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科学--地理知识点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中考科学--地理知识点 (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讲:地球
地球概况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假想(古代天圆地方)→推测(地球是球体)→验证(麦哲伦环球航行)→确定(现代卫星照片)。
形状: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
大小:两极方向的半径约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 4万 千米。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结构: 从外到内可分为 地壳 、 地幔 、 地核 三部分。
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
地壳运动
地壳变动的表现(地球内部力量)
火山:地幔的软流层是火山岩浆的来源。火山是 地壳运动 的表现形式之一。
地震:地壳岩石在 地球内力 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地震 与 火山 是剧烈的地壳变动。
火山
火山组成: 一般由 火山口、火山锥、岩浆 三部分组成。
火山喷发物:有气态的(水蒸气、二氧化硫等),也有液态(熔岩流)和固态(火山灰、火 山尘、火山弹等)的
火山的类型:死火山、活火山(富士山火山)、休眠火山。
分布:主要集中在 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
地震
世界地震分布与火山相似,主要集中在 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频次:世界各地每年发生的地震多达500万余次.这些地震绝大部分都是极其轻微的,只有借助灵敏的地震仪才能测知。而可能造成极大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不到20次。
地震的防范
发生地震时,要冷静不慌乱,迅速地选择正确的逃生方法。
在教室等人多的地方:如果时间许可,要有序地快速撤离,以免因慌乱发生挤压、踩踏事故;如果时间不允许,要就地躲避。
底楼:应该迅速跑到室外,到开阔的地带避险(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大约需要10秒钟)。
高楼: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能乘坐电梯逃生。来不及逃离时,可根据所在的位置迅速作出判断,采用最有效的方法避震和自救。例如,伏而待定,就近选择墙角或坚固的桌子、排椅旁蹲下后闭眼,将书包或提包放在头顶等。
室外:远离玻璃幕墙、楼房、电线杆、广告牌、高压线等。
海陆变迁
“大陆漂移说”: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依据 大西洋 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大陆漂移的证据提出。
“海底扩张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提出“海底扩张说”,认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岩石圈可划分为六大板块,即 亚欧 板块、 非洲 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 软流层 上,相互不断发生 碰撞 和 张裂 。板块的 碰撞和张裂 是引起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的最主要原因,引起地壳运动的巨大能量来源于 地球内部 。
内力作用
概念:内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内部的巨大能量所引起的地质作用。
对地形的影响:地壳总体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板块 张裂 形成大洋或裂谷(如大西洋、东非大裂谷);板块 碰撞挤压 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岛(夏威夷)等
外力作用
概念:主要是由太阳能引起的,如气温变化、流水、风力和生物等,表现为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对地形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其结果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因素 流水的侵蚀 流水的溶蚀 流水的堆积 风力的侵蚀 风力的堆积 人和生物的改变
地形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溶洞的地貌 长江三角洲 风蚀蘑菇 沙丘的形成 修建水库、围海造田
图貌
泥石流
泥石流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山区(特别是 陡峭 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 大 ,冲刷力强。
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 松散碎屑物 ,容易被水流冲刷。
有 暴雨 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
泥石流的特点
突发性、历时短。
经常与山体滑坡和崩塌相伴发生,破坏力巨大。
泥石流的预防:良好的植被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泥石流发生时的逃生
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
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 山坡 上面逃生。千万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如下图AD正确的逃生)
地球自转
周期:约为 24 小时(1天)。
方向: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 逆 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 顺 时针方向,简称“南顺北逆”)。
绕转中心: 地轴 (人类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
地理意义: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产生时差。
晨昏线(圈):指 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 。晨线上太阳正在升起,昏线上太阳正在落下。
地球公转
概况:指地球绕太阳的运动,方向是 自西向东 ,周期是 365.25 日。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方向不变,地轴的北端总是指向 北极星 附近。
公历:以地球 公转 运动为依据编制的。二十四节气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为依据划分的,属于公历成分,其在公历中的位置是 固定 的。
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指太阳光和地面之间的交角。
正午太阳高度:在一日内,当太阳位于正南或正北方向时,太阳光和地面交角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在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不同而不同。
在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
概念:有的地方正午会受到太阳光垂直照射,简称直射。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叫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即太阳直射点最北只能到达 北回归线 ,最南只能到达 南回归线 。
昼夜长短的变化(如下图是北纬40°的昼夜情况)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北半球 昼夜等长 昼长夜短 北极圈及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昼夜等长 昼短夜长 北极圈及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南半球 昼短夜长 南极圈及以南出现极夜现象 昼长夜短 南极圈及以南出现极昼现象
赤道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和区别
天气:指 短 时间内近地面的 气压 、湿度、 气温 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气候: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 平均 状况和 极端 状况
天气和气候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天气是指 短时间 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 长时间 的天气特征。
降水
降水的形成条件
空气的湿度要足够大,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汽就越丰富,成云、降水的可能性也越大;
气温降低,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也会随之降低;
空气中有微小的灰尘颗粒上使水汽附着形成细小的水珠;
水珠和冰晶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水汽的增多逐渐增大。
降水:包括 降雨 、 降雪 、 冰雹 等,最常见的降水是降雨。
降雨量:表示一定时间内地面积水的深度,度量单位——毫米:测量仪器——雨量筒。
气候
影响气候的因素: 纬度位置 、 海陆性质 、 地形 和季风等。
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夏季风:风从 海洋 吹向 陆地 。
冬季风:风从 陆地 吹向 海洋 。
天气系统
高压系统:天气晴朗。
低压系统:阴雨天气。
冷、暖锋面系统
冷锋:冷空气向暖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常带来降雨、大风、降温天气。
暖锋:暖空气向冷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常带来降雨、升温天气。
岩石和土壤
三大类岩石的比较
类型 形成 特点 常见岩石
岩浆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冷却凝固而成 有矿物品体颗粒和气孔,或柱状结构 花岗岩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
玄武岩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碎屑物质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成 有层状结构特征或化石 石灰岩、砂岩、页 岩、砾岩
变质岩 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受岩浆活动、地壳运动等影响,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的新岩石 片状结构 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
土壤
不同类型土壤的质地如下表所示。
土壤类型 土壤质地
砂土类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
黏土类土壤 黏粒、粉砂粒多,土壤颗粒较细
壤土类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质地较均匀
壤土类土壤是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
经线和纬线
经线 纬线
定义 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赤道的弧线 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形状 半圆 圆(南北极点除外)
长度 所有经线等长 由赤道向两级逐渐变短,两级为一个点
指示方向 ___南北____方向 ___东西____方向
经纬度的划分 本初子午线为 0°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为___180°____ 赤道为0°纬线,向北、向南各分为____90°___
经纬度的度数的变化规律 东经向东度数逐渐增大,西经向西度数逐渐增大 北纬向北度数逐渐增大,南纬向南度数逐渐增大
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 20°W 、 160°E 。
南北球和北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 。
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0~30° 30°~60° 60°~90°
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比例尺有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三种表现形式。
一般大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 小 ,描述的内容比较 详细 。
方向: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一般定向法。
图例与注记
第二讲:星空宇宙
月球的基本概况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 天然卫星 ,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 1/49,质量约为地球的 1/81。
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所看到的月球是太阳照亮的月面。月球是一个没有 大气 ,没有 水 ,也没有生命的荒凉世界。月球的典型地貌是 环形山 ,主要是由外来星体撞击或火山爆发形成的。月球上亮的部分是 高低 ,称为 月陆 ;月球上暗的部分是 盆地或平原 ,称为 月海 。月球上昼夜温差 很大 。
月球自转和公转
月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 自西向东 ,且周期均为 27.3 天,因为周期相等,所有月球总是固定的面朝向地球。
月相:月球各种 圆缺 形态的变化,月相变化的周期叫一个 朔望月 ,这一周期平均为 29.5天 。
月相变化的原因
月球本身 不发光 ,反射太阳光。
月球绕地球运动,使 地球、月球、太阳 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
关于古诗的描述与对应的月相问题
依据: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的西边天空西面亮)
新月与太阳同升同落(始终不可见);
上弦月中午升起午夜下落(上半夜可见);
黄昏升起黎明下落(整夜可见);
下弦月午夜升起中午下落(下半夜可见)。
一般古诗需要判断月相的升降和时间,
例如,月落乌啼霜满天,……,夜半钟声到客船。描述的是上弦月;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描述的是下弦月。
日食和月食
日食
概念:指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
发生时间:日食发生在农历 初一 。
类型: 日全食 、 日环食 和 日偏食 三种类型。
日偏食: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月球遮住了太阳的一部分。
日环食:月球只遮住了太阳的中心部分、在太阳周围还露出一圈日面。
日全食:太阳完全被遮住时,出现日全食。
月食
概念:月面部分或全部变暗的现象,时间可长达一个多小时。
发生时间:月食发生在农历 十五 、十六 。
类型:有 月全食 和 月偏食 两种类型。
月全食:指月球全部进入地球影子而变暗的现象。
月偏食:指月球部分进入地球影子而变暗的现象。
日食月食的变化规律:日食日亏于西,后圆于东;月食是先亏于东,后圆于西。
太阳的概况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 恒星 ,直径约为 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为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高达 1500万摄氏度。
太阳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和发热的 气体球 ,主要成分是氢气和氦气,其外部大气由内向外可分成三层:光球层、 色球 层和日冕层。我们平时肉眼看到的是光球层。
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的类型:太阳 黑子 、 耀斑 、日珥和太阳风。
太阳黑子产生于 光球 层,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太阳 黑子 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 和 日珥 发生于色球层; 太阳风 发生于日冕层。
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太阳活动会影响气候和人类健康;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衰减或中断;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产生极光等。
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太阳是地球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主要来源,太阳与地球上的生物息息相关。
太阳系
太阳系的构成:太阳、 行星 及其卫星以及许许多多太阳系小天体。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是太阳系中体积和质量最大的天体。
各行星距日由近及远的顺序:为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其中小行星带在 火星 和 木星 之间。
八大行星的特征:水星,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金星,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地球,有生命的行星;火星,人类正在探测的行星;木星,有大红斑,体积最大的行星;土星,有美丽的光环;天王星,“躺着”的行星;海王星,笔尖上的行星。
行星的卫星: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地球有唯一的一个天然卫星,土星和木星都有多个(教材给出木星较多,但最新天文数据土星更多);天王星、海王星相对土星、木星少很多。
八大行星的分类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彗星:由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组成。著名的哈雷彗星绕日公转周期约为 76 年。
流星现象:指太阳系中的一些固体小块(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燃烧发光而划亮夜空的现象。那些没有烧尽的流星体降落到地球表面,叫做 陨星 。主要由岩石构成的陨星叫 陨石 ,由铁质构成的陨星叫 陨铁 。
恒星:本身发光发热的星体,夜晚人们看到的绝大多数星星就是恒星;
星图和星座:
星图,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星座:国际上把星空分为88星座,常见的星座有大熊星座(由北斗七星组成)
、小熊星座(有北极星)等。
方位与季节的判断:
北极星总是在地球的北极上空,在夜晚的星空中,只要找到北斗七星,而后用一条假想的直线将斗口一侧的两颗星连起来,再将直线沿着斗口方向延长5倍.直线指向处的一颗星就是北极星,所以可以根据北极星判断方位;
北斗七星的位置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具有规律,可以根据北斗七星的位置判断季节,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银河系
概念:由众多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的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
形态:从侧视图看,银河系像个 中间厚 、 四周薄 的铁饼;从俯视图看,银河系又像一个大 漩涡 。
银河系与太阳: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几千亿颗。银河系的直径约 10万光年,太阳与银河系的中心相距约3.3万光年。
光年:计量天体间距离的单位。1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一年的距离,约为94 607亿千米。
宇宙
宇宙的构成:宇宙是由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宇宙是无边的、不断膨胀的。
大爆炸宇宙学说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研究周围的自然界。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通过对星系光谱的研究(河外星系的 谱线红移 ),发现星系运动的特点:
所有的星系都在 远离 我们;
星系离我们越远,它的退行速度 越快 ;
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星系的远离表明宇宙在不断的膨胀,且没有中心的膨胀。
宇宙的起源: 热大爆炸 宇宙学说认为,大约在137 亿年前,我们的宇宙被压缩在一个极小、极热又有极大密度的火球内,宇宙就是在这个火球爆炸中诞生,爆炸引起宇宙不断膨胀变大,至今仍未停止,并还将持续下去。按照热大爆炸学说,现今所有的天体都是大爆炸后形成的,且星系距离越远,对应的运动速度越快。 微波背景辐射 为宇宙起源于热大爆炸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恒星的演化过程
地球的演化、生命的诞生
地球在形成之初是一个由岩浆构成的炽热的球。随着地球温度的不断下降,逐渐形成固态的地壳、原始大气、原始海洋。在38 亿年前到大约 20亿年前,最原始的生命体在原始海洋中诞生。人们通过模拟、实验和推测等研究方法,提出各种假说来解释生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