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4张PPT)第1课时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教材P 的问题探讨----融合遗传两性花:一朵花中既有雌蕊又有雄蕊的花(如豌豆的花)。单性花:一朵花中只有雌蕊或雄蕊的花(如玉米的花)。花的类型和结构雌蕊传粉与受精的过程柱 头 花柱一子房精子与两个 极核融合胚珠花粉落到柱头上, 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 进入子房,将精 子送入胚珠精 子 与 卵细胞融合拓展 延伸传粉方式①自花传粉: 一朵花(两性花)的花粉落到自己的雌蕊的柱头上;②异花传粉:两朵不同的花(两朵不同的单性花或两朵不同的两性花)之间的传粉过 程,分为同株异花传粉和异株异花传粉;③闭花授粉:花在开放之前,由于雄蕊和雌蕊都紧紧地被花瓣包裹着,雄蕊花药中的 花粉传到雄蕊的柱头上的过程。异株异花传粉同株异 同株异花传粉 花传粉雄花雌花自花传粉 同株异花传粉三公之一、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豌豆的特点优势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 一般都是纯种用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既 可靠,又容易分析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且能够稳定地 遗传给后代实验结果易于观察和分析花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子代个体数量较多用数学统计方法分析结果更可靠,且偶然性小教材梳理 预习新知 夯实基础1.优 点2.相关概念(1)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植物的自花传粉 、 同 株异花传粉均属于自交。 雄花雌花自花传粉 同株异花传粉(2)相对性状: 一种生物的 同一种 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豌豆的高茎 和矮茎。(3)父本和母本:提供花粉的植株叫父 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 判断正误(1)玉米的黄粒与皱粒是一对相对性状( × )(2)兔子的长毛和狗的短毛是一对相对性状( × )(3)小鼠的灰身和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 √ )\ 核心归纳人工异花传粉的过程去雄:除去母本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套袋:套上纸袋,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传粉:待去雄花的雌蕊成熟时,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雌蕊的柱头上再套袋: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保证杂交所得到的种子是人工授粉后所结导思任务一 分析人工异花传粉的基本操作②种子①矮茎的花高茎的花(1)根据图示完善杂交育种的流程①去雄 套袋 ②传 粉 套袋人工除去 母本未成 熟花的 全部雄蕊 以防止 外来 花粉 的干扰 待去雄花的雌蕊 成熟时,采集另 一植株的花粉, 涂(撒)在去雄花 的雌蕊的柱头上 防止外来花粉 干扰,确保杂 交得到的种子 是人工传粉后 所结(2)玉米为雌雄同株植物,玉米的花为单性花,对单性花的植株进行杂交不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去雄,原因是单性花只有雌蕊或雄蕊; 杂交过程需 要(填“需要”或“不需要”)套袋,目的是避免外来花粉干扰。②①矮茎的花高茎的花种子核心探讨 突破重难 强化素养探讨点 人工异花传粉如图为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请仔细读图并回答下列问 题 :种子①矮茎的花 高茎的花1. (1)该实验中父本是矮 茎 豌 豆,母本是高茎豌豆。(2)操作①是去 雄 。②②种子①矮茎的花 高茎的花2.母本去雄为什么在花蕾期进行 父本是否需要去掉雌蕊 提 示 因为豌豆为自花传粉植物, 如果花成熟了,花瓣开放了,此时已 经完成了自花传粉(自交)过程,达不到杂交的目的。父本的作用是为母本提供花粉,子代是长在母本上的,只需分析母本上的子代就可以,所以父本不需要去掉雌蕊。②种子①矮茎的花 高茎的花3.为什么要二次套袋 袋有什么要求 提示 第二次套袋前,虽然已经完成了人工传粉,但存在部分传粉不成 功的可能,如果不套袋,就会有外来花粉干扰人工杂交过程,套袋是防 止外来花粉干扰、保证父本的花粉来自杂交实验指定父本的有效措施。袋一般选用透气性较好的纸袋,保证植株的正常细胞呼吸,同时避 免外界花粉的干扰。导练1.下列有关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豌豆杂交时,需要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雌蕊B. 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C.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不需要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D.人工授粉后,就不用套袋了2.(2023.红河高一期中)下列有关相对性状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对性状指的是某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B .猪的白毛与黑毛是一对相对性状C.人的双眼皮和猴的单眼皮是一对相对性状D.棉花的长绒和细绒是一对相对性状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亲本:母本:父本:杂交: 自 交:子 一 代:子二代P46××F F 高 : 矮3: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杂交实验和常用符号实验过程特殊现象及疑问P(亲本) 高茎×矮茎 F (子 一 代) 高茎 F,(子二代) 高茎:矮茎 比例接近 3:1(1)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而没有矮 茎呢 (2)为什么子一代没有矮茎的,而子 二代又出现了矮茎的呢 (3)子二代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是偶然的吗 教材梳理 预习新知 夯实基础1.实验过程符号 P F F X O含义 亲本 子一代 子二代 杂交 自交 母本父本2.实验中相关符号及含义3.相关概念(1)杂交:遗传因子组成 不同 的个体间的相互交配。(2)正交和反交:正交和反交是相对而言的,若甲类型个体作父本,乙类 型个体作母本,称为正交,则甲类型个体作母本,乙类型个体作父本, 称为反 交。(3)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显现出来的性状。(4)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未显现 出来的 性 状 。(5)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 显性性状和 隐性性状 的现象。\ 判断正误(1)显性性状是子代能够表现出来的性状,隐性性状是子代不能表现出来 的性状( × )(2)性状分离是子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 )(3)孟德尔通过豌豆的杂交和自交实验提出问题( √ )导练3.下列各种遗传现象中,不属于性状分离的是A黑色长毛兔与白色短毛兔交配,后代出现一定比例的白色长毛兔B.F 的短毛雌兔与短毛雄兔交配,后代中既有短毛兔,又有长毛兔C.粉红色牵牛花自交,后代中出现红色、粉红色和白色三种牵牛花D.F 的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豌豆4.大豆的白花和紫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杂交实验中,能判断显隐性 关系的是①紫花×紫花→紫花②紫花×紫花→301紫花+101白花③紫花×白花→紫花④紫花×白花→98紫花+102白花 A.①和② B.③和④ C.①和③ D ②和③核心探讨 突破重难 强化素养探讨点 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结果分析4.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随机从F 中选出4株豌豆,是否一定是3株高茎和1株矮茎植株 为什么 提示 不一定。样本数量太少,不一定完全符合3:1的性状分离比,孟德尔实验中的比例是在实验材料足够多的情况下得出的。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否定融合遗传最有利的实验结果是什么 提示 F 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在F 中消失的矮茎性状在F 中又出现 了,说明双亲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混合。【核心归纳】根据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归纳显、隐性性状的判断方法。(1)根据子代性状判断①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 →子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 →子代所表现 的性状为 显性性状。②具有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 →子代表现出不同性状 →子代所表现的新性 状为隐性性状 。(2)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 自交 →F 中性状分离比为3:1 → 分离比为“3”的性状为 显性性状第 2 课 时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教材梳理 预习新知 夯实基础1.提出假说(1)生物的性状是由 遗传因子 决定的。(2)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 对存在的。(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 遗传因子 彼此分离,分 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 遗传因子 中的一个。(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 机 的。2.用遗传图解解释分离现象高茎 矮茎P DD X dd配子 D dF Dd高茎高茎X Dd) 成对存在 分离D) d 成单存在 雌雄配子 随机结合Dd dd )F 配子高茎DdD d高茎高茎高茎矮茎F DD Dd )(1)配子的结合方式: 4 种。(2)遗传因子组成: 3种,分别为 DD 、Dd 、dd, 其比例为1:2:1。(3)产生后代的性状表现: 2_种,分别为高茎、矮茎,其比例为3:1。3.相关概念(1)显性遗传因子:决定_ 显性性状_的遗传因子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2)隐性遗传因子:决定隐 性 性状_ 的遗传因子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3)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_相同 _的个体,如DD 、dd 。纯合子由两个_ 相 同 ( 相 同 或不同)配子结合而来,纯合子只能产生一 种配子,纯合子自交后代不 发 生( 发生 或不发生)性状分离,能 (能或不能)稳定遗传。(4)杂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 。杂合子由两个_ 不同 (相同或不同) 配子结合而来,杂合子能产生_二种或多_种配子,杂合子自交后代_ 发生 (发生或 不发生)性状分离,不 能 (能或不能)稳定遗传。(1)杂合子自交,后代一定是杂合子( × )(2)遗传因子组成为Dd 的豌豆产生含D 的雌配子和含d的雄配子的数 量相同( × )判断正误导思任务二 根据假说内容解释F 中出现性状分离比3:1的原因从配子的形成和随机结合角度分析,在F 中出现性状分离比3:1的原因 是什么 提示 F 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D 、d 相互分离,雌雄个体中配子均为 D:d=1:1, 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F 中有1/4DD、1/2Dd 表现为显性性状,1/4dd表现为隐性性状。探讨点 关于孟德尔假说的理解1.孟德尔解释的核心是什么 提示 孟德尔解释的核心是生物体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2.F 在形成配子时形成两种比例相等的雌(或雄)配子, F 个体产生的雌、雄配子总数之比也是1:1吗 提示 不是,一般雄配子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数量。突破重难 强化素养3.若F 遗传因子组成为Dd, 从配子的形成和随机组合角度分析,在F 自交产生的F 中出现性状分离比为3:1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1)子一代个体形成的不同类型的雌配子或雄配子活力应相同。(2)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3)子二代不同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存活率相等。(4)遗传因子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显性。(5)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2.规范的遗传图解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点(1)左侧标注。一般在遗传图解的左侧用遗传学符号或文字做出鲜明的标 识,代表这一行表示的内容,起到引领作用。如: P、 配子、F 、F 等。(2)要明确写出亲代和子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性状表现。有时还需要在亲 代旁边标上父本、母本(或不、早符号),尤其是题中明确要求了父本和母 本、要区分正交和反交时。(3)要写出杂交(×)、自交( )符号,以及表示遗传因子在上下代之间传递 关系的箭头(注意不是线段)。(4)要写出最后一代的相关比例。四、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教材梳理 预习新知 夯实基础1.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验,理解遗传因子的分离、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孟德尔的假说。2.模拟内容用具或操作模拟对象或过程甲、乙两个小桶雌、雄生殖器官小桶内的彩球雌、雄配子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3.操作步骤取小桶并编号 分装彩球 混合彩球 随机取球 放回原小桶重复实验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1)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Dd:dd≈ 1:2:1 。(2)彩球组合类型之间的数量比代表的是显、隐性性状数量比:显性:隐 性≈ 3:1 。导思 突破重难 强化素养任务一 探究实践: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1.每个桶中放入数量相等的两种彩球的含义是:两种彩球分别模拟含有 显 性、隐 性 两种遗传因子的配子,且F 产生的两种配子数量相等。2.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内的彩球数量都是20个,这符合自然界的实 际情况吗 提示 不符合。自然界中, 一般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3.分别从两个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彩球组合在一起,模拟了雌雄配子形成 和 随机结合 的过程。4.为什么每次把抓出的小球放回原桶并且摇匀后才可再次抓取 提示 为了使代表雌、雄配子的两种彩球被抓出的机会相等。5.理论上,实验结果应是:彩球组合DD:Dd:dd=1:2:1, 但有位同学抓取了4次,结果是DD:Dd=2:2, 这是不是说明实验设计有问题 提示 不是。DD:Dd:dd=1:2:1 是一个理论值,如果统计数量太少,不一定会符合DD:Dd:dd=1:2:1 的理论值,统计的数量越多,越接近该理论值。导练1.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将甲袋子中的小球(D:d=1:1) 总数增加到乙袋子中的小球总数(D:d=1:1) 的10倍,之后进行上百次模拟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乙袋子分别模拟的是雄性和雌性的生殖器官 B .该变化脱离了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实际情况C.最终的模拟结果是DD:Dd:dd 接近1:2:1D.袋子中小球每次被抓取后要放回原袋子,混合均匀后再进行下一次抓取乙甲2.下列有关“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本实验中两个小桶的小球总数必须相等B. 正常情况下雌配子较雄配子体积大,所以要选大小两种小球 C 每次从两个小桶中抓取的小球记录后要放回原桶D.统计40次,小球组合中AA、Aa、aa 的数量应为10、20、1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