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 化学 )科( 九 )年级集体备课教案课 题 2025年中考一轮复习-第九单元溶液 课 型 复习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 使用教师教 学 目 标 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 能从宏观角度描述溶液的组成和性质,从微观角度解释溶解过程(如溶质微粒的扩散和水合)。 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 理解溶解与结晶的动态平衡,分析温度、浓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 通过溶解度曲线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推理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 设计实验测定溶液浓度,探究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5.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 认识溶液在医药、农业中的应用,树立合理配制溶液、节约资源的意识。重点 1. 溶液的定义、组成及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2. 溶解度曲线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3. 溶解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难点 1. 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分析(如结晶方法的选择)。 2. 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综合应用(如稀释、浓缩问题)。教 学 过 程 建 议1. 导入:生活中的溶液(5分钟) - 活动1:实物观察 - 教师展示:生理盐水、白糖水、碘酒,提问:“这些物质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 学生回答:均一、透明、稳定 → 引出“溶液”概念。 - 活动2:微观动图演示 - 播放蔗糖溶解的微观过程动画,提问:“溶解过程中,溶质微粒经历了哪些变化?” - 学生总结:扩散(物理过程)→ 水合(化学过程)。 - 教师总结 - 板书溶液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 知识梳理:构建思维导图(8分钟) - 活动1:小组填空竞赛 - 教师分发填空式思维导图(缺关键词:溶质、溶剂、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 - 学生分组抢答填充,答对一空加1分,积分最高组奖励(如免一次作业)。 - 活动2:关键问题互动 - 提问1:“汽油洗油污和洗洁精洗油污的原理相同吗?”(不同:溶解 vs 乳化) - 提问2:“硝酸铵溶于水温度下降,能否用玻璃棒搅拌区分它和NaOH?”(能,但需强调安全)。 3. 重难点突破:溶解度曲线与计算(15分钟) 环节1:溶解与结晶的动态平衡 1. 实验探究:硝酸钾的溶解极限 - 实验步骤: 1. 向烧杯中加30ml水,逐次加入KNO 固体并搅拌,记录每次溶解情况。 2. 当固体不再溶解时,加热烧杯,观察现象;再冷却至室温,观察结晶析出。 - 问题链引导: - Q1:为什么KNO 固体最终不再溶解?(达到溶解平衡) - Q2:加热后固体又溶解,说明什么?(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 - Q3:冷却后析出晶体,能否重新溶解?如何恢复原状态?(动态平衡的破坏与重建) 2. 模型构建:溶解度与结晶方法 - 任务:根据实验结论,总结物质提纯方法: -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KNO )→ 降温结晶 -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物质(如NaCl)→ 蒸发结晶 - 例题应用: 粗盐提纯步骤中,蒸发结晶为何要在溶液即将干时停止加热?(防止固体飞溅,利用余热蒸干) 环节2: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 1. 问题导入:消毒液配制 - 情境:疫情期间需用5%的84消毒液原液配制1000g 0.1%的消毒水,如何操作? - 学生讨论:是否需要考虑密度?(若题目未给密度,默认体积可加和,但实际需警惕误差) 2. 分层计算训练 - 基础层(必做): 计算需取原液质量(公式:5%×m原=0.1%×1000g → m原=20g)。 - 进阶层(选做): 若用10%的NaCl溶液稀释配制50g 2%的溶液,需加水多少克? (解法:溶质守恒 → 10%×m原=2%×50g → m原=10g,加水40g) - 纠错强化: 展示学生常见错误(如混淆稀释前后溶质质量),强调“溶质守恒”是核心原则。 4. 实验探究: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10分钟) - 活动1:实验设计讨论 - 任务:“用NaCl固体配制50g 6%的溶液,需要哪些步骤?” - 学生口述步骤:计算(3g NaCl + 47g水) → 称量(天平使用) → 量取(量筒选择50ml还是100ml?) → 溶解(玻璃棒搅拌)。 - 活动2:误差分析 - 教师提问:“若量取水时仰视刻度,浓度会偏高还是偏低?”(偏低,实际水量>47g)。 - 学生分组讨论其他误差场景(如NaCl不纯、撒落等)。 - 活动3:虚拟实验演示 - 播放实验操作视频(加速版),学生指出视频中的错误(如直接用手拿砝码)。 5. 应用拓展:溶液与生活(5分钟) - 案例1:生理盐水浓度 - 提问:“为什么医用生理盐水是0.9%?浓度过高或过低会怎样?” - 学生结合“细胞失水或吸水”的生物学知识回答。 - 案例2:农业喷洒农药 - 提问:“夏季和冬季配制药液浓度为何不同?”(温度高,溶剂蒸发快,需降低浓度)。 - 社会责任讨论 - 提问:“过量使用农药溶液会污染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合理配制、回收废液)。 6. 总结与作业(2分钟) - 课堂总结 - 教师指板书,带领学生齐读核心知识点:“溶液三特征——均一、稳定、混合物;溶解度四要素——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单位克……” - 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九单元 溶 液 一、溶液组成 溶质 + 溶剂 → 均一、稳定 二、溶解过程 扩散(吸热) + 水合(放热)→ 温度变化 三、溶解度 1. 定义: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时溶解的质量 2. 曲线应用:比较溶解度、判断结晶方法 四、溶质质量分数 公式:ω = m质 / m液 ×100% 计算类型:稀释(m浓×ω浓 = m稀×ω稀)、浓缩 五、应用 医药、农业、环保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 - 通过实验探究深化了溶质质量分数的理解,学生动手能力提升。 - 结合生活案例(如生理盐水)增强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意识。 2. 改进方向: - 部分学生对溶解度曲线交点含义(某温度下溶解度相等)仍不清晰,需增加变式练习。 - 计算题中单位换算错误较多,下节课前需针对性讲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