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空气和氧气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空气和氧气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初中( 化学 )科( 九 )年级集体备课教案
课 题 25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 课 型 复习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 使用教师
核 心 素 养 1.掌握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理解红磷燃烧实验的原理及误差分析。 熟记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碳、硫、铁等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化学方程式)。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的原理、装置及操作步骤。准确区分混合物与纯净物、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2.能通过实验现象推导结论,分析实验误差原因。能根据反应原理选择合适的制氧装置并规范操作。运用对比法辨析概念(如催化剂与反应条件)。 3.通过空气污染的案例分析,增强环保意识。体会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如拉瓦锡实验的启示)。
重点 1. 空气组成的实验探究及结论应用。 2. 氧气的化学性质(典型反应现象与方程式)。 3. 实验室制氧气的装置选择与操作规范。
难点 1. 催化剂的作用及“一变两不变”的理解。 2. 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快速判断。 3. 实验误差的综合性分析(如红磷实验中水倒吸不足1/5的可能原因)。
教 学 过 程 建 议
环节一:导入(5分钟) 1. 情境提问: “为什么木炭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 “如果红磷换成木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结果会怎样?” 2. 展示目标:通过思维导图呈现本单元核心知识点,明确复习任务。 环节二:知识梳理与互动巩固(25分钟) 1. 空气的组成(小组讨论) 任务1:画出红磷燃烧实验装置图,描述现象并写出结论。 追问:若水面上升小于1/5,可能原因有哪些?(装置漏气、红磷不足等) 拓展:比较拉瓦锡实验与现代方法的异同。 2. 氧气的性质(实验视频回顾) 任务2:填写表格(物质名称、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 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化学方程式木炭发出白光,放热C + O2CO2硫蓝紫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体S + O2SO2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3Fe + 2O2Fe3O4
强调:铁丝燃烧需在集气瓶底铺细沙或水,防止炸裂。 3.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模型演示) 任务3:对比高锰酸钾(固固加热)与过氧化氢(固液常温)制氧装置。 操作口诀:查(气密性)、装(药品)、定(固定装置)、点(加热)、收(排水法)、离(撤离导管)、熄(熄灭酒精灯)。 易错点:高锰酸钾制氧时试管口需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 4. 概念辨析(抢答游戏) 判断: 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 二氧化锰是催化剂(×,需强调催化剂是针对特定反应)。 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2H2+O22H2O(多变一) 分解反应:2H2O22H2O + O2↑(一变多) 环节三:重难点突破(15分钟) 1. 催化剂专题 问题链: “催化剂能增加生成物质量吗?”(不能,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反应前后催化剂性质真的不变吗?”(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 例题:设计实验验证MnO 是否为H2O2分解的催化剂(称量反应前后质量、重复实验等)。 2. 误差分析与实验设计 案例:某同学用镁条代替红磷测氧气含量,结果远大于1/5,为什么?(镁与氮气反应) 任务:分组讨论改进实验的方案(如换用铜丝加热)。 环节四:课堂小结与练习(10分钟) 1. 知识网络构建:学生用关键词串联本单元内容(空气→氧气→制取→反应类型)。 2. 当堂检测: 选择题: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 矿泉水 B. 液态氧 C. 洁净空气)。 实验题:画出过氧化氢制氧气的装置图,指出收集方法。 3. 作业布置: 整理本单元化学方程式并分类; 完成一道综合实验设计题(如“探究不同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复习: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组成 1. 拉瓦锡实验 → 氧气占1/5 2. 红磷燃烧实验(现象:大量白烟;结论:O 约占1/5) 误差分析:①红磷不足 ②装置漏气 → ★ 二、氧气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空气,不易溶于水 化学性质: 三、制取氧气 1. 原理: 2. 装置: 固固加热型(高锰酸钾) vs 固液常温型(过氧化氢) → ★ 3. 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四、概念辨析 混合物(空气) vs 纯净物(蒸馏水) 化合反应(多变一) vs 分解反应(一变多) (★用红色粉笔标注,箭头连接关键词)
教学反思 1.学生是否理解“催化剂参与反应但质量不变”?是否有学生误认为催化剂是“反应物”?对实验操作步骤(如气密性检查)是否掌握到位? 2.若学生混淆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可补充“一变多”与“多变一”的典型例题对比。针对制氧装置选择不熟练的问题,下节课增设装置设计比赛活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