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七下生物第三单元第二章 植物体内的物质与能量变化(新考向)检测卷04(原卷+答案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七下生物第三单元第二章 植物体内的物质与能量变化(新考向)检测卷04(原卷+答案卷)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生物学科
班级:      姓名:      得分:    
人教七下生物第三单元第2章(新考向)检测卷04
[范围:第二章]
建议用时:4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地方特色情境 特产 北京市平谷区素有“中国桃乡”之称,当地的特色果品——平谷大桃,个大、色艳、汁水饱满,为其输送水分的结构是(  )
A. 表皮 B. 导管 C. 筛管 D. 气孔
1. B 
2. 植物的根系会受到其生长环境的影响,如图是两种植物的根系示意图,由图可知,A生活的环境与B相比更(  )
第2题图
A. 干旱 B. 湿润 C. 寒冷 D. 温暖
2. A
3. 学习过程情境 学生笔记 小秦想用以下流程图来梳理土壤中的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③处应填入(  )
第3题图
A. 根毛细胞 B. 根部导管 C. 茎部导管 D. 叶柄导管
3. C 【解析】土壤中的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是根毛细胞→根部导管→茎部导管→叶柄导管。因此图中③对应的是茎部导管,故选C。
4. 网购鲜花在运输过程中会少量脱水,购买者需做“醒花”处理,即将鲜花留部分枝叶和茎后,将花插入清水中数小时。下列关于“醒花”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适当保留叶子,利于茎吸水 B. 水的运输方向是从上到下
C. 水运输的动力是呼吸作用 D. 茎和叶的导管是不连通的
4. A 【解析】适当保留叶子,有利于进行蒸腾作用,便于水的吸收和运输,A正确;导管的功能是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所以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是从下到上,B错误;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状态通过叶片上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是一种“泵”的原理,它为根吸水提供了向上的拉力,是水运输的动力,C错误;植物体中根、茎和叶内的导管都是相互连通的,D错误。
主题情境 移栽妙招知多少
  园林绿化工程中大规格苗木、古树名木、珍稀树种等,需要通过部分技巧提高移栽成活率。
请回答5~6题。
5. 园林工作人员会修剪部分苗木的枝叶,通过降低其蒸腾作用来提高移栽的成活率。这说明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
A. 枝条 B. 叶 C. 根 D. 茎
5. B 
6. 除修剪枝叶外,以下措施中同样能够提高移栽成活率的是(  )
①移栽时树木根部带土团 ②移栽后给树木“打吊瓶”
③在阴天或傍晚时进行移栽 ④移载后,给树木大量施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6. A
7. (教材图片改编)小玥同学用以下表达式总结了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产物和条件,其中需要改正的是(  )
水+①二氧化碳+②氧气 ③有机物+④能量
第7题图
A. ③⑤⑥ B. ③④⑤ C. ②④⑥ D. ②③⑤
7. C 【解析】光合作用的表达式如下: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与题图对比可知,②、④和⑥均有误需要改正,故选C。
8. 为提高我国自主研发的沙漠水稻的产量,研究人员专门挑选叶片直、窄的水稻植株,使得叶片互不遮挡,增加受光面积。这样做可以(  )
A. 增强光合作用 B. 加快蒸腾作用
C. 提高氧气浓度 D. 促进植物吸水
8. A
9. 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他们需要对叶片进行遮光处理。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用黑色塑料袋将整个植株罩起来
B. 用黑纸片或铝箔纸,从上面遮盖叶片
C. 将整个实验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D. 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上、下两面遮盖起来
9. D
10. (教材实验·探究改编)小轩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部分实验步骤如下,关于该实验步骤解释正确的是(  )
第10题图
A. 步骤①是为了抑制光合作用
B. 步骤③中酒精呈现黄白色
C. 步骤④滴加的液体是清水
D. 步骤⑤叶片变蓝与淀粉有关
10. D 【解析】步骤①暗处理的目的是利用呼吸作用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全部耗尽或运走,A错误;酒精脱色时,叶绿素能够溶解在酒精中,使酒精呈现绿色,叶片呈现黄白色,B错误;步骤④滴加的是碘液,目的是检测植物是否合成了淀粉,C错误;叶片经过酒精脱色后,需要滴加碘液,由于淀粉遇碘会变蓝色,若见光部分变蓝,则说明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D正确。
11. 生物社团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在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溴麝香草酚蓝溶液(该溶液在自然状态下呈蓝色,遇到二氧化碳后先变绿色再变成黄色),通入等量的二氧化碳后,再分别加入等量的金鱼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第11题图
A. 实验结束后,溶液最终都变成黄色
B. A试管内的溶液始终呈蓝色
C. 实验结论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D. 实验能证明绿色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
11. B 【解析】金鱼藻在光下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参与,因此B试管内的溶液会从绿色变成黄色,A试管内的溶液始终呈蓝色,A错误,B正确;A、B试管中除了光照外,其他条件均相同,因此实验变量是光照,实验结果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需要光照,C、D错误。
12. 在储藏水果时,常常采用一些措施来达到保鲜的目的,下列保鲜措施中与呼吸作用无关的是(  )
A. 低温保存 B. 用保鲜袋包裹水果
C. 通入二氧化碳 D. 使用化学保鲜剂
112. D 
3. 如图为小林建构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概念图,其中①和②表示生理活动。则①②③④依次是(  )
第13题图
A.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线粒体 叶绿体
B.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叶绿体 线粒体
C.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线粒体 叶绿体
D.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叶绿体 线粒体
13. B
主题情境 典籍中的种植技术
  我国古代的《齐民要术》和《吕氏春秋》均有对种植技术的记载,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智慧。
请回答14~15题。
14. 《齐民要术》和《吕氏春秋》记载的提高产量的措施中,利用了光合作用原理的是(  )
①“正其行,通其风” ②“深耕熟耔,旱涝无虞”
③“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 ④“慎其种,勿使数,亦无使疏”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14. D 【解析】光合作用是在有光的条件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和氧气,所以利用光合作用原理提高产量的方式有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长和合理密植等。①“正其行,通其风” 是要通风,从而提高二氧化碳浓度;②“深耕熟耔,旱涝无虞”是要耕地松土,从而为植株根部的呼吸作用提供充足的空气;③“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是指豆科植物根部有根瘤菌,起到固氮作用,从而提升土壤肥力;④“慎其种,勿使数,亦无使疏”是要注意种植间距,保证合理密植,故选D。
15. 《齐民要术》还有“旱则灌之,涝则疏之”的记载。其中“涝则疏之”是为了促进(  )
A. 叶的光合作用 B. 叶的蒸腾作用
C. 根的呼吸作用 D. 根的吸水
15. C
16. 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植物不同器官呼吸作用的强弱,选取了植物的不同器官各30 g,置于密闭容器中9小时,然后测定容器中的氧气含量,并绘制成下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第16题图
A. 实验应该选取不同植物的器官
B. 各组实验要在光照条件下进行
C. 根的呼吸作用比茎的呼吸作用强
D. 实验结果是果实的呼吸作用最强
16. C 【解析】实验应该选取同种植物的不同器官,是为了保证单一变量,增加实验结果的说服力,A错误;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所以实验装置应置于黑暗的环境中,避免光合作用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B错误;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呼吸作用越强,氧气消耗量越多,因此需要与空气组数据进行差值计算,差值越大,即各器官消耗的氧气越多,呼吸作用越强。由图可知,种子的呼吸作用最强,根的呼吸作用比茎的呼吸作用强,C正确,D错误。
17. 科研团队的人员为了探究某植物的最佳种植密度,进行了相关实验并得出了该植物种植密度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的关系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第17题图
A. 种植密度越大,呼吸作用强度越弱
B. 种植密度>m4时,光合作用继续增强
C. 种植密度为m2时,农作物产量最高
D. a点前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17. C 【解析】由图可知,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呼吸作用强度增强,光合作用强度先增强种植密度>m4后趋于平稳,在a点前,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a点时,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种植密度为m2时,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最大,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最多,对农作物增产最有利,故选C。
18. 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维持相对平衡的状态,被称为碳氧平衡。如图是碳氧平衡的相关图解,下列该图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第18题图
A. ①过程能消耗氧气
B. ②过程能储存能量
C. ③过程能合成有机物并消耗水
D. ④过程与化石燃料的使用有关
18. D 
19. 植物是生物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不是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是(  )
A. 可以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
B. 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C. 参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D. 可以形成温室效应
19. D 
20. 保护植被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同学们针对保护植被展开了讨论。下列同学的发言中,利于保护植被的是(  )
第20题图
A. 小秦 B. 小林 C. 小轩 D. 小玥
20.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30分)
21. 学习过程情境 学生操作实验 (8分)生物兴趣小组用迎春花的叶制成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来进行“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21题图
(1)制作临时切片时,需捏紧并排的双面刀片    (填“缓慢”或“迅速”)切割叶片,把切下的薄片放入水中,多切几次,用毛笔蘸出    (填“最薄”或“最厚”)的一片,制成临时切片。
(2)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迎春花叶片由表皮、[③]    和[ ]    三部分组成。
(3)叶片结构④中的细胞内含有大量的    ,是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场所。
(4)在表皮上分布有[ ]    ,是由一对    构成的,在迎春花叶片中,该结构在    (填“上”或“下”)表皮分布得更多。
21. (1)迅速 最薄 (2)叶脉 ①叶肉 (3)叶绿体 (4)⑤气孔 保卫细胞 下
22. 科研成果情境 人工合成淀粉 (8分)科学家通过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发了人工光合作用系统(如图),并且成功合成了淀粉。这一技术被国际学术界认为将是影响世界的重大颠覆性技术,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22题图
(1)该人工光合作用系统模拟的是绿色植物细胞中    (填结构名称)的功能,该系统和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一致,均需要    。
(2)图中模块1和模块2装置模拟的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变成    ,最终储存在     中的过程。
(3)模块3中甲代表的气体是    ,在绿色植物中该气体主要是通过植物叶片上的    进入。
(4)(中考新考法·批判性思维)有同学认为有了人工光合作用系统,未来地球上就不需要植物了,你认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分)。
22. (1)叶绿体 光(光照) (2)化学能 有机物 (3)二氧化碳 气孔 (4)不认同,绿色植物除了制造有机物和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外,还通过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同时人工合成淀粉的成本较高,不能作为有机物和氧气的主要来源,因此地球上不能没有绿色植物(合理即可)
23. (8分)宁夏硒砂瓜富含多种矿物质,深受人们欢迎。图一是宁夏硒砂瓜植株进行的生理活动示意图,图二为西瓜植株进行的部分生理活动强度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23题图
西瓜中含有大量淀粉等有机物是由图一中的    (填字母)过程生成的,这些淀粉由叶脉中的
    运输到各个部位。
(2)在西瓜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根吸收的水主要用于图一中    (填字母)过程,其中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通过茎中的    运输到各个器官。
(3)图二中的曲线    代表了图一中的A过程,该曲线图中,西瓜能够积累有机物的时间段是
    时。
(中考新考法·原因分析)瓜农发现夜间适当降低大棚温度,可以提高西瓜的产量,这是因为
       (2分)。
23. (1)B 筛管 (2)C 导管 (3)Ⅱ 6~18 (4)低温可以抑制西瓜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解析】(1)光合作用能够利用二氧化碳在光照的条件下产生有机物和氧气,因此图一中B过程表示光合作用,西瓜中含有的淀粉等有机物是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并通过筛管从上往下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位。(2)植物根吸收的水主要用于蒸腾作用,对应图一中的C过程,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通过茎中的导管运输到各个器官。(3)图一中A过程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表示呼吸作用,植物体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所以对应的曲线为Ⅱ,图中6~18时的光合作用强度都大于呼吸作用强度,西瓜植株能积累有机物。(4)绿色植物白天主要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晚上主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夜晚适当降低大棚温度,可以抑制西瓜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从而达到提高西瓜产量的目的。
归纳总结
作物增产方法
  作物可以通过促进光合作用和抑制呼吸作用来增加产量,其措施可以概括为“三增一降”,具体为增加光照强度、增加光照时间、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和降低夜间温度。
24. (中考新考法·创新装置实验)(6分)为了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小轩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实验前,将装置置于黑暗处24小时,等到晚上,将该装置轨道归零,此时白炽灯位于0 cm处,10分钟后移动轨道至10 cm处,20分钟后移动轨道至20 cm处,30分钟后移动轨道至30 cm处,40分钟后移动轨道至40 cm处,分别统计每分钟内产生的气泡个数,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第24题图
白炽灯位于轨道的位置 0 10 20 30 40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个数 90 60 25 10 5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能够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是因为       。
(2)本实验的变量是      ,在实验中用来控制该变量的手段是             。
(3)分析表格数据,你能得的实验结论是       。
(4)(中考新考法·方案改进)实验结束后,小轩认为该实验装置有一处不合理,请找出来并进行优化。
                                      (2分)。
24. (1)金鱼藻光合作用会释放氧气,从而产生气泡 (2)光照强度 控制灯泡与试管的距离
(3)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越强,光合作用越强
(4)白炽灯发光时会散发热量,温度过高也会影响光合作用强度,应将灯泡换成冷光源
【解析】(1)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会产生氧气,氧气在水中形成气泡。(2)本实验探究的是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变量是光照强度,实验通过控制灯泡与试管的距离来控制光照强度。(3)由表可知,一定范围内,白炽灯与试管的距离越近,光照强度越大,光合作用越强,产生的氧气越多,气泡个数就越多。(4)白炽灯发光时会散发热量,温度过高也会影响光合作用强度,应将灯泡换成冷光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班级:      姓名:      得分:    
人教七下生物第三单元第2章(新考向)检测卷04
[范围:第二章]
建议用时:4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地方特色情境 特产 北京市平谷区素有“中国桃乡”之称,当地的特色果品——平谷大桃,个大、色艳、汁水饱满,为其输送水分的结构是(  )
A. 表皮 B. 导管 C. 筛管 D. 气孔
2. 植物的根系会受到其生长环境的影响,如图是两种植物的根系示意图,由图可知,A生活的环境与B相比更(  )
第2题图
A. 干旱 B. 湿润 C. 寒冷 D. 温暖
3. 学习过程情境 学生笔记 小秦想用以下流程图来梳理土壤中的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③处应填入(  )
第3题图
A. 根毛细胞 B. 根部导管 C. 茎部导管 D. 叶柄导管
4. 网购鲜花在运输过程中会少量脱水,购买者需做“醒花”处理,即将鲜花留部分枝叶和茎后,将花插入清水中数小时。下列关于“醒花”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适当保留叶子,利于茎吸水 B. 水的运输方向是从上到下
C. 水运输的动力是呼吸作用 D. 茎和叶的导管是不连通的
主题情境 移栽妙招知多少
  园林绿化工程中大规格苗木、古树名木、珍稀树种等,需要通过部分技巧提高移栽成活率。
请回答5~6题。
5. 园林工作人员会修剪部分苗木的枝叶,通过降低其蒸腾作用来提高移栽的成活率。这说明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
A. 枝条 B. 叶 C. 根 D. 茎
6. 除修剪枝叶外,以下措施中同样能够提高移栽成活率的是(  )
①移栽时树木根部带土团 ②移栽后给树木“打吊瓶”
③在阴天或傍晚时进行移栽 ④移载后,给树木大量施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7. (教材图片改编)小玥同学用以下表达式总结了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产物和条件,其中需要改正的是(  )
水+①二氧化碳+②氧气 ③有机物+④能量
第7题图
A. ③⑤⑥ B. ③④⑤ C. ②④⑥ D. ②③⑤
8. 为提高我国自主研发的沙漠水稻的产量,研究人员专门挑选叶片直、窄的水稻植株,使得叶片互不遮挡,增加受光面积。这样做可以(  )
A. 增强光合作用 B. 加快蒸腾作用
C. 提高氧气浓度 D. 促进植物吸水
9. 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他们需要对叶片进行遮光处理。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用黑色塑料袋将整个植株罩起来
B. 用黑纸片或铝箔纸,从上面遮盖叶片
C. 将整个实验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D. 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上、下两面遮盖起来
10. (教材实验·探究改编)小轩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部分实验步骤如下,关于该实验步骤解释正确的是(  )
第10题图
A. 步骤①是为了抑制光合作用
B. 步骤③中酒精呈现黄白色
C. 步骤④滴加的液体是清水
D. 步骤⑤叶片变蓝与淀粉有关
11. 生物社团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在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溴麝香草酚蓝溶液(该溶液在自然状态下呈蓝色,遇到二氧化碳后先变绿色再变成黄色),通入等量的二氧化碳后,再分别加入等量的金鱼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第11题图
A. 实验结束后,溶液最终都变成黄色
B. A试管内的溶液始终呈蓝色
C. 实验结论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D. 实验能证明绿色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
12. 在储藏水果时,常常采用一些措施来达到保鲜的目的,下列保鲜措施中与呼吸作用无关的是(  )
A. 低温保存 B. 用保鲜袋包裹水果
C. 通入二氧化碳 D. 使用化学保鲜剂
13. 如图为小林建构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概念图,其中①和②表示生理活动。则①②③④依次是(  )
第13题图
A.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线粒体 叶绿体
B.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叶绿体 线粒体
C.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线粒体 叶绿体
D.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叶绿体 线粒体
主题情境 典籍中的种植技术
  我国古代的《齐民要术》和《吕氏春秋》均有对种植技术的记载,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智慧。
请回答14~15题。
14. 《齐民要术》和《吕氏春秋》记载的提高产量的措施中,利用了光合作用原理的是(  )
①“正其行,通其风” ②“深耕熟耔,旱涝无虞”
③“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 ④“慎其种,勿使数,亦无使疏”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15. 《齐民要术》还有“旱则灌之,涝则疏之”的记载。其中“涝则疏之”是为了促进(  )
A. 叶的光合作用 B. 叶的蒸腾作用
C. 根的呼吸作用 D. 根的吸水
16. 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植物不同器官呼吸作用的强弱,选取了植物的不同器官各30 g,置于密闭容器中9小时,然后测定容器中的氧气含量,并绘制成下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第16题图
A. 实验应该选取不同植物的器官
B. 各组实验要在光照条件下进行
C. 根的呼吸作用比茎的呼吸作用强
D. 实验结果是果实的呼吸作用最强
17. 科研团队的人员为了探究某植物的最佳种植密度,进行了相关实验并得出了该植物种植密度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的关系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第17题图
A. 种植密度越大,呼吸作用强度越弱
B. 种植密度>m4时,光合作用继续增强
C. 种植密度为m2时,农作物产量最高
D. a点前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18. 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维持相对平衡的状态,被称为碳氧平衡。如图是碳氧平衡的相关图解,下列该图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第18题图
A. ①过程能消耗氧气
B. ②过程能储存能量
C. ③过程能合成有机物并消耗水
D. ④过程与化石燃料的使用有关
19. 植物是生物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不是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是(  )
A. 可以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
B. 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C. 参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D. 可以形成温室效应
20. 保护植被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同学们针对保护植被展开了讨论。下列同学的发言中,利于保护植被的是(  )
第20题图
A. 小秦 B. 小林 C. 小轩 D. 小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30分)
21. 学习过程情境 学生操作实验 (8分)生物兴趣小组用迎春花的叶制成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来进行“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21题图
(1)制作临时切片时,需捏紧并排的双面刀片    (填“缓慢”或“迅速”)切割叶片,把切下的薄片放入水中,多切几次,用毛笔蘸出    (填“最薄”或“最厚”)的一片,制成临时切片。
(2)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迎春花叶片由表皮、[③]    和[ ]    三部分组成。
(3)叶片结构④中的细胞内含有大量的    ,是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场所。
(4)在表皮上分布有[ ]    ,是由一对    构成的,在迎春花叶片中,该结构在    (填“上”或“下”)表皮分布得更多。
22. 科研成果情境 人工合成淀粉 (8分)科学家通过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发了人工光合作用系统(如图),并且成功合成了淀粉。这一技术被国际学术界认为将是影响世界的重大颠覆性技术,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22题图
(1)该人工光合作用系统模拟的是绿色植物细胞中    (填结构名称)的功能,该系统和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一致,均需要    。
(2)图中模块1和模块2装置模拟的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变成    ,最终储存在     中的过程。
(3)模块3中甲代表的气体是    ,在绿色植物中该气体主要是通过植物叶片上的    进入。
(4)(中考新考法·批判性思维)有同学认为有了人工光合作用系统,未来地球上就不需要植物了,你认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分)。
23. (8分)宁夏硒砂瓜富含多种矿物质,深受人们欢迎。图一是宁夏硒砂瓜植株进行的生理活动示意图,图二为西瓜植株进行的部分生理活动强度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23题图
西瓜中含有大量淀粉等有机物是由图一中的    (填字母)过程生成的,这些淀粉由叶脉中的
    运输到各个部位。
(2)在西瓜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根吸收的水主要用于图一中    (填字母)过程,其中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通过茎中的    运输到各个器官。
(3)图二中的曲线    代表了图一中的A过程,该曲线图中,西瓜能够积累有机物的时间段是
    时。
(中考新考法·原因分析)瓜农发现夜间适当降低大棚温度,可以提高西瓜的产量,这是因为
       (2分)。
24. (中考新考法·创新装置实验)(6分)为了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小轩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实验前,将装置置于黑暗处24小时,等到晚上,将该装置轨道归零,此时白炽灯位于0 cm处,10分钟后移动轨道至10 cm处,20分钟后移动轨道至20 cm处,30分钟后移动轨道至30 cm处,40分钟后移动轨道至40 cm处,分别统计每分钟内产生的气泡个数,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第24题图
白炽灯位于轨道的位置 0 10 20 30 40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个数 90 60 25 10 5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能够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是因为       。
(2)本实验的变量是      ,在实验中用来控制该变量的手段是             。
(3)分析表格数据,你能得的实验结论是       。
(4)(中考新考法·方案改进)实验结束后,小轩认为该实验装置有一处不合理,请找出来并进行优化。
                                      (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