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
人教鄂教版●X一年级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金属》一课,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金属这一物质类别,了解金属的基本特性和用途。本课内容属于物质科学领域,是学生对物质世界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生动的语言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金属的基本认识,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物质性质和应用打下基础。 教材中首先介绍了金属的一般特性,如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光泽等,然后通过具体的金属实例(如铁、铜、铝等)展示金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最后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金属的特性,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但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尚浅,抽象思维能力有限。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尤其是对日常生活中常见但又不太深入了解的物质如金属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注重直观性、趣味性和实践性,通过丰富的感官体验和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对金属的基本认识。 同时,学生之间的差异也应得到充分考虑,通过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等方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
核心素养分析
1. 科学观念:学生能够识别并列举出几种常见的金属,理解金属的基本特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光泽)。 2.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比较和分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会从现象中发现规律。 3. 探究实践:通过简单的实验活动,如用磁铁吸引金属、加热金属观察变化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4. 态度责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以及爱护实验器材、保持环境整洁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认识金属的基本特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活动理解金属的导电性和导热性,以及如何区分金属与非金属。
教具准备
实物材料:铁钉、铜丝、铝片、磁铁、电池、小灯泡、热水、冰块、塑料棒、玻璃片等。 实验器材:加热装置(如酒精灯,需教师操作)、温度计、绝缘手套。 多媒体资源:金属特性及应用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生活动材料:实验记录表、彩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组包含金属和非金属物品的图片,提问:“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是金属吗?为什么你认为它们是金属?” 简短介绍金属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观察图片,尝试区分金属与非金属,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分享生活中的金属物品及其用途。 通过直观感知和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金属,激发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金属的识别 展示铁钉、铜丝、铝片等金属样品,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外观特征。 提问:“这些金属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活动二:磁铁吸引金属 演示用磁铁吸引铁钉,提问:“磁铁还能吸引哪些金属?”分发磁铁和金属样品让学生尝试。 活动三:金属的导电性 简要介绍电路原理,演示用电池、小灯泡和铜丝构成简单电路,观察灯泡发光。 提问:“如果换成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灯泡还会亮吗?” 活动四:金属的导热性 安全演示:用加热装置加热金属片的一端,用温度计测量另一端温度变化。 提问:“金属为什么能快速传递热量?” 活动五:金属的延展性 演示将铜丝弯曲、拉伸,展示其延展性。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金属也能像这样被改变形状而不破裂?” 活动六:金属与非金属的比较 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金属特性,提问:“金属与非金属有哪些不同?” 提供塑料棒、玻璃片等非金属材料,让学生对比观察。 观察金属样品,小组讨论并记录金属的共同特征,如光泽、硬度等。 实验并记录哪些金属能被磁铁吸引,哪些不能。 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原因。 分组实验,尝试用不同材料(包括金属和非金属)连接电路,记录结果。 讨论金属导电性的原因。 观察实验,讨论金属导热性的表现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锅具)。 小组设计一个简单的导热实验方案(教师指导下进行)。 尝试用铝片或铁丝进行弯曲、拉伸操作,感受金属的延展性。 分享生活中利用金属延展性的例子。 对比金属与非金属材料,填写对比表格。- 小组讨论并总结金属与非金属的主要区别。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初步归纳金属特征。 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金属磁性差异,加深对金属特性的理解。 通过动手实验,探究金属的导电性,增强实验操作技能。 通过观察与讨论,理解金属的导热性,注意安全操作。 通过实践操作,直观体验金属的延展性,增强动手能力。 通过对比学习,巩固金属特性,提高分类能力。
三、课堂练习 1. 下列物品中,哪个是由金属制成的?( ) A. 木桌 B. 铁锅C. 玻璃杯 答案:B 2. 下列哪种特性是金属独有的?( ) A. 导电性 B. 透明性 C. 易碎性 答案:A 3. 用磁铁不能吸引的金属是( )。 A. 铁 B. 铜 C. 镍 答案:B 独立完成选择题,小组内交流答案及理由。 通过练习,检验学生对金属特性的掌握情况,促进知识巩固。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学习的金属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金属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回顾学习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提出疑问或进一步探究的想法。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激发持续探索的兴趣。
板书设计
《金属》 一、金属的特性: 光泽 硬度 磁性(部分金属) 导电性 导热性 延展性 二、金属的应用: 厨具(导热性) 电线(导电性) 建筑(硬度、延展性) 三、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 导电性 磁性 硬度与延展性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直观、有趣的实验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了对金属特性的初步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能力强,但在金属导电性和导热性的理解上,部分学生仍显得较为抽象,需要更多具体的实例和更深入的讨论来加深理解。 未来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优化实验设计,增加更多互动性强的环节,如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创新能力。同时,加强对金属与非金属对比学习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更清晰的分类观念。此外,注重安全教育,确保所有实验活动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