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5张PPT)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包括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课程标准根据课标要求,康乾时期统治者一改前朝的民族政策,从“华夷之辩”转变为长城内外“华夷一家”的民族思想,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并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开发,推动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教学重点根据教材内容和相关知识的了解,康雍乾时期延续百余年,是我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它的鼎盛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息息相关,同时又蕴含了统治危机。国内人地矛盾突出,对外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这一过程要求我们以动态、全球的视角去审视这一“盛世”。教学难点课前导入——何谓康乾盛世?材料一:18世纪末,英王乔治三世以为乾隆皇帝祝寿之名,派出以马戛[ gā ] 尔尼勋爵为首的访华团。当年随团画家威廉·亚历山大在访问时画了大量反映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作品。他的画作涉及到生活各个层面,成为当时西方了解中国的最早的影像资料。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的100余年间,在欧洲形成了长时间的“中国热”。材料二:“中国是世界上资源最富饶、经济最富裕的国家,中国皇帝之崇高、官员之福利超出世界上的一切国家。——选自法国传教士乔治·安森在《耶稣会环球旅行记》乾隆皇帝出行北京城西直门景象热闹的天津城沿河戏楼老百姓在城郊踢毽子江南瓜州河间水车厦门城街道一景筹备婚礼的一家人第14课 清朝前期的鼎盛与危机1840年之前(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前中期)康乾盛世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期,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多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康熙(1662—1723)乾隆(1736—1796)雍正(1723—1736)人口压力、社会动乱西方列强潜在威胁材料三:“圣祖六十一年,文治武功,蔚然可观。以其有好学不倦之精神,宽大爱民之治术,谨事惜时,深耕易耨[nòu],为清朝培植良好之根基。——选自萧一山《清代通史》材料四:“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选自马克思材料五: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从明末清初开始,我国科技渐渐落伍了。有的学者研究表明,康熙曾经对西方科学技术很有兴趣,“但问题是当时虽然有人对西学感兴趣,也学了不少,却并没有让这些知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什么作用,大多是坐而论道、禁中清谈。”清政府组织传教士们绘制了科学水平空前的《皇舆yú全览图》。但是“长期被作为密件收藏内府,社会上根本看不见,没有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反倒是参加测绘的西方传教士把资料带回了西方整理发表,使西方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对我国地理的了解要超过中国人。”这说明了“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选自邓小平你认为,康乾盛世到底是什么样的?康乾盛世康熙时期雍正时期乾隆时期1681平三藩之乱1683收复台湾1689签订《尼布楚条约》1690—1696康熙三征噶尔丹1723开始推行“地丁合一”、“摊丁入亩”1729设军机处1757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1759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782《四库全书》修成1791清军入藏;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1793明确对西藏管辖权1796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1840鸦片战争千古传奇,康乾武功;盛世百二,万业兴荣。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壹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与明朝皇帝怠政不同,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独断朝廷大政方针,以勤勉著称。他们统治期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出现了长达100多年的鼎盛时期,被称为“康乾盛世”。盛世出现010203材料一:万历皇帝(明第十三个皇帝明神宗朱翊钧)二十四年不上朝,史称“九重渊默”,从宪宗(明第八个皇帝)到熹宗(明第十五个皇帝)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材料二:康熙帝……,几乎日日举行御门听政,与朝臣商讨朝政。各衙门章奏也都要一一亲览批示,……即使出巡外地,也不忘处理政务。材料三:雍正……“自晨至暮,总无间断”,白天接见大臣商议政务,晚间还要批阅章奏,常至深夜。乾隆帝史籍称他“万机综揽,巨细躬亲”。——杜家骥《清朝简史》与明朝皇帝相比清朝皇帝有何不同?这样做有着怎样的背景?目的是什么?清初统治者勤勉尽责,事必躬亲背景:吸取明代中后期皇帝怠于朝政教训目的:①勤求治理,以实现与维持治世的局面;②防止皇权旁落,加强君主专制,做到乾纲独揽。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论财力,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论人口,从1700年到1794年的不足百年时间里已不止翻了一番,达3.13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论城市,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占了6个——上海社科院周武《论康乾盛世》康乾盛世的表现:康乾时期国库财政储备充足,最高的年份达到8000万两,常年保持在6000到7000余万两。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恢复到世界的三分之一。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现在人口的增长上,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国人口突破一亿五千万,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材料一: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1.5亿人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他一人的旨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他(中国皇帝)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谕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人类智慧不能想象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 ——伏尔泰《风俗论》材料二:我们的传教士告诉我们,那个幅员广袤的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称赞的,他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但是我不晓得,一个国家只有使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还能有什么荣誉可说呢 加之,我们的商人从没有告诉我们传教士所谈的这种品德;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商人们所说的关于那里的官吏们的掠夺行为,在那个地方的一切历史里,是连一段表现自由精神的记录,都不可能找到的。那里除了极端的奴役之外,我们将永远看不见任何其他东西,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恐怖。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伏尔泰、孟德斯鸠对当时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伏尔泰认为,中国是开明君主制国家,实现了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他的政体是最好的政府形式。孟德斯鸠认为,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恐怖,人民受到掠夺与奴役。君主专制清初,官员奏事,可用题本和奏本。二者区别在于题本用来上奏公事,且须加盖印章,奏本则用来上奏私事,无须盖印。……无论题本还是奏本,都要经通政司、内阁层层传达才能上达皇帝,手续繁多,除影响行政效率外,还要经过多人参阅,容易泄露,各级官员因此心存顾虑,难以直言无隐,也滞碍皇帝了解重要信息。为了改变此种局面,奏折制度便应运而生。——倪玉平《清史》(一)推行奏折制度奏折制度,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制度。奏折是重要官文书之一,也称折子、奏帖或折奏。它始用于康熙年间,雍正以后普遍采用,乾隆年间形成固定制度。至清亡废止,历时两百余年。(一)奏折制度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官员亲手批阅奏折返回所谓的密折……为保密起见,在纸封外绑以木夹板,并贴以印花,后来甚至用带铜锁的特质皮匣包封密折,然后通过驿站,或由专差交兵部捷报,或遣亲信之人专程送至奏事处,由奏事官接受登记之后,交奏事太监直送皇帝亲自拆阅。——《中国历史新编》君主专制强化总有官员可以把严肃的事情做出“笑”果直隶总督:我想给你过生日康熙:别来!!!!杭州织造:有人造反啦康熙:尔此无头无尾之言实在不懂!!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雍正:朕很好,又胖了一点特点:迅速、机密。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实质:官员与皇帝的单线联系作用:①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② 提高了决策效率;③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一)奏折制度君主专制强化材料一: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都难以更改。皇权受到很大限制。——摘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材料二:南书房始设于康熙十六年(1677),位于故宫乾清宫西南,原本是书房康熙读书的地方,又称南斋。在当时南书房是一个级别较高的地方,康熙常常和翰林院词臣们在南书书房探究学问,吟诗作对。有时这些当值的臣子们还需会按照康熙的授意起草诏令,撰述谕旨”。康熙亲政后为了把握国家大权决定以南书为核心,逐步形成权力中心。南书房地位由此越来越高,权势日崇”。在康熙时期,南书时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发挥着较为重要的政治作用。——南书房名词解释材料三:军机处撰拟的谕旨诏令,不经过内阁,而直接由军机处密封,经驿马递送给各地方督抚,称为“延寄”,直接交给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各地方的奏折也不经内阁而直接交军机处。——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四:尽管军机处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但乾隆帝却始终未设专官,未立衙署。其职权范围虽广,但不过是仅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的一个皇帝私人的秘书班子而已。——赵翼《檐曝杂记》卷1《军机处》皇帝内阁办理一般事务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军机大臣过程议政王大臣会议(皇太极)南书房(康熙)军机处(雍正)君主专制到达顶峰(二)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强化(雍正)八年(1730),上以西北用兵,命设军机房隆宗门内,以怡亲王允祥、(张)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领其事。嗣改称办理军机处……自是内阁权移于军机处,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清史稿》卷288《张廷玉传》①设置原因:雍正期间对西北蒙古准噶尔部用兵,在养心殿附近隆宗门内设立了军需处,协助其处理军务文书,后更名军机处。(二)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强化康熙③职责: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②概况: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④特点: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雍正以来,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无论宦寺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赵翼(二)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强化⑤影响: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清朝统治者对汉族官僚在入关前夕即执行笼络政策。清军入关后,对原来明朝贵族官僚“一仍故封,不加改削”;各衙门的原来官员都照旧录用。并规定在内阁、六部等中央机构中实行满、汉官员并设的复职制度。此外清廷还采取其他措施,把汉族知识分子吸收到政权中来。除了不断扩充科举的录取名额外,康熙十二年(1673年),又诏举“山林隐遗”,一些地主士人不经考试就可直接做官。次年,清政府又颁布了捐纳制度,地主子弟可通过捐资得官。康熙十七年,清政府又开设特科——博学鸿儒科,给汉族知识分子中的所谓“名士”以更大的优遇,一经录取,俱授以翰林院的官职。①文字狱实行原因(三)文字狱君主专制强化大量任用汉族官僚清朝祖先曾经长期属于明朝,受官袭爵,而清廷入关之后对此不愿提及,私人著作凡有涉及必获重罪。同时,清朝统治者对士大夫眷恋明朝、尊奉南明、否定清廷正统地位的民族意识也十分疑忌,将其视为“反清复明”的思想苗头,予以严厉镇压。历史原因(三)文字狱君主专制强化庄廷龙修《明史》:使用明朝年号,保留了一些明朝将领抗清的事迹。胡中藻作诗:“一把心肠论浊清”。李一“天糊涂,地糊涂,帝王师相,无非糊涂”。徐骏作诗:“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查zhā嗣庭在江南主持科举时,出了一道考题:“维民所止”②文字狱内容剖棺戳尸,株连72人腰斩株族,祸及师友凌迟处死斩首入狱自杀,戮尸枭示,满门抄斩③文字狱实行影响清朝文字狱就是以文字作品定罪,绝大多数的文字狱都是望文生义,捕风捉影,任意罗织罪状的。文字狱是封建社会中没有政治民主和言论自由的必然产物,也是专制皇帝用以震慑官吏、知识分子的重要手段。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文字狱屡见不鲜,而清朝的文字狱,次数之频繁、株连之广泛、处罚之残酷,超过以往的朝代。(三)文字狱君主专制强化12次17次130多次今之文人,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chān看,窥视)景,畏避太甚。——李祖陶《迈堂文集》社会恐怖摧残人才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粮谋。——龚自珍禁锢思想阻碍学术【合作探究】依据材料分析文字狱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疆域的奠定雍正皇帝认为:“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也。”【皇帝说】贰雍正皇帝认为:“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也。”中国地图清朝奠定今日中国版图的基础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设置台湾府,属福建(1)东南——治理台湾明朝末期国势衰败,荷兰趁机侵占台湾并实行殖民统治。清朝初年,郑成功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促进台湾经济发展。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建制《钦定平定台湾凯旋图》,描绘康熙帝派施琅收复台湾凯旋归来的场面康熙年间中央政府设立“台湾局"发行的康熙通宝(正反面)(1)东南——治理台湾1683年清军进攻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东南海防。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2)东北——反击沙俄背景17世纪中期,沙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康熙帝命令清军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政府同意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过程结果中俄《尼布楚条约》(俄文)意义:《尼布楚条约》是中俄两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也是清朝与外国缔结的第一个正式条约。它以国际法所确认的条约形式肯定了黑龙江流域为中国领土,保障了东北边疆的安定。中俄雅克萨之战,是中国与欧洲国家的第一次战争,中方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知识拓展《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约》明确规定以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两国的分界线,外兴安岭和乌第河之间的地区暂行搁置,留待后议。但条约规定俄国全部拆除在雅克萨及额尔古纳河南岸的据点,从而制止了俄国向中国黑龙江流域的扩张。(3)西北——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①康熙三次亲征噶尔丹。“驱准保藏”。②雍正初年,平罗卜藏丹津在青海的叛乱被平叛。③乾隆二十二年(1757),彻底平定准噶尔。平定准噶尔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后,维吾尔族大小和卓由伊犁回归故地,策划建立独立的伊斯兰汉国,起兵反清。1759年,清军平定回疆,大小和卓出逃被杀。管辖西北①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②1762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4)西南——共治西藏、改土归流册封宗教领袖顺治以“达赖喇嘛”册封五世达赖。康熙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尊号赐予五世班禅。雍正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驻藏大臣乾隆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以法律形式明确中央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设立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理藩院(4)西南——共治西藏、改土归流改土归流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再西南各民族聚居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又称土官,指由当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的宣慰使、知府、知州等职务。虽然土司承袭在形式上必须经过中央批准,并承担缴纳赋税、出兵助战等义务,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割据性。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册封达赖、班禅派驻藏大臣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特点:因俗制夷,尊重各民族的习俗信仰奠定现代中国版图基础清朝建立了与现代中国版图基本吻合的多民族国家,将中华民族与边疆民族分而治之,并整合在同一个王朝秩序之中,以保持历史的延续性。统治危机的初显直到18世纪,当时正处在清朝的康乾盛世,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大大巩固,如果只把它和汉唐元明作纵向比较而不进行世界性的横向比较,中国封建社会看起来仍具有活力,仍在继续发展,18世纪的中国却有值得称道的巨大成就。盛世危机叁3.1 内忧:经济危机人口激增、土地兼并、资源危机清代中叶的人口和耕地面积表年份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1753 1.84 735.22 4.001766 2.08 780.73 3.751784 2.86 760.57 2.661812 3.34 788.93 2.361822 3.73 756.21 2.03——孙毓堂、张寄谦:《清代的垦田与丁口的记录》人地矛盾逐渐突出分析上述两则材料,你认为此时清王朝的内忧是什么?高、曾之时……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又况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洪亮吉《意言·治平篇》贫富差距大自乾隆四十五年以来,讫于嘉庆三年而往,和珅……唯事贪婪渎货,始如蚕食,渐至鲸吞。初以千百计者,俄而非万不交注矣,俄而万且以数计矣,俄而数十万计、或百万计矣。一时不能猝办,率由藩库代支,州县徐括民财归款。贪墨大吏胸臆习为宽侈,视万金呈纳,不过同于壶餐箪馈。——章学诚《上执政论时务书》依据材料思考,清朝后期出现哪些统治危机?政治腐败3.2 内忧:政治危机3.3内忧:社会矛盾激化天理教攻入皇宫,战斗中所留下的箭头痕迹白莲教之乱(绢本)人口膨胀资源危机政治腐败贫富矛盾社会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内忧不断乱象萌生材料:直到18世纪,当时正处在清朝的康乾盛世,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大巩固,如果只把它和汉唐元明作纵向比较而不进行世界性的横向比较,中国封建社会看起来仍具有活力,仍在继续发展,18世纪的中国确有值得称道的巨大成就。西班牙兵变。西班牙建立君主立宪制1月1日英王乔治四世即为。英国出现机器制造厂家1月29日南极洲被发现1月30日缅因州加入美国3月15日奥斯特发表《关于磁针上电冲突作用的实验》论文,发现电流的磁效应7月21日1820年世界大事记盛世之下蕴含危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1793年乾隆致英国国王书跪礼之争3.4 外患:落后于世界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来中国(1)闭关锁国政策原因①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 ——嘉庆帝的敕谕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清高宗圣训》②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知识拓展:闭关锁国(2)闭关锁国政策内容(≠完全禁绝对外交流)1686年,清政府设立十三行,从官府的角度来说,十三行是外商的代表;从外商的角度来说,十三行又是清政府的代表。行商是得到官府承认的唯一合法机构,从行外买进的商品,如果不通过行商便无法外销。——王珣:《清代广州通商及其十三行制度》(3)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清朝的闭关锁国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内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对西方侵略活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将自己与世界经济形式隔绝,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清朝“闭关守国”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及其历史教训》利: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闭关自守的中国,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密闭在棺材中,不与外界接触,一旦与空气接触,就立即腐烂。——马克思弊: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清军入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尼布楚条约》《权利法案》设立军机处“一口通商”删销焚毁书籍马嘎尔尼访华出版《论法的精神》发表《独立宣言》万能蒸汽机应用法国大革命爆发华盛顿宣誓就职164416401689172917481757177617891793满清后期唯一对外港口广州广州十三行与前代相比,康乾之时确实有一种盛世气象。在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之后,整整100多年是休养生息的承平时期。但是,如果说汉唐盛世曾经是阳春天气的话,那么康乾盛世不过是晚秋晴日。 ——陈旭麓《盛世滋生图》全长十二米多,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创作的一幅纸本画作。该作品完成于1759年(乾隆24年),历时24年,描绘了当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马嘎尔尼使团语)这些普通中国人“每次接过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屋,茅草盖顶……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张宏杰《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材料 马戛尔尼虽然没有达成既定目的,却带回了一个令欧洲人有些兴奋又不敢相信的消息——中国已经是一个“雄伟的废墟”了。马戛尔尼使团的报告,极大地改变了欧洲人对中国的美好印象。欧洲进步思潮的发展使欧洲人认识到中国的停滞不前。“在进步这把尺子面前,中国骤然由巨人变成了矮子”。当年随马戛尔尼使团来中国的“毛孩子”小斯当东,后来极力向英王主张武力侵华。——孙铁编著《影响近现代中国的50位外国人》材料 从15世纪以后,世界强国的兴替便呈现出“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之势……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中国,当时未能真正看清楚这一不可抗拒的时代大潮,发展近代海军仅仅用之于“防”,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一种本能反应,全然没有高瞻远瞩的国家发展战略,从来就未从国家需要控制和利用海洋的高度,去作发展海军的通盘筹划。低层面的思维,必然制约着海军的军事战略,使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陷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被动、消极和短视的状态。——焦利《经略边疆:清代治边之法的得失》得海洋者得天下课堂小结政治上,在西方国家相继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时,清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加剧国内社会危机;经济上,此时秦、清朝的国内生产总值虽仍居于世界第一,但未像西方实现社会转型,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严重;康乾时期,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西方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统治者固步自封、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与西方实力的此消彼长,终于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得以体现。在清朝统治下,出现了文治武功盛极一时“康乾盛世”,中国社会维持了近200年的稳定局面,并最终奠定了作为近代领土国家的版图。经过清朝的统治,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但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崛起,清朝在世界局势的变动面前却表现出迟钝、僵化和不适应,古老的中华文明遇到了新的挑战。LOGO本 课 小 结鼎盛危机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奠定康乾盛世君主专制的强化加剧了社会危机闭关锁国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启示面向世界改革开放本课总结1.(2024·长春)图1、图2分别是宋代和清代东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示意图。这一变化( )B图1宋代太湖平原产粮外运 图2 清代江浙棉桑分布A.促使专门工商业市镇出现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发展C.改变了南北漕运经济格局 D.加速了小农经济结构解体[解析] 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太湖流域是天下粮仓;但到了明清时期,太湖流域出现了棉桑等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争地的情况,粮食不能自给,于是促进了长江中下游之间跨区域粮食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到清代东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而农业生产结构性变迁不一定引起专门工商业市镇出现,排除A项;南宋时期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由宋到清南北经济格局都是南方为经济重心,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结构逐步解体,排除D项。2.(2024·佳木斯)一位同学在古玩市场看到一件明代文物(如下图),其上的文字勾连不断,较难辨认。唯有“画”“中见(间)人”“代书”字样及某些姓名可以辨认。纸上面还盖有四五个红色的印鉴。这件文物应是( )A.政府收购字画的公告 B.文人记述美景的诗歌C.民间交易土地的契约 D.犯人交代罪行的文书C[解析] 根据材料“唯有‘画’、‘中见(间)人’、‘代书’字样及某些姓名可以辨认。纸上面还盖有四五个红色的印鉴。”可知,“中见人”(即中间人)是关键,可以判断其为交易契约。“代书”应是交易双方请来的执笔人,而“画”即画押的意思,交易双方不识字者就在其上画个标记,以示认可;纸上的印鉴是各方加盖表达认可,也有防伪作用,C项正确;政府收购字画的公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文人记述美景的诗歌,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犯人交代罪行的文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3.(2024·石家庄)明代李时珍将《本草纲目》中对近两千种药物的探察视为“吾儒格物之学”,但在书中仍将木材的“坚脆美恶”归因于“各具太极”。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将颜料制备视为源于易经八卦中的“依坎附离”。这反映出,当时( )A.科学研究深受传统文化束缚B.儒学理论推动技术进步C.格物致知观念促进社会转型D.西学东渐影响国人观念A[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由材料可知,无论是李时珍还是宋应星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均将一部分事物的原因归结为传统学说的影响,这反映出当时的科学研究深受传统文化束缚,A项正确;从材料可知,儒学理论制约了技术的进步,排除B项;格物观并未真正促进社会转型,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出西学东渐,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