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课件(共29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课件(共29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伊德里西的世界地图册
绘制时间:1154年
以地中海为中心,
模糊的欧亚轮廓
瓦尔德泽米勒地图
绘制时间:1507年
首次标注“美洲”
这两幅地图相隔仅200年,为何差异如此巨大?地图上的空白区域是如何被填补的?
是什么力量让人类在短时间内突破地理认知的边界?
第6
全球航路的开辟
了解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 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课标要求
15和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通过一系列的航海探险活动,开辟通往印度、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被称为新航路。西方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都将这一过程成为称为“地理大发现”,而把发现新航路的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代”“发现的时代”Age of Discovery。
何谓“新航路”?
材料: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 ……日本据有黄金,金多无量……秦海(中国南海)中“共有7459座海岛……其中一切富源,或为黄金宝石,或为一切种类香料,多至不可思议。”
   ——《马可·波罗行纪》
社会动因:①对金银财富的需求。②《马克·波罗行记》掀起的东方“寻金热”
材料:15世纪末期的欧洲,社会分工不断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迅速增多,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货币的需要量大大增加。 ——王斯德《世界通史》
豆蔻
肉桂
丁香
胡椒
《放贷者和他的妻子》
经济动因(根本原因):14~15C,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动因
封建庄园
领主
佃户
剩余产品增多
份地
商人:提供原料和统一的生产工具
工人:与雇主形成雇佣关系,出卖劳动力
手工工场
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土地,或者 转租、购买其他佃户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雇佣无地少地农民耕作
租地农场
资本主义萌芽
逐渐解体


出现
自营地
捐税
劳役
新兴资产阶级
生产工具、耕作方式的进步,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新的生产关系
生产出大量产品专门投入市场
自给自足
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动因
材料:14-17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人文主义提倡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提倡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以造福人生。
——徐蓝《世界近代现代史》
材料:文艺复兴、城市兴起以及工商业的发展给整个欧洲带来了而新鲜的空气。人们的欲望被人文主义思潮解放出来,对财富的追求再次点燃了“不老的东方梦”。
——邵政达《新航路的开辟》
材料:“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基督教)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
——迪亚士
精神动因:①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②希望通过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
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动因
直接动因(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威胁到东西方之间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
材料: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控制传统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比原价高8-10倍)。因此,西欧各国迫切需要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中古部分》
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动因
奢侈品
丝绸
瓷器
生活必需品
香料
思考:西欧人为什么要进行远洋探险,开辟新航路?
思考:奥斯曼帝国的建立和扩张,对东西方贸易产生了哪些影响?
威胁东西方之间
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
来自亚洲的商品
因加价而奇贵
奥斯曼
帝国
在印度花不到3杜卡的胡椒,在开罗涨到了68杜卡,而到了威尼斯已经时印度的50倍。
——《大国崛起·葡萄牙西班牙》(解说词)
生活必需品
社会需求量大,利润诱人
奥斯曼帝国导致传统商路不畅,
西欧人急于从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动因
如果你是当时欧洲的一位航海家,你认为远洋航行需要做哪些准备?
多桅帆船
星盘
热衷于探险的葡萄牙王子亨利
地圆说
(1)经验的积累。
(2)地理知识日益丰富。
(地圆学说、洋流、季风等)
(3)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
(4)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2、条件
1518年3月21日,西班牙国王和麦哲伦等人订立了关于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其中规定: 朕愿下令赐给,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以及捐税和替朕征收的其他进款中,除去你们负担的开支后,给你们留下二十分之一。朕也把朕在上述地方和岛屿的钦差和总督官衔赐给你们....为了给你们以最大恩惠,朕愿意,如果在你们发现的岛屿已超过六个的情形下,你们六中取二,而且此后获得当地应交给朕的全部收入、租税的十五分之一。
——周一良、 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思考:王室在推动西欧人远航中起了哪些作用?
负担航海家远航的开支
共享获得的经济利益、授予官衔
提供经济支持
提高积极性
中央集权国家
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为什么要?
(动因)
为什么能?(条件)
政治:王权支持
客观: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地理知识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
思想: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
宗教:传播基督教
社会:《马可波罗游记》引发东方“黄金热
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垄断了东西方陆路交通
主观:王室支持、个人精神经验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结合资料探究:全球航路开辟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归纳
伊莎贝拉一世……当即下发通知:满足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提出的所有要求,即刻为他远航做准备。伊莎贝拉一世封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为海军上将,任命他为未知新世界的总督,并许诺他将来可以分得航海大发现所获得财富的十分之一。马丁·阿隆索·平松自告奋勇赞助八分之一的远航经费,希望今后可以分得航海大发现所获得财富的八分之一。
——摘编自[美]约翰·S.C.阿伯特著,周琴译《哥伦布、大航海时代与地理大发现》
这是位于巴塞罗那哥伦布纪念碑的浮雕的第四幅,讲述了哥伦布在萨拉曼卡(Salamanca)San Esteban修道院向当时王国的“议会”议员们陈述自己的计划,并与议员们争辩,舌战群儒。这场辩论最终打动了王室。
任务:哥伦布等航海家是如何开辟新航路的?
1492年10月13日,哥伦布船队发现了第一块陆地,位于西印度群岛中巴哈马群岛东部大西洋边缘上。哥伦布登陆后,进行了各种仪式,并将这个岛命名为San Salvador(圣萨尔瓦多),即“救世主”的意思。
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马可波罗,过高估算了中国与日本的距离,还大大高估了欧洲到中国的距离。哥伦布对此信以为真。
托勒密大大低估了地球的大小,认为印度与欧洲的经度上只相隔135度(实际180度)。哥伦布对此信以为真。
徒步穿越亚洲的挪威探险家曼德维尔,认为如果朝西面走,路程会短得多——他也极度低估了地球的大小。哥伦布再次信以为真。
托斯堪内里,意大利医生和地图绘制者,认为亚洲位于欧洲以西3000英里,他绘制了一幅大西洋以东是欧洲,以西是亚洲的地图。他给哥伦布看了这张地图。
Cristoforo Colombo
(1451— 1506)
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人物 时间 航线 支持国 国籍
迪亚士 1487 葡萄牙→非洲 好望角 葡萄牙 葡萄牙
达 · 伽马 1497 葡萄牙→ 印度 葡萄牙 葡萄牙
哥伦布 1492 西班牙→美洲 西班牙 意大利
麦哲伦 1519-1522 西班牙→欧洲 西班牙 葡萄牙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1487
迪亚士
迪亚士
迪亚士是功败垂成的悲情英雄
——最终怯于好望角狂风怒号中
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1492
哥伦布
哥伦布
哥伦布是毁誉参半的独门侠客
——敢往大西洋腹地深入前进
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1497-1498
达·伽马
达伽马
达·伽马是修成正果的无畏勇士
——最先开辟了欧非亚航线
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1519-1522
麦哲伦
麦哲伦
麦哲伦是无坚不摧的异乡孤魂
——环球航行死于菲律宾群岛
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1415年,亨利到达东非、亚速尔群岛等地区
1487年,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到达西印度群岛
1497年,卡伯特父子发现纽芬兰岛
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
1501年,阿美利哥·维斯普西到达南美洲东海岸
1522年,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1534年,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巴伦支航行北冰洋地区
1535年,雅克·卡蒂亚航行到加拿大圣劳伦斯湾
1540年,费尔南多·德索托到达美国密西西比河
1567年,德瑞克从英国出发横越大西洋到达加勒比海
1578年,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
1610年,哈德逊探索北冰洋通往亚洲的航路
1642年,塔斯曼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









1.这些新航路的开辟有何特点?
参与国家多;竞争激烈;以高纬度方向为主
2.为何选择高纬度地区?
西葡势力强;避免与西葡冲突
意义: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世界主要的大洋 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
三、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探究 ● 感悟:新航路开辟艰辛
1520年11月28日星期三,在3个月20天里,我们没有吃过任何新鲜的食物。我们吃的饼干已不是饼干,而是爬满虫子、发出老鼠尿味的粉渣。我们喝的是早已腐臭的黄水……我们还常常吃木屑。有人卖老鼠……然而,即使这样也找不到老鼠了。
——引自皮加费塔在航海日记中的描述
达伽马船队,出发170人,生还者54人。
麦哲伦船队,出发260人,生还者18人,麦哲伦自己也命丧中途。
勇于开拓、创新进取、不怕牺牲、吃苦耐劳
思 考:根据材料结合P37【历史纵横】你能从航海家身上感受哪些精神?
问题探究:新航路何以为新?
▲丝绸之路示意图
▲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郑和航海路线图
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郑和研究资料选编》
彼等(美洲人)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不杀人、捕人,不谙武器。彼等胆子甚小……鉴于此,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臣认为,一旦发轫,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
毫无疑问,当地黄金甚丰……此外,这里还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
…………
这里还产大量的棉花,臣以为,无须送回西班牙,在当地即可卖好价钱……
——[意]哥伦布著,孙家堃译《航海日记》
1518年3月21日,西班牙国王和麦哲伦等人订立了关于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其中规定:
朕愿下令赐给,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以及捐税和替朕征收的其他进款中,除去你们负担的开支后,给你们留下二十分之一。朕也把朕在上述地方和岛屿的钦差和总督官衔赐给你们……
为了给你们以最大恩惠,朕愿意,如果在你们发现的岛屿已超过六个的情形下,你们六中取二,而且此后获得当地应交给朕的全部收入、租税的十五分之一。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问题探究:结合上述史料思考,新航路何以为新?与旧航路有何区别?
表明了哥伦布远洋航海的真实目的是获取财富,传播宗教。
表明了西班牙授予了麦哲伦船队各种权利,成为麦哲伦船队远洋航海的直接动力。
问题探究:新航路何以为新?
路线的大变化!
历史的大变局!
角度 旧航路 新航路
路线 传统的欧亚之间的商路 不经过地中海的欧亚航路以及美欧航路等
核心 亚洲 西欧
主导国 中国 葡萄牙和西班牙
贸易范围 亚欧非三大洲之间的商贸往来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意义 加强经济往来和交流 世界开始真正成为一个整体
问题探究:新航路何以为新?
1.(2024·昆明)虽然中世纪的基督教扩张或多或少掺杂着对土地与财富的争夺,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或多或少都建立在基督徒对传播基督教的狂热之上。15世纪末期,这种狂热又激励着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家们扬帆远航。这说明( )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以政治方面为主
B.西、葡两国的势力在欧洲影响巨大
C.教会势力干扰了西、葡的政治走向
D.西方早期的殖民扩张带有宗教动因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传播基督教是欧洲早期对外殖民扩张的精神动力,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政治因素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明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基督教会与西、葡两国政治走向的关系,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2024·威海)15世纪前,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已大量使用香料,他们为了从东方大量输入香料,必须交付巨额黄金,而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国的金银矿藏极其贫乏,没有足够的金银来从事香料贸易,这使两国经济状况恶化加剧。由此可见,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原因是( )
A.东西方商路阻断 B.市场需求的扩大
C.商业革命的开展 D.货币制度的变革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前夕,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缺乏足够的金银来从事香料贸易,对于黄金和香料等商品的需求成为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原因,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东西方商路阻断,排除A项;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前夕欧洲没有发生货币制度方面的重大变革,排除D项。
6.(2024·兰州)关于“新航路的开辟”,很长时期内,我国的教科书都使用欧洲通行的“地理大发现”,但一些学者认为,“地理大发现”重点强调欧洲人对未知大陆的发现。目前,我们的教材用“全球航路的开辟”来代指这一历史事件。这体现了( )
A.欧洲中心论到全球史观的变化
B.民族史观到近代化史观的变化
C.近代化史观到全球史观的变化
D.欧洲中心论到革命史观的变化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地理大发现”这一概念是指欧洲人在已知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未知的世界,是欧洲中心论的体现,“全球航路的开辟”是全球史观的体现,A项正确;“民族史观到近代化史观的变化”与题意不符,民族史观是指人们对历史上各民族历史地位、相互关系及相关问题的看法,属于民族观的组成部分之一。近代化史观指的是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包括政治法制化、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文化科学化,社会生活近代化,排除B项;“近代化史观到全球史观的变化”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欧洲中心论到革命史观的变化”与题意不符,革命史观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