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初中( 化学 )科( 九 )年级集体备课教案
课 题 25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教案-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 型 复习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 使用教师
核 心 素 养 1.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通过实验复习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培养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 2.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建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维模型。 3.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结合“碳中和”讨论二氧化碳的环境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重点 1. 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差异与化学稳定性。 2. 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及鉴别方法。 3.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与装置选择。
难点 1. 碳单质的性质与结构关系。 2. 一氧化碳的毒性机理与防中毒措施。
教 学 过 程 建 议
1. 情境导入(5分钟) 生活链接:展示钻石、石墨、活性炭图片,提问:“为何同为碳单质,性质和用途差异巨大?”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归纳“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 设计意图:从生活现象切入,激发兴趣,引出复习主题。 2. 知识梳理(15分钟) (1)碳单质(板书框架) 物理性质对比:金刚石(硬度大)、石墨(导电性)、活性炭(吸附性)。 化学性质:常温稳定性(古代字画保存)、高温还原性(与CuO反应)。 核心问题:为何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大?(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碳的氧化物 物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 CO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空气不支持燃烧、与水反应、与碱反应 灭火、人工降雨 CO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空气可燃性、还原性、毒性燃料、冶金
对比实验:如何区分CO 和CO? 方案1: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为CO )。 方案2:点燃(可燃为CO)。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CaCO + 2HCl === CaCl + H O + CO ↑ 装置选择:固液常温型(与H O 制O 相同)。 误差分析:为何不用稀硫酸? (生成CaSO 微溶,覆盖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 3. 实验探究(15分钟) 任务:设计实验验证CO 的性质 1. 实验步骤: 向集气瓶中倒入少量紫色石蕊试液,振荡后变红(证明CO 与水反应生成H CO )。 加热溶液,红色褪去(H CO 不稳定,分解为CO 和H O)。 2. 拓展思考:如何用矿泉水瓶模拟“温室效应”? (对比装有空气和CO 的瓶子在光照下的温度变化) 4. 难点突破(5分钟) 一氧化碳中毒机理:CO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是O 的200倍,导致人体缺氧。 社会责任讨论:如何预防煤气中毒? (安装报警器、保持通风、科学使用燃气灶) 5. 课堂总结与作业(5分钟) 思维导图总结:学生完善碳及其氧化物的知识网络图(板书示例见后)。 分层作业: 基础题:教材P120第3、5题(性质与用途匹配)。 提高题:设计实验证明CO 与NaOH溶液反应(可参考“瓶吞鸡蛋”实验)。
板书设计 一、碳单质 金刚石:原子结构 → 硬度大 石墨:层状结构 → 导电性 活性炭:疏松多孔 → 吸附性 二、碳的氧化物 CO vs CO 性质差异 → 鉴别方法 三、CO 实验室制法 原理: 装置:固液常温型 四、转化关系 C → CO (充分燃烧) C → CO(不充分燃烧) CO → CO (点燃或还原金属氧化物)
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 实验探究环节学生参与度高,有效巩固CO 的性质知识。 结合“碳中和”案例,增强社会责任感。 2. 改进方向: 部分学生对CO还原性反应方程式书写不熟练,需加强方程式专项训练。 实验时间把控需优化,避免知识梳理环节超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