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物质的溶解性 导学案 (含答案)2024-2025学年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4 物质的溶解性 导学案 (含答案)2024-2025学年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4节 物质的溶解性
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 物质的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质)            的能力即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
2.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 内因:       、       ;如食用油    于水,却    于汽油等有机溶剂。
(2) 外因:    。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性随温度升高而    ,如      ;少数固体物质溶解性随温度升高而    ,如    。
注: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    (填“有关”或“无关”)。
3. 物质的溶解性和物质溶解的速率的区别
物质的溶解性是一种物质溶解在某种溶剂中的    ,有强、弱之分;物质溶解的速率是一种物质溶解在某种溶剂中的    ,有快、慢之分。
4.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除了与气体和水的性质有关之外,还与    和    有关。
当温度不变时,随着压强的增大,气体的溶解性    。
当压强不变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性    。
1. 下列关于溶解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碘易溶于水
B. 酒精与水能以任意比例互溶
C. 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
D. 物质的溶解能力主要取决于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2. (2024·成都)将某瓶碳酸饮料拧开,倒入装有冰块的杯中,如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第2题
A. 拧开瓶盖后,二氧化碳溶解度变大
B. 产生气泡的原因是饮料与冰发生化学反应
C. 冒泡刚结束时,饮料仍然是二氧化碳的饱和溶液
D. 图中现象能说明二氧化碳溶解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
第3题
3. 溶解性影响因素探究。按图所示进行实验。
(1) 实验中振荡的目的是             。
(2) B中观察到固体不再减少,此时溶液为    (填“饱和”或“不饱和”)状态。
(3) 图中实验可得出结论:物质的溶解性与        有关。
第2课时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1. 人们常用    来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性强弱。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    ,该物质在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中达到    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单位是g)。溶解度概念四大要素:    、    、    、    。溶解度表示符号:    ,单位:    。
2. 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
比较项目 溶解度 溶质质量分数
表示意义
溶液状态
计算公式
互相转换
3. 溶解度与溶解性
溶解度S(20 ℃) S≥10 g 1 g≤S<10 g 0.01 g≤S<1 g S<0.01 g
溶解性
4. 同一种物质在水(或其他溶剂)中的溶解度随     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物质的     来表示。
(1) 绘制时:以    为横坐标,以物质的    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先标出不同温度下       ,再用             ,即为该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2) 溶解度曲线上点的意义:
①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                。依据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    溶液。
② 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 。
③ 溶解度曲线下方区域中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    状态。
(3)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获取的信息:
① 可以推测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
② 可以发现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如硝酸钾等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    等物质的溶解度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氯化钠的溶解度        。
③ 可以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
④ 可以判断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液饱和与否。
⑤ 可以寻求物质提纯的方法等。如:KNO3溶液中混有少量NaCl,提纯KNO3的方法是    。
1. “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9 g。”对于这句话的含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100 g水溶解35.9 g氯化钠能配成饱和溶液
B. 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35.9∶100∶135.9
C. 20 ℃时,把135.9 g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干,可得到35.9 g氯化钠
D. 20 ℃时,100 g氯化钠饱和溶液里含有35.9 g氯化钠
2. 20 ℃时蔗糖在水中的溶解度为204 g,则蔗糖属于 (  )
A. 易溶物质 B. 可溶物质 C. 微溶物质 D. 难溶物质
3. 木块在硝酸钾溶液中排开液体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第3题
A. 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 实验过程中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C. 实验过程中 KNO3溶液的密度保持不变
D. 25 ℃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4. 如图为KNO3和NaCl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第4题
① 0 ℃时,溶解度:KNO3>NaCl
② t1 ℃时,KNO3和NaCl的溶解度相等
③ 温度由0 ℃升至t1 ℃时,NaCl的溶解度逐渐减小
④ t2 ℃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KNO3>NaCl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第5题
5. 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S)、饱和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w)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M点表示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同
B. 20 ℃时,饱和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1.6%
C. 20 ℃时,100 g 15.8%的KNO3溶液蒸发掉30 g水变为饱和溶液
D. 将N点的NaCl溶液降温至40 ℃,N点转化为P点
6. 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第6题
(1) T3 ℃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2) 甲和丙溶解度相同时,对应的温度是    。
(3) 图中表示甲的不饱和溶液的点是    。
(4) 图中与气体溶解度变化规律相似的曲线是 。
(5) T1 ℃时,将50 g甲放入100 g水里,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6) 若乙中混有少量甲,要得到纯净的乙,常用的提纯方法是    。
第4节 物质的溶解性
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 溶解在某种溶剂中 2. (1) 溶质的种类、性质 溶剂的种类、性质 难溶 易溶 (2) 温度 升高 硝酸钾、氯化钠(合理答案均可) 降低 氢氧化钙 无关 3. 能力 速率 4. 温度 压强 变强 变弱
1. A
2. C 解析:拧开瓶盖后,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A说法错误;产生气泡是因为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B说法错误;将碳酸饮料倒入装有冰块的杯中,温度降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二氧化碳逸出后的溶液仍为饱和溶液,C说法正确;该实验没有对比实验,无法说明二氧化碳溶解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D说法错误。
3. (1) 使碘溶解得更快、更充分 (2) 饱和 (3) 溶剂的种类、性质
第2课时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1. 溶解度 一定温度下 100 饱和 温度 标准(或100 g溶剂) 状态(或饱和状态) 溶质质量 S g 2. 溶解性强弱 浓度大小 饱和 不确定 S=×100 g w质=×100% 饱和溶液中w质=×100% 3.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4. 温度 溶解度曲线 (1) 温度 溶解度 相应溶解度的点 光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 (2) ① 某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 饱和 ② 某温度下物质溶解度相等 ③ 不饱和 (3) ② 增大 氢氧化钙 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或随温度升高缓慢增大) ⑤ 降温结晶
1. C 2. A 3. A 4. B 5. D 6. (1) 甲>乙=丙 (2) T2 ℃ (3) D (4) 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5) 125 (6) 蒸发结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