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微专题2 生态计数类调查实验及误差分析、种间关系辨析(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 微专题2 生态计数类调查实验及误差分析、种间关系辨析(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微专题2
生态计数类调查实验及误差分析、种间关系辨析
微点1 生态计数类调查实验及误差分析
1.样方法的误差成因
(1)未做到“随机”取样,到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处取样。
(2)调查时掺入了主观因素。
(3)未求得平均值。
(4)计数时未计算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或将四边及四角上的个体均计入。
2.标志重捕法的误差成因——主要取决于“重捕中标志个体数”偏大或偏小
3.血球计数板法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误差成因
(1)每天取样时间不固定。
(2)取样计数前未将试管轻轻振荡,就从上层或底层取样。
(3)计数时未按计数板方格边线“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计数原则进行,或未按血细胞计数板规格计数。
(4)未能弄清1 mm3=10-3 cm3=10-3 mL的换算关系。
4.用取样器取样时的误差成因
(1)去除了表层土(应只去除落叶,表层土需在取样范围内)。
(2)取样罐未按至“罐底与地表平齐”。
(3)收集动物时未开电灯(导致收集到的动物减少)。
例1 下列有关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误差的分析,错误的是(  )
A.重捕方法不当造成已捕获的标志个体死亡,会导致估计值比实际值大
B.标志物过于醒目,被标志个体易被人为捕捉到,会导致估计值比实际值小
C.标志物过于醒目,被标志个体易被天敌发现并捕食,会导致估计值比实际值大
D.被标志个体在重捕前,由于某种因素迁出调查区城,会导致实际值比估计值小
A
解析 重捕时已捕获的标志个体死亡,不会影响估计值,A错误;
标志物过于醒目,被标志个体易被人为捕捉到,则重捕时被标志的个体数目偏大,会导致估计值比实际值小,B正确;
标志物过于醒目,被标志个体易被天敌发现并捕食,则重捕时被标志的个体数目偏小,会导致估计值比实际值大,C正确;
被标志个体在重捕前,由于某种因素迁出调查区域,在重捕时被标志的个体数目偏小,会导致估计值比实际值大,D正确。
例2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一定偏大的是(  )
A.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C.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D.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数量时,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B
解析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试管中酵母菌分布不均匀,若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则实验所得数值不能确定是偏大还是偏小,A不符合题意;
若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时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大,B符合题意;
土壤动物具有趋湿、避光、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并且打开电灯,如果没有打开电灯,会导致所得数值偏小,C不符合题意;
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数量时,应随机取样,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统计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若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小,D不符合题意。
例3 下列有关生物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可以逐个计数
B.任何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均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C.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计数酵母菌数量
D.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分别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块随机取土样
A
解析 对于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可以逐个计数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
对于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猛禽和猛兽不适合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
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采用样方法计数酵母菌数量,C错误;
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分别在不同时间取同一地块的土样作为对照,D错误。
微点2 种间关系辨析
1.易混关系的概念辨析
偏利共生与互利共生 偏利共生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害;互利共生对双方有利
种内斗争与种间竞争 共同点:都是对有限的空间和资源进行争夺
区别:种内斗争存在于同一种群的不同个体之间,如同一农田中的不同棉花植株;种间竞争存在于同一群落的不同物种之间,如同一农田中的棉花与杂草
捕食与竞争 捕食是一种生物取食另一种生物,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不包括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也不包括一种生物以同种生物的幼体为食
竞争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关系
寄生与 捕食 寄生是寄生者从宿主体内或体表获取养分,宿主的结构仍然是完整的,如蚜虫从植物的叶片上吸取汁液
捕食是一种生物取食另一种生物,发生捕食关系后,被捕食者的结构已经不完整,如羊吃草后,草已不完整
寄生与腐生 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
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
寄生与互利共生 寄生:对寄生者有利,对宿主有害
互利共生: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得益
2.种间关系的曲线判断
(1)“同升同降”→互利共生,如图甲。
(2)一升一降→种间竞争或寄生
①一方灭绝→种间竞争,如图丙。
②两方皆在→寄生,如图乙。
说明:在竞争力不同的两种生物中,一方可能会因竞争力弱而灭绝,而寄生关系中,一般不会淘汰物种。
(3)交替升降→种间竞争或捕食
①一方最高时另一方最低→种间竞争,如图丁。
②升降紧相随→捕食,如图戊。
(4)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①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一般较少,被捕食者数量一般较多。
②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例4 (多选)(2024·四川南充期末)下列有关生物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相互依赖、相互得益,在数量上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B.偏利共生的两种生物共同生活时双方受益,在数量上同时增加,分开后各自独立变化
C.种间竞争的两种生物在数量上一定会呈现“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占劣势甚至消亡”的变化
D.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在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解析 偏利共生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害,B错误;
种间竞争的两种生物在数量上可能呈现“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占劣势甚至消亡”的变化,也可能是此消彼长的变化,C错误。
AD
例5 (2024·湖南浏阳期末)下图中的三个曲线图表示种间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①②③表示的种间关系可以是互利共生、捕食、种间竞争
B.图②可以表示草原上非洲狮和斑鬣狗之间的关系
C.图③可以表示海葵与寄居蟹之间的关系
D.图①可以表示“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所体现的生物之间的关系
D
解析 图①a和b种群之间出现先后变化的数量关系,且b种群的数量变化具有滞后性,则a和b的关系为捕食,且b是捕食者,a是被捕食者;图②a和b种群数量呈现“同增同减”的情况,故两者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图③a增加,b先增加,但后下降,两者之间可能是种间竞争关系,且a的竞争能力更强,A错误;
图中②是互利共生,草原上非洲狮和斑鬣狗之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故②不能表示两者的关系,B错误;
海葵与寄居蟹是互利共生的关系,③不能表示两者的关系,C错误;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体现了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可用图①表示,D正确。
A.图①②③表示的种间关系可以是互利共生、捕食、种间竞争
B.图②可以表示草原上非洲狮和斑鬣狗之间的关系
C.图③可以表示海葵与寄居蟹之间的关系
D.图①可以表示“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所体现的生物之间的关系
例6 (2024·河南省驻马店期终)蚜虫吸食植物汁液,其排泄物中的糖分则是蚂蚁的“琼浆玉露”,蚂蚁会尽可能保护蚜虫免受瓢虫、寄生蜂等天敌侵害,而离开彼此它们也能单独生活。布氏菌能为蚜虫提供多种必需氨基酸和B族维生素,蚜虫则为体内普遍存在的布氏菌某些酶的合成及繁殖过程提供帮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蚜虫和瓢虫之间很可能是捕食关系,瓢虫和寄生蜂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B.该生物和群落中,植物是生产者,蚜虫是消费者
C.布氏菌和蚜虫之间属于互利共生而非寄生关系
D.蚜虫吸食植物汁液体现了二者是捕食关系
解析 该生物群落中,植物是生产者,蚜虫与植物间并非捕食关系,而是寄生关系,蚜虫是消费者,B正确,D错误。
D生态计数类调查实验及误差分析、种间关系辨析
微点1 生态计数类调查实验及误差分析
1.样方法的误差成因
(1)未做到“随机”取样,到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处取样。
(2)调查时掺入了主观因素。
(3)未求得平均值。
(4)计数时未计算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或将四边及四角上的个体均计入。
2.标志重捕法的误差成因——主要取决于“重捕中标志个体数”偏大或偏小
据公式
N总=,可推知误差类型为:
(1)m值变大导致N总偏小,如标志物影响动物的活动能力,使其更易被捕获。
3.血球计数板法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误差成因
(1)每天取样时间不固定。
(2)取样计数前未将试管轻轻振荡,就从上层或底层取样。
(3)计数时未按计数板方格边线“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计数原则进行,或未按血细胞计数板规格计数。
(4)未能弄清1 mm3=10-3 cm3=10-3 mL的换算关系。
4.用取样器取样时的误差成因
(1)去除了表层土(应只去除落叶,表层土需在取样范围内)。
(2)取样罐未按至“罐底与地表平齐”。
(3)收集动物时未开电灯(导致收集到的动物减少)。
例1 下列有关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误差的分析,错误的是(  )
A.重捕方法不当造成已捕获的标志个体死亡,会导致估计值比实际值大
B.标志物过于醒目,被标志个体易被人为捕捉到,会导致估计值比实际值小
C.标志物过于醒目,被标志个体易被天敌发现并捕食,会导致估计值比实际值大
D.被标志个体在重捕前,由于某种因素迁出调查区城,会导致实际值比估计值小
例2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一定偏大的是(  )
A.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C.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D.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数量时,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例3 下列有关生物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可以逐个计数
B.任何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均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C.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计数酵母菌数量
D.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分别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块随机取土样
微点2 种间关系辨析
1.易混关系的概念辨析
偏利共生与互利共生 偏利共生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害;互利共生对双方有利
种内斗争与种间竞争 共同点:都是对有限的空间和资源进行争夺
区别:种内斗争存在于同一种群的不同个体之间,如同一农田中的不同棉花植株;种间竞争存在于同一群落的不同物种之间,如同一农田中的棉花与杂草
捕食与竞争 捕食是一种生物取食另一种生物,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不包括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也不包括一种生物以同种生物的幼体为食
竞争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关系
寄生与 捕食 寄生是寄生者从宿主体内或体表获取养分,宿主的结构仍然是完整的,如蚜虫从植物的叶片上吸取汁液
捕食是一种生物取食另一种生物,发生捕食关系后,被捕食者的结构已经不完整,如羊吃草后,草已不完整
寄生与腐生 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
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
寄生与互利共生 寄生:对寄生者有利,对宿主有害
互利共生: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得益
2.种间关系的曲线判断
(1)“同升同降”→互利共生,如图甲。
(2)一升一降→种间竞争或寄生
①一方灭绝→种间竞争,如图丙。
②两方皆在→寄生,如图乙。
说明:在竞争力不同的两种生物中,一方可能会因竞争力弱而灭绝,而寄生关系中,一般不会淘汰物种。
(3)交替升降→种间竞争或捕食
①一方最高时另一方最低→种间竞争,如图丁。
②升降紧相随→捕食,如图戊。
(4)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①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一般较少,被捕食者数量一般较多。
②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例4 (多选)(2024·四川南充期末)下列有关生物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相互依赖、相互得益,在数量上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B.偏利共生的两种生物共同生活时双方受益,在数量上同时增加,分开后各自独立变化
C.种间竞争的两种生物在数量上一定会呈现“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占劣势甚至消亡”的变化
D.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在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例5 (2024·湖南浏阳期末)下图中的三个曲线图表示种间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①②③表示的种间关系可以是互利共生、捕食、种间竞争
B.图②可以表示草原上非洲狮和斑鬣狗之间的关系
C.图③可以表示海葵与寄居蟹之间的关系
D.图①可以表示“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所体现的生物之间的关系
例6 (2024·河南省驻马店期终)蚜虫吸食植物汁液,其排泄物中的糖分则是蚂蚁的“琼浆玉露”,蚂蚁会尽可能保护蚜虫免受瓢虫、寄生蜂等天敌侵害,而离开彼此它们也能单独生活。布氏菌能为蚜虫提供多种必需氨基酸和B族维生素,蚜虫则为体内普遍存在的布氏菌某些酶的合成及繁殖过程提供帮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蚜虫和瓢虫之间很可能是捕食关系,瓢虫和寄生蜂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B.该生物和群落中,植物是生产者,蚜虫是消费者
C.布氏菌和蚜虫之间属于互利共生而非寄生关系
D.蚜虫吸食植物汁液体现了二者是捕食关系
微专题2 生态计数类调查实验及误差分析、种间关系辨析
例1 A [重捕时已捕获的标志个体死亡,不会影响估计值,A错误;标志物过于醒目,被标志个体易被人为捕捉到,则重捕时被标志的个体数目偏大,会导致估计值比实际值小,B正确;标志物过于醒目,被标志个体易被天敌发现并捕食,则重捕时被标志的个体数目偏小,会导致估计值比实际值大,C正确;被标志个体在重捕前,由于某种因素迁出调查区域,在重捕时被标志的个体数目偏小,会导致估计值比实际值大,D正确。]
例2 B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试管中酵母菌分布不均匀,若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则实验所得数值不能确定是偏大还是偏小,A不符合题意;若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时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大,B符合题意;土壤动物具有趋湿、避光、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并且打开电灯,如果没有打开电灯,会导致所得数值偏小,C不符合题意;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数量时,应随机取样,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统计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若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小,D不符合题意。]
例3 A [对于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可以逐个计数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对于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猛禽和猛兽不适合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采用样方法计数酵母菌数量,C错误;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分别在不同时间取同一地块的土样作为对照,D错误。]
例4 AD [偏利共生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害,B错误;种间竞争的两种生物在数量上可能呈现“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占劣势甚至消亡”的变化,也可能是此消彼长的变化,C错误。]
例5 D [图①a和b种群之间出现先后变化的数量关系,且b种群的数量变化具有滞后性,则a和b的关系为捕食,且b是捕食者,a是被捕食者;图②a和b种群数量呈现“同增同减”的情况,故两者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图③a增加,b先增加,但后下降,两者之间可能是种间竞争关系,且a的竞争能力更强,A错误;图中②是互利共生,草原上非洲狮和斑鬣狗之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故②不能表示两者的关系,B错误;海葵与寄居蟹是互利共生的关系,③不能表示两者的关系,C错误;“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体现了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可用图①表示,D正确。]
例6 D [该生物群落中,植物是生产者,蚜虫与植物间并非捕食关系,而是寄生关系,蚜虫是消费者,B正确,D错误。]专题特训2 生态计数类调查实验及误差分析、种间关系辨析
(时间:30分钟 分值:50分)
选择题:第1~11题,每小题2分,共22分。
1.(2024·山东枣庄期末)某地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调查范围为2平方千米,第一次捕获并标志了42只灰喜鹊,第二次捕获了36只,其中有标志的18只。已知灰喜鹊被捕获一次后,再次被捕获的概率减小,则该地灰喜鹊的种群密度为 (  )
小于84只/km2 大于84只/km2
小于42只/km2 大于42只/km2
2.某学校的生物兴趣小组成员在本校校园内进行了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校园不同取样地点得到的调查结果一定不同
校园同一取样地点在不同季节调查的结果一般不同
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利用了小动物趋暗、趋湿、趋高温的习性
花盆壁与土壤间留一些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灯光照射到漏斗内
3.(2024·河南南阳期末)调查是科学探究方法之一,下列关于调查方法的运用,叙述错误的是 (  )
调查农田中蜗牛、蚯蚓的密度等,可以采用样方法
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统计物种的相对数量
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可采用样方法
调查我国长白山地区东北虎的种群数量可以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照片或视频
4.(2024·河北邢台期末)下列关于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抽样检测法、取样器取样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
样方法可用于研究植物的种群密度,这属于种群水平上的研究
标志重捕法一般针对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抽样检测法是一种针对酵母菌等单细胞微生物的准确计数方法
取样器取样法可用于调查物种丰富度,这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5.(2024·山东临沂高三统考期末)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
样方法只能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不能用于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
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对压在边界线上的个体需要全部计数
用血球计数板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先滴培养液,再盖盖玻片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调查结果可能偏大
6.(2024·山西孝义期末)西红柿被甜菜夜蛾幼虫咬噬后会释放挥发性的茉莉酮酸,以吸引寄生蜂前来捕杀甜菜夜蛾。人们也可以喷施有机磷农药来降低甜菜夜蛾的危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甜菜夜蛾幼虫的种群密度
寄生蜂、有机磷农药均是影响甜菜夜蛾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
寄生蜂与西红柿、甜菜夜蛾间的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捕食
若用有机农药来防治甜菜夜蛾时,应在其种群数量为K/2时进行
7.(多选)鳄鱼常爬上岸来躺着不动,并张开口让一种小鸟吃口腔内的小虫,当敌害来临时,鸟惊飞,鳄鱼逃走。下列有关上述生物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敌害与鳄鱼之间可能属于捕食关系
鳄鱼与小虫之间可能属于寄生关系
鳄鱼与小鸟之间可能属于互利共生关系
小鸟与小虫属于种间竞争关系
8.(2024·山西运城期末)下列古诗词中关于生物种间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
“根苗着土干柔纤,依附青松度岁年”《凌霄花》体现凌霄花和松树存在竞争的种间关系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诗经·小雅·小宛》体现螟蛉和蜾蠃存在捕食的种间关系
“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紫藤》体现紫藤和树存在竞争的种间关系
“垂緌(蝉头部伸出的触须)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蝉》体现蝉和梧桐存在捕食的种间关系
9.在同一地方进行多次甲、乙两种植物的混种实验,连续进行若干代后,呈现出如图所示的变化情况。(N=甲播种的种子数/乙播种的种子数,M=收获时甲种子数/收获时乙种子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长时间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生态位的变化
甲、乙的种间竞争能力受其相对密度的影响
B点时,甲、乙两植物具有相同的种间竞争能力
当播种时甲的种子数显著多于乙的种子数时,乙将被甲淘汰
10.群落的种群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下图为不同类型的种间关系。下列有关A、B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甲为捕食 乙为种间竞争
丙为原始合作 丁为互利共生
11.(多选)人们在原有的稻田上新修公路,公路的两边种植许多麦草、花卉和乔木,几年之后形成了独特的公路群落,与公路附近的稻田群落相比,公路群落具有良好的防风固沙、绿化环境等生态功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喜阳乔木形成的遮阴环境有利于耐阴草本植物的生长
稻田群落演替为公路群落的过程中,其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
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但不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公路群落中的植物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空间,有利于稻田害虫的防治
12.(14分)图1表示两种类型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2是某生态学家对某湖泊中鲫鱼和鲤鱼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监测结果(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据图回答问题:
(1)(3分)一个生物小组对一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如图1中的甲曲线所示,在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在显微镜下用    计数。
(2)(5分)图2中鲤鱼鱼种群在t1前种群数量变化类似于图1中    曲线的增长类型,鲫鱼种群在t3时的数量    (填“>”“<”或“=”)t2时的数量。
(3)(6分)“植物A→动物B→动物C”是该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调查动物B种群密度:在3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72只,标志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60只,其中有12只带有标志,则该种群密度是    只/hm2。若动物被捕捉后警觉性降低更容易被再次捕捉,则动物B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    。
13.(14分)学校的生态兴趣小组调查发现某林区的红松果实、某种小型鼠(以红松果实为食)和革蜱的数量变化具有如图1所示的周期性波动,狐和兔的数量变化呈现如图2所示的周期性波动。林区居民被革蜱叮咬后易患森林脑炎。
(1)(6分)据图1分析,小型鼠与革蜱之间    (填“是”或“不是”)互利共生关系。林区居民森林脑炎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    (填“①”“②”或“③”)相似的波动特征。
(2)(8分)该林区群落中生存着多种动植物,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    。林区中,狐和兔之间是捕食关系,图2中的曲线    (填“④”或“⑤”)代表的是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若狐的种群数量过小,不足以制约兔种群增长,那么两种群数量变化    (填“符合”或“不符合”)该曲线模型。
专题特训2 生态计数类调查实验及误差分析、种间关系辨析
1.C [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次捕获并标志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则N/42=36/18,N=84(只), 该灰喜鹊种群密度是84÷2=42(只/km2),灰喜鹊被捕获一次后,再次被捕获的概率减小,说明重捕中带有标志的个体数统计偏小,因此估算值会偏大,则该地灰喜鹊的种群密度为小于42只/km2,C正确。]
2.B [由于所处整体环境基本相同,校园不同取样地点得到的调查结果可能相同,A错误;土壤动物是该地区生物群落的一部分,具有季节性,故校园同一取样地点在不同季节调查的结果一般不同,B正确;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利用了小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C错误;花盆壁与土壤间留一些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D错误。]
3.B [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常用样方法进行测定,B错误。]
4.C [样方法可用于研究植物的种群密度,种群密度属于种群水平上的研究,A正确;对于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正确;由于微生物个体小、数目多,无法逐个计数,因此抽样检测法是一种针对酵母菌等单细胞微生物的估算计数方法,C错误;物种丰富度是群落水平上的研究,因此取样器取样法可用于调查物种丰富度,这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D正确。]
5.D [样方法也适用于调查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如跳蝻,A错误;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应计数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上的个体,B错误;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时,应先盖盖玻片,后滴培养液,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室,C错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志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个体中被标志的个体数,通过公式可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部分被标志个体的标志物脱落,将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D正确。]
6.A [寄生蜂捕杀甜菜夜蛾,有机磷农药杀死甜菜夜蛾,均是影响甜菜夜蛾种群数量的因素,但有机磷农药不是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寄生蜂与甜菜夜蛾的关系为寄生,C错误;若用有机农药来防治甜菜夜蛾,应在其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进行,D错误。]
7.ABC [当敌害来临时,鳄鱼逃走,则敌害与鳄鱼之间可能属于捕食关系,A正确;鳄鱼常爬上岸来躺着不动,并张开口让一种小鸟吃口腔内的小虫,则鳄鱼与小虫之间可能属于寄生关系,B正确;小鸟吃鳄鱼口腔内的小虫,小鸟从鳄鱼口腔中获得食物,当敌害来临时,鸟惊飞,鳄鱼逃走,为鳄鱼起到警报的作用,则鳄鱼与小鸟之间可能属于互利共生关系,C正确;小鸟吃鳄鱼口腔内的小虫,则小鸟与小虫属于捕食关系,D错误。]
8.B [《凌霄花》中“根苗着土干柔纤,依附青松度岁年”,意为凌霄花根在土中,枝干柔软纤细,附着在松树上生长,但并不从附着的植物上吸取营养,为偏利共生关系,A错误;《诗经·小雅·小宛》中提到“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蜾蠃幼虫就拿螟蛉作食物,体现了螟蛉与蜾蠃之间存在捕食关系,B正确;《紫藤》中“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意为可怜(紫藤)中间的那棵树,被(紫藤)缠绕吸收,已经成了枯树,为寄生关系,C错误;《蝉》中“垂緌(蝉头部伸出的触须)饮清露,流响出疏桐”,意为蝉吸食梧桐树的汁液,二者为寄生关系,D错误。]
9.D [生态位是指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任何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都不会完全重叠,长时间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生态位的变化,A正确;密度制约因素包括食物、天敌等,甲、乙之间是竞争关系,与其密度相关,故甲、乙的种间竞争能力受其相对密度的影响,B正确;B点时,即是M=N,当M=N时,代表(收获时甲种子数/收获时乙种子数)=(甲播种的种子数/乙播种的种子数),可理解为甲、乙达成竞争平衡,即甲、乙两植物具有相同的种间竞争能力,C正确;从曲线可以看出,当播种时甲的种子数显著多于乙的种子数时即N增大,则M也增大,但并不为0,说明乙没有被甲淘汰,D错误。]
10.C [甲图中A、B两种生物在营养上互惠互利,两者关系应为互利共生,A错误;乙图中A、B为捕食关系,且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B错误;丙图中A、B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为原始合作的关系,C正确;丁图中A、B争夺资源和空间C,两者为竞争关系,D错误。]
11.ABD [人类活动既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又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C错误。]
12.(1)血球计数板 (2)乙 > (3)120 偏小
解析 (1)在显微镜下用血球计数板统计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2)图2中的鲤鱼种群在t1之前,λ>1且保持恒定,种群呈现“J”型增长,如图1中的乙曲线;t2~t3时间段,鲫鱼种群λ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则鲫鱼种群在t3时的数量>t2时的数量;(3)根据公式,种群数量=标志数×重捕数/重捕中标志数=72×60/12=360(只),故种群密度是360/3=120(只/hm2);若动物被捕捉后警觉性降低更容易被再次捕捉,则动物B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偏小。
13.(1)不是 ② (2)生态位 ④ 不符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