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第1、2课)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3、4、5课)三、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第6、7、8课)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10课)五、战争与文化交流(第11、12、13课)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15课)七、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活动课)教材知识体系地域文化发展交流与传播的途径传承、保护、共享多样性交互性传承性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目标1.利用时间轴厘清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状况;2.在史料中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3.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认清中华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中是智慧的结晶;4.中华优秀文化渊远流长,泽被四方,对当代中国、世界都产生重要影响,在课程中润物无声培育家国情怀。第一章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起源:远古时期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有何特点:分布:发展:多元起源;多元一体,中原核心。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二)奠基:先秦时期1.藏礼于器——夏、商、西周历史纵横:成熟的青铜文明。大约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在青铜时代,国家建立,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汉字发展成熟。商朝的青铜铸造工艺水平相当高。西周时期,青铜礼器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礼制的发展与完善。到战国时期,随着铁器推广,青铜制造业逐渐衰落。四羊方尊后母戊鼎编钟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上》礼制规范神权色彩敬天保民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二)奠基:先秦时期2.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华夏北夷东戎南蛮西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华夏认同: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原因:生产力先进文化优越制度优势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二)奠基:先秦时期3.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战国: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春秋: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仁”——人道精神;“礼”——礼制精神;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儒家:以仁释礼,以德治民墨家:简化礼仪、兼爱非攻法家:变法革新、弃礼从法道家:礼是束缚、无为而治相同点:主张重建秩序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2.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意义: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发展:秦汉至隋唐时期1.中华文化的形成——秦汉总体概况 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和文化主流。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焚书坑儒。汉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德刑并施”“三纲五常”——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维护统治秩序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发展:秦汉至隋唐时期2.中华文化的发展——魏晋隋唐时期魏晋: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玄学盛行。材料:魏晋玄学指魏晋时期以三玄思想为骨架,从两汉繁琐的经学解放出来,企图调和“自然”与“名教”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它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问题,即用思辨的方法讨论关于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一种远离“事物”与“事务”的形式来讨论事务存在根据的本体论形而上学的问题。 ——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形成原因:主要特点:主要观点:政治斗争,逃避现实用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无为、自然、清淡魏晋玄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企图使中国哲学在基础上建构把儒道两大家结合起来极有意义的哲学尝试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发展:秦汉至隋唐时期2.中华文化的发展——魏晋隋唐时期隋朝:唐朝:总体: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吸收佛道有效成分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儒学复兴巩固了儒学主流思想统治地位。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辉煌灿烂。材料: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迎请佛骨在唐末愈演愈烈达到高潮。所谓迎请佛骨,就是每隔三十年把珍藏在塔基下地宫中的佛骨迎入长安城皇宫瞻仰。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发展:秦汉至隋唐时期3.中华文化的繁荣——宋元时期——宋明理学背景:内容: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理学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维护封建统治的新儒学。道、佛儒(根本)目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理在哪身外心中致良知如何求理格物致知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发展:秦汉至隋唐时期3.中华文化的繁荣——宋元时期——文化成就张择端元杂剧关汉卿苏轼活字印刷术材料一:宋代,一个以拥有土地为特征的地主阶级——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起来,这些人经济地位提高,物质生活优裕,对文化的要求高......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宋元时期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提高了。材料二:宋元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东京梦华录》中,可以看到这时期城市繁荣的梗概。它使宋元社会的许多方面增加了新因素。依据材料分析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1.土地制度的变化,中小地主发展壮大起来;2.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四)传承与转折:明清时期1.进步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本顾炎武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世界是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批判:君为臣纲批判:空谈批判:唯心主义明中期以后:明清之际: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提倡个性自由思想出现,抨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2.禁锢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五)冲击与复兴:近现代鸦片战争后20世纪初五四运动后新中国成立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兴起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与民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思考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相对封闭孤立的地理区位,造成了外来同级别文化的冲击较少……同时中国长期相对于西方具有明显的人口优势,文化存在的群体较大,具有更强的抗冲击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文明具有强大的兼容力,在和外界民族文化的交往中,可以汲取其优秀部分为己所用…… ——余春华《浅论中华文化传承的特征》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地理环境: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统一的文化政策、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第二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1.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伦理观:重视以人为本(即人本思想)政治观:民本思想材料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管子·牧民》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吴兢《贞观政要》①周公“敬天保民”②孔子“仁者爱人”“仁”③孟子“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影响: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民本思想:人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体现,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重要特征,推动了中国历史发展。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2.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观:中华文化崇尚崇尚天人合一,道 法自然材料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材料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信鬼神商人祭天地、祖先老子的“道”凸显人的存在荀子的天命观夏商战国春秋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3.协调人与国家的关系家国观: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价值观: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材料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材料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材料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国家共同体的认同、维护和热爱,并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在家国同构下,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将家庭利益与国家利益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家旺则国兴,和衷共济。影响:家国观:家国情怀有助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价值观: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4.协调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的关系人生观: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处世观:主张和而不同材料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材料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材料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含义: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意义: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大的进步,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己任,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境界。影响: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大的进步,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己任,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境界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材料: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天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张岱年《中华文化概论》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人与国家的关系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1.伦理观:重视以人为本(人本思想)2.政治观:民本思想3.自然观: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4.家国观: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5.价值观: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6.人生观: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7.处世观:主张和而不同第三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材料一:《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激励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厚德载物,要求人们以深厚仁德之心承载万事万物。材料二:道家哲学中的辩证法和相对主义,使国人习惯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也正是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国人不狂妄、不偏激、注重中庸的民族性格。1.发展动力:2.价值标准:3.当代借鉴: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哪些有益借鉴?材料: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1月25日)1.对推动改革开放,促进民生发展有重要借鉴作用;2.对正确处理对外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重要借鉴作用;3.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