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友兰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既然历史记录难以拒斥文学叙事,那么作为虚构性产物的文学作品是否就完全没有真实、客观的历史叙事的因素呢?一般认为,小说是最具有虚构性的。通常小说中最重要的元素如人物、情节、环境等大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属于文学叙事的范畴。但是,如果随便考察一部小说,会发现哪怕是最荒诞的小说也能找到大量历史叙事的影子,也有历史事实作为基础。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想象力和虚构性的文学作品。固然,《西游记》中的妖魔鬼怪自然是出于作者的想象,可是作者对各种妖魔鬼怪和超自然现象的想象,在一定程度上也集合了当时普通百姓的想象。也就是说,吴承恩虚构的妖魔鬼怪世界也真实记录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是一种客观的思想史记录。从中我们能窥探到当时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程度和思维模式,这其中其实已经隐藏了思想史叙事的影子。另外,小说中的唐僧在三个近乎神仙的徒弟的帮助下去西天取经的情节是虚构的,但是众所周知,这个故事的原型是玄奘西域取经,这也是文学虚构中的事实。唐僧经过女儿国无疑是杜撰的,但小说中讲述的穿越国界要获得通关文牒无疑是历史事实。这些都是这部文学作品中历史叙事的踪影。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曾涉及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真实问题。他指出《水浒传》中“鲁智深醉打山门”不是事实,但元朝以及明朝时罪犯得一度牒便可借佛门逃脱朝廷追捕却是事实。《儒林外史》中的“胡屠户奉承新举人女婿”固然不是事实,但明清间乡曲人一旦金榜题名便成特殊阶层却是事实。元杂剧《窦娥冤》中窦娥被杀后六月飞雪,三年大旱,直到她父亲窦天章任廉访使窦娥的冤案才得以昭雪。窦娥、窦天章等人物及其故事情节都是文学虚构的产物,但根据研究,这些作品中提到的司法制度则是事实,它们也都属于历史叙事的范畴。由此可见,虚构的文学叙事当中同样可以找到客观真实的历史叙事的痕迹。历史叙事中经常掺杂着文学叙事,而文学叙事也并非与历史叙事绝缘。事实上,它们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关系。历史学家在历史叙事中融入文学叙事有很多原因。有些是因为史料缺乏,历史学家不得不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填补这种史料的空白,以求得历史叙事的完整性,如《史记》中“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历史场景细节描写就属于此类。有些则是受当时所处社会和文化的局限而造成的,有些则是受政权阶级意识形态控制所故意采取的手段,等等。而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叙事原因同样是多样的。有些是作者为了增强作品的真实感,有些是作品中无意透露出来的,有些则是情节设计或者人物塑造的必要,等等。(摘编自李桦《论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之关系》)材料二:“叙事始于叙史”这一命题,不只具有事与史字义相通的自证逻辑,更是中国经典文本实际存在状态的体现。对中国经典文本的另一种应有认知是,历史是内容,文学是方法之一,而且这些所谓的文学方法,包含有近代学科划分等影响下的阐释意味。对此,可以看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发生的时间:中国文学叙事衍生于历史叙事乃至记事。这里使用“衍生”一词,是对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方法部分重合的基本解释,也为明确历史叙事中包含有文学意味的非主观性。文字是历史叙事的载体之一,书面文本也是本文讨论历史叙事的立足点,在这一层面上,我们会看到历史叙事的方法与文学叙事的方法存在部分重合,但这种重合并不影响历史叙事方法的独立性。其一,中国早期文本中存在与历史叙事相对应的文学叙事系统,《诗经》中的叙事诗之外,我们仍强调更广泛的“诗具史笔”,而学界更倾向于将诗学纳入文学范畴,历史叙事则是另一种独立的存在。其二,以“散文”为形式的文本中,历史叙事的方法与文学叙事的方法在产生时间上具有明确的先后关系,一些原本属于历史叙事的方法,其后为文学所借鉴,乃至于再反向影响历史叙事的方法,都与“历史的方法”的独立性无关。其三,退一步讲,即使历史叙事的方法在文学叙事中完全适用,也不能构成历史叙事等同于文学叙事的充分条件,因为文学叙事的方法显然不能在历史叙事中完全适用。历史叙事文学意味的非主观性,主要指向其文学意味中的后代阐释与接受,可以简单表述为“我们认为它是文学的”或者“后来它变成文学的”,根源是文本认知差异和文学作品的影响。不能因为认知的差异而断然否定历史文本的真实性。此外,历史小说的接受等也会影响对历史文本真实性的判断。包括历史事件被文学化表达,包括文学作品对历史的演绎,也包括相类似事件带来的通感联想。(摘编自杨金波《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的“时间”界限》)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历史学家在历史叙事中融入文学叙事根本原因是史料的缺乏,因而历史学家只好发挥个人的想象以填补史料的空白。B. 如同历史记录难以全然排斥文学叙事,文学作品尽管属于虚构性产物,也或多或少具有真实、客观的历史叙事因素。C. 虚构的文学叙事中存在客观真实的历史叙事的痕迹,原因包括增强作品真实感,便于情节设计或人物塑造等方面。D. 历史叙事的方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学叙事,文学叙事的方法不能在历史叙事中完全适用。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以《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窦娥冤》为例,印证文学叙事尊重历史事实对其构思的重要性。B. 受近代学科划分等的影响,认为历史是内容,文学是方法之一,认为“叙事始于叙史”是中国经典文本实际存在状态的体现。C. 对于历史叙事中的文学意味做出“我们认为它是文学的”或者“后来它变成文学的”的判断,其原因是受历史小说的影响。D. 材料一和材料二阐述的中心论点不同,两者的侧重点也不同,对历史叙事中的真实性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的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 罗贯中《三国演义》写“赤壁之战”情节框架基本符合史实与故事内容大量虚构辩证统一,善于浓墨重彩地渲染战场气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逼真感受。B. 盖非记言也,乃代言也,如后世小说,剧本中之对话独白也。左氏设身处地,依傍性格身份,假之喉舌,想当然耳。(钱钟书评价《左传》中的“鉏麑之叹”)C. 在中国,历史叙事先于文学叙事,发达的史官文化造就了中国历史记述的独特存在形态,也决定了中国历史叙事以历史之真为核心的内涵基础。D. 《史记》中,张良是本身存在的人物,但是他遇到黄石老人这件事是司马迁虚构的,这是因为司马迁对张良这个人有他的思想倾向,他赞赏张良善于忍耐的性格。4. 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相同点?请简要说明。5. 史学家吕思勉说:“早期的历史内容总带有神话的性质,其后转为传奇和传说,至汉初,这类传奇和传说性质的材料仍不少,……今所传者,亦一则想象编造的故事也,断不容轻信为事实。”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诗人(英)毛姆我对名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有太多人都被一种强烈的冲动所困扰,就是想要亲近这个星球上的伟大人物,这每每让我不以为然。当别人提议,我可以见一见某些地位或成就高人一等之辈,这样的机会我总会寻觅得体的借口避开。所以当我的朋友迭戈·托雷表示可以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德·圣阿纳时,我婉拒了。但难得一次我的理由是真诚的:圣阿纳不但是个了不起的诗人,还是个被人们寄托了很多想象的人物,他的各种历险已经是传奇了,能在他的衰朽之年看一看这个人,会很有意思;但他年岁已经太大,这时候接见一个陌生人、外国人,对他来说只能是种烦扰。我第一次读这些诗时才二十三岁,当时迷恋得手不释卷;他的诗句中有种激情,有种英雄的孤傲和斑斓的生命力,一下让我神魂颠倒。因为那些掷地有声的诗句和绕梁不绝的韵律已经和我美好的青春记忆交缠在一起,所以一直到今天,我读起它们来还会心跳加速。我一向认为卡利斯托·德·圣阿纳在西班牙语读者中的声望是他应得的。当年每个年轻人都能随口吟诵他的诗句,而我的朋友会无休无止地跟我讨论他疯狂的举动、狂热的演说(诗人之外他也是个政治家)、锐利的妙语和他的恋人们。但这些都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卡利斯托先生一直隐居在他的家乡埃西哈,不屑和这个再没有什么能让他感兴趣的世界为伍。正是我说要去那里的时候,迭戈·托雷表示愿意替我引见。“他现在看上去怎么样?”我问。“神采不凡。”“你有他的照片吗?”“有就好了。他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他说他只想让后世见到他年轻时的样子。”我必须承认,这句话中所透露的虚荣让我觉得十分动人。我知道他年轻时极为俊美,当他意识到青春一去不返时,他创作了一首感人的十四行诗,从中你可以清楚读到曾经被如此爱慕的容颜终于逝去,他所领受的那阵刺痛是多么苦涩,多么冷酷。当我到达埃西哈的当晚,拿到那位大人物留给我的字条时,我是大为惊异的。他说,迭戈·托雷写信给他,提到了我的行程,如果我能在第二天上午十一点登门,会让他非常高兴。事已至此,除了第二天在指定时间造访,我好像也没有其他选择了。埃西哈也曾有过辉煌,很多白色的房子,石头大门上都有气势雄伟的纹章,因为此地虽僻远,但当年新世界的财富也曾源源涌来,那些勇闯美洲、满载而归的人都选择在此安度余生。卡利斯托先生就住在这样一栋房子里,拉了门铃之后我站在栏杆外,想到这宅邸的确配得上他,心里有些快意。这阔大的石门有种颓败的豪气,与张扬的诗人正相称。虽然我听见铃声穿透了屋子,但无人应答,我摇了第二次、第三次,终于,一个老妇来到了门口。“你要干吗?”她问。她的黑眼睛倒好看,但是情绪不佳,我猜她是在这里照顾老诗人的。我把名片递给她。“我跟你的主人有约。”她把大门打开,让我进去。她让我在那里等着,之后便丢下我上楼去了。这座建筑的各处比例都很大气,但油漆已经黯淡,地上的瓷砖多有碎裂,墙壁上还可见到多处灰泥大块大块地剥落。这里每样东西都散发着贫寒的气息,却看不出邋遢。院子中间有张桌子,两侧各放一张摇椅,桌上的报纸已经是半个月之前的了。柱廊之下,墙上挂着一些西班牙的绘画,颜色暗沉,画艺拙劣。有几个积灰的雕花立橱四下立着,上面有修补过的瓷质盘碟。我开始猜想在温暖的夏夜,坐在这里抽烟时,是怎样的梦幻充溢他的思绪。这个场景,再加上我朦胧勾勒的种种联想,和这位浪漫诗人的形象太过相称,我几乎要被这个地方的气魄压倒。这种高贵的贫苦笼罩着他,其美好不亚于他年轻时的不可一世。但现在有些局促起来。我点了一支烟。我是照着时间来的,不知老先生是叫什么给耽搁了。这种寂静让人有些不安。我听见有声响,心跳快了起来。我现在有些激动了,等到看见他走下楼梯时,我屏住了呼吸。他一只手里有我的名片。这是位个子很高的老人,非常瘦削,皮肤是旧象牙的颜色。花白的头发依然很茂密,而浓密的眉毛依然是乌黑的,这让他的黑眼珠里闪过的火焰更添了一分严峻的气势。以他的年纪,眼神里依然保有那样的光芒,真是让人赞叹。他的鼻子是鹰钩鼻,嘴唇抿得紧紧的。他不带笑意的眼神落在我的身上,冷静地审视着我。他的衣服从上到下是黑色的,一只手中拿着一只宽边帽。在他的仪态中有种自在和高贵。他完全是我希望的样子,我看着他,终于懂得他是如何深入人们的头脑,触动他们的心灵的。他身上没有一寸不像个诗人。他进了院子,缓缓向我走来。他的眼睛也绝对像是鹰的眼睛。这对我来说,似乎是个重大的时刻,因为他就站在那里。看着这个西班牙过往伟大诗人的继承者,我想到了华美的埃雷拉、怀旧和感人的路易斯修士、神秘主义者圣十字若望和艰涩难懂的路易·德·贡戈拉。他是这条悠长传统的最后一人,他踩着诗界先辈的足迹丝毫不用汗颜。我莫名地在心里唱起了卡利斯托先生最有名的情诗,轻柔而动人。我很不好意思。还好我之前准备了该如何跟他打招呼。“大师,我这样一个外国人能和您结识真是万分荣幸。”他犀利的眼神中突然有笑意摇动了一下,严厉的嘴唇也有那么一瞬间被微笑弯成弧线。“我不是诗人,先生,我是卖猪鬃刷子的。你弄错了,卡利斯托先生在隔壁。”我找错了地方。材料二:在我的一生中,为了自我提高而阅读了很多谈论小说的著作。总体说来,这些著作的作者一致认同,故事并不是小说中最重要的部分。事实上,在他们看来,故事是小说阅读过程中的一种障碍,读者的注意力在阅读故事时会被分散开,那些他们认为的小说中的重要因素便被忽视了。他们并不明白,实际上故事是小说家为了抓住读者的兴趣而扔出的一根救生绳索。在人类身上,听故事的欲望是根深蒂固的,正如对财富的欲望一样。如今,注重刻画人物而非讲述故事已成为小说的一种倾向。诚然,塑造人物是很重要的。只有小说中的人物受到渐渐熟悉他们的读者的同情之后,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才会得到读者的关心。然而,弱化人物之间发生的事件而倾尽全力塑造人物,只是小说的一种写法。另一种写法的存在同样是合理的,在这种写法中,小说家只是单纯地讲故事,它的故事合情合理而且有条有理,对人物的塑造却简单、粗略。——《毛姆读书随笔》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运用倒叙写了“我”第一次阅读诗人作品时情境,“手不释卷”“心跳加速”,表现了“我”对诗人的崇拜之情。B. 为了促成“我”和“诗人”的相见,迭戈·托雷给“诗人”写了一封信,并指定了第二天登门造访的时间。C. 文中写“埃西哈”,白色的房子、雄伟的纹章、曾经的财富和满载而归的人们,都在暗示此地曾经的不平凡。D. 听到“我”的介绍,“老诗人”“犀利的眼神中突然有笑意摇曳了一下”,说明他心里充满了对“我”的嘲笑。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塑造人物,通过朋友与“我”无休无止的讨论,表现了诗人才华横溢、神采不凡的特点。B. “不带笑意的眼神”“冷静的审视”等细节描写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写出了“我”心目中诗人桀骜冷峻的气质。C. “我”本来是去拜访一位神往已久“诗人”,却遇到一个“卖猪鬃刷子的”,文中有多处伏笔和暗示,使得这个出人意料的误会显得合乎情理。D. 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讲述“我”拜访诗人卡利斯托先生,却找错房子、认错人的经过,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小说情节曲折生动,语言幽默风趣,引人入胜。8. 文本一中,画线文字描写了诗人住所周围的环境和屋内的陈设,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 文本二中,毛姆谈到了小说的两种写法(重在塑造人物和重在讲述故事),你认为《诗人》这篇小说属于哪一种写法?请结合文本,简述理由。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天下不幸而无明君,使小人执其权,天下之忠臣义士莫不欲奋臂而击之。夫小人者,必先得于其君而自固于天下,是故法不可击。击之而不胜身死,其祸止于一身。击之而胜,君臣不相安,天下必亡。是以《春秋》之法,不待君命而诛其侧之恶人,谓之叛。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是也。世之君子,将有志于天下,欲扶其衰而救其危者,必先计其后而为可居之功,其济不济则命也,是故功成而天下安之。今夫小人,君不诛而吾诛之,则是侵君之权,而不可居之功也。夫既已侵君之权而能北面就人臣之位使君不吾疑者天下未尝有也国之有小人,犹人之有瘿①。人之瘿,必生于颈而附于咽,是以不可去。有贱丈夫者,不胜其忿而决去之,夫是以去疾而得死。汉之亡,由此之故也。自桓、灵之后,至于献帝,天下之权,归于内竖,贤人君子,进不容于朝,退不容于野,天下之怒,可谓极矣。当此之时,士大夫之论,以为天下之患独在宦官,惟宦官之务去也。然窦武、何进之徒击之不胜,止于身死,袁绍击之而胜,汉遂以亡。方其未去也,是累然者瘿而已矣。及其既去,则溃裂四出,而继之以死,何者?此侵君之权,而不可居之功也。且为人臣而不顾其君,捐其身于一决,以快天下之望,亦已危矣。故其成则为袁,败则为何、窦。然则忠臣义士,亦奚取于此哉?夫窦武、何进之亡,天下悲之,以为不幸。然亦幸而不成,使其成也,二子者将何以居之?故曰:以义正君,而无害于国,可谓大臣矣。(节选自苏轼《大臣论》)材料二:安石误国之罪,本不容诛,而安石无误国之心,天地可鉴。主意于误国而误国者,残贼之小人也,不待诛也。主意利国而误国者,执拗之君子也,尚可怜也。卓吾②曰:“公但知小人之能误国,不知君子之尤能误国也。小人误国尤可解救,若君子而误国,则未之何矣。何也?彼盖自以为君子而本心无愧也。故其胆益壮而志益决,孰能止之。”(节选自李贽《焚书》)【注】①瘿,瘤子。②李贽,号卓吾。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既已A侵君之权B而能北面C就人臣之位D使君E不吾疑者F天下G未尝有也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犹,指如同、好像,与《六国论》中“犹抱薪救火”的“犹”意思相同。B. 惟,指只要、只是,与《陈情表》中“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惟”意思不同。C. 捐,指舍弃、抛弃,与成语“细大不捐”中的“捐”意思相同。D. 决,指坚决,与《苏武传》中“与武决去”的“决”用法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按照《春秋》记事法,晋国赵鞅进入晋阳应被认定为叛乱,因为赵鞅不等待君主的命令而杀其身边的恶人。B. 强行替人割掉脖子上的瘤子可能导致人的死亡,大臣强行清君侧也会导致亡国,汉朝灭亡就是这个原因。C. 汉末宦官当道,君子进退两难,天下忿怒,士大夫们认为国家的灾难在于宦官,必须除去专权的宦官。D. 李贽认为王安石的误国是君子误国,本来就不应被诛杀,因为王安石没有误国之心,这是天地可证的。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亦幸而不成,使其成也,二子者将何以居之?(2)主意利国而误国者,执拗之君子也,尚可怜也。14. 李贽为何认为君子“尤能误国”?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小题。过胡山眉①吕留良谁传消息漏行春?一笑相迎岸幅巾。屋角梅疏深避俗,墙头山拥乱窥人。醉馀茶味交情永,梦里书声习气亲。准备芒鞋随拄杖,亿千峰子亿千身。[注]①胡山眉,湖州人,吕留良的朋友。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围绕“过”字,逐层展开,写了屋外相迎到屋内待客及山中陪伴游览的过程。B. 首联看似嗔怪不知是谁泄露行踪,实际上表达对主人胡山眉笑脸相迎的喜悦之意。C. 颈联一实一虚,奉酒添茶,实写殷勤款待,梦里仿佛听到读书声,虚写气味相投。D. 竹杖芒鞋,友人相伴,浓厚的游兴使诗人夸张地表示要在无数的山峰上留下足迹。16. 古诗写景状物,往往景中有人,物中有人。请结合颔联诗句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语文课上,杜老师讲,古代文人有时候描绘音乐会暗含讽刺之意,如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音乐之声就是为了讽刺秦王朝的奢靡。(2)班会上,班主任于老师引用《谏太宗十思疏》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学生学习要善始善终。(3)意境是我国古典诗文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也是鉴定一首诗好坏的重要因素,一些诗文常有这样一种意境:天地辽阔,一只小舟浮于水面。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快步行走是一种简单、方便的体育锻炼方式,它介于散步和跑步之间,不受年龄、性别、体力等方面的限制。步数多少并不完全决定运动效果,在与慢速行走 A ,每天快走约30分钟能够进一步降低罹患心脏病、癌症、痴呆症和死亡的风险。研究表明,①每天步行超过1万步并没有显示出额外的好处。②步数越多并不完全等同于健身效果越好。③如果想走路来健身锻炼,④那么除了步数以外,⑤行走时的运动强度也是衡量的重要标准。⑥比如起身倒杯水、丢个垃圾和日常活动中产生的步数,实际上都属于“无效步数”,⑦因为人们在进行这些活动时的行走速度即运动强度往往是不达标的。⑧若是按照这种不达标的强度进行锻炼,⑨就算每天走到一万步,⑩也不会获得很好的运动。但专家提醒,如果走路过多过快,超过了身体可承受的范围,则容易造成损伤,也并不能提升锻炼效果。所以人们应按照个人的年龄和身体情况,适当安排 B 。如对青少年来说,每天1万步是保证生长发育的基本活动量;对中老年人来说,每天最好不要超过1万步。在速度上,中青年人群适合以快速行走提高心率,从而达到消耗多余热量的效果;老年人群则适合采用中低速行走。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不知道“苍狗白云”这个词是谁发明的,他一定是一位心性敏感的倒霉蛋,他被人间的变幻与莫测弄晕了头,不知何去,不知何从。①就在某一天,当然是“八月”里的一天,他的“天眼”开了。②通过天上的云,他看到了苍天的表情,还有眼神。就在一炷香的工夫里,他理解了大地上的人生。③他看到了人生的短暂和不确定性,他看到了命运姣好的静,还有命运狰狞的动。④他一下子就“明白了”,由此获得了生命里的淡定与从容。当然了,乡下的孩子是简单的,乡下的孩子看天上的云,不是为了“悟道”,更不可能“悟道”。我们只是为了好玩,在看云的时候,我们其实在看露天电影,天空成了最大的屏幕,生命在屏幕上递嬗,演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和“云”就是这样神奇,难怪我们的先人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们:向大自然学习。我们观察大自然,研究大自然,其实都是学习。如果你的启蒙老师是大自然,你的一生都将幸运。20. 下列句子中的“他”与文中加点的“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一个人离开了集体,他就将一事无成。这是毋庸置疑的。B. 你们三个人一块儿去的,怎么就你们两个回来了?他呢?C. 最近事情太多,理不出个头绪,算了,先睡他一觉再说。D. 孟子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21. “他由此成了一个怀疑论者,或者说相对论者。”这句话在原文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22. 文中人称不断变化,第2段是“我们”,第3段是“你”。请简要分析“我们”和“你”在文中的作用。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家Ellen Langer曾做过一项研究,探索对出错的开放态度如何影响公众演讲焦虑。他们将参与实验者随机分成三组,让他们进行演讲:A组的参与者被告知“出错是糟糕的”;B组的参与者被告知“出错是难免的”;而C组的参与者被告知“演讲需要出一个错误,而且还可以出更多意外错误”。结果,C组的参与者在演讲中感到最不焦虑,他们组得到的观众评分最高。作为一个即将进入高三的学生,以上材料会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你的见闻感受,写一篇作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5届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友兰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 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1~5题答案】【答案】1. A 2. D3. C 4. 都认为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具有融合、交织的关系。材料一指出历史叙事中经常掺杂着文学叙事,而文学叙事中也有历史叙事的痕迹。材料二则认为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作为叙事方法,二者有部分重合的关系。5. ①历史著作中常有大量的文学叙事的影子,不好简单断定为真确的事实。②历史学家在历史叙事过程中经常会穿插自己的想象、虚构,在表达时常会用到多种文学手法。③历史叙事掺杂文学叙事,或出于弥补史料不足、力求叙事完整的考量,或受特定时代社会、文化的局限,或受政权阶级意识形态控制局限而有意为之。(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6~9题答案】【答案】6. C 7. D8. ①为诗人的出场造势:黯淡、破旧、简陋的环境,完全符合“我”对诗人的浪漫想象。②为结尾的突转埋下伏笔:桌上“半个月之前”的报纸,墙上“画艺拙劣”的绘画,这些其实是不符合诗人的特质的。9. 观点:《诗人》这篇小说重在讲述故事。理由:①小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开端:“我”拒绝见诗人;发展:“我”登门拜访诗人;高潮结局:“我”认错了诗人。②小说有意识地并较为充分地运用了讲述故事的技巧。结尾情节突转,结局出人意料,使得情节曲折有波澜;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安排了充分的伏笔,在结尾得到了强烈的呼应,使得结局虽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③小说对人物的塑造简单。虽题为《诗人》,但主人公“诗人”在小说中并没有出现,是隐蔽的,甚至是完全消失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10~14题答案】【答案】10 BDF11. D 12. D13. (1)然而这也幸亏不成功,假使他们取得成功,他们二人将怎样自处?(2)用心想要有利于国家却损害国家的人,是固执任性的君子,还是值得怜悯的。14. ①君子误国有迷惑性(难以发现)。②君子误国难以补救(很难阻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 A 16. ①景中有人:屋角有梅,墙头见山,环境之幽体现主人性情之雅。②物中有人:疏梅避俗,以花喻人,体现主人志趣高洁;乱山窥人,用拟人手法来烘托主人热情好客。(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题答案】【答案】 ①. 管弦呕哑 ②. 多于市人之言语 ③. 有善始者实繁 ④. 能克终者盖寡 ⑤. 玉鉴琼田三万顷 ⑥. 着我扁舟一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18~19题答案】【答案】18. A:步数相同的情况下 B: 行走锻炼的步数和速度(步数和速度)19. (1)第③句,“走路”修改为“通过走路” (2)第⑥句,“和”修改为“等”(3)第⑩句,“运动”后加“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20~22题答案】【答案】20. B 21. D22. ①使用“我们”可以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联系,表达我们应该观察大自然、研究大自然,向大自然学习的真挚情感。②使用“你”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仿佛是和读者直接对话,让读者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③在散文中使用“你”和“我们”可以增加与读者的互动和共情,使读者更容易沉浸在文本中,人称不断变化语言表达极为灵活。四、写作(60分)【23题答案】【答案】例文:以容错之心,拥抱成功之旅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是在不断探索、尝试,以期达到成功的彼岸。然而,成功之路并非坦途,往往布满了荆棘与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容错之心显得尤为重要,让我们在挫折与失败中不失勇气,继续前行。容错之心,是对错误的宽容与接纳。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失误与挫折。这些错误可能会让我们感到沮丧、失望,甚至想要放弃。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以一颗容错之心去面对这些错误,将它们视为成长的机会,那么我们就能够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不断进步。正如爱迪生发明电灯时经历了上千次的失败,但他从未放弃,用一颗容错之心,将每一次失败都视为向成功迈进的一步。乔布斯在开发iPhone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失败,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创新的执着和对错误的包容,最终推动了智能手机的革命;华为在5G技术的研发过程中面临无数的技术难题和挑战,他们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以一颗容错之心,不断试错、调整,最终取得了5G技术的领先地位。容错之心,也是对自己的信任与鼓励。在遭遇错误与失败时,我们往往会陷入自我怀疑与否定之中。这时,我们需要用容错之心来提醒自己: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这并不代表自己一无是处。相反,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潜力,鼓励自己从错误中站起来,继续前行。就像马云在创建阿里巴巴之初,也面临着无数的质疑和失败,但他始终坚信自己的商业理念,以容错之心对待每一次挫折,最终成就了电商帝国的辉煌。拥有容错之心,意味着我们能够以更加开放与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变化。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不断适应新环境、新情况,勇于尝试新事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犯错,可能会遭遇失败。然而,只要我们拥有一颗容错之心,就能够从容应对这些挑战与变化,从中汲取经验与智慧,不断推动自己向前发展特斯拉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创新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但公司始终保持着对创新的容错态度,敢于试错,最终引领了电动汽车行业的潮流。因此,作为一名高三生,也要以容错之心拥抱成功之旅,要以宽容与接纳的态度去面对错误与失败,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潜力,勇于尝试与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遭遇挫折与困难,但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的信念与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走向成功的彼岸。让我们以容错之心为伴,勇敢地在成功的道路上前行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