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节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相互转化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 概念:在 、 , ,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对此概念的理解应注意:① 应强调“一定温度”“ ”这两个条件,因为改变 和 的量,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相互转化。② 注意物质的对应性,如一定条件下的NaCl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 ,但还能再溶解一定量的其他物质。③ 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无必然联系。 (2)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注:Ca(OH)2在调节温度的方法上是例外。2. 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用“一定”或“不一定”填空)(1) 对于不同溶质来说,浓溶液 是饱和溶液,稀溶液 是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 是稀溶液。 (2)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3) 同一温度下,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1. 能证明某KCl溶液在20 ℃时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的方法是 ( )A. 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结果溶液变稀B. 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KCl晶体,晶体不再溶解C. 取少量该溶液升温,无KCl晶体析出D. 取少量该溶液,降温至10 ℃时,有KCl晶体析出2. (2024·青岛一模)溶液对于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人类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其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B. 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比较快C. 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D. 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3. 使一种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最可靠的方法是 ( )A. 添加同种溶质 B. 升高温度C. 降低温度 D. 倒出溶剂4. 对一定温度下,100 g的硝酸钾饱和溶液表述正确的是 ( )A. 若加入10 g的水,硝酸钾的溶解能力增大B. 若加入10 g硝酸钾晶体,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C. 若把该溶液倒出50 g,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一半D. 若蒸发溶剂,析出晶体后的剩余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5. 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 10 g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再加入 10 mL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B. 加入固体前可能是饱和溶液C. 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D. 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6. (2023·临沂期末)向盛有等质量水的甲、乙、丙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0 g、20 g、20 g蔗糖固体,充分搅拌后静置,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采用升温的方法使乙烧杯中剩余的固体溶解B. 甲、丙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C. 乙、丙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D. 蔗糖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7. 实验小组同学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硝酸钾的固体溶解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实验序号 1 2 3 4水的质量/g 100 100 100 100加入硝酸钾的质量/g 80 100 120 140溶液质量/g 180 200 210 M请根据数据进行分析:(1) 实验2所得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是 。 (2) 现将实验2中的溶液稀释成10%的硝酸钾溶液,需要加水的质量为 g。 (3) 实验2中硝酸钾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4) 实验4中M的数值是 。 第2课时 结晶方法及其应用 粗盐的初步提纯1. 结晶:从 的过程称为结晶。 2. 结晶的方法通常有两种:(1) :将溶液加热蒸发,使溶液饱和后,继续蒸发掉溶剂,溶质以晶体形式析出。(一般适用于溶解能力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态物质,如 ) (2) :(也称“ ”)先配制好热的饱和溶液,然后冷却得到晶体。(适用于溶解能力随温度降低迅速减小的物质,如 ) 3. 结晶的应用(1) 盐场用海水晒盐,就是把海水引入海滩,借助 使水分蒸发,从而得到食盐晶体。此法属于 结晶。 (2) 工业上许多化工原料和产品的生产常用 的方法,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 4. 粗盐的初步提纯(1) 操作步骤是 、 、 。该实验中多次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分别是 。 (2) 如果过滤后滤液仍浑浊,那么其原因可能有 。 (3) 蒸发的方法如下:① 蒸发皿中的液体量不宜超过蒸发皿容积的 。 ② 加热时,应不断用 溶液,防止因液体局部温度过高造成 。 ③ 加热到蒸发皿中出现 ,停止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利用余热将溶液蒸干。 ④ 热的蒸发皿应用 夹持,小心地放在 。 (4) 本实验提取得到的精盐是否是纯净物 ,你判断的依据是 。 1. 在一定条件下,一容器内含有三种微观粒子,一种是阳离子,一种是阴离子,还有一种是分子,且三种微观粒子处于自由运动的状态。当改变条件后,容器内的部分阳离子和部分阴离子便处于不能自由运动的状态,这个过程属于 ( )A. 结晶 B. 蒸馏 C. 溶解 D. 过滤第2题2. 将盛有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的小烧杯放在盛水的大烧杯中,欲使硝酸钾溶液中析出晶体,可向大烧杯中加入足量的固体物质是 ( )A. 硝酸铵 B. 食盐C. 氢氧化钠 D. 蔗糖3. 溶液结晶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温度一定降低 B. 浓度一定减小C. 溶质一定减少 D. 溶剂一定减少4. 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一定量的沸水中能溶解较多的硝酸钾固体B. 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温,会有硝酸钾晶体析出C. 硝酸钾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称为结晶D. 析出晶体后的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5. 下列物质可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将它们分离开的是 ( )A. 酒精和水 B. 氯化钠和二氧化锰C. 氯化钠和硝酸钾 D. 铁粉和铜粉6. 小金同学在t ℃下用某固体溶质的溶液做恒温蒸发结晶实验,如图所示:(1) 以上四个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 (2) 溶液甲、乙、丙与丁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 (3) 该固体溶质在t ℃时10 g水中最多能溶解 g。 7. 小文做粗盐(含难溶性杂质)提纯的实验并计算精盐产率,如图是部分操作示意图,请回答:(1) 操作②过滤后,溶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 (写一条即可)。 (2) 操作③中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 (3) 图示中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填序号)。 (4) 操作①溶解过程中有部分液体溅出,会使所得精盐的产率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第3节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相互转化1. (1) 一定温度下 一定量的溶剂里 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① 一定量的溶剂 温度 溶剂 ② NaCl (2) ① 溶剂 升温 ② 同种溶质 溶剂 2. (1) 不一定 不一定 不一定 不一定 (2) 不一定 (3) 一定1. B 2. C 3. A 4. D 5. A 6. A7. (1) 50% (2) 800 (3) 不饱和 (4) 210解析:(1) 由表中数据知,实验2中加入的硝酸钾全部溶解,则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为×100%=50%。(2) 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可知,10%的硝酸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仍为100 g,则需要加水的质量为-200 g=800 g。(3) 根据实验3的数据可知,实验3中有10 g硝酸钾未溶解,即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110 g硝酸钾,故实验2中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4) 同理可知实验4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也是210 g。第2课时 结晶方法及其应用 粗盐的初步提纯1. 溶液中析出晶体 2. (1) 蒸发结晶 氯化钠 (2) 降温结晶 冷却热饱和溶液 硝酸钾 3. (1) 日光和风力 蒸发 (2) 冷却热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 4. (1) 称量与溶解 过滤 蒸发 粗盐溶解时起搅拌、增大粗盐溶解速率的作用;过滤时起引流的作用;蒸发时起搅拌、加快滤液的蒸发速率的作用,使滤液受热均匀,防止滤液因局部温度过高而造成液滴飞溅;转移精盐时用作转移精盐的工具(合理答案均可) (2) 滤纸破损;漏斗里液体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合理答案均可) (3) ① ② 玻璃棒搅拌 液滴飞溅 ③ 较多(量)固体时 ④ 坩埚钳 陶土网上 (4) 不是 可能还含有可溶性杂质等,因为过滤只能除去不溶性杂质1. A 2. A 3. C 4. D 5. B 6. (1) 丙、丁 (2) 丙=丁>乙>甲 (3) 3 7. (1) 滤纸破损(合理答案均可) (2) 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体局部温度过高而造成液滴飞溅,同时能增大蒸发速率 (3) ④①②③ (4) 偏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