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西片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西片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八年级语文答题纸
1.(1)(5分)hàn( ) wéi( ) áo( ) pàn( ) 悄( )
(2)(1分) (3)(2分)
(4)(2分)( )
2.(1)(10分)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2)(2分)( )
3.(4分)
4.(4分)
5.(2分)( )
6.(4分)
7.(4分)①( ) ②( ) ③( ) ④( )
8.(3分)逾 石 而 往 有 石 泓 昌 蒲 被 之 青 藓 环 周。
9.(1)(4分)
(2)(2分)
10.(4分)
11.(2分)
12.同(1分):
异(3分):
13.(4分)
14.(3分)( )
15.(4分)
16.(4分)
17.(4分)
18.(4分)
19.(4分)
20.(4分)
21.(60分)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八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1)撼 帷 遨 畔 qiǎo(5分) (2)叹为观止(1分)
(3)删掉“地出现在眼前”。(2分) (4)B(2分)
2.(1)①芳草鲜美 ②孟浩然 ③气蒸云梦泽 ④波撼岳阳城 ⑤窈窕淑女 ⑥溯游从之 ⑦宛在水中坻 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⑨海内存知己 ⑩天涯若比邻 (10分) (2)A(2分)
3.示例:爷爷,(1分)烧纸、放鞭炮既污染环境,又不安全。(1分)祭拜重在表达对先人的追思怀念,而不在形式排场,只要我们心中有情,就是对先人的敬重,不需要在意别人说什么。(1分)您说对吗?(1分)
4.(4分)示例一:我推荐《诗经》这一章,《诗经》里面的诗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等古时的社会风貌。读这一章,我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也更激发了我学习诗歌的兴趣。
示例二:我推荐《说文解字》这一章。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从仓颉造字传说引入中国文字的渊源,又从秦始皇统一文字,定小篆为国书,衍生到汉字造字和用字“六书”,让我们了解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
5.D(2分)
6.《夏昼偶作》写柳宗元午睡醒来后只能听到隔着竹林传来山童敲击茶臼(捣茶)的声音,以动衬静,表达他寂寞孤独之感。(2分)《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2分)
7.①停留;②像,如同;③有时;④名词活用为动词,建桥。(每个1分,共4分)
8.逾石而往 / 有石泓 / 昌蒲被之 / 青藓环周。(每处1分,共3分)
9.(1)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4分)
(2)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2分)
10.(1)它是涓涓细流,无汪洋浩瀚之势,有美的形;(2)它流声潺潺,时大时细,时高时低,产生出变幻莫测的音乐节奏,有美的声;(3)它不择方向,不避高下,抵石而“伏出其下”,遇岩便“陷”,及潭便“堕”,永不休止地向前,有美的个性;(4)它用自己的生命的血浆滋育着游鱼、奇树、异草、美竹,有美的精神。(5)石曰“诡”,木曰“怪”,卉曰“奇”,箭曰“美”,有美的特质;(6)将石、木、卉、箭在风的作用下,与曲折空旷的山谷联为一体,产生了“视之既静,其听始远”的奇妙效果,有美的韵味。(答出一个角度得2分,共4分)
译文:
夏昼偶作
永州的夏天又湿又热,困得使人像醉汉打盹,推开北窗,凭案酣睡长精神。中午醒来,只觉得大地死一般的寂静,隔着竹林,惟有山童捣制新茶时敲击茶臼的声音。
石渠记
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一尺,有时就有二尺宽,它的长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潭,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斜着看好像没有尽头,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树梢,悦耳的声音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已经很宁静,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在远处传播。
我跟随永州太守发现它的,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元和七年正月初八,从蠲渠疏通到大石。
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
11.欣赏、肯定、赞美、敬重(2分)
12.同:他们都是发现自然的诗人。(都描写自然)(1分)
异:陶诗教给人怎样赏味田园,谢诗教给人怎样赏味山水;(1分)陶是写意,谢是工笔。(1分)
13.《桃花源记》中“避秦时乱”的叙事设定,桃花源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时空断裂,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田园图景,(2分)说明:当政治场域沦为暴力漩涡,深耕土地便成为保全生命尊严的生存智慧。(2分)
14.B(3分)
15.旅游企业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从而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当地可以多开发旅游资源;游客可以错峰出行。(提出一条2分,共4分)
16.不赞同。因为在自然中获得精神寄托只是将自然当作工具来对待;我们要更加重视自然的内在价值。根据自然内在价值观念,真正有深度,且符合自然自身利益的审美价值概念;当人类真正开始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水青山也开始反哺人类,变成了金山银山。(答出一点2分,共4分)
17.奋斗:坚守根和魂,完整保留旧物,同时努力打造文旅IP,赋予传统事物以全新创意。(2分)
悠闲:老街整体氛围是祥和闲适的,店家沉浸于演示,不急于招呼顾客,高雅脱俗。(2分)
18.不能删去.(1分)⑦- 段插叙了作者5年前拜访一位制埙人的经历和感受,突出“每一件埙器,是黄土与火淬炼的结晶,也萦绕着天地人的灵气”,有着“历史的体温”,(2分)为后文写“我”明白埙曲“不仅是乐声,还是历史的回音、大地的回响、心灵的回应”做铺垫。(1分)
19.以埙为代表的袁家村传统文化(“埙声”含义),滋养了一代代有追求的村民,他们在奋斗前行(“且行”含义)中坚守文化之根(“且歌”含义),让生活与文化都焕发着生机与活力(“也惊醒,也沉醉”含义)。(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4分)
20.示例:可以与《安塞腰鼓》进行关联阅读。本文以埙曲等为对象,写了埙曲反映顾家村文化传统,为读者展示了“传统文化习俗”,让读者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文化在传承文明、培育民族精神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1分)而《安塞腰鼓》通过描绘安塞腰鼓表演场面,展示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地方文化,表现其力量之美(阳刚之美),表达对黄土地及黄土地人民的赞美。(1分)两篇文章展示了地方文化场景,表达对文化及文化精神的赞美,因此可以进行关联阅读。(2分)
21.(60分)参考中考作文评分标准,44分起评。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八年级语文试题
一、积累·运用(30分)
班级开展“去山水田园邂逅诗和远方”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
【活动一】心随山水去旅游
1.小语为活动撰写开游词,请你帮助他完成相关任务。(共10分)
震hàn( ▲ )的“云上游”即将拉开wéi( ▲ )幕。曾经,(1)青山之景历历在目地出现在眼前,令我们(2)赞叹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如今,我们也可以áo( ▲ )游书海,欣赏烟波浩淼的洞庭湖,被水天合一的宏伟气象所折服;凝望蒹葭萋萋的河pàn( ▲ ),被秋水潺潺的幽悄( ▲ )景致所吸引……阅读这些经典诗文,能够让我们 (3) 。
朋友,在这诗意盎然的季节里,加入云旅社,和日月星辰对话,和江河湖海晤谈,和圣贤诗人一起寻觅天地之美吧!
(1)请根据注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5分)
(2)请将波浪线句子(2)的句意转换为恰当的成语。(1分)
(3)画直线句子(1)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4)下列句子填入(3)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①感受他们的聪明智慧 ②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 ③进而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
2.山水无言,请随小文用心去体会自然界的万千美好。(共12分)
(1)跟随陶渊明,我们在《桃花源记》中感受了“ ①▲ ,落英缤纷”的自然之美;在 ②▲ (填作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我们领略了洞庭湖“ ③▲ , ④▲ ”的雄伟气势;在《关雎》中,我们见证了河边“ ⑤▲ ,君子好逑”的美好爱情;在《蒹葭》中,我们体会了追求伊人“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⑥▲ , ⑦▲ ”的道路之难。在王勃《 ⑧▲ 》中,我们理解了那份“ ⑨▲ , ⑩▲ ”,不以山水为远的真挚情谊。
(2)选出不是描写山水田园的诗句( ▲ )。(2分)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B.“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C.“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D.“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3.清明节期间,你打算随父母回乡扫墓。围绕是否要准备如豪华轿车、精致别墅等花样翻新的祭奠纸品,你跟长辈们进行了一番对话,请你补全。(4分)
爸爸:爸,政府倡导“低碳拜祭”,就是希望人们用简朴的方式拜祭先人,不需要准备这么多祭奠纸品。
爷爷:上坟就是要烧纸,放鞭炮,没有隆重热闹的排场,就是对先人的大不敬!还会让别人说闲话。
你: ▲ 。
4.回归经典“景致”。(4分)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旅行胜地。作者朱自清希望学生读了《经典常谈》这本书,能够“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在《经典常谈》之“海”中,你用选择性阅读策略,捕捉到的最美风景是什么?请选择一章,结合内容和价值,把它推荐给同学。
二、阅读·理解(60分)
【活动二】思飞山水诗文间
(一)古诗文阅读(23分)
班级开展“柳宗元山水诗文”主题阅读,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夏昼偶作 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①,隐几②熟眠开北牖③。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④。
[注释]①南州:指永州。溽(rù)暑:又湿又热,指盛夏的气候。醉如酒:像喝醉了酒那样要打盹。②隐几:凭倚着几案。③北牖(yǒu):北窗。④茶臼(jiù):指捣茶用的石臼。
材料二: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材料三:
石渠记 柳宗元
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②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鲦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③,可列坐而庥④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踰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节选自《永州八记》)
[注释]【注释】①渴(hè)地名,指袁家渴。②泓:深潭。③箭:小竹。④庥(xiū),树荫。
5.阅读《夏昼偶作》,与“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表现手法相同的语句是( ▲ )。(2分)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C.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D.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6.材料一和材料三中作者由眼前之景所触发的情绪是不同的,请你结合两文内容说说理由。(4分)
7.参考表格里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技巧小结
不可久居 文言知识积累:古今异义(“居”的今义:住;古义: ) ① ▲ 在古代汉语解释时,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查找或区别字词的古今异义,也可结合语法知识进行推断,同时要结合语境。
如鸣珮环 查字典:前往,到……去;像,如同;按照;假如;介词,于…… ② ▲
渠之广,或咫尺 语境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语义判断或推断 ③ ▲
民桥其上 语法推断法:根据词语所在的语法位置推断它的活用现象。 ④ ▲
8.请用“/”给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逾 石 而 往 有 石 泓 昌 蒲 被 之 青 藓 环 周。
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2分)
(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鲦鱼。
10.《石渠记》中说道:“踰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请你结合语句,任选两个角度谈谈石渠之美?(4分)
(二)名著阅读(9分)
小文同学阅读《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了以下关于山水田园诗的内容,请你为他答疑解惑。
陶渊明,浔阳柴桑人,做了几回小官,觉得做官不自由,终于回到田园,躬耕自活。他也是老、庄的信徒,从躬耕里领略到自然的恬美和人生的道理。他是第一个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的人。他的躬耕免祸的哲学也许不是新的,可都是他从实际生活里体验得来的,与口头的玄理不同,所以亲切有味。诗也不妨说理,但须有理趣,他的诗能够作到这一步。他作诗也只求明白诚恳,不排不典;他的诗是散文化的。这违反了当时的趋势,所以《诗品》只将他放在中品里。但他后来却成了千古“隐逸诗人之宗”。
谢灵运,宋时做到临川太守。他是有政治野心的,可是不得志。他不但是老、庄的信徒,也是佛的信徒。他最爱游山玩水,常常领了一群人到处探奇访胜;他的自然的哲学和出世的哲学教他沉溺在山水的清幽里。他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画山水的人,他也可以说是第一个用全力雕琢字句的人。他用排偶、用典故,却能创造新鲜的句子,不过描写有时不免太繁重罢了。他在赏玩山水的时候,也常悟到一些隐遁的超旷的人生哲理;但写到诗里,不能和那精巧的描写打成一片,像硬装进去似的。这便不如陶渊明的理趣足,但比那些“道德论”自然高妙得多。陶渊明诗教给人怎样赏味田园,谢诗教给人怎样赏味山水,他们都是发现自然的诗人。陶渊明是写意,谢是工笔。谢诗从制题到造句,无一不是工笔。他开了后世诗人着意描写的路子,他所以成为大家,一半也在这里。
(节选自《经典常谈·诗第十二》)
11.第一段画横线句中的“只”和“却”,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怎样的态度?(2分)
12.请结合材料,概括陶渊明诗和谢灵运诗的异同之处。(3分)
13.第一段中说到陶渊明的“躬耕免祸的哲学”。试结合你熟知的《桃花源记》内容,说明陶渊明“躬耕免祸的哲学”的思想内涵。(4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
阅读媒体有关山水的三篇报道,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
新华社加拿大蒙特利尔12月13日电(记者郭爽 林小春) 联合国13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期间宣布,践行中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
“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会同多家国际组织共同评选,经“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执行委员会最终审定。首批入选的十个旗舰项目致力于恢复总面积超过6800万公顷的区域,并创造近1500万个就业机会。入选后,这些项目将有资格获得联合国的宣传推广、建议和资助。
中国政府推动实施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即“中国山水工程”,成功入选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
中国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周远波当天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山水工程”是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标志性工程。“十三五”以来,这一项目已在“三区四带”重要生态屏障区域部署实施44个山水工程项目,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350多万公顷,目标在2030年恢复1000万公顷自然生态。这一项目入选“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表明,中国正在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方案和智慧。
(节选自《新华网》2022年12月14日版)
材料二:
旅游资源“挤兑”严重
“你一句春不晚,我就被‘挤死’在真江南。”春季旅游火爆的同时,多地旅游资源也出现了严重“挤兑”,随之而来的是游客体验感的下降和本地居民不适感的上升。“何园的玉兰花是美,但游人太多了,拍个照都不方便。”宋颖向记者抱怨道。
不仅“赏花”变成了“观人”,吃、住、行更是要靠“抢”。宋颖告诉记者,她因行程变化,需要在扬州多待一天,结果原房型已经被预订完了,只能降格到普通房,价格却比原来的贵了200元。同样来扬州游玩的上海游客代先生抱怨也颇多:“大明寺出来打个滴滴根本打不到,最后顶着太阳走了十几分钟,好不容易碰到一家叫‘扬州宴’的饭店,结果告诉我号已取完、恕不接待。”而在300公里外的上海,南京游客房均也是有苦说不出,周六一大早便赶去迪士尼,看着人山人海的入园队伍,不得不放弃游玩计划。
资源挤兑之下,抱怨的不只有游客,不少本地居民也是怨声载道。扬州市民高建华告诉记者:“最近周末游客太多了,已经严重影响到我的生活,想和朋友下个馆子都找不到地方,到处都在排队。而且你看看东关街旁边的解放路两边停了多少旅游大巴,我们扬州本来就堵,这下还怎么走。”不过高建华也坦言,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游客对扬州经济发展很重要,关键需要在两者之间达成平衡。
不少旅游业人士也指出,今年春季旅游大热对行业来讲是好事,但过度拥挤的旅游现状不利于行业长远发展,对很多旅游景点也会产生很大破坏。有从业者跟记者打了个有趣的比方:“现在的旅游业像刚从ICU抢救过来又被送到嗨吧蹦迪的病人,景区、旅游企业、消费者都还没准备好,出现种种不适是必然的。”旅游资源挤兑的本质还是资源的稀缺,如果消费者有更多差异化产品可选择,便能起到分流作用,缓解部分景区游客扎堆的压力。对此,北京消费者协会秘书长杨晓军曾建议,旅游企业应认真分析不同地域消费市场的特点特色,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从而优化旅游消费环境。
(选自《江苏经济报》2023年03月22日版)
材料三:
让山水是山水
当今时代,面临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劣,永远不要只将自然当作工具来对待,而是要更加重视自然的内在价值。根据自然内在价值观念,真正有深度,且符合自然自身利益的审美价值概念。只有这样自然审美才能真正走出传统美学以人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偏至。
今年是我国全民义务植树开展40周年,数据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目前的23.04%,近20年来我国新增植被覆盖面积约占全球新增总量的25%,居全球首位。在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建设者在荒原上造林112万亩,让荒漠披绿衣;在内蒙古大兴安岭,1.6万林业工人从“砍树人”转变为“看树人”,守护一方绿地;爱绿、植绿、护绿的全民行动,折射出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升华。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当人类真正开始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水青山也开始反哺人类,变成了金山银山。
“让山水成为山水”,尊重大自然独立的审美价值,将成为人类自然审美的共同追求。
(节选《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04月23日)
14.依据以上媒体报道,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山水工程”成功入选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表明中国正在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方案和智慧。
B.目前拥挤的旅游现状是不利于旅游行业长远发展的,但整体对很多旅游景点不会产生很大破坏。
C.面临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劣,人们不能将自然当作工具来对待,要重视自然的内在价值。
D.“让山水成为山水”应该成为人们自然审美的共同追求,只有人们开始重视自然本身,自然才会反哺人类。
15.面对旅游资源“挤兑”严重现象,请你结合材料二内容提出不少于两条的具体建议。(4分)
16.小语认为,在自然中,我们总能找到精神寄托,因此我们要把自然山水作为审美对象,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三简要说说理由。(4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问题。
埙①曲自村庄来
袁国燕
①春阳抚过瓦缝上一株摇曳的草,探进屋檐,照在皮影、纸扇、纺车、老虎枕、织布机上……这些早已退场的童年旧物,似隐士在此静静隐居,身上却落满惊喜的目光。
②此刻,人流像彩色的潮水,在渭北高原的袁家村街头漫溢。我顺着人潮,漫步在袁家村康庄老街。唯当唯当的机杼声,嘤嘤嗡嗡的纺线声,吟唱着霓裳布衣曲。木头窗框上,一面“布庄”老粗布幌子高高扬起,兀自成帆,引渡着一拨又一拨游客。
③耳边忽然响起低沉悠远的乐曲,神秘深幽,弥空漫谷。熟悉的曲谱,却散发着远古的况味。心顿时一跳:埙声!不由肃然而立,四下寻觅。目光穿过熙攘的人群,看到一家陶埙坊。三十多岁的店主站在门口,对着话筒,鼓起腮帮忘情吹奏。
④围观的游客越来越多,有人录视频、拍照,有人跟着埙曲小声哼唱。几个小孩拽着大人进了店铺,清澈而好奇的目光,看向这些用泥土做成的神奇乐器。
⑤吹埙人并不急于招呼顾客,专心吹着他的埙曲。身后的铺子里,梨形埙、葫芦埙、笔筒埙、牛头埙,正等待着有缘人。门口,埙形状的钥匙链、挂件、哨子等文创产品,用挂绳坠在伞状的展示架上,随风轻轻晃动。古老陶埙在后世的新创意中,有了多种变身。
⑥若要追溯这陶埙的前世,至少得活过6000岁。在西安半坡遗址考古中,它惊世亮相。古老先民打破混沌和蒙昧,代代探索,以智慧与匠心,播下一颗文明的种子。
⑦5年前的秋天,跟随西安几位音乐家去拜访制埙人。
⑧制埙人四十来岁,隐居在村里烧制埙、演奏埙。经过他一番介绍,我才知道,制作埙要经过选土洗泥、醒泥、拉坯、修胎、开孔、阴干、垸制七大步骤,才能成为发声之器。
⑨其间,仅醒泥期就得一年。而选土成泥,还须是关中的黄土与井水。传说上帝用泥捏了人,而人,却用泥和智慧捏了这埙,借天地之力发声。无疑,这每一件埙器,是黄土与火淬炼的结晶,也萦绕着天地人的灵气呢。
⑩我轻轻抚摸埙的身体,第一次感受到自己与祖先这么近。小小的乐器,竟有历史的体温。
那天,制埙人谈得兴起,即兴演奏,我虽听不懂曲谱,却被那种怆然之情、幽独之境深深打动。告别时,主人赠我们亲手做的埙。我双手接过,不由放在唇边,深吸一口气,缓缓鼓起腮吹,它竟然发出一声短促的回响。
今天在袁家村听到久违的埙声,一下想起了我的埙,想起终南山上的制埙人。忽然明白,埙曲之所以迅速摄住一个人,只因它不仅是乐声,还是历史的回音、大地的回响、心灵的回应。
我不知道,店铺里这些静默的埙,是不是由终南山烧制而来,我也不知道,这个吹埙人自哪里来,有怎样的故事,但可以确定的是,在袁家村的泥土之上、天空之下、人潮之中,这些八音孔、十音孔,溢满了古韵与灵气。
纷纷思绪中,一曲埙乐终了。吹埙人进了店铺,人声重新鼎沸。我从埙营造的意境里醒来,眼前依然是老屋、古碑,布庄高悬的蓝布幌子,还有一头拉磨的驴。对面店铺老铜壶煮茶的香气,扑鼻沁心。擦肩而过的游客手持直播杆,眼里闪着亮晶晶的欣喜。老时光和新时光,在眼前变幻交织。
⑧索性坐下来,坐在埙的袅袅余音里,悠悠浸入这个1300多岁的村庄。黄土山坳,田地屋舍,油坊铁铺,脉脉含情,分娩着时光,也滋养着一代代追光的主人。
而埙声,让村庄且行且歌,也惊醒,也沉醉。
我在聆听埙,也在聆听袁家村的奋斗史。一个坚守根和魂的村庄,成功打造文旅IP,让旧时光与新时代在此相逢。有人说,来袁家村,可以追梦童年,可以安放乡愁。我只想在这样一个且奋斗、且悠闲的村庄里,以埙为伴,过一种中国式雅士生活。
由幽埙音,从时光深处走来,吹尽一个村庄的晨昏和风雨、悲喜和丰收、探索和奋进。古老的埙和古老的村,就这样邂逅在新时代,敞开了一肚子的中国故事。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04月13日,有删节。)
【注】①埙(xūn):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
17.文中评价袁家村“且奋斗、且悠闲”,请分别概括“奋斗”和“悠闲”的具体表现。(4分)
18.文章⑦- 段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19.说说文中画线句的含义。(4分)
而埙声,让村庄且行且歌,也惊醒,也沉醉。
20.你将选择下列哪篇课文与本文进行关联阅读?请结合具体内容阐述理由。(5分)
A.《社戏》 B.《回延安》 C.《安塞腰鼓》 D.《灯笼》
三、表达·交流(60分)
【活动三】文至山水笔墨里
21.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你有没有这样一段关于“山水田园”的旅程?在旅途中,你邂逅美好的风景,遇到可爱的人们,经历难忘的事情……你享受快乐,体验忧伤,让时光有了温度和情感,让生活有了诗意和力量,也让生命获得了成长。
现在请你以《一次难忘的旅程》为题,记录下这段美好的旅程。
要求:(1)诗歌、戏剧除外,文体自选。(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3)不少于600字。(4)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