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 化学 )科( 九 )年级集体备课教案课 题 2025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常见的酸、碱、盐 课 型 复习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 使用教师教 学 目 标 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物质分类认识酸碱盐的组成特点,建立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联系 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掌握复分解反应条件,理解物质转化规律 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构建酸碱盐性质的思维导图模型,培养实验推理能力 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实验探究物质鉴别与除杂方案设计 5.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了解酸碱盐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及安全使用规范重点 1. 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反应规律 2.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与应用 3. 常见物质的检验与鉴别方法难点 1. 物质推断题的解题思路 2. 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3. 实际情境中的问题解决教 学 过 程 建 议环节一:知识网络构建(10分钟) 活动1:思维导图竞赛 - 任务: ① 每组分配白板,5分钟内绘制酸碱盐知识网络图,需包含: - 酸(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5条通性) - 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俗名、潮解性、4条通性) - 盐(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用途,盐的4条化学性质) - 反应规律(复分解反应条件、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应用) ② 教师展示范例(板书1): 酸的通性 → 与指示剂/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反应 碱的通性 → 与指示剂/非金属氧化物/酸/盐反应 盐的性质 → 与金属/酸/碱/盐反应 活动2:核心概念抢答 - 问题清单: ① 酸溶液中都含有____离子(H ),因此具有相似化学性质。 ② NaOH暴露在空气中变质反应式:________(2NaOH + CO2=Na2CO3+ H2O) ③ 盐的溶解性口诀补充:“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盐中____不溶”(AgCl) 环节二:实验探究突破(15分钟) 探究1:鉴别稀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 - 实验步骤: ① 取3支试管,分别滴加少量待测液,各滴加2滴紫色石蕊试液: - 现象:变红(酸)→ 变蓝(碱)→ 仍为紫色(NaCl) ② 拓展方案(提高组):用pH试纸测定pH值(pH<7、>7、≈7) 探究2:除去Na SO 中的NaOH - 问题分析: ① 错误方法:加盐酸(会引入NaCl杂质) ② 正确方法:滴加稀硫酸至pH=7(反应式:2NaOH + H2SO =Na2SO4+ 2H2O) ③ 实验验证:取反应后溶液,滴加酚酞试液,若不变红则除尽 实验视频关键点: - 中和反应:向NaOH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pH传感器曲线从>7降至<7 - 碳酸盐检验: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环节三:解题方法指导(15分钟) 例题1:物质推断题(2023中考改编) - 题干:A~E为不同类别物质,A是胃液成分(盐酸),B与A反应生成黄色溶液(FeCl ),E为蓝色沉淀(Cu(OH) )。推断B、E的化学式。 - 解析步骤: ① 突破口:A为HCl,黄色溶液含Fe → B为Fe O (反应式:Fe3O3+ 6HCl =2FeCl3+ 3H2O) ② E为Cu(OH) → 由CuSO 与NaOH反应生成(CuSO4+2NaOH= Cu(OH)2↓+ Na2SO4) 例题2:图像分析题 - 题干:向一定量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绘制pH变化曲线。 - 关键问题: ① a点溶质:NaOH、NaCl ② b点(pH=7):恰好完全反应,溶质为NaCl ③ c点:HCl过量,溶质为NaCl、HCl 方法总结板书: 推断题三步法: 1. 找题眼(颜色、用途、特殊现象) 2. 写反应式 3. 顺推或逆推验证 图像题关键点: 起点→变化趋势→转折点→终点 环节四:分层巩固练习(5分钟) 基础组:《酸碱盐性质匹配表》 物质与稀盐酸反应与NaOH反应现象铁钉√×产生气泡,溶液变浅绿 CuO √×黑色固体溶解,溶液蓝提高组:设计实验区分Na2CO3和NaHCO - 提示: ① 加热分解:NaHCO 受热分解产生CO (2NaHCO3=Na2CO3+ CO2↑+ H2O) ② 与同浓度盐酸反应速率:NaHCO 更快板书设计 左侧主板书: ``` 第十单元 常见的酸、碱、盐 一、酸的通性(以H SO 为例) 1. 遇紫色石蕊变红 2. Fe + H2SO =FeSO4+ H ↑ 3. CuO + H2SO4=CuSO4+ H O 4. NaOH + H SO =Na2SO4+H2O 5. Na2CO3+ H2SO4=Na2SO4+ CO2↑ + H2O ``` 右侧副板书: ``` ★ 复分解反应条件: 生成物有↓/↑/H O 盐的溶解性口诀(板书2): 钾钠铵硝溶,盐酸除银汞,硫酸不溶钡和铅... ```教学反思 1. 知识落实:是否通过例题巩固了“中和反应溶质判断”? 2. 实验设计:学生能否独立设计“碳酸盐鉴别”方案? 3. 分层效果:学困生是否掌握基础反应式?优生能否灵活解决图像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