样子
“了解人脑,运用脑科学知识,是让课堂鲜活起来的重要路径”
这一问题触及所有课堂的根本宗旨:基于育人,为了育人,通向育人,在育人之中。
课堂上教师良好的育人价值设计有助于培育学生情怀,使课堂更加高效、有内涵,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03
诗意与远方
诗意与远方
诗意与远方
01
课堂是一个神奇的空间,它既是一个物理场所,又是一个精神场域。在这个空间里,知识不再是冰冷的符号
03
他告诉我们,真正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张力的空间,在这里,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相互碰撞
05
李教授用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思考;如何通过适时的点拨
02
而是流动的生命。李正涛教授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课堂中那些细微而动人的瞬间。
04
知识的传递与生命的成长相互交织。在这个场域中,教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智慧的点燃者。
06
引导学生走向知识的深处。这种教学艺术,不是简单的技巧堆砌,而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
一、课堂:教育的生命场域
诗意与远方
二、教师:在专业与情怀之间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李正涛教授以其自身的成长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教师如何通过持续的反思与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他特别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停留在技术层面,而应该深入到教育哲学的层面。只有对教育本质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教育实践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教育情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书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李教授对教育的赤诚之心。他告诉我们,教育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需要倾注全部心血的事业。
这种情怀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中的执着与坚守。
诗意与远方
传统的教育往往把学生当作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李正涛教授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观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建构者。他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展示了学生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最终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乐趣的探索之旅。李教授特别强调,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当学习变成一种内在的需要,而不是外在的强制时,教育的真正价值才能得到体现。这种学习体验的转变,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三、学生:从知识容器到生命主体
诗意与远方
三、学生:从知识容器到生命主体
在这个教育日益功利化的时代,《活在课堂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教育本质的窗口。它告诉我们,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生命的对话与成长。
课堂不是冰冷的空间,而是充满温度的生命场域。当我们以这样的视角重新审视教育时,就会发现,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培养多少高分学生,而在于唤醒每一个生命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育的滋养下,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专著,更是一曲献给教育的赞歌,它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诗意与远方。
04
读后感悟
读后感悟
读后感悟






01.明晰理想课堂的标杆,不断践行
理想的课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于新手老师,从模仿起步,到熟练驾驭,再不断创新,把教学的过程当成创作课堂作品的过程。不管是模仿的课堂还是创新的课堂,都可以6个字为标杆:实、长、清、细、深、融。
读后感悟
01.明晰理想课堂的标杆,不断践行
叶澜先生用5个“实”字,诠释了好课之“实”的理想标准。
一是扎实
扎实的课有意义,通过教与学的互动生成。这堂课后,学生获得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或新的知识、技能、方法、习惯或者学科核心素养。

二是充实
充实的课有效率。以最少的投入,时间、精力、人力、物力的投入,让学生在课堂获得最多的收获,产生最大的成效。

三是丰实
丰实的课有生成。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既实现预设又超出预设在学生那里生成更多的收获。

四是平实
平实的课是常态。将各种磨练和熬炼渗透在日常课中,才能最有效地促进教师的展。

五是真实
真实的课有缺憾。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无缺的课。通过课堂中的缺憾,找到发展成长的空间。

读后感悟
01.明晰理想课堂的标杆,不断践行
“长”即生长。引领学生在“刨坑”“攀岩”或者“拔节”中向上生长,推动学生往上突破,与学生一起教学相长。
“清”即清晰是整体意义上的教学思路清晰。
包括了解学情;对所教学科课程特有的育人价值有整体把握和深入挖掘;有清晰的目标,具体精准;内容清晰,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方法合适;教学指令清晰。
“细”是指拥有对课堂点滴细节的敏感、设计、实施、反思与重建的意识和能力。“深”是深度学习。思维、情感、审美都要有深度。“融”让课堂融起来,包括跨学科融合,跨时空融合,五育融合。
读后感悟
李政涛教授详细的介绍了传统的课堂、世界的课堂、科学的课堂和未来的课堂等。每一种课堂都有利有弊,没有完美的课堂,而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学习各种课堂的长处,再灵活运用,打造适合学情的属于自己的课堂。
传统的课堂最大的特性和典型代表是“讲授、传递、接受”。这一传统虽成为被批驳和革新的对象,但依然有独特、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对于目前中国的大班制,它能够有效利用班级空间,容纳较多的学生参与学习;它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以及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
02.借鉴多样化课堂的优势,与时俱进
读后感悟
做中国教师上中国课,中国传统的教学活动具有鲜明的特点。《论语》和《学记》等都告诉我们要重视学习,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要重视启发诱导、读书、问答。我们要思考如何在传承中创造中国课,让传统文化和教育传统一起进课堂,把教育传统融入教学基本功,并对于教育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西方课堂“美美与共,各美其美”。
表现为课堂文化氛围、教学形态、布局结构和课堂教学目标等四大特性。西方多元平等的课堂文化氛围,倡导师生宽松平等的交往关系,是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尊重和课堂文化多元的追求。
读后感悟
正确思维方式
未来的课堂是线上线下结合的课堂。“数字化”是未来课堂的主旋律,元宇宙也进入教育领域。只有适应它们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西方课堂的教学形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体验和过程参与。西方的课堂布局以整体性、系统性为导向,强调学习空间,相互沟通与群组组合。西方课堂的教学目标以多元性,跨越性为特色确立,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
读后感悟
唤醒存储记忆
科学的课堂要以科学精神为魂,以科学思维为核,必须能唤起学生的科学思维,因此教师用学习科学指导课堂改革,创建“以脑为导向”的课堂。 ,激活大脑的情感系统,唤醒情感的认知功能,促进深度学习。
读后感悟
作为教师,要发展自己的课堂,就要不断提升自己,多读书、做教研、做反思写作。李正涛教授提到,中国基础教育教师至少需要具备六项新基本功:立德树人、研究、融合、协同、评价、数字化。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和chat GPT的时代,教师要绝处逢生,需要重塑或强化教育本领,才能逃脱被淘汰的命运。
人是有情感的生物,人与人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是不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教师在课堂当中要挖掘育人价值。除此之外,教师要以课堂为核心,潜心研究,不仅要做“课例研究”,也要做“作例研究”。
03.通过研究与写作,自我发展
读后感悟
课例研究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研究;作例研究是关于一份作业的教与学的案例研究。理想的作例研究需要把握价值原点、明晰作业标准、坚持问题导向,建构作例体系、探究作例理论、凝练中国经验。
最后教师要通过写作,凝固并留存课堂的意义。好的课堂首先是上出来的,最后是写出来的。写作让人生更有意义,也让课堂更有价值。被写作凝固和留存之后的课堂,得以通过反思和观摩,让由于频繁流变而模糊的面容清晰起来。
“要活出课堂的样子,打造理想的课堂”,道阻且长,行而不辍。李政涛教授在书的封面写到“献给愿意把生命献给课堂的人”。教师的使命在课堂,教师的生命也在课堂。上好每一堂课,过好自己的课堂生活,并及时以写作的方式记录和反思,努力成为一名好教师。










读书分享
《活在课堂里》是李政涛教授写给愿意把生命献给课堂的教师的一首“抒情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