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章末检测卷(二)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东北地区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主要的森林群落为落叶针阔混交林。则这类生物群落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区别于草原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丰富度外貌和结构相对稳定且不会随季节发生变化生活的植物多依赖动物传粉,动物大都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动物群落的垂直分层与植物有关,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层与光照有关2.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生物学知识的论述。下列对我国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阐述正确的有 ( )①“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物种间的竞争关系②“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③“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群落的次生演替④“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体现了群落的季相1项 2项 3项 4项3.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存在直接营养供应的种间关系只有捕食和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竞争的结果是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A生物以B生物为食,同时也可能会以B生物的食物为食捕食者的捕食作用一定会导致被捕食个体的死亡4.绿头鸭是闽江河口湿地常见的冬候鸟之一,食性广而杂,常以植物的种子、藻类以及小鱼、小虾等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研究绿头鸭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等绿头鸭标志后重捕时更难捕捉,则估算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低绿头鸭有多种捕食对象,同时也可能是多种动物的捕食对象闽江河口湿地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存在季节性变化5.当不同物种利用相同资源时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共用资源减少导致种间竞争增强自然选择会导致生态位重叠程度升高群落的分层现象可降低生态位重叠的程度不同物种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能充分利用资源6.下列关于不同类型陆地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荒漠群落的植物具有耐旱特征,如仙人掌的气孔在夜晚开放森林中生长的植物为乔木和灌木,没有草本植物草原生物群落中,各种耐寒的多年生旱生草本植物占优势不同群落分类的依据是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7.下列关于不同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策略叙述,错误的是 ( )森林群落中阴生植物的叶绿体体积小,适合弱光生存草原群落中植物叶片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以抵抗干旱草原群落中的动物擅长挖洞穴居或快速奔跑以躲避天敌荒漠群落中蜥蜴表皮外的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8.某科研小组对玉米地进行了研究,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玉米地里不同的玉米品种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坡上与坡下玉米地的生物存在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调查玉米地范围内的物种丰富度,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玉米地里杂草的产生、蚜虫的迁入,说明群落发生了演替9.为保护鸟类多样性,某地依据下列示意图将荒草地改建为湿地公园,以作为鸟类的栖息地。拟从“草本植物”“低矮灌木”“高大乔木”中选择适宜树种种植在水岸高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湿地公园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将荒草地改建为湿地公园体现了人类活动能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为适合不同鸟类筑巢,水岸高地宜选择种植低矮灌木和高大乔木图中由深水区到水岸高地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10.下图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据a点可判断该群落为初生演替b点时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随着演替的进行,c点群落丰富度比b点降低d点乔木阶段时,灌木中的阳生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11.竹子中纤维素含量很高。大熊猫每天要吃大量竹子,但一般只能利用其中一小部分纤维素。研究表明,大熊猫的基因组缺少编码纤维素酶的基因,但是肠道中有多种纤维素分解菌。大熊猫与它肠道内某种纤维素分解菌的种间关系是 ( )捕食 寄生互利共生 偏利共生12.如图表示两个陆地群落的演替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b曲线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E点处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且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图中C点到D点有可能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E点可代表群落达到平衡状态,此时一定能形成森林13.为了解土壤群落结构,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土壤动物活动能力强且身体微小,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统计动物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统计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记名计算法通常用于统计个体较小、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的相对数量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热的特性,可以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进行收集14.某螺可捕食A、B、C等多种藻,向玻璃缸中加入等量的三种藻,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向缸内加入一定数量的某螺,并开始统计三种藻的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的数量不变),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加入某螺后C藻竞争力最弱该螺对A藻的捕食偏好最强种间竞争是导致B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原因螺对竞争优势藻的捕食偏好会降低藻的物种多样性二、多项选择题(共4题,每题3分,共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15.甜槠是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代表性植被,在某一区域人为伐掉一些高大的乔木后,林区灌木、藤本、草本等的物种数明显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且是固定不变的伐掉一些高大的乔木后,该区域的物种丰富度可能会升高不同季节因阳光等的影响,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发生变化森林的动植物垂直结构明显,这主要是受非生物因素制约的结果16.普通大蓟马和西花蓟马是寄生在豆科作物上的两种害虫,捕食螨是两者共同的天敌。为明确两者的种间竞争情况,给予三种不同的培养条件,在每种条件下同时培养两种蓟马,分别统计了两种蓟马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普通大蓟马对于菜豆豆荚和豇豆豆荚的喜好不同在未加入捕食螨的情况下,西花蓟马终将取代普通大蓟马加入捕食螨后,在菜豆豆荚上普通大蓟马的种间竞争能力变弱寄生作物的种类和捕食者的存在都会影响两种蓟马的种间竞争17.某沙丘上发生了初生演替,沙丘的先锋群落包含先锋植物和无脊椎动物。随沙丘暴露时间的延长,先锋群落最后发展为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群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在沙丘早期演替中出现的种群可能还会出现在新形成的群落里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和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与影响的结果人类活动的干扰,都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18.调查某森林群落乔木层的5个优势种的年龄结构,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该森林群落中,这五种乔木植物的生态位基本相同野核桃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与其他四种乔木的相同随着群落的演替,香果树种群的优势地位将更加明显野核桃能利用不同层次的光,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三、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60分。)19.(12分)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的雪山、草地、森林、湖泊,静静地展示着原生态的美。20世纪,因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该地区环境恶化,草地严重退化。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1)(2分)三江源地区群落类型多样,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季节发生规律性改变,这体现了群落的 。 (2)(3分)在水平结构上,群落往往呈现 分布。在垂直结构上,与草原群落相比,森林群落动物分层现象更为复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分)调查发现,沙化地区的优势种是骆驼刺等树冠低矮、根系发达的灌木,请结合灌木的上述特点解释其适应沙化环境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分)退牧还草是我国政府实施的保护措施之一。退牧还草过程中群落发生了 演替,与另一演替类型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演替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分)优势度是植物群落内某种植物处于优势或劣势状态的综合测定指标。本氏针茅是黄土高原草地群落的优势种,由于过度放牧,本氏针茅受到破坏导致草地退化。为探究能否通过长期封禁措施,使退化草地中本氏针茅的优势种地位得以恢复,科研小组对封禁后不同演替阶段的退化草地中主要植物种群的优势度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甲所示。(1)(3分)退化草地封禁后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 ,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分)据图甲可知,封禁措施 (填“能”或“不能”)恢复本氏针茅的优势种地位,这说明 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因素的影响。 (3)(7分)为探究幼苗出土率是否为封禁后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对不同演替阶段的退化草地中主要植物种群的幼苗出土率(有活力的种子比例)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乙所示。据图乙推测,演替后期四种植物中,单位时间内赖草的新增个体数 (填“一定”或“不一定”)最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图甲和图乙的结果可知,长期封禁过程中,植物幼苗出土率的高低 (填“是”或“不是”)其成为优势种的决定因素,判断依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12分)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内蒙古自治区着力推进退耕还草生态工程建设。在退耕还草过程中,草原植被的优势种发生如下变化:1~2年,狗尾草等;3~6年,羊草等;7~8年后,贝加尔针茅。10~15年后恢复形成稳定的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回答下列问题:(1)(4分)该草原群落区别于其他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草原上的动物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该群落不适合乔木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分)退耕还草的第7~8年内,退耕区域的贝加尔针茅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在该阶段贝加尔针茅的分布呈一丛一丛的斑块状分布,其间生长着其他的草本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影响该结构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两点即可)。(3)(4分)退耕还草工程改造过程中草原群落发生了 演替,判断依据是 。 部分地区在退耕时种植了梭梭树等树木,经过短短几年的培育,耕地演替成了初具规模的防护林,这种现象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2分)群落中某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高矮不同的甲、乙、丙三种植物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4分)认识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 ,在此基础上,再分析群落中常见物种的生态位。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 。 研究物种甲的生态位时,除植株高度外,通常还需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 、 等。 (2)(4分)在退耕农田群落演替过程中,决定植物优势种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而决定动物优势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该退耕农田位于半干旱地区,群落演替最可能发展到 群落阶段。(3)(4分)据图分析,30~50年间乙的种群密度变化是 (填“增大”“减小”或“不能确定”),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2分)在贵州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拥有自然形成的高山常绿杜鹃植物群落,且动植物资源丰富,各种鸟类在树冠、林间灌木和地面的不同高度上取食和筑巢。下图为贵州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中不同鸟类的分布情况。(1)(2分)不同鸟类的觅食生境不同,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分)图中所调查鸟类的觅食生境都相对稳定,说明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 ,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的原因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 的结果。 (3)(3分)芦花黄雀与大山雀都捕食飞虫,它们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是 ,对两个种群分布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分)调查大山雀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在一次调查中,第一次捕获N1只并全部标志,第二次捕获N2只,其中有M只被标志。若大山雀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数量比实际值 (填“偏高”或“偏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章末检测卷(二)1.D [不同群落的划分依据是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这类生物群落区别于草原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主要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物种种类的数量,A错误;该群落的外貌和结构相对稳定,但是会随阳光、温度和水分等季节性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B错误;森林群落中高大的乔木占据优势,为动物提供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因此,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挖洞或快速奔跑的动物适于生活在各种旱生多年草本植物占优势的草原上,不适应森林群落的生活,C错误;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群落的不同层次可提供不同的食物和特定的栖息环境等有关,故与植物有关,D正确。]2.D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说明杂草和豆苗会在空间、能量、营养等方面存在竞争,故该诗句体现了物种间的竞争关系,①正确;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而蜾蠃是寄生蜂,它常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故“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捕食关系,②正确;“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是由于人为活动的减少导致的演替,是在已有土壤条件下发生的,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③正确;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这就是季相。“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就体现了群落的季相,④正确;综合以上分析,阐述正确的有①②③④,D符合题意。]3.C [存在直接营养供应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A错误;两种生物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B错误;两种生物间可同时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C正确;捕食是指一种生物取食另一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可以捕食整个个体,也可以捕食某个体的部分,不一定会导致被捕食个体的死亡,D错误。]4.B [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N=M(第一次标志总数)×n(第二次捕捉总数)/m(第二次捕捉中带标志个数),绿头鸭标志后重捕时更难捕捉导致m变小,则估算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高,B错误。]5.B [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当共用资源减少时,就会导致种间竞争增强,A正确;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长期适应,不同生物之间的生态位发生了分化,导致生态位重叠程度降低,B错误;群落的分层现象,一方面显著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缓解竞争压力,降低生态位重叠的程度,C正确;不同生物的生态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D正确。]6.B [荒漠群落的植物具有耐旱特征,仙人掌的气孔在夜晚开放,既可以保证CO2供应,又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因此是适应干旱环境的一种特征,A正确;森林中也有草本植物,B错误;草原生物群落中,各种耐寒的多年生旱生草本植物更能适应该环境,在群落中占优势,C正确;不同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存在差异,故不同群落分类的依据是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D正确。]7.A [阴生植物生活在林下,有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但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的特点,以适应林下的弱光环境,A错误。]8.C [玉米地里不同的玉米品种体现了遗传多样性,A错误;坡上与坡下玉米地的生物存在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虽然玉米地里有杂草的产生、蚜虫的迁入,但是优势物种没有发生改变,仍然是玉米,所以没有发生群落演替,D错误。]9.A [当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群落中的物种组成还是会发生变化,A错误;在选择湿地的植物的种类时应考虑不同鸟类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的差异,故为适合不同鸟类筑巢,水岸高地宜选择种植低矮灌木和高大乔木,C正确。]10.D [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草本植物阶段虽然群落结构较为简单,但仍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错误;灌木阶段群落丰富度高于草本植物阶段,C错误;乔木阶段由于高大乔木的遮挡,灌木中的阳生植物接受的光照较少,生长会受到抑制,D正确。]11.C [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相互得益的关系。大熊猫的基因组缺少编码纤维素酶的基因,但是肠道中有多种纤维素分解菌。纤维素分解菌能帮助熊猫分解纤维素,大熊猫给纤维素分解菌提供生存的良好的营养和栖息场所,由此可见,大熊猫与它肠道内某种纤维素分解菌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C正确。]12.C [a曲线的起点不为0,b曲线的起点为0,因此a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A错误;E点处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但是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的优势种在不断改变,因此各种群密度不一定达到最大,B错误;图中C点到D点生物多样性降低,该过程有可能是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可能是自然环境的影响,C正确;E点之后生物的物种多样性保持相对稳定,可代表群落达到平衡状态,但由于气候和土壤条件等的影响,不一定能演替到森林阶段,D错误。]13.C [记名计算法通常用于统计分布范围较小而生物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的相对数量,C错误。]14.B [向玻璃缸中加入等量的三种藻,培养一段时间后,放入某螺时,A藻数量下降较快,说明加入某螺后A藻竞争力最弱,A错误;放入螺之后,A藻的数量减少最明显,说明该螺对A藻的捕食偏好最强,B正确;B藻数量在峰值时A藻和C藻数量都较少,种间竞争并不强,B藻数量在峰值后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与玻璃缸内代谢废物积累、无机盐减少等环境因素有关,C错误;一种藻类的过度繁殖会造成其他藻类的消亡,螺对竞争优势藻的捕食偏好,会控制该种藻类的数量,可以给其他藻类腾出空间,增加藻的物种多样性,D错误。]15.BC [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且是不断变化的,A错误;森林的动植物垂直结构明显,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有关,而动物的垂直分层与食物和栖息地等有关,D错误。]16.ACD [由图可知,在未加入捕食螨的情况下,普通大蓟马和菜豆豆荚混合培养时,从F1到F2成虫数量下降,而普通大蓟马和豇豆豆荚混合培养时,成虫数量逐渐上升,故普通大蓟马对于菜豆豆荚和豇豆豆荚的喜好不同,A正确;在未加入捕食螨的情况下,若使用豇豆豆荚培养,普通大蓟马的成虫数量随代数增加逐渐上升,而西花蓟马成虫数量随代数增加逐渐下降,在该条件下,西花蓟马无法取代普通大蓟马,B错误;分析题图曲线:加入捕食螨后,在菜豆豆荚上普通大蓟马数量随代数增加而减少,而西花蓟马数量随代数增加而增加,故加入捕食螨后,在菜豆豆荚上普通大蓟马的种间竞争能力变弱,C正确;分析曲线,改变作物种类和是否添加捕食者均会改变西花蓟马和普通大蓟马的数量变化趋势,因此寄生作物的种类和捕食者的存在都会影响两种蓟马的种间竞争,D正确。]17.ABC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但不一定都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如在干旱地区若进行砍伐活动,可能会加速荒漠化,不改变其演替方向,D错误。]18.ABD [据图可知,香果树的幼苗和小树的数量较多,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而其余4种的年龄结构则接近衰退型,因此随着群落的演替,香果树种群的优势地位将更加明显,即这五种乔木植物的生态位不同,A错误,C正确;野核桃幼苗和小树的数量较少,年龄结构接近衰退型,种群数量将逐渐减少,而香果树的幼苗和小树的数量较多,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因此野核桃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与香果树不同,B错误;野核桃是一个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19.(1)物种组成 季相 (2)镶嵌 森林群落植物种类更多、分层现象更复杂,为动物提供的栖息空间和食物也更多、更复杂(3)灌木树冠低矮,具有抗倒伏功能;根系发达,能从土壤中吸收较多的水分(4)次生 演替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20.(1)次生演替 退化草地封禁后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原有植物的繁殖体仍有可能存在(2)能 人类活动(3)不一定 演替后期四种植物中,赖草的幼苗出土率最高,但其种子总数不一定最多 不是 演替的中期和后期,本氏针茅是优势种,但其幼苗出土率是四种植物中最低的解析 (1)退化草地封禁后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退化草地封禁后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原有植物的繁殖体仍有可能存在。(2)据图甲可知,演替后期本氏针茅的优势度最高,占据优势地位,因此封禁措施能恢复本氏针茅的优势种地位,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因素的影响。(3)演替后期四种植物中,赖草的幼苗出土率最高,并不意味着其新增个体数最多,因为其种子总数不一定最多。根据图甲和图乙的结果可知,演替的中期和后期,本氏针茅是优势种,但其幼苗出土率是四种植物中最低的,因此长期封禁过程中,植物幼苗出土率的高低不是其成为优势种的决定因素。21.(1)物种组成 挖洞或快速奔跑 草原主要分布在热带干燥地区或中等程度干燥且较寒冷的地区,不耐旱的高大乔木难以在草原上生存(2)增长型 水平 光照的强弱、地形的差异、湿度的不同、动物的活动等(写出两点即可)(3)次生 该群落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原有植物的繁殖体仍有可能存在 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22.(1)物种组成 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出现频率 种群密度(或与其他物种的关系)(2)光照 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草本植物(或灌木)(3)不能确定 乙种群的相对多度在降低,但群落中植物个体总数变化情况未知23.(1)植物的垂直分层为不同为鸟类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2)生态位 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协同进化(3)种间竞争 食性比较相似,种间竞争导致两个种群的分布范围缩小,甚至错开(4)偏高 大山雀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M减小,因此统计的种群数量比实际值偏高解析 (1)植物的垂直分层为不同鸟类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故不同鸟类的觅食生境不同,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2)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称为生态位,图中所调查鸟类的觅食生境都相对稳定,说明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产生的原因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3)芦花黄雀与大山雀都捕食飞虫,有共同的食物来源,故它们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由于食性比较相似,种间竞争导致两个种群的分布范围缩小,甚至错开。(4)统计的种群数量=(N1×N2)/M,由于大山雀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M减小,因此统计的种群数量比实际值偏高。(共43张PPT)章末检测卷(二)(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D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东北地区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主要的森林群落为落叶针阔混交林。则这类生物群落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区别于草原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丰富度B.外貌和结构相对稳定且不会随季节发生变化C.生活的植物多依赖动物传粉,动物大都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D.动物群落的垂直分层与植物有关,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层与光照有关解析 不同群落的划分依据是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这类生物群落区别于草原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主要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物种种类的数量,A错误;该群落的外貌和结构相对稳定,但是会随阳光、温度和水分等季节性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B错误;森林群落中高大的乔木占据优势,为动物提供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因此,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挖洞或快速奔跑的动物适于生活在各种旱生多年草本植物占优势的草原上,不适应森林群落的生活,C错误;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群落的不同层次可提供不同的食物和特定的栖息环境等有关,故与植物有关,D正确。2.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生物学知识的论述。下列对我国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阐述正确的有( )①“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物种间的竞争关系②“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③“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群落的次生演替④“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体现了群落的季相A.1项 B.2项 C.3项 D.4项D解析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说明杂草和豆苗会在空间、能量、营养等方面存在竞争,故该诗句体现了物种间的竞争关系,①正确;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而蜾蠃是寄生蜂,它常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故“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捕食关系,②正确;“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是由于人为活动的减少导致的演替,是在已有土壤条件下发生的,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③正确;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这就是季相。“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就体现了群落的季相,④正确;综合以上分析,阐述正确的有①②③④,D符合题意。3.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A.存在直接营养供应的种间关系只有捕食和互利共生B.两种生物竞争的结果是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C.A生物以B生物为食,同时也可能会以B生物的食物为食D.捕食者的捕食作用一定会导致被捕食个体的死亡解析 存在直接营养供应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A错误;两种生物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B错误;两种生物间可同时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C正确;捕食是指一种生物取食另一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可以捕食整个个体,也可以捕食某个体的部分,不一定会导致被捕食个体的死亡,D错误。C4.绿头鸭是闽江河口湿地常见的冬候鸟之一,食性广而杂,常以植物的种子、藻类以及小鱼、小虾等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研究绿头鸭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等B.绿头鸭标志后重捕时更难捕捉,则估算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低C.绿头鸭有多种捕食对象,同时也可能是多种动物的捕食对象D.闽江河口湿地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存在季节性变化解析 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N=M(第一次标志总数)×n(第二次捕捉总数)/m(第二次捕捉中带标志个数),绿头鸭标志后重捕时更难捕捉导致m变小,则估算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高,B错误。B5.当不同物种利用相同资源时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共用资源减少导致种间竞争增强B.自然选择会导致生态位重叠程度升高C.群落的分层现象可降低生态位重叠的程度D.不同物种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能充分利用资源B解析 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当共用资源减少时,就会导致种间竞争增强,A正确;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长期适应,不同生物之间的生态位发生了分化,导致生态位重叠程度降低,B错误;群落的分层现象,一方面显著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缓解竞争压力,降低生态位重叠的程度,C正确;不同生物的生态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D正确。6.下列关于不同类型陆地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荒漠群落的植物具有耐旱特征,如仙人掌的气孔在夜晚开放B.森林中生长的植物为乔木和灌木,没有草本植物C.草原生物群落中,各种耐寒的多年生旱生草本植物占优势D.不同群落分类的依据是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解析 荒漠群落的植物具有耐旱特征,仙人掌的气孔在夜晚开放,既可以保证CO2供应,又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因此是适应干旱环境的一种特征,A正确;森林中也有草本植物,B错误;草原生物群落中,各种耐寒的多年生旱生草本植物更能适应该环境,在群落中占优势,C正确;不同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存在差异,故不同群落分类的依据是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D正确。B7.下列关于不同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策略叙述,错误的是( )A.森林群落中阴生植物的叶绿体体积小,适合弱光生存B.草原群落中植物叶片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以抵抗干旱C.草原群落中的动物擅长挖洞穴居或快速奔跑以躲避天敌D.荒漠群落中蜥蜴表皮外的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解析 阴生植物生活在林下,有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但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的特点,以适应林下的弱光环境,A错误。A8.某科研小组对玉米地进行了研究,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玉米地里不同的玉米品种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B.坡上与坡下玉米地的生物存在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调查玉米地范围内的物种丰富度,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D.玉米地里杂草的产生、蚜虫的迁入,说明群落发生了演替解析 玉米地里不同的玉米品种体现了遗传多样性,A错误;坡上与坡下玉米地的生物存在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虽然玉米地里有杂草的产生、蚜虫的迁入,但是优势物种没有发生改变,仍然是玉米,所以没有发生群落演替,D错误。C9.为保护鸟类多样性,某地依据下列示意图将荒草地改建为湿地公园,以作为鸟类的栖息地。拟从“草本植物”“低矮灌木”“高大乔木”中选择适宜树种种植在水岸高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湿地公园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B.将荒草地改建为湿地公园体现了人类活动能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为适合不同鸟类筑巢,水岸高地宜选择种植低矮灌木和高大乔木D.图中由深水区到水岸高地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解析 当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群落中的物种组成还是会发生变化,A错误;在选择湿地的植物的种类时应考虑不同鸟类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的差异,故为适合不同鸟类筑巢,水岸高地宜选择种植低矮灌木和高大乔木,C正确。10.下图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A.据a点可判断该群落为初生演替B.b点时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C.随着演替的进行,c点群落丰富度比b点降低D.d点乔木阶段时,灌木中的阳生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解析 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草本植物阶段虽然群落结构较为简单,但仍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错误;灌木阶段群落丰富度高于草本植物阶段,C错误;乔木阶段由于高大乔木的遮挡,灌木中的阳生植物接受的光照较少,生长会受到抑制,D正确。11.竹子中纤维素含量很高。大熊猫每天要吃大量竹子,但一般只能利用其中一小部分纤维素。研究表明,大熊猫的基因组缺少编码纤维素酶的基因,但是肠道中有多种纤维素分解菌。大熊猫与它肠道内某种纤维素分解菌的种间关系是( )A.捕食 B.寄生 C.互利共生 D.偏利共生解析 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相互得益的关系。大熊猫的基因组缺少编码纤维素酶的基因,但是肠道中有多种纤维素分解菌。纤维素分解菌能帮助熊猫分解纤维素,大熊猫给纤维素分解菌提供生存的良好的营养和栖息场所,由此可见,大熊猫与它肠道内某种纤维素分解菌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C正确。C12.如图表示两个陆地群落的演替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A.a曲线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b曲线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E点处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且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C.图中C点到D点有可能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D.E点可代表群落达到平衡状态,此时一定能形成森林解析 a曲线的起点不为0,b曲线的起点为0,因此a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A错误;E点处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但是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的优势种在不断改变,因此各种群密度不一定达到最大,B错误;图中C点到D点生物多样性降低,该过程有可能是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可能是自然环境的影响,C正确;E点之后生物的物种多样性保持相对稳定,可代表群落达到平衡状态,但由于气候和土壤条件等的影响,不一定能演替到森林阶段,D错误。A.a曲线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b曲线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E点处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且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C.图中C点到D点有可能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D.E点可代表群落达到平衡状态,此时一定能形成森林13.为了解土壤群落结构,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土壤动物活动能力强且身体微小,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B.统计动物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统计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C.记名计算法通常用于统计个体较小、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的相对数量D.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热的特性,可以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进行收集解析 记名计算法通常用于统计分布范围较小而生物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的相对数量,C错误。C14.某螺可捕食A、B、C等多种藻,向玻璃缸中加入等量的三种藻,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向缸内加入一定数量的某螺,并开始统计三种藻的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的数量不变),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BA.加入某螺后C藻竞争力最弱B.该螺对A藻的捕食偏好最强C.种间竞争是导致B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原因D.螺对竞争优势藻的捕食偏好会降低藻的物种多样性解析 向玻璃缸中加入等量的三种藻,培养一段时间后,放入某螺时,A藻数量下降较快,说明加入某螺后A藻竞争力最弱,A错误;放入螺之后,A藻的数量减少最明显,说明该螺对A藻的捕食偏好最强,B正确;B藻数量在峰值时A藻和C藻数量都较少,种间竞争并不强,B藻数量在峰值后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与玻璃缸内代谢废物积累、无机盐减少等环境因素有关,C错误;一种藻类的过度繁殖会造成其他藻类的消亡,螺对竞争优势藻的捕食偏好,会控制该种藻类的数量,可以给其他藻类腾出空间,增加藻的物种多样性,D错误。A.加入某螺后C藻竞争力最弱B.该螺对A藻的捕食偏好最强C.种间竞争是导致B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原因D.螺对竞争优势藻的捕食偏好会降低藻的物种多样性二、多项选择题(共4题,每题3分,共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15.甜槠是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代表性植被,在某一区域人为伐掉一些高大的乔木后,林区灌木、藤本、草本等的物种数明显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且是固定不变的B.伐掉一些高大的乔木后,该区域的物种丰富度可能会升高C.不同季节因阳光等的影响,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发生变化D.森林的动植物垂直结构明显,这主要是受非生物因素制约的结果BC解析 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且是不断变化的,A错误;森林的动植物垂直结构明显,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有关,而动物的垂直分层与食物和栖息地等有关,D错误。16.普通大蓟马和西花蓟马是寄生在豆科作物上的两种害虫,捕食螨是两者共同的天敌。为明确两者的种间竞争情况,给予三种不同的培养条件,在每种条件下同时培养两种蓟马,分别统计了两种蓟马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DA.普通大蓟马对于菜豆豆荚和豇豆豆荚的喜好不同B.在未加入捕食螨的情况下,西花蓟马终将取代普通大蓟马C.加入捕食螨后,在菜豆豆荚上普通大蓟马的种间竞争能力变弱D.寄生作物的种类和捕食者的存在都会影响两种蓟马的种间竞争解析 由图可知,在未加入捕食螨的情况下,普通大蓟马和菜豆豆荚混合培养时,从F1到F2成虫数量下降,而普通大蓟马和豇豆豆荚混合培养时,成虫数量逐渐上升,故普通大蓟马对于菜豆豆荚和豇豆豆荚的喜好不同,A正确;在未加入捕食螨的情况下,若使用豇豆豆荚培养,普通大蓟马的成虫数量随代数增加逐渐上升,而西花蓟马成虫数量随代数增加逐渐下降,在该条件下,西花蓟马无法取代普通大蓟马,B错误;分析题图曲线:加入捕食螨后,在菜豆豆荚上普通大蓟马数量随代数增加而减少,而西花蓟马数量随代数增加而增加,故加入捕食螨后,在菜豆豆荚上普通大蓟马的种间竞争能力变弱,C正确;分析曲线,改变作物种类和是否添加捕食者均会改变西花蓟马和普通大蓟马的数量变化趋势,因此寄生作物的种类和捕食者的存在都会影响两种蓟马的种间竞争,D正确。A.普通大蓟马对于菜豆豆荚和豇豆豆荚的喜好不同B.在未加入捕食螨的情况下,西花蓟马终将取代普通大蓟马C.加入捕食螨后,在菜豆豆荚上普通大蓟马的种间竞争能力变弱D.寄生作物的种类和捕食者的存在都会影响两种蓟马的种间竞争17.某沙丘上发生了初生演替,沙丘的先锋群落包含先锋植物和无脊椎动物。随沙丘暴露时间的延长,先锋群落最后发展为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群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沙丘早期演替中出现的种群可能还会出现在新形成的群落里B.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和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C.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与影响的结果D.人类活动的干扰,都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解析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但不一定都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如在干旱地区若进行砍伐活动,可能会加速荒漠化,不改变其演替方向,D错误。ABC18.调查某森林群落乔木层的5个优势种的年龄结构,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BDA.该森林群落中,这五种乔木植物的生态位基本相同B.野核桃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与其他四种乔木的相同C.随着群落的演替,香果树种群的优势地位将更加明显D.野核桃能利用不同层次的光,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 据图可知,香果树的幼苗和小树的数量较多,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而其余4种的年龄结构则接近衰退型,因此随着群落的演替,香果树种群的优势地位将更加明显,即这五种乔木植物的生态位不同,A错误,C正确;野核桃幼苗和小树的数量较少,年龄结构接近衰退型,种群数量将逐渐减少,而香果树的幼苗和小树的数量较多,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因此野核桃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与香果树不同,B错误;野核桃是一个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A.该森林群落中,这五种乔木植物的生态位基本相同B.野核桃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与其他四种乔木的相同C.随着群落的演替,香果树种群的优势地位将更加明显D.野核桃能利用不同层次的光,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三、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60分。)19.(12分)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的雪山、草地、森林、湖泊,静静地展示着原生态的美。20世纪,因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该地区环境恶化,草地严重退化。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1)三江源地区群落类型多样,__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季节发生规律性改变,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物种组成季相(2)在水平结构上,群落往往呈现__________分布。在垂直结构上,与草原群落相比,森林群落动物分层现象更为复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调查发现,沙化地区的优势种是骆驼刺等树冠低矮、根系发达的灌木,请结合灌木的上述特点解释其适应沙化环境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退牧还草是我国政府实施的保护措施之一。退牧还草过程中群落发生了__________演替,与另一演替类型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演替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镶嵌森林群落植物种类更多、分层现象更复杂,为动物提供的栖息空间和食物也更多、更复杂灌木树冠低矮,具有抗倒伏功能;根系发达,能从土壤中吸收较多的水分次生演替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20.(12分)优势度是植物群落内某种植物处于优势或劣势状态的综合测定指标。本氏针茅是黄土高原草地群落的优势种,由于过度放牧,本氏针茅受到破坏导致草地退化。为探究能否通过长期封禁措施,使退化草地中本氏针茅的优势种地位得以恢复,科研小组对封禁后不同演替阶段的退化草地中主要植物种群的优势度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甲所示。(1)退化草地封禁后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生演替退化草地封禁后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原有植物的繁殖体仍有可能存在(2)据图甲可知,封禁措施________(填“能”或“不能”)恢复本氏针茅的优势种地位,这说明___________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因素的影响。(3)为探究幼苗出土率是否为封禁后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对不同演替阶段的退化草地中主要植物种群的幼苗出土率(有活力的种子比例)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乙所示。能人类活动据图乙推测,演替后期四种植物中,单位时间内赖草的新增个体数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最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图甲和图乙的结果可知,长期封禁过程中,植物幼苗出土率的高低________(填“是”或“不是”)其成为优势种的决定因素,判断依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一定演替后期四种植物中,赖草的幼苗出土率最高,但其种子总数不一定最多不是演替的中期和后期,本氏针茅是优势种,但其幼苗出土率是四种植物中最低的解析 (1)退化草地封禁后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退化草地封禁后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原有植物的繁殖体仍有可能存在。(2)据图甲可知,演替后期本氏针茅的优势度最高,占据优势地位,因此封禁措施能恢复本氏针茅的优势种地位,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因素的影响。(3)演替后期四种植物中,赖草的幼苗出土率最高,并不意味着其新增个体数最多,因为其种子总数不一定最多。根据图甲和图乙的结果可知,演替的中期和后期,本氏针茅是优势种,但其幼苗出土率是四种植物中最低的,因此长期封禁过程中,植物幼苗出土率的高低不是其成为优势种的决定因素。21.(12分)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内蒙古自治区着力推进退耕还草生态工程建设。在退耕还草过程中,草原植被的优势种发生如下变化:1~2年,狗尾草等;3~6年,羊草等;7~8年后,贝加尔针茅。10~15年后恢复形成稳定的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回答下列问题:(1)该草原群落区别于其他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草原上的动物一般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该群落不适合乔木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种组成挖洞或快速奔跑草原主要分布在热带干燥地区或中等程度干燥且较寒冷的地区,不耐旱的高大乔木难以在草原上生存(2)退耕还草的第7~8年内,退耕区域的贝加尔针茅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_____。在该阶段贝加尔针茅的分布呈一丛一丛的斑块状分布,其间生长着其他的草本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_结构,影响该结构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即可)。(3)退耕还草工程改造过程中草原群落发生了________演替,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地区在退耕时种植了梭梭树等树木,经过短短几年的培育,耕地演替成了初具规模的防护林,这种现象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长型水平光照的强弱、地形的差异、湿度的不同、动物的活动等次生该群落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原有植物的繁殖体仍有可能存在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22.(12分)群落中某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高矮不同的甲、乙、丙三种植物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认识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__________,在此基础上,再分析群落中常见物种的生态位。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物种甲的生态位时,除植株高度外,通常还需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种组成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或与其他物种的关系)(2)在退耕农田群落演替过程中,决定植物优势种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而决定动物优势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该退耕农田位于半干旱地区,群落演替最可能发展到____________________群落阶段。光照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草本植物(或灌木)(3)据图分析,30~50年间乙的种群密度变化是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能确定”),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确定乙种群的相对多度在降低,但群落中植物个体总数变化情况未知23.(12分)在贵州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拥有自然形成的高山常绿杜鹃植物群落,且动植物资源丰富,各种鸟类在树冠、林间灌木和地面的不同高度上取食和筑巢。下图为贵州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中不同鸟类的分布情况。(1)不同鸟类的觅食生境不同,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的垂直分层为不同为鸟类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2)图中所调查鸟类的觅食生境都相对稳定,说明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________,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原因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__________的结果。(3)芦花黄雀与大山雀都捕食飞虫,它们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对两个种群分布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协同进化种间竞争食性比较相似,种间竞争导致两个种群的分布范围缩小,甚至错开(4)调查大山雀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在一次调查中,第一次捕获N1只并全部标志,第二次捕获N2只,其中有M只被标志。若大山雀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数量比实际值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偏高大山雀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M减小,因此统计的种群数量比实际值偏高解析 (1)植物的垂直分层为不同鸟类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故不同鸟类的觅食生境不同,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2)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称为生态位,图中所调查鸟类的觅食生境都相对稳定,说明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产生的原因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3)芦花黄雀与大山雀都捕食飞虫,有共同的食物来源,故它们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由于食性比较相似,种间竞争导致两个种群的分布范围缩小,甚至错开。(4)统计的种群数量=(N1×N2)/M,由于大山雀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M减小,因此统计的种群数量比实际值偏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章末检测卷(二).docx 章末检测卷(二).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