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检测卷(课件 练习,共2份)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模块检测卷(课件 练习,共2份)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资源简介

模块检测卷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科研团队找到了推算雪豹种群密度的方法——照片重复取样法。科研团队在祁连山(该地气温常年较低)某区域内(该区域面积约为800 km2)布设的60台红外相机在海拔2 100~4 100 m的深山中连续拍摄了3个多月,最终确定该区域约有24只雪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若要预测雪豹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则需要调查雪豹种群的性别比例
对于猛兽的种群密度调查通常不适合采用标志重捕法
该区域的种群密度约为3(只/100 km2)
温度是祁连山雪豹种群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群的增长往往表现为“S”型曲线,以下关于“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当种群数量超过K/2时,种群增长速率减慢,其对应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种群数量在未达到K值之前,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
保护有益动物,应尽可能改善环境条件,提高环境容纳量
3.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的三种小鱼,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在四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上述三种小鱼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三种小鱼的存活率如图所示。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
池塘内的种间关系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变得更复杂
捕食者数量为2时,捕食者的食物主要来源于甲和丙
丙在竞争中获得的资源量与捕食者的数量呈负相关
投放捕食者后,四个水池中小鱼的种群密度都会改变
4.20世纪70年代褐家鼠由外地进入新疆,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研究发现,新疆某地褐家鼠种群的周限增长率为1.247(t+1年与t年种群数量的比值),种群年龄结构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该种群老年个体占比较低,属于衰退型种群
依据其年龄结构和周限增长率推测,该种群很难被去除
该种群扩大过程中,当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提高,食物网更复杂
作为近缘物种,褐家鼠与当地的鼠类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能力
5.麻黄属植物的受粉时间每年有很大差异,但都与7月的满月紧密联系在一起,就连幼小的无法进行受粉的球果也在满月峰值时从毛孔形珠孔处渗出传粉滴(花蜜),吸引传粉昆虫。分析上述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满月、花蜜都属于物理信息
麻黄属植物分泌花蜜,吸引传粉昆虫,这只能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
题中所涉及的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
每年7月,麻黄属植物开花与传粉昆虫的成熟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6.(2024·南京开学考)天山山脉沿东西向横贯新疆中部,天山北麓从山脚到山顶依次是荒漠、草原、森林、草甸等群落类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从山脚到山顶的群落分布主要受水分和温度的影响
天山北麓各群落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研究天山北麓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阳光、温度和水分的变化而发生季节性变化
7.某水域生活着多种海藻、以藻类为食的水虱、水虱的天敌隆头鱼等。柏桉藻侵入该水域后很快成为优势种。柏桉藻含有一种能引起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若隆头鱼吞食水虱时误吞柏桉藻,会将两者吐出。研究发现,很多水虱附着在柏桉藻上。据题分析,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柏桉藻能为水虱提供庇护场所
水虱更偏好取食本地藻,有助于柏桉藻获得竞争优势
水虱和柏桉藻之间存在原始合作的种间关系
隆头鱼不会影响水虱对不同海藻的捕食
8.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经过5万年的演替,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群落演替最终都会到达一个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状态
该地区人类的开垦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上述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物种数量减少、群落结构越来越简单
除了人类活动外,外界环境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等也会影响群落演替
9.磷(P)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湖水中P会随生物遗体残骸、排泄物等沉入底泥。当遇到风浪扰动时,浅水型湖泊底泥中的P会进入上层水体而被生物重新利用;深水型湖泊因水体过深,底泥中的P无法被风浪扰动进入上层水体。若仅考虑P循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水中P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顶端
定期清除底泥对减缓两种类型湖泊富营养化具有同等效果
减少外源P的输入是控制深水型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措施
相同条件下,浅水型湖泊比深水型湖泊更易发生富营养化
10.(2024·江西临川模拟)为改善某风景河的水质,美化环境,环境综合治理部门利用生态浮床技术在水上种植美人蕉,以吸附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下列有关美人蕉在生态浮床中应用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
美人蕉通过吸收水体中含氮、磷等的有机污染物,以改善水质
美人蕉通过遮光抑制藻类的过度繁殖,以防止水华的发生
美人蕉的引入可丰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以提高恢复力稳定性
美人蕉既能改善水体,又有观赏价值,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1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调查生物群落内各物种之间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可构建食物链
整合调查所得的全部食物链,可构建营养关系更为复杂的食物网
归类各食物链中处于相同环节的所有物种,可构建相应的营养级
测算主要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12.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不仅在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显著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强,全球气候变化对其影响不大
减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可消除温室效应的形成
碳循环中无机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天然林保护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13.(2024·徐州模拟)“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是一种迁徙性的濒危鸟类,青头潜鸭和绿头鸭的食性基本相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若青头潜鸭生活环境遭到破坏,环境容纳量降低,其遗传多样性将会下降
若一只鹰捕食了一只背头潜鸭,则该鹰就获得了这只潜鸭能量的10%~20%
日照长短会影响青头潜鸭种群的繁殖
为吸引异性,青头潜鸭会跳“独特舞步”,说明行为信息能促进种群的繁衍
14.研究者探究本土植物对外来物种紫茎泽兰入侵的抗性,结果如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注:NRI指数值越大,表示本地物种与紫茎泽兰间的亲缘关系越近。
提高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可显著抑制紫茎泽兰的入侵
群落物种多样性越高,入侵物种可利用资源越少
NRI指数越大,生态位重叠程度越高,抵抗入侵能力越强
应从其他地区引入紫茎泽兰的近缘物种,来防控其入侵
二、多项选择题(共4题,每题3分,共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5.科研小组对某地甲、乙两个动物种群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绘制了以下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甲、乙种群数量均增加的时间段是O~t3
乙种群在O~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甲种群在t5时的K值等于在t3时的K值
据曲线变化推测,两者的种间关系很可能是捕食
16.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及与相关种群、栖息地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与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能会出现重叠现象
同一环境中的两个生态位相同的物种,常常会由于食物或生活资源而发生竞争
两种鸟的觅食生境相同,则它们的生态位就完全相同
如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某种生物的生态位可能会随之改变
17.如图表示生物体的同化量在三个主要生命活动间分配的情况:①用于产生下一代所消耗的能量;②用于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所消耗的能量;③用于避免被捕食所消耗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甲能量分配模式会使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呈现为增长型
乙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可能有较大重叠
丁能量分配模式可能会使该种群的数量一段时间内基本保持稳定
为降低某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乙、丙、丁三种能量分配模式起到的效果完全相同
18.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塞罕坝分布着大面积针叶纯林。现计划引入多种阔叶树种,把部分纯林改造成异龄复层混交林,增强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和固碳等生态功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改造后的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间接价值
营造复层混交林可以提高该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纯林改造为混交林可直接增加此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
人为改造森林应遵循森林群落的自然演替规律
三、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60分。)
19.(12分)生态浮床是指将植物种植在浮于水面的床体上,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技术。下图1为生态浮床的构造,图2表示某水体中鲫鱼的种群数量Nt与Nt+1/Nt的关系图(Nt、Nt+1分别表示第t年、第t+1年的种群数量)。回答下列问题:
(1)(4分)如果图1中流入的污水分别来自生活污水和化工厂排放的污水,其进行水体修复的原理    (填“相同”或“不相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分)图1中的生态浮床可以抑制藻类生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
(3)(3分)若要掌握水体中鲫鱼数量变化,调查水体中鲫鱼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法。依据图2分析A时刻,鲫鱼种群的年龄结构是    。若要持续捕捞鲫鱼并获得高产,最好选择图2中   (填“A”“B”“C”或“D”)时刻进行捕捞。
(4)(2分)请在图3中绘出O~t年间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并在图中标出D时刻及对应的种群数量。
20.(12分)原产于中美洲的福寿螺现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等多个国家,已成为世界性的外来入侵生物。为了寻找防治措施,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3种不同生境(水田、旱地、水渠)下的福寿螺种群密度,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7分)福寿螺入侵,会使当地群落演替的     发生明显改变。刚入侵时,福寿螺的种群增长大致呈“    ”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
在此期间,其种群增长率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5分)调查福寿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图中信息,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提出在旱地和水田生境中对福寿螺进行防治的合理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12分)生态浮床是指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技术。如图为某水域中生态浮床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生态浮床中的植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    现象。
(2)(3分)生态浮床既具有处理污水的功能,同时还可以美化环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3)(6分)该水域在污水流入后仍能保持动态平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影响该稳定性的内部因素是物种的丰富度和            。
(4)(1分)若植食性鱼类摄入的藻类含480 J能量,其粪便中含有240 J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为180 J,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的能量为60 J,要满足植食性鱼类正常生长,则至少需要藻类固定    J的太阳能。
22.(12分)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1分)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4分)某湿地因过度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而遭到破坏,这是因为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湖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其    稳定性减弱。
(3)(2分)若将(2)中的湿地改为湿地公园,则群落的演替方式是    。人类活动往往可以改变演替的        。
(4)(1分)农田生态系统中,一个生长季节收获的农作物所含有的能量为m,农作物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n,这些农作物在整个生长季节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m+n。
(5)(4分)改造后的湿地中,有一条食物链为甲(w1)→乙(w2)→丙(w3),括号内为该生物的同化量。正常情况下测算,发现w2远小于w1/10,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2分)人工鱼礁是人为在海中设置的构造物,能够改善海域生态环境,为海洋生物提供更多栖息和产卵场所。研究者在人工鱼礁养鱼,其中部分能量流动如下图。(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
(1)(5分)该人工鱼礁中鱼类的生物量大于天然海域,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胆主要以覆盖在岩石上的藻类或海草为食,缺少海胆天敌的人工渔礁中鱼类生物多样性降低,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分)图中字母e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甲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物到植食性鱼类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动物类群,以浮游植物、细菌、碎屑等为食物,而它们自身又是很多海洋动物重要的食物来源。浮游动物的分布与海洋环境密切相关。研究者调查了天然海域、海带养殖区、牡蛎养殖区、人工鱼礁区四个区域浮游动物的丰富度,发现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丰富度最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两点即可)。
模块检测卷
1.A [若要预测雪豹种群的未来发展趋势,则需要调查雪豹种群的年龄结构,A错误;雪豹是比较凶猛的动物,生活在隐蔽、复杂的环境中,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正确;该区域的种群密度约为24/8=3(只/100 km2),C正确;温度是影响祁连山雪豹种群的非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
2.A [在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数量在未达到K值之前,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升高后降低,当种群数量超过K/2时,种群增长速率减慢,但其对应的年龄结构仍为增长型,A错误;种群数量在未达到K值之前,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所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正确;消除有害动物可通过改变环境降低其环境容纳量;保护有益动物,则应尽可能改善环境条件,提高环境容纳量,D正确。]
3.A [由题意可知,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的三种小鱼,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所以池塘内的种间关系不会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变得更复杂,A错误;与对照组(捕食者为0时)相比,捕食者数量为2时,甲和丙的存活率都降低,而乙的存活率升高,可推测捕食者的食物主要来源于甲和丙,B正确;随捕食者数量的增多,丙的存活率降低,即丙在竞争中获得的资源量减少,所以丙在竞争中获得的资源量与捕食者的数量呈负相关,C正确;由图可知,投放捕食者后,甲、乙、丙的存活率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四个水池中小鱼的种群密度都会改变,D正确。]
4.B [该种群老年个体占比较低,属于增长型种群,A错误;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周限增长率为1.247(t+1年与t年种群数量的比值),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J”型,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很难被去除,B正确;该种群扩大过程中,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当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降低,食物网更简单,C错误;作为近缘物种,褐家鼠引进新疆后,从周限增长率来看,其种群增长能力强,在与当地的鼠类竞争中占优势,D错误。]
5.D [满月属于物理信息,花蜜属于化学信息,满月这种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A、C错误;麻黄属植物分泌花蜜,吸引传粉昆虫来传粉,这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B错误。]
6.C [天山北麓各群落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正确;研究天山北麓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通过样方法进行调查,C错误;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D正确。]
7.D [柏桉藻含有一种能引起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若隆头鱼吞食水虱时误吞柏桉藻,会将两者吐出,故柏桉藻能为水虱提供庇护场所,A正确;本地藻与柏桉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水虱更偏好取食本地藻,有助于柏桉藻获得竞争优势,B正确;柏桉藻能为水虱提供庇护场所,水虱附着在柏桉藻上且偏好取食本地藻,但分开也能很好生活,水虱和柏桉藻之间存在原始合作的种间关系,C正确;柏桉藻含有一种能引起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隆头鱼吞食水虱时误吞柏桉藻,会将两者吐出,柏桉藻能为水虱提供庇护场所,水虱更偏好取食本地藻,隆头鱼会影响水虱对不同海藻的捕食,D错误。]
8.B [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A正确;该地区的演替是朝着物种数量减少、群落结构越来越简单的方向进行,人类的开垦活动没有改变演替的方向,而是改变了演替的速度,B错误;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因此可判断上述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物种数量减少、群落结构越来越简单,C正确;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D正确。]
9.D [水中P可被生产者吸收利用,生物体内的含磷化合物会被分解,不会积累在食物链顶端,A错误;结合题干“当遇到风浪扰动时,浅水型湖泊底泥中的P会进入上层水体而被生物重新利用;深水型湖泊因水体过深,底泥中的P无法被风浪扰动进入上层水体”可知,定期清除底泥对减缓浅水型湖泊富营养化具有较好的效果,对深水型湖泊富营养化效果不大,B错误;深水型湖泊因水体过深,底泥中的P无法被风浪扰动进入上层水体,减少外源P的输入是控制浅水型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措施,C错误;磷(P)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湖水中P会随生物遗体残骸、排泄物等沉入底泥,而当遇到风浪扰动时,浅水型湖泊底泥中的P会进入上层水体而被生物重新利用,深水型湖泊因水体过深,底泥中的P无法被风浪扰动进入上层水体,故相同条件下,浅水型湖泊比深水型湖泊更易发生富营养化,D正确。]
10.B [美人蕉等浮床植物不能直接利用有机物,其可以通过吸收水体中的无机污染物改善水质,A错误;水华是由于氮、磷元素排放过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引起的,而浮床植物可通过遮光抑制水中藻类过度繁殖,减少水华发生,B正确;建设生态浮床能提高物种丰富度,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美人蕉能改善水体,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美人蕉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11.D [生物群落中各物种间通过捕食关系建立食物链,A正确;错综复杂的食物链构成食物网,B正确;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C正确;测算全部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D错误。]
12.C [天然林由于组成成分复杂,群落结构就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强,但全球气候变化也会影响天然林的成长,A错误;减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可减缓温室效应的形成过程,但不能消除已经形成的温室效应,B错误;碳循环中无机碳(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C正确;天然林保护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起调节作用的间接价值,D错误。]
13.B [若青头潜鸭生活环境遭到破坏,环境容纳量降低,其遗传多样性将会下降,A正确;10%~20%是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而一只鹰、一只背头潜鸭不是该营养级含有的全部能量,B错误;青头潜鸭求偶时的舞步属于行为信息,有利于种群的繁衍,D正确。]
14.D [分析图1可知,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越大,紫茎泽兰入侵强度越低,所以提高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可显著抑制紫茎泽兰的入侵,A正确;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越大,紫茎泽兰入侵强度越低,说明群落物种多样性越高,入侵物种可利用资源越少,入侵强度越低,B正确;图2显示,NRI指数越大,紫茎泽兰入侵强度越低;NRI指数越大,表示本地物种与紫茎泽兰间的亲缘关系越近,生态位重叠程度越高,本地物种与紫茎泽兰间的竞争越激烈,抵抗入侵能力越强,导致紫茎泽兰入侵强度越低,C正确;若从其他地区引入紫茎泽兰的近缘物种,该物种可能会成为威胁本土植物的入侵物种,也有可能与紫茎泽兰进行近缘杂交,导致紫茎泽兰和它的近缘物种进一步扩散,D错误。]
15.AD [甲种群在O~t5时间段,种群增长速率一直大于0,所以种群数量增加,而乙种群在t2~t4段,λ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A错误;乙种群在O~t1段λ大于1,且数值恒定,所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正确;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所以甲种群在t5时的K值等于在t3时的K值,C正确;图中甲种群数量一直增加,乙种群先增加,后减少,再稳定,二者不是捕食关系,D错误。]
16.ABD [动物的生态位包括栖息地、食物、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仅觅食生境相同,生态位不一定完全相同,C错误。]
17.ABC [甲能量主要分配给后代,则后代的数量会增加,甲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呈增大趋势,A正确;乙能量大部分都用于竞争,则说明乙生物与其他生物竞争激烈,乙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可能有较大重叠,B正确;丁能量分配模式是等同选择压力,用于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所消耗的能量;用于避免被捕食所消耗的能量;用于产生下一代所消耗的能量,差别不大,说明该种群的数量一段时间内基本保持稳定,C正确;为降低某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则分配给后代的能量较低,所以乙、丙两种能量分配模式可能会起到相似的效果,D错误。]
18.BD [改造后的森林增强了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和固碳等生态功能,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A错误;与纯林相比,营造复层混交林增加了植被类型,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可以提高该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B正确;纯林植被单一,改造为混交林后,增加了植被类型,直接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C错误;人为改造森林应以森林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森林群落的自然演替规律,D正确。]
19.(1)不相同 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可被(根系富集的)微生物降解,来自化工厂的污水主要富含氮、磷等物质,可被植物根系吸收或吸附
(2)生态浮床遮光使藻类得不到充足的光照;生态浮床中的植物能吸收水体中N、P等无机盐,使藻类得不到充足的无机养料
(3) 标志重捕 衰退型 C
(4)
20.(1) 速度和方向 J 食物充裕、空间充足、气候适宜且没有天敌等 不变
(2)福寿螺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小 进行水旱轮作,旱地环境可有效降低福寿螺的环境容纳量
21.(1)生产者 分层 (2)间接价值和直接
(3)抵抗力 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4)1 200
解析 (1)生态浮床中的植物属于生产者;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3)受到污水的干扰后仍能保持动态平衡,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分析,影响其稳定性的内部因素是物种的丰富度(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4)植食性鱼类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480-240=240(J),根据能量传递效率可知,要满足植食性鱼类正常生长,至少需要藻类固定的太阳能为240÷20%=1200(J)。
22.(1)间接 (2)自我调节能力 抵抗力
(3)次生演替 速度和方向 (4)大于 (5)甲的同化量中有一部分能量被自身呼吸消耗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还有一部分能量流入与乙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种群
解析 (2)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由于人类活动排放过多的污染物,超过了湖泊净化能力,其自我调节能力几乎丧失,抵抗力稳定性减弱。(4)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自身呼吸散失外,还流向下一营养级和流向分解者。该农田生态系统中,一个生长季节收获的农作物所含总能量为m,农作物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n,这些农作物在整个生长季节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大于m+n。(5)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甲的同化量中有一部分能量被自身呼吸消耗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还有一部分能量流入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种群,故正常情况下乙获得的能量w2远小于w1/10。
23.(1)投入饲料增加了人工鱼礁的能量输入 海胆数量增加,藻类等数量减少,造成鱼类食物减少
(2)植食性鱼类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b+e+h-m-n)/a×100%
(3)人工鱼礁为浮游动物提供栖息和产卵场所;海洋动物的粪便、碎屑为浮游动物提供食物(共49张PPT)
模块检测卷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A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科研团队找到了推算雪豹种群密度的方法——照片重复取样法。科研团队在祁连山(该地气温常年较低)某区域内(该区域面积约为800 km2)布设的60台红外相机在海拔2 100~4 100 m的深山中连续拍摄了3个多月,最终确定该区域约有24只雪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要预测雪豹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则需要调查雪豹种群的性别比例
B.对于猛兽的种群密度调查通常不适合采用标志重捕法
C.该区域的种群密度约为3(只/100 km2)
D.温度是祁连山雪豹种群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解析 若要预测雪豹种群的未来发展趋势,则需要调查雪豹种群的年龄结构,A错误;
雪豹是比较凶猛的动物,生活在隐蔽、复杂的环境中,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正确;
该区域的种群密度约为24/8=3(只/100 km2),C正确;
温度是影响祁连山雪豹种群的非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群的增长往往表现为“S”型曲线,以下关于“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当种群数量超过K/2时,种群增长速率减慢,其对应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种群数量在未达到K值之前,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
D.保护有益动物,应尽可能改善环境条件,提高环境容纳量
A
解析 在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数量在未达到K值之前,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升高后降低,当种群数量超过K/2时,种群增长速率减慢,但其对应的年龄结构仍为增长型,A错误;
种群数量在未达到K值之前,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所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正确;
消除有害动物可通过改变环境降低其环境容纳量;保护有益动物,则应尽可能改善环境条件,提高环境容纳量,D正确。
3.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的三种小鱼,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在四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上述三种小鱼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三种小鱼的存活率如图所示。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A.池塘内的种间关系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变得更复杂
B.捕食者数量为2时,捕食者的食物主要来源于甲和丙
C.丙在竞争中获得的资源量与捕食者的数量呈负相关
D.投放捕食者后,四个水池中小鱼的种群密度都会改变
解析 由题意可知,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的三种小鱼,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所以池塘内的种间关系不会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变得更复杂,A错误;
与对照组(捕食者为0时)相比,捕食者数量为2时,甲和丙的存活率都降低,而乙的存活率升高,可推测捕食者的食物主要来源于甲和丙,B正确;
随捕食者数量的增多,丙的存活率降低,即丙在竞争中获得的资源量减少,所以丙在竞争中获得的资源量与捕食者的数量呈负相关,C正确;
由图可知,投放捕食者后,甲、乙、丙的存活率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四个水池中小鱼的种群密度都会改变,D正确。
A.池塘内的种间关系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变得更复杂
B.捕食者数量为2时,捕食者的食物主要来源于甲和丙
C.丙在竞争中获得的资源量与捕食者的数量呈负相关
D.投放捕食者后,四个水池中小鱼的种群密度都会改变
4.20世纪70年代褐家鼠由外地进入新疆,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研究发现,新疆某地褐家鼠种群的周限增长率为1.247(t+1年与t年种群数量的比值),种群年龄结构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B
A.该种群老年个体占比较低,属于衰退型种群
B.依据其年龄结构和周限增长率推测,该种群很难被去除
C.该种群扩大过程中,当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提高,食物网更复杂
D.作为近缘物种,褐家鼠与当地的鼠类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能力
解析 该种群老年个体占比较低,属于增长型种群,A错误;
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周限增长率为1.247(t+1年与t年种群数量的比值),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J”型,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很难被去除,B正确;
该种群扩大过程中,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当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降低,食物网更简单,C错误;
作为近缘物种,褐家鼠引进新疆后,从周限增长率来看,其种群增长能力强,在与当地的鼠类竞争中占优势,D错误。
A.该种群老年个体占比较低,属于衰退型种群
B.依据其年龄结构和周限增长率推测,该种群很难被去除
C.该种群扩大过程中,当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提高,食物网更复杂
D.作为近缘物种,褐家鼠与当地的鼠类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能力
5.麻黄属植物的受粉时间每年有很大差异,但都与7月的满月紧密联系在一起,就连幼小的无法进行受粉的球果也在满月峰值时从毛孔形珠孔处渗出传粉滴(花蜜),吸引传粉昆虫。分析上述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满月、花蜜都属于物理信息
B.麻黄属植物分泌花蜜,吸引传粉昆虫,这只能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
C.题中所涉及的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
D.每年7月,麻黄属植物开花与传粉昆虫的成熟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解析 满月属于物理信息,花蜜属于化学信息,满月这种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A、C错误;
麻黄属植物分泌花蜜,吸引传粉昆虫来传粉,这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B错误。
D
6.(2024·南京开学考)天山山脉沿东西向横贯新疆中部,天山北麓从山脚到山顶依次是荒漠、草原、森林、草甸等群落类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从山脚到山顶的群落分布主要受水分和温度的影响
B.天山北麓各群落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C.研究天山北麓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D.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阳光、温度和水分的变化而发生季节性变化
解析 天山北麓各群落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正确;
研究天山北麓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通过样方法进行调查,C错误;
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D正确。
C
7.某水域生活着多种海藻、以藻类为食的水虱、水虱的天敌隆头鱼等。柏桉藻侵入该水域后很快成为优势种。柏桉藻含有一种能引起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若隆头鱼吞食水虱时误吞柏桉藻,会将两者吐出。研究发现,很多水虱附着在柏桉藻上。据题分析,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柏桉藻能为水虱提供庇护场所
B.水虱更偏好取食本地藻,有助于柏桉藻获得竞争优势
C.水虱和柏桉藻之间存在原始合作的种间关系
D.隆头鱼不会影响水虱对不同海藻的捕食
D
解析 柏桉藻含有一种能引起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若隆头鱼吞食水虱时误吞柏桉藻,会将两者吐出,故柏桉藻能为水虱提供庇护场所,A正确;
本地藻与柏桉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水虱更偏好取食本地藻,有助于柏桉藻获得竞争优势,B正确;
柏桉藻能为水虱提供庇护场所,水虱附着在柏桉藻上且偏好取食本地藻,但分开也能很好生活,水虱和柏桉藻之间存在原始合作的种间关系,C正确;
柏桉藻含有一种能引起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隆头鱼吞食水虱时误吞柏桉藻,会将两者吐出,柏桉藻能为水虱提供庇护场所,水虱更偏好取食本地藻,隆头鱼会影响水虱对不同海藻的捕食,D错误。
8.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经过5万年的演替,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最终都会到达一个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状态
B.该地区人类的开垦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上述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物种数量减少、群落结构越来越简单
D.除了人类活动外,外界环境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等也会影响群落演替
B
解析 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A正确;
该地区的演替是朝着物种数量减少、群落结构越来越简单的方向进行,人类的开垦活动没有改变演替的方向,而是改变了演替的速度,B错误;
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因此可判断上述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物种数量减少、群落结构越来越简单,C正确;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D正确。
9.磷(P)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湖水中P会随生物遗体残骸、排泄物等沉入底泥。当遇到风浪扰动时,浅水型湖泊底泥中的P会进入上层水体而被生物重新利用;深水型湖泊因水体过深,底泥中的P无法被风浪扰动进入上层水体。若仅考虑P循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水中P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顶端
B.定期清除底泥对减缓两种类型湖泊富营养化具有同等效果
C.减少外源P的输入是控制深水型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措施
D.相同条件下,浅水型湖泊比深水型湖泊更易发生富营养化
D
解析 水中P可被生产者吸收利用,生物体内的含磷化合物会被分解,不会积累在食物链顶端,A错误;
结合题干“当遇到风浪扰动时,浅水型湖泊底泥中的P会进入上层水体而被生物重新利用;深水型湖泊因水体过深,底泥中的P无法被风浪扰动进入上层水体”可知,定期清除底泥对减缓浅水型湖泊富营养化具有较好的效果,对深水型湖泊富营养化效果不大,B错误;
深水型湖泊因水体过深,底泥中的P无法被风浪扰动进入上层水体,减少外源P的输入是控制浅水型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措施,C错误;
磷(P)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湖水中P会随生物遗体残骸、排泄物等沉入底泥,而当遇到风浪扰动时,浅水型湖泊底泥中的P会进入上层水体而被生物重新利用,深水型湖泊因水体过深,底泥中的P无法被风浪扰动进入上层水体,故相同条件下,浅水型湖泊比深水型湖泊更易发生富营养化,D正确。
10.(2024·江西临川模拟)为改善某风景河的水质,美化环境,环境综合治理部门利用生态浮床技术在水上种植美人蕉,以吸附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下列有关美人蕉在生态浮床中应用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美人蕉通过吸收水体中含氮、磷等的有机污染物,以改善水质
B.美人蕉通过遮光抑制藻类的过度繁殖,以防止水华的发生
C.美人蕉的引入可丰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以提高恢复力稳定性
D.美人蕉既能改善水体,又有观赏价值,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
解析 美人蕉等浮床植物不能直接利用有机物,其可以通过吸收水体中的无机污染物改善水质,A错误;
水华是由于氮、磷元素排放过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引起的,而浮床植物可通过遮光抑制水中藻类过度繁殖,减少水华发生,B正确;
建设生态浮床能提高物种丰富度,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
美人蕉能改善水体,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美人蕉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1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生物群落内各物种之间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可构建食物链
B.整合调查所得的全部食物链,可构建营养关系更为复杂的食物网
C.归类各食物链中处于相同环节的所有物种,可构建相应的营养级
D.测算主要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解析 生物群落中各物种间通过捕食关系建立食物链,A正确;
错综复杂的食物链构成食物网,B正确;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C正确;
测算全部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D错误。
D
12.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不仅在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显著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强,全球气候变化对其影响不大
B.减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可消除温室效应的形成
C.碳循环中无机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D.天然林保护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
解析 天然林由于组成成分复杂,群落结构就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强,但全球气候变化也会影响天然林的成长,A错误;
减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可减缓温室效应的形成过程,但不能消除已经形成的温室效应,B错误;
碳循环中无机碳(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C正确;
天然林保护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起调节作用的间接价值,D错误。
13.(2024·徐州模拟)“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是一种迁徙性的濒危鸟类,青头潜鸭和绿头鸭的食性基本相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青头潜鸭生活环境遭到破坏,环境容纳量降低,其遗传多样性将会下降
B.若一只鹰捕食了一只背头潜鸭,则该鹰就获得了这只潜鸭能量的10%~20%
C.日照长短会影响青头潜鸭种群的繁殖
D.为吸引异性,青头潜鸭会跳“独特舞步”,说明行为信息能促进种群的
繁衍
B
解析 若青头潜鸭生活环境遭到破坏,环境容纳量降低,其遗传多样性将会下降,A正确;
10%~20%是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而一只鹰、一只背头潜鸭不是该营养级含有的全部能量,B错误;
青头潜鸭求偶时的舞步属于行为信息,有利于种群的繁衍,D正确。
14.研究者探究本土植物对外来物种紫茎泽兰入侵的抗性,结果如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D
注:NRI指数值越大,表示本地物种与紫茎泽兰间的亲缘关系越近。
A.提高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可显著抑制紫茎泽兰的入侵
B.群落物种多样性越高,入侵物种可利用资源越少
C.NRI指数越大,生态位重叠程度越高,抵抗入侵能力越强
D.应从其他地区引入紫茎泽兰的近缘物种,来防控其入侵
解析 分析图1可知,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越大,紫茎泽兰入侵强度越低,所以提高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可显著抑制紫茎泽兰的入侵,A正确;
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越大,紫茎泽兰入侵强度越低,说明群落物种多样性越高,入侵物种可利用资源越少,入侵强度越低,B正确;
图2显示,NRI指数越大,紫茎泽兰入侵强度越低;NRI指数越大,表示本地物种与紫茎泽兰间的亲缘关系越近,生态位重叠程度越高,本地物种与紫茎泽兰间的竞争越激烈,抵抗入侵能力越强,导致紫茎泽兰入侵强度越低,C正确;
若从其他地区引入紫茎泽兰的近缘物种,该物种可能会成为威胁本土植物的入侵物种,也有可能与紫茎泽兰进行近缘杂交,导致紫茎泽兰和它的近缘物种进一步扩散,D错误。
A.提高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可显著抑制紫茎泽兰的入侵
B.群落物种多样性越高,入侵物种可利用资源越少
C.NRI指数越大,生态位重叠程度越高,抵抗入侵能力越强
D.应从其他地区引入紫茎泽兰的近缘物种,来防控其入侵
二、多项选择题(共4题,每题3分,共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5.科研小组对某地甲、乙两个动物种群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绘制了以下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D
A.甲、乙种群数量均增加的时间段是O~t3
B.乙种群在O~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甲种群在t5时的K值等于在t3时的K值
D.据曲线变化推测,两者的种间关系很可能是捕食
解析 甲种群在O~t5时间段,种群增长速率一直大于0,所以种群数量增加,而乙种群在t2~t4段,λ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A错误;
乙种群在O~t1段λ大于1,且数值恒定,所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正确;
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所以甲种群在t5时的K值等于在t3时的K值,C正确;
图中甲种群数量一直增加,乙种群先增加,后减少,再稳定,二者不是捕食关系,D错误。
A.甲、乙种群数量均增加的时间段是O~t3
B.乙种群在O~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甲种群在t5时的K值等于在t3时的K值
D.据曲线变化推测,两者的种间关系很可能是捕食
16.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及与相关种群、栖息地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与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能会出现重叠现象
B.同一环境中的两个生态位相同的物种,常常会由于食物或生活资源而发生竞争
C.两种鸟的觅食生境相同,则它们的生态位就完全相同
D.如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某种生物的生态位可能会随之改变
解析 动物的生态位包括栖息地、食物、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仅觅食生境相同,生态位不一定完全相同,C错误。
ABD
17.如图表示生物体的同化量在三个主要生命活动间分配的情况:①用于产生下一代所消耗的能量;②用于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所消耗的能量;③用于避免被捕食所消耗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C
A.甲能量分配模式会使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呈现为增长型
B.乙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可能有较大重叠
C.丁能量分配模式可能会使该种群的数量一段时间内基本保持稳定
D.为降低某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乙、丙、丁三种能量分配模式起到的效果完全相同
解析 甲能量主要分配给后代,则后代的数量会增加,甲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呈增大趋势,A正确;
乙能量大部分都用于竞争,则说明乙生物与其他生物竞争激烈,乙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可能有较大重叠,B正确;
丁能量分配模式是等同选择压力,用于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所消耗的能量;用于避免被捕食所消耗的能量;用于产生下一代所消耗的能量,差别不大,说明该种群的数量一段时间内基本保持稳定,C正确;
为降低某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则分配给后代的能量较低,所以乙、丙两种能量分配模式可能会起到相似的效果,D错误。
A.甲能量分配模式会使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呈现为增长型
B.乙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可能有较大重叠
C.丁能量分配模式可能会使该种群的数量一段时间内基本保持稳定
D.为降低某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乙、丙、丁三种能量分配模式起到的效果完全相同
18.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塞罕坝分布着大面积针叶纯林。现计划引入多种阔叶树种,把部分纯林改造成异龄复层混交林,增强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和固碳等生态功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改造后的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间接价值
B.营造复层混交林可以提高该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C.纯林改造为混交林可直接增加此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
D.人为改造森林应遵循森林群落的自然演替规律
BD
解析 改造后的森林增强了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和固碳等生态功能,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A错误;
与纯林相比,营造复层混交林增加了植被类型,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可以提高该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B正确;
纯林植被单一,改造为混交林后,增加了植被类型,直接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C错误;
人为改造森林应以森林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森林群落的自然演替规律,D正确。
三、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60分。)
19.(12分)生态浮床是指将植物种植在浮于水面的床体上,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技术。下图1为生态浮床的构造,图2表示某水体中鲫鱼的种群数量Nt与Nt+1/Nt的关系图(Nt、Nt+1分别表示第t年、第t+1年的种群数量)。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图1中流入的污水分别来自生活污水和化工厂排放的污水,其进行水体修复的原理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相同
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可被(根系富集的)微生物降解,来自化工厂的污水主要富含氮、磷等物质,可被植物根系吸收或吸附
(2)图1中的生态浮床可以抑制藻类生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两点)。
生态浮床遮光使藻类得不到充足的光照;生态浮床中的植物能吸收水体中N、P等无机盐,使藻类得不到充足的无机养料
(3)若要掌握水体中鲫鱼数量变化,调查水体中鲫鱼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法。依据图2分析A时刻,鲫鱼种群的年龄结构是________。若要持续捕捞鲫鱼并获得高产,最好选择图2中______(填“A”“B”“C”或“D”)时刻进行捕捞。
标志重捕
衰退型
C
(4)请在图3中绘出O~t年间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并在图中标出D时刻及对应的种群数量。
答案 
20.(12分)原产于中美洲的福寿螺现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等多个国家,已成为世界性的外来入侵生物。为了寻找防治措施,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3种不同生境(水田、旱地、水渠)下的福寿螺种群密度,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福寿螺入侵,会使当地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发生明显改变。刚入侵时,福寿螺的种群增长大致呈“________”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
在此期间,其种群增长率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速度和方向
J
食物充裕、空间充足、
气候适宜且没有天敌等
不变
(2)调查福寿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图中信息,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提出在旱地和水田生境中对福寿螺进行防治的合理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福寿螺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小
进行水旱轮作,旱地环境可有效降低福寿螺的环境容纳量
21.(12分)生态浮床是指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技术。如图为某水域中生态浮床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浮床中的植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
(2)生态浮床既具有处理污水的功能,同时还可以美化环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__价值。
生产者
分层
间接价值和直接
(3)该水域在污水流入后仍能保持动态平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影响该稳定性的内部因素是物种的丰富度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植食性鱼类摄入的藻类含480 J能量,其粪便中含有240 J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为180 J,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的能量为60 J,要满足植食性鱼类正常生长,则至少需要藻类固定________J的太阳能。
抵抗力
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1 200
解析 (1)生态浮床中的植物属于生产者;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3)受到污水的干扰后仍能保持动态平衡,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分析,影响其稳定性的内部因素是物种的丰富度(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4)植食性鱼类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480-240=240(J),根据能量传递效率可知,要满足植食性鱼类正常生长,至少需要藻类固定的太阳能为240÷20%=1200(J)。
22.(12分)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价值。
(2)某湿地因过度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而遭到破坏,这是因为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湖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其________稳定性减弱。
间接
自我调节能力
抵抗力
(3)若将(2)中的湿地改为湿地公园,则群落的演替方式是__________。人类活动往往可以改变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
(4)农田生态系统中,一个生长季节收获的农作物所含有的能量为m,农作物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n,这些农作物在整个生长季节固定的太阳能总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m+n。
(5)改造后的湿地中,有一条食物链为甲(w1)→乙(w2)→丙(w3),括号内为该生物的同化量。正常情况下测算,发现w2远小于w1/10,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生演替
速度和方向
大于
甲的同化量中有一部分能量被自身呼吸消耗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还有一
部分能量流入与乙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种群
解析 (2)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由于人类活动排放过多的污染物,超过了湖泊净化能力,其自我调节能力几乎丧失,抵抗力稳定性减弱。
(4)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自身呼吸散失外,还流向下一营养级和流向分解者。该农田生态系统中,一个生长季节收获的农作物所含总能量为m,农作物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n,这些农作物在整个生长季节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大于m+n。
(5)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甲的同化量中有一部分能量被自身呼吸消耗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还有一部分能量流入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种群,故正常情况下乙获得的能量w2远小于w1/10。
23.(12分)人工鱼礁是人为在海中设置的构造物,能够改善海域生态环境,为海洋生物提供更多栖息和产卵场所。研究者在人工鱼礁养鱼,其中部分能量流动如下图。(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
(1)该人工鱼礁中鱼类的生物量大于天然海域,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胆主要以覆盖在岩石上的藻类或海草为食,缺少海胆天敌的人工渔礁中鱼类生物多样性降低,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投入饲料增加了人工鱼礁的能量输入 
海胆数量增加,藻类等数量减少,造成鱼类食物减少
(2)图中字母e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物到植食性鱼类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食性鱼类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b+e+h-m-n)/a×100%
(3)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动物类群,以浮游植物、细菌、碎屑等为食物,而它们自身又是很多海洋动物重要的食物来源。浮游动物的分布与海洋环境密切相关。研究者调查了天然海域、海带养殖区、牡蛎养殖区、人工鱼礁区四个区域浮游动物的丰富度,发现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丰富度最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人工鱼礁为浮游动物提供栖息和产卵场所;海洋动物的粪便、碎屑为浮游动物提供食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