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中和反应 导学案 (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 中和反应 导学案 (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3节 中和反应
第1课时 酸碱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1. 据教材“实验探究”的实验内容填空。
(1)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呈    ,向此溶液中逐滴滴加盐酸(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至溶液刚好变成无色时,溶液由    性变为    性,pH的变化是    ,溶液的温度    。
(2) 取实验(1)所得的少量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另取一根胶头滴管,向试管中加入1滴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又呈    色,证明实验(1)中氢氧化钠和盐酸均无    ,氢氧化钠和盐酸    反应。
(3) 用玻璃棒蘸取实验(1)所得的溶液,加热至蒸干,玻璃棒上有      。
(4) 上述实验说明:氢氧化钠    盐酸反应,生成    和    ,同时    热量。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不仅与生成物有关,还与反应物是否有    有关。当滴入的盐酸量较少时,溶液中氢氧化钠有剩余,溶液呈    性;当滴入的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    性;当滴入的盐酸过量时,盐酸有剩余,溶液呈    性。
2. 中和反应
(1) 酸与碱作用生成    的反应称为中和反应。其表达式为 。
(2) 反应的微观实质是酸解离生成的氢离子(H+)和碱解离生成的      结合生成    。
(3) 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但复分解反应    是中和反应。
(4) 中和反应的应用。如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含硝酸):           ;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症:            ;用氨水(NH3·H2O)中和含硫酸的废水:            。
1. 烧杯中盛有含石蕊的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烧杯中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是 (  )
A. 紫—红—蓝 B. 蓝—紫—红 C. 蓝—红—紫 D. 紫—蓝—红
2. 家庭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如表所示。夏天我们被蚊虫叮咬后,蚊虫会在人的皮肤内分泌蚁酸(一种酸),从而使皮肤肿痛。要减轻痛痒,可在叮咬处涂抹的物质是 (  )
物 质 食醋 酱油 食盐水 肥皂水
pH 2~3 4~5 7 9~10
A. 食醋 B. 酱油 C. 肥皂水 D. 食盐水
3. 实验小组用传感器探究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
B. 30 s时,溶液中溶质为HCl和NaCl
C. 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滴入稀NaOH溶液中
D. 从20 s到40 s,溶液的温度升高、pH增大
4. 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用方法可行的是 (  )
选 项 物 质 杂 质 除杂方法
A N2 O2 通过足量水
B NaCl固体 Mg(OH)2 加足量的稀盐酸,蒸发结晶
C CO2 CO 通过足量氢氧化钾溶液,干燥
D CuSO4溶液 H2SO4 加过量Cu(OH)2,过滤
5. 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第5题
(1) 向盛有一定量稀盐酸的密闭隔热容器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利用数字传感器测出反应时间与溶液温度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① 甲同学得出结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放热。乙同学不同意他的观点,乙同学的理由是               。
② 丙同学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无明显现象,于是三名同学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作出猜想。
猜想一:NaCl;猜想二:NaCl和NaOH;猜想三:        。
③ 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猜想    一定不正确。
④ 为了验证其余猜想,丙同学进行如表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另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锌粒            猜想三正确
(2) 丁同学在试管中加入约1 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边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硝酸,边不断振荡试管,至溶液颜色           为止,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硝酸恰好完全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 结合上述实验,中和反应的实质是                  。
第2课时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宏观条件:反应物是否具有相应性质;生成物中有    、    或    ,三者至少有其一。
2. 复分解反应的微观本质:离子之间相互结合,形成难电离的物质,如    、    、    ,使得溶液中离子的种类和数目减少。
3. 初中阶段常见的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
结合生成水 H++OH+H2O
结合生成气体 2H++CH2O+CO2 ↑、H++HCH2O+CO2 ↑、OH-+NNH3↑+H2O
结合生成 不溶性碱 2OH-+Cu2+Cu(OH)2↓、3OH-+Fe3+Fe(OH)3↓、2OH-+Mg2+Mg(OH)2↓
结合生成 不溶性盐 Cl-+Ag+AgCl↓、C+Ca2+CaCO3 ↓、S+Ba2+BaSO4↓、C+Ba2+BaCO3↓
1. 下列物质中,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 (  )
A. KNO3 B. NaCl
C. CuSO4 D. Mg(OH)2
2. 下列各组物质相互间不能发生反应的一组是 (  )
A. Na2CO3溶液和CaCl2溶液 B. NaOH溶液和盐酸
C. CuSO4溶液和BaCl2溶液 D. K2SO4溶液和NaCl溶液
3. 下列各组物质中能在pH=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且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
A. MgCl2、NaNO3、KOH B. Cu(NO3)2、NaCl、H2SO4
C. Na2CO3、NaCl、KNO3 D. ZnSO4、Mg(NO3)2、KCl
4. 下列离子能在pH=2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
A. S、N、K+、OH- B. HC、Cl-、S、Na+
C. Cl-、N、K+、Na+ D. N、Cl-、OH-、K+
5. 下列离子能在pH=13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
A. S、Cl-、Na+、H+ B. K+、S、Cu2+、N
C. Cl-、K+、S、Na+ D. Ca2+、Cl-、C、Na+
6. 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
A. Cu2+、Ag+、Cl-、N B. H+、N、Cl-、C
C. K+、Ba2+、C、OH- D. Al3+、Mg2+、S、N
第3节 中和反应
第1课时 酸碱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1. (1) 红色 碱 中 逐渐减小 升高 (2) 红 剩余 恰好完全 (3) 白色固体析出 (4) 能与 氯化钠 水 放出 剩余 碱 中 酸 2. (1) 盐和水 酸+碱盐+水 (2) 氢氧根离子(OH-) 水分子(H2O) (3) 不都(或不一定) (4) Ca(OH)2+2HNO3Ca(NO3)2+2H2O Al(OH)3+3HClAlCl3+3H2O 2NH3·H2O+H2SO4(NH4)2SO4+2H2O
1. B 2. C 3. C
4. D 解析:氧气不易溶于水,氮气难溶于水,通过足量水,氧气除不干净,同时又引入了水蒸气,不符合除杂原则,选项A所用方法不可行;Mg(OH)2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由于稀盐酸足量,所以能除去全部Mg(OH)2,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镁,不符合除杂原则,选项B所用方法不可行;CO2能与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CO不与氢氧化钾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选项C所用方法不可行;H2SO4能与Cu(OH)2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Cu(OH)2过量,能确保H2SO4全部除去,再进行过滤,将剩余的Cu(OH)2滤去,该方法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选项D所用方法可行。
5. (1) ①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也能使温度升高 ② NaCl和HCl ③ 二 ④ 有气泡产生 (2) 由红色刚刚变成无色 NaOH+HNO3NaNO3+H2O (3)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或H+和OH-结合生成H2O)
第2课时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 沉淀 气体 水 2. 沉淀 气体 水
1. A 2. D 3. D 4. C 5. C 6.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