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96张PPT)专题五 遗传的基本规律专题体系 重构建011.(必修2 P2“相关信息”)玉米也可以作为遗传实验的材料,结合玉米花序与受粉方式模式图思考:(1)玉米为雌雄同株且为______(填“单性”或“两性”)花。单性(2)图中两种受粉方式中,方式Ⅰ属于_____(填“自交”或“杂交”),方式Ⅱ属于______(填“自交”或“杂交”),因此自然状态下,玉米能进行__________。(3)如果人工杂交实验材料换成玉米,则操作步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自交杂交自由交配套袋→人工授粉→套袋2.(必修2 P7图1-5)在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孟德尔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验证了他的假说,其巧妙之处表现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含隐性遗传因子的配子,不影响后代的性状表现3.(必修2 P32“拓展应用”)自然界中,有些动植物的某些个体是由未受精的生殖细胞(如卵细胞)单独发育来的,如蜜蜂中的雄蜂等。这些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虽然减少一半,但仍能正常生活。如何解释这一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生物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虽然减少一半,但仍具有一整套染色体组,携带有控制该种生物体所有性状的一整套基因4.(必修2 P95小字部分)基因治疗是指用__________取代或修补患者细胞中________的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5.(必修2P36正文)在自然人群中,男性的红绿色盲患者多于女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常基因有缺陷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只要X染色体上有红绿色盲基因,就表现为红绿色盲;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两条X染色体上同时具有红绿色盲基因时,才会患红绿色盲高频考点 精研析021.两大遗传规律的实质与各比例之间的关系图考点一 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2.一对等位基因(Aa)相关的异常性状分离比3.自由组合定律的两个关键点(1)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自交、测交后代的基因型(2)两对等位基因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变化4.两对或三对等位基因(用A和a、B和b、C和c表示)相关的一般性状分离比(1)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Bb)(2)常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Cc)(3)AaXBXb×AaXBY(A、a控制白化病,B、b控制红绿色盲)5.一对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1∶11∶2∶1考向1| 推断亲子代的基因型、表型及其比例1.(2023·全国甲卷)水稻的某病害是由某种真菌(有多个不同菌株)感染引起的。水稻中与该病害抗性有关的基因有3个(A1、A2、a);基因A1控制全抗性状(抗所有菌株),基因A2控制抗性性状(抗部分菌株),基因a控制易感性状(不抗任何菌株),且A1对A2为显性,A1对a为显性、A2对a为显性。现将不同表型的水稻植株进行杂交,子代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表型及其分离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3∶1B.抗性植株与易感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抗性∶易感=1∶1C.全抗植株与易感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1∶1D.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易感=2∶1∶1√A 解析: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有六种交配情况:A1A1与A2A2或者A2a交配,子代全是全抗植株;A1A2与A2A2或者A2a交配,子代全抗∶抗性=1∶1;A1a与A2A2交配,子代全抗∶抗性=1∶1;A1a与A2a交配,子代全抗∶抗性∶易感=2∶1∶1,A错误,D正确。抗性植株(A2A2或A2a)与易感植株(aa)交配,子代全为抗性,或者为抗性∶易感=1∶1,B正确。全抗与易感植株杂交,若亲代基因型为A1A1与aa,子代全为全抗;若亲代基因型为A1A2与aa,子代为全抗∶抗性=1∶1;若亲代基因型为A1a与aa,子代为全抗∶易感=1∶1,C正确。2.(2023·新课标卷)某研究小组从野生型高秆(显性)玉米中获得了2个矮秆突变体,为了研究这2个突变体的基因型,该小组让这2个矮秆突变体(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发现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若用A、B表示显性基因,则下列相关推测错误的是( )A.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B.F2矮秆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C.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高秆,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极矮秆D.F2矮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2,F2高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16√D 解析: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符合9∶3∶3∶1的变式,可推测玉米的株高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且F1基因型为AaBb,则高秆基因型为A_B_,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极矮秆基因型为aabb,因此可推出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A正确;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因此F2矮秆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B正确;由F2中表型及其比例可知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高秆,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极矮秆,C正确;F2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占比为6/16,纯合子基因型为aaBB、AAbb,占比为2/16,因此矮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3,F2高秆基因型为A_B_,占比为9/16,纯合子为AABB,占比为1/16,因此高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9,D错误。考向2| 分析特殊分离比(基因互作、致死现象)3.(不定项)(2022·山东卷)某两性花二倍体植物的花色由3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基因A控制紫色,a无控制色素合成的功能。基因B控制红色,b控制蓝色。基因I不影响上述2对基因的功能,但i纯合的个体为白色花。所有基因型的植株都能正常生长和繁殖,基因型为A_B_I_和A_bbI_的个体分别表现紫红色花和靛蓝色花。现有该植物的3个不同纯种品系甲、乙、丙,它们的花色分别为靛蓝色、白色和红色。不考虑突变,根据表中杂交结果,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杂交组合 F1表型 F2表型及比例甲×乙 紫红色 紫红色∶靛蓝色∶白色=9∶3∶4乙×丙 紫红色 紫红色∶红色∶白色=9∶3∶4A.让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与F2测交,可确定F2中各植株控制花色性状的基因型B.让表中所有F2的紫红色植株都自交一代,白花植株在全体子代基因型的比例为1/6C.若某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比为1/4,则该植株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9种D.若甲与丙杂交所得F1自交,则F2表型比例为9紫红色∶3靛蓝色∶3红色∶1蓝色√√BC 解析: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与F2测交,当F2植株为白花时,其基因型为_ _ _ _ii,测交后代仍然是白花,无法确定它的具体的基因型,A错误。由题表中F2表型及比例可推测甲、乙、丙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II、AABBii、aaBBII。甲×乙杂交组合中F2的紫红色植株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Ii∶AABBIi∶AABbII∶AABBII=4∶2∶2∶1;乙×丙杂交组合中F2的紫红色植株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Ii∶AABBIi∶AaBBII∶AABBII=4∶2∶2∶1,两种组合中II∶Ii=1∶2,所以F2的紫红色植株自交一代,白花植株在全体子代中的比例为2/3×1/4=1/6,B正确。若某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比为1/4,则亲本基因型为_ _ _ _Ii,则该植株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3×3=9种,C正确。由于题中只能说明A/a基因、B/b基因分别与I/i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能说明A/a和B/b是否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当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时,甲与丙杂交所得F1的基因型为AaBbII,其自交的F2表型及比例为紫红色(A_B_II)∶靛蓝色(A_bbII)∶红色(aaB_II)∶蓝色(aabbII)=9∶3∶3∶1;第二种情况,当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时,F2表型比例为紫红色(AaBbII)∶靛蓝色(AAbbII)∶红色(aaBBII)=2∶1∶1,D错误。4.(2023·全国乙卷)某种植物的宽叶/窄叶由等位基因A/a控制,A基因控制宽叶性状;高茎/矮茎由等位基因B/b控制,B基因控制高茎性状。这2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为研究该种植物的基因致死情况,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两个实验,实验①:宽叶矮茎植株自交,子代中宽叶矮茎∶窄叶矮茎=2∶1;实验②:窄叶高茎植株自交,子代中窄叶高茎∶窄叶矮茎=2∶1。下列分析及推理错误的是( )A.从实验①可判断A基因纯合致死,从实验②可判断B基因纯合致死B.实验①中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宽叶矮茎的基因型也为AabbC.若发现该种植物中的某个植株表现为宽叶高茎,则其基因型为AaBbD.将宽叶高茎植株进行自交,所获得子代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4√D 解析:实验①:宽叶矮茎植株自交,子代中宽叶矮茎∶窄叶矮茎=2∶1,亲本为Aabb,正常情况下,子代中应为AA∶Aa∶aa=1∶2∶1,因此推测AA致死;实验②:窄叶高茎植株自交,子代中窄叶高茎∶窄叶矮茎=2∶1,亲本为aaBb,正常情况下,子代中应为BB∶Bb∶bb=1∶2∶1,因此推测BB致死,A正确。实验①中亲本为宽叶矮茎,且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亲本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由于AA致死,因此宽叶矮茎的基因型也为Aabb,B正确。由于AA和BB均致死,因此若发现该种植物中的某个植株表现为宽叶高茎,则其基因型为AaBb,C正确。将宽叶高茎植株AaBb进行自交,由于AA和BB致死,子代原本的表型比例9∶3∶3∶1变为4∶2∶2∶1,其中只有窄叶矮茎的植株为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9,D错误。考向3| 遗传概率计算(自交、测交、自由交配)5.(不定项)(2023·山东卷)某二倍体动物的性染色体仅有X染色体,其性别有3种,由X染色体条数及常染色体基因T、TR、TD决定。只要含有TD基因就表现为雌性,只要基因型为TRTR就表现为雄性。TT和TTR个体中,仅有1条X染色体的为雄性,有2条X染色体的既不称为雄性也不称为雌性,而称为雌雄同体。已知无X染色体的胚胎致死,雌雄同体可异体受精也可自体受精。不考虑突变,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3种性别均有的群体自由交配,F1的基因型最多有6种可能B.两个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杂交,F1中一定没有雌性个体C.多个基因型为TDTR、TRTR的个体自由交配,F1中雌性与雄性占比相等D.雌雄同体的杂合子自体受精获得F1,F1自体受精获得的F2中雄性占比为1/6√√√[审题指导] 假设只有一条X染色体的个体基因型为XO→分析可知:雌性动物的基因型有TDTRX_、TDTX_4种;雄性动物的基因型有TRTRX_、TTXO、TTRXO 4种;雌雄同体动物的基因型有TTXX、TTRXX 2种。BCD 解析:假设只有一条X染色体的个体基因型为XO,由题意分析可知,雌性动物的基因型有TDTRX_、TDTX_ 4 种,不存在TDTD,因为此基因型由2个雌性结合才能产生;雄性动物的基因型有TRTRX_、TTXO、TTRXO 4种;雌雄同体动物的基因型有TTXX、TTRXX 2种。若3种性别均有的群体自由交配,F1的基因型最多有10种可能,A错误。雌性动物的基因型有TDTRX_、TDTX_ 4种,若后代中有雌性个体,说明亲本一定含有TD,含有TD且基因型相同的两个个体均为雌性,不能产生下一代,B正确。多个基因型为TDTR、TRTR的个体自由交配,雌配子有TD、TR两种,雄配子仅有TR一种,故F1中雌性(TDTR)与雄性(TRTR)占比相等,C正确。雌雄同体的杂合子(基因型为TTRXX)自体受精获得F1,F1基因型为1/4TTXX(雌雄同体)、1/2TTRXX(雌雄同体)、1/4TRTRXX(雄性),只有1/4TTXX(雌雄同体)、1/2TTRXX(雌雄同体)才能继续自体受精获得F2,即1/3TTXX(雌雄同体)、2/3TTRXX(雌雄同体)自体受精,获得的F2中雄性(TRTRXX)的比例为2/3×1/4=1/6,D正确。6.(2023·青岛模拟)自然状态下,小麦自花传粉,玉米可自花也可异花传粉。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分别进行连续自交、连续随机交配、连续自交或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自的子代中Aa基因型频率绘制成曲线如下图所示(横坐标P代表亲本,Fn代表子代)。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杂合子(Aa)小麦连续自然种植,子代中Aa基因型频率曲线为ⅣB.杂合子(Aa)玉米连续自然种植,子代中Aa基因型频率曲线为ⅠC.连续自交或随机交配若干代,基因频率均保持不变D.杂合子(Aa)玉米连续自然种植,每代都淘汰aa,子代中Aa基因型频率曲线为Ⅲ√D 解析:一般情况下,小麦为自花传粉植物,杂合子(Aa)小麦连续自然种植,即连续自交,F1Aa的基因型频率是1/2,曲线Ⅰ和Ⅳ符合,但是连续自交的结果是纯合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杂合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所以曲线Ⅳ是自交的结果,曲线Ⅰ是随机交配的结果,A正确。一般情况下,玉米可自花也可异花传粉,杂合子(Aa)玉米连续自然种植,即连续随机交配,子代中Aa基因型频率曲线为Ⅰ,B正确。连续自交和随机交配这两者不存在选择,所以不会发生进化,A和a的基因频率都不会改变,C正确。杂合子(Aa)玉米连续自然种植,即连续随机交配,F1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1/4AA+1/2Aa+1/4aa,淘汰掉其中的aa个体后,F1为1/3AA+2/3Aa,F1随机交配,根据遗传平衡定律(2/3A+1/3a)2,F2为4/9AA+4/9Aa+1/9aa,淘汰掉aa,则F2为1/2AA+1/2Aa,由此得出曲线Ⅱ是随机交配并淘汰aa的曲线,D错误。1.分析性染色体不同区段遗传规律考点二 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1)仅在X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特点①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 a.发病率女性______男性;b.世代遗传;c.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②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 a.发病率男性______女性;b.一般隔代交叉遗传;c.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高于高于(2)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基因的遗传特点①涉及同源区段的基因型:女性为XAXA、XAXa、XaXa,男性为XAYA、XAYa、XaYA、XaYa(基因用A、a表示)。②遗传性状与性别的关系♀XaXa×XaYA♂↓♂XaYA ♀XaXa(♂全为______)(♀全为______) ♀XAXa×XaYa♂↓♀XAXa、XaXa ♂XaYa、XAYa(♀、♂中显隐性均为1∶1)显性隐性2.“集合理论”解决两病概率计算当两种遗传病之间具有“自由组合”关系时,各种患病情况的概率如图所示。(1)甲病患病率:m;乙病患病率:n;两病兼患:mn。(2)患病率:____________。(3)只患一种病的概率:____________。m+n-mnm+n-2mn考向1| 伴性遗传的类型和遗传特点1.(2023·山东卷)某种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动物,其控制毛色的等位基因G、g只位于X染色体上,仅G表达时为黑色,仅g表达时为灰色,二者均不表达时为白色。受表观遗传的影响,G、g来自父本时才表达,来自母本时不表达。某雄性与杂合子雌性个体为亲本杂交,获得4只基因型互不相同的F1。亲本与F1组成的群体中,黑色个体所占比例不可能是( )A.2/3 B.1/2 C.1/3 D.0√A 解析:G、g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该雄性基因型可能是XGY或XgY,杂合子雌性基因型为XGXg。假设该雄性基因型为XGY,与XGXg杂交产生的F1基因型分别为XGXG、XGXg、XGY、XgY,在亲本与F1组成的群体中,父本XGY的G基因来自其母亲,因此G不表达,该父本呈现白色;当母本XGXg的G基因来自其母亲,g基因来自其父亲时,该母本的g基因表达,表现为灰色,当母本XGXg的g基因来自其母亲,G基因来自其父亲时,该母本的G基因表达,表现为黑色;F1中基因型为XGXG的个体必定有一个G基因来自父本,G基因可以表达,因此XGXG表现为黑色;XGXg个体中G基因来自父本,g基因来自母本,因此G基因表达,g基因不表达,XGXg表现为黑色;XGY的G基因来自母本,G基因不表达,因此该个体表现为白色;XgY个体的g基因来自母本,因此g基因不表达,该个体表现为白色。综上所述,在亲本杂交组合为XGY和XGXg的情况下,F1中的XGXG、XGXg一定表现为黑色,当母本XGXg也为黑色时,该群体中黑色个体所占比例为3/6,即1/2;当母本XGXg为灰色时,黑色个体所占比例为2/6,即1/3。假设该雄性基因型为XgY,与XGXg杂交产生的F1基因型分别为XGXg、XgXg、XGY、XgY,在亲本与F1组成的群体中,父本XgY的g基因来自其母亲,因此不表达,该父本呈现白色;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母本XGXg依然为灰色或黑色;F1中基因型为XGXg的个体中G基因来自母本,g基因来自父本,因此g表达,G不表达,XGXg表现为灰色;XgXg个体的两个g基因必定有一个来自父本,g可以表达,因此该个体表现为灰色;XGY的G基因来自母本,G基因不表达,因此该个体表现为白色;XgY个体的g基因来自母本,因此g基因不表达,该个体表现为白色。综上所述,在亲本杂交组合为XgY和XGXg的情况下,F1中所有个体都不表现为黑色,当母本XGXg为灰色时,该群体中黑色个体所占比例为0;当母本XGXg为黑色时,该群体中黑色个体所占比例为1/6。综合上述两种情况可知,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2.(2021·山东卷)果蝇星眼、圆眼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星眼果蝇与圆眼果蝇杂交,子一代中星眼果蝇∶圆眼果蝇=1∶1,星眼果蝇与星眼果蝇杂交,子一代中星眼果蝇∶圆眼果蝇=2∶1。缺刻翅、正常翅由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Y染色体上不含有其等位基因,缺刻翅雌果蝇与正常翅雄果蝇杂交所得子一代中,缺刻翅雌果蝇∶正常翅雌果蝇=1∶1,雄果蝇均为正常翅。若星眼缺刻翅雌果蝇与星眼正常翅雄果蝇杂交得F1,下列关于F1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星眼缺刻翅果蝇与圆眼正常翅果蝇数量相等B.雌果蝇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6C.雌果蝇数量是雄果蝇的二倍D.缺刻翅基因的基因频率为1/6√D 解析:由“星眼果蝇与星眼果蝇杂交,子一代中星眼果蝇∶圆眼果蝇=2∶1”可知,星眼为显性性状,且纯合致死,假设相关基因用A、a表示。由“缺刻翅雌果蝇与正常翅雄果蝇杂交所得子一代中,缺刻翅雌果蝇∶正常翅雌果蝇=1∶1,雄果蝇均为正常翅”可知,缺刻翅为显性性状,且缺刻翅雄果蝇致死,假设相关基因用B、b表示,雌性中没有XBXB个体。亲本星眼缺刻翅雌果蝇基因型为AaXBXb,星眼正常翅雄果蝇基因型为AaXbY,则F1中星眼缺刻翅果蝇(只有雌蝇,基因型为AaXBXb,比例为2/3×1/3=2/9)与圆眼正常翅果蝇(1/9aaXbXb、1/9aaXbY)数量相等,A正确。雌果蝇中纯合子基因型为aaXbXb,在雌果蝇中所占比例为1/3×1/2=1/6,B正确。由于缺刻翅雄果蝇致死,故雌果蝇数量是雄果蝇的2倍,C正确。F1中XBXb∶XbXb∶XbY=1∶1∶1,则缺刻翅基因XB的基因频率为1/(2×2+1)=1/5,D错误。考向2| 人类遗传病3.(2024·山东卷)下图为人类某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和突变,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该致病基因不位于Y染色体上B.若Ⅱ-1不携带该致病基因,则Ⅱ-2一定为杂合子C.若Ⅲ-5正常,则Ⅱ-2一定患病D.若Ⅱ-2正常,则据Ⅲ-2是否患病可确定该病遗传方式√D 解析:由于该家系中有女患者,所以该致病基因不位于Y染色体上,A正确。假设相关基因用A、a表示,若Ⅱ-1不携带该致病基因,只能排除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若该病为显性遗传病,由于Ⅱ-2既有正常的儿子,也有患病的儿子,则无论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Ⅱ-2一定为杂合子;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Ⅰ-1的显性基因和Ⅰ-2的隐性基因一定传给Ⅱ-2,其一定为杂合子XAXa,B正确。若Ⅲ-5正常,则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Ⅱ-1正常,基因型为aa,而Ⅲ-3患病,基因型为Aa,可推出Ⅱ-2一定患病,基因型为Aa,C正确。如果Ⅱ-2正常,又因为Ⅲ-3患病,则该病为隐性遗传病,若Ⅲ-2患病,则可推出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Ⅲ-2正常,则不能推出具体的遗传方式,D错误。4.某家系中同时存在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两种致病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如图1所示。Ⅱ-1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625;乙病患者中约80%是由α蛋白205位氨基酸缺失所致,20%是由α蛋白306位氨基酸替换所致。研究者设计了两种杂交探针(探针1和2)分别能与编码205位氨基酸正常α蛋白和205位氨基酸缺失α蛋白的基因结合。利用两种探针对部分家庭成员的基因组进行分子杂交,结果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Ⅲ-1带有来自Ⅰ-2的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6B.若Ⅲ-1与携带乙病致病基因的正常男性婚配,理论上生育一个只患甲病女孩的概率是1/303C.利用这两种探针能对Ⅲ-2是否患有乙病进行产前诊断D.如果Ⅲ-2表型正常,用这两种探针检测出两条带的概率为2/3√A 解析:假设与甲病相关的基因用A、a表示,只分析甲病,Ⅰ代双亲均为杂合子,则Ⅱ-2基因型为1/3AA、2/3Aa,Ⅱ-1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基因型为AA,Ⅱ-1和Ⅱ-2婚配,Ⅲ-1带有来自Ⅰ-2的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为2/3×1/2×1/2=1/6,A正确。由图1和图2结果可知,Ⅲ-1为乙病患者,基因型为b1b2(其中b1可与探针2结合,控制205位氨基酸缺失,b2控制306位氨基酸替换),与携带乙病致病基因的正常男性Bb婚配,生出不患乙病孩子的概率是1/2;Ⅲ-1的基因型是Aa的概率是1/3,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625,a的基因频率是1/25,A的基因频率是24/25,正常男性是Aa的概率是48/624=1/13,理论上生育一个只患甲病女孩的概率是1/2×1/3×1/13×1/4×1/2=1/624,B错误。两种探针只能检测编码205位氨基酸正常基因和205位氨基酸缺失α蛋白的基因,不能检测α蛋白正常基因与α蛋白306位氨基酸是否被替换的基因,所以利用这两种探针不能对Ⅲ-2是否患有乙病进行产前诊断,C错误。假设B表示α蛋白正常基因,b1表示α蛋白205位氨基酸缺失基因;b2表示α蛋白306位氨基酸替换基因;Ⅲ-1患乙病且同时含有α蛋白205位氨基酸缺失蛋白基因和α蛋白205位氨基酸正常蛋白基因,说明α蛋白205位氨基酸正常,α蛋白中306位氨基酸替换,即Ⅲ-1基因型为b1b2,Ⅱ-2基因型为Bb1,则表现正常的Ⅱ-1基因型为Bb2,如果Ⅲ-2表型正常,其基因型可能为Bb1、Bb2、BB,且各基因型出现的概率相等,其中Bb2、BB都只有探针1处一条带,Bb1有两条带,所以用这两种探针检测出两条带的概率为1/3,D错误。1.显、隐性性状的判断考点三 遗传的实验设计与推理(定位、变异)2.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判断提醒:鉴定某生物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当被测个体是动物时,常采用测交法;当被测个体是植物时,上述四种方法均可,其中最简便的方法为自交法(若能自交)。3.验证遗传两大定律的四种常用方法4.基因位置的探究思路与方法集锦(1)探究基因位于细胞质还是细胞核(2)探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方法1方法2方法3方法4方法5(3)探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方法1方法2(4)探究基因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方法1(最常用的方法)方法2(5)探究基因位于几号常染色体上方法1 利用已知基因定位举例:①已知基因A与a位于2号染色体上②已知基因A与a位于2号染色体上,基因B与b位于4号染色体上,另外一对基因C和c控制红花和白花,为了定位C和c的基因位置,利用纯合红花和白花的植株进行杂交实验,并对相关个体相关的基因进行PCR扩增和电泳分离,检测结果如下,依据结果可知c基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基因所在的2号染色体上方法2 利用三体定位方法3 利用单体定位方法4 利用染色体片段缺失定位考向1| 遗传定律的验证1.(不定项)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其体色、翅型、眼色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已知灰身对黑身为显性、长翅对残翅为显性。用一只灰身残翅红眼雌果蝇与一只黑身长翅红眼雄果蝇杂交,对所得的大量子代表型进行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表型 红眼∶白眼 长翅∶残翅1/2灰身 3∶1 1∶11/2黑身 3∶1 1∶1A.不能确定体色与翅型基因是否独立遗传B.不能确定体色与眼色基因是否独立遗传C.不能确定体色与眼色基因是否为伴X染色体遗传D.不能确定控制翅型的基因是否为伴X染色体遗传√√√ACD 解析:体色和翅型的后代分离比是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1∶1∶1∶1,在连锁遗传和独立遗传的情况下结果是一样的,因此不能确定体色与翅型基因是否独立遗传,A正确;体色和眼色的后代分离比是灰身红眼∶灰身白眼∶黑身红眼∶黑身白眼=3∶1∶3∶1,可以确定体色和眼色的遗传是独立遗传,B错误;后代体色和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或常染色体上都会出现该实验结果,C正确;翅型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或X染色体上都会出现该实验结果,D正确。2.已知某种植物的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对a为显性、B对b为显性,且A存在时,B不表达。花瓣中含红色物质的花为红花,含橙色物质的花为橙花,只含白色物质的花为白花。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现有白花植株和纯合的红花植株若干,为探究上述两对基因遗传时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设计如下实验方案,请完善有关方法步骤:①第一步:选取基因型为_________的白花植株与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红花植株杂交,得到F1。②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后代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A、a与B、b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为了验证A和a这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某实验小组选择纯合的红花和白花亲本杂交,再让获得的F1和白花植株进行测交,如果测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A和a这对基因遗传时遵循分离定律。解析:(1)现有白花植株和纯合的红花植株若干,为探究题述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实验设计思路:选取两纯合亲本杂交,即基因型为aabb的白花植株与基因型为AABB的红花植株杂交,得到F1(AaBb),让F1自交得到F2,若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则红花基因型为A___,比例为3/4×1=12/16;橙花基因型为aaB_,比例为1/4×3/4=3/16;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比例为1/4×1/4=1/16。即若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红花∶橙花∶白花=12∶3∶1,则A和a与B和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为了验证A和a这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某实验小组选择纯合的红花(AABB或AAbb)和白花亲本(aabb)杂交,得到F1(AaBb或Aabb),与白花植株(aabb)测交,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或Aabb∶aabb=1∶1),其中AaBb与Aabb表现为红花,aaBb表现为橙花,aabb表现为白花。因此如果测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红花∶橙花∶白花=2∶1∶1或红花∶白花=1∶1,则说明A和a这对基因遗传时遵循分离定律。答案:(1)①aabb AABB ②让F1自交得到F2 红花∶橙花∶白花=12∶3∶1 (2)红花∶橙花∶白花=2∶1∶1或红花∶白花=1∶1考向2| 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3.(2023·浙江6月选考)某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其翅形长翅和残翅、眼色红眼和紫眼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基因不位于Y染色体。现用长翅紫眼和残翅红眼昆虫各1只杂交获得F1,F1有长翅红眼、长翅紫眼、残翅红眼、残翅紫眼4种表型,且比例相等。不考虑突变、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和致死。下列关于该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F1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可位于两对染色体上B.若F1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X染色体上C.若F1有两种表型为雌性,两种为雄性,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常染色体上D.若F1有两种表型为雌性,两种为雄性,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位于一对染色体上√D 解析:假设用A/a、B/b分别表示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若F1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或AaXBXb和aaXbY都符合F1有长翅红眼、长翅紫眼、残翅红眼、残翅紫眼4种表型,且比例相等的条件,A正确;若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则F1有两种表型为雌性,两种为雄性,或只有两种表型,两种表型中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所以若F1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若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性状与性别没有关联,则F1每种表型都应该有雌雄个体,C正确;若F1有两种表型为雌性,两种为雄性,当亲本的基因型为XaBXab和XAbY时,符合F1有长翅红眼、长翅紫眼、残翅红眼、残翅紫眼4种表型,且比例相等的条件,D错误。4.(2023·新课标卷)果蝇常用作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果蝇翅型的长翅和截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眼色的红眼和紫眼是另一对相对性状,翅型由等位基因T/t控制,眼色由等位基因R/r控制。某小组以长翅红眼、截翅紫眼果蝇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实验,杂交子代的表型及其比例分别为长翅红眼雌蝇∶长翅红眼雄蝇=1∶1(杂交①的实验结果),长翅红眼雌蝇∶截翅红眼雄蝇=1∶1(杂交②的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杂交结果可以判断,翅型的显性性状是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杂交结果可以判断,属于伴性遗传的性状是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杂交①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杂交②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3)若杂交①子代中的长翅红眼雌蝇与杂交②子代中的截翅红眼雄蝇杂交,则子代翅型和眼色的表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分析题意可知,仅考虑翅型,亲代是长翅和截翅果蝇,杂交①子代全是长翅,说明长翅对截翅是显性性状。(2)分析题意,实验①和实验②是正反交实验,两组实验中翅型在子代雌雄果蝇中表现不同(正反交实验结果不同),说明该性状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翅型的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长翅是显性性状,而眼色的正反交结果无差异,说明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且红眼为显性性状,杂交①的子代长翅红眼雌蝇(R_XTX-)∶长翅红眼雄蝇(R_XTY)=1∶1,其中XT来自母本,说明亲本中雌性是长翅红眼RRXTXT;而杂交②的子代长翅红眼雌蝇(R_XTX-)∶截翅红眼雄蝇(R_XtY)=1∶1,其中Xt只能来自亲代母本,说明亲本中雌性是截翅紫眼,基因型是rrXtXt,故可推知杂交①亲本的基因型是RRXTXT、rrXtY,杂交②的亲本基因型是rrXtXt、RRXTY。(3)若杂交①子代中的长翅红眼雌蝇(RrXTXt)与杂交②子代中的截翅红眼雄蝇(RrXtY)杂交,两对基因逐对考虑,则Rr×Rr→R_∶rr=3∶1,即红眼∶紫眼=3∶1,XTXt×XtY→XTXt∶XtXt∶XTY∶XtY=1∶1∶1∶1,即长翅∶截翅=1∶1,则子代中长翅红眼∶截翅红眼∶长翅紫眼∶截翅紫眼=3∶3∶1∶1。答案:(1)长翅 亲代是长翅和截翅果蝇,杂交①子代全是长翅 (2)翅型 翅型的正反交实验结果不同 RRXTXT、rrXtY rrXtXt、RRXTY (3)长翅红眼∶截翅红眼∶长翅紫眼∶截翅紫眼=3∶3∶1∶1考向3| 判断两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关系5.(2023·北京卷)纯合亲本白眼长翅和红眼残翅果蝇进行杂交,结果如图。F2中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根据杂交结果,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B.F1雌果蝇只有一种基因型C.F2白眼残翅果蝇间交配,子代表型不变D.上述杂交结果符合自由组合定律√A 解析: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产生的F1中白眼均为雄性,红眼均为雌性,说明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则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同时说明红眼对白眼为显性;长翅雌果蝇与残翅雄果蝇杂交,产生的F1中无论雌雄均表现为长翅,说明长翅对残翅为显性,F2中白眼长翅∶白眼残翅∶红眼长翅∶红眼残翅=3∶1∶3∶1=(3∶1)(1∶1),说明控制翅型和眼色的基因独立遗传,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故控制果蝇翅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A错误,D正确。若控制长翅和残翅的基因用A/a表示,控制眼色的基因用B/b表示,则亲本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XbXb、aaXBY,二者杂交产生的F1中雌性个体的基因型只有一种,为AaXBXb,B正确。F1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则F2白眼残翅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这些雌雄果蝇交配的结果依然为白眼残翅,即子代表型不变,C正确。考向4| 探究某基因位于特定染色体上6.水稻(2n=24)单体比正常个体少一条染色体,缺体比正常个体少一对同源染色体,假设单体和缺体均可育。正常籽粒的颜色为白色,下图表示带有蓝粒基因标记的单体,可用其选育能稳定遗传的可育缺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单体或缺体来源于染色体变异B.理论上可分别产生12种染色体组成不同的单体和缺体C.蓝粒单体自交可产生4种染色体组成不同的后代D.单体水稻可用于判断隐性突变基因位于哪一条染色体上√C 解析:单体比正常个体少一条染色体,缺体比正常个体少一对同源染色体,都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A正确。水稻含有24条染色体,即有12对同源染色体,单体比正常个体少一条染色体,可以少一个染色体组中任何一条染色体,故水稻共有12种单体;缺体比正常个体少一对同源染色体,可以少12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任何一对,故水稻共有12种缺体,B正确。蓝粒单体水稻4号染色体缺少一条染色体,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22W+E,由于E染色体不能配对,只考虑该染色体,可产生E型和O型(不含4号染色体)两种配子,故可产生22W+E、22W+EE、22W 3种后代,C错误。让隐性突变个体和各种单体杂交,若某种单体的子代中出现隐性突变类型,则此隐性突变基因在该单体所在染色体上,D正确。7.某大豆突变株表现为黄叶(ee),用该突变株分别与不含e基因的7号单体(7号染色体缺失一条)、绿叶纯合的7号三体杂交得F1,F1自交得F2。若单体和三体产生的配子均可育,且一对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的个体致死。则关于F1和F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析突变株与7号单体杂交的F1可确定E、e是否位于7号染色体上B.若E、e基因不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株与7号三体杂交得到的F2中黄叶∶绿叶=1∶3C.若突变株与7号三体杂交得到的F2中黄叶占5/36,则E、e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D.若突变株与7号单体杂交得到的F2中黄叶∶绿叶=5∶3,则E、e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D 解析:若E/e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株基因型为ee,而不含e基因的7号单体植株的基因型为EO,二者杂交后代为eO∶Ee=1∶1,表现为黄叶和绿叶;若E/e基因不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株基因型为ee,不含e基因的7号单体植株的基因型为EE,二者杂交后代均为Ee,表现为绿叶,A正确。若E/e基因不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株基因型为ee,而7号三体绿叶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EE,二者杂交后代F1均为Ee,表现为绿叶,F1自交,F2基因型及比例为EE∶Ee∶ee=1∶2∶1,表现为黄叶∶绿叶=1∶3,B正确。若E/e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株基因型为ee,7号三体绿叶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EEE,EEE产生的配子为1/2EE、1/2E,因此二者杂交后代为1/2EEe、1/2Ee,F1均为绿叶,EEe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为EE∶Ee∶E∶e=1∶2∶2∶1,自交后代中黄叶(ee)占1/6×1/6=1/36,Ee自交后代中黄叶(ee)占1/4,因此F2中黄叶占1/2×1/36+1/2×1/4=5/36,C正确。若E/e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株基因型为ee,而不含e基因的7号单体植株的基因型为EO,二者杂交F1为Ee(绿叶)∶eO(黄叶)=1∶1,F1中Ee自交后代E_占1/2×3/4=3/8、ee占1/2×1/4=1/8;eO自交后代ee占1/2×1/4=1/8、eO占1/2×1/2=1/4,由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的个体致死,所以致死个体OO占1/2×1/4=1/8,所以F2中黄叶∶绿叶=4∶3,D错误。考向5| 判断变异类型的探究实验8.(2022·山东卷)野生型拟南芥的叶片是光滑形边缘,研究影响其叶片形状的基因时,发现了6个不同的隐性突变,每个隐性突变只涉及1个基因。这些突变都能使拟南芥的叶片表现为锯齿状边缘。利用上述突变培育成6个不同纯合突变体①~⑥,每个突变体只有1种隐性突变。不考虑其他突变,根据表中的杂交实验结果,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杂交组合 子代叶片边缘①×② 光滑形①×③ 锯齿状①×④ 锯齿状①×⑤ 光滑形②×⑥ 锯齿状A.②和③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光滑形B.③和④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锯齿状C.②和⑤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光滑形D.④和⑥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光滑形√C 解析:因为每个突变体只有1种隐性突变,若纯合子双亲均来自同一个基因突变,则杂交子代表现为锯齿状;若纯合子双亲来自不同基因的突变,则杂交子代仍为光滑形。①×③、①×④杂交后代均为锯齿状,故①③④来自同一基因突变;同理②⑥来自同一基因突变。由①×②子代为光滑形、①×⑤子代为光滑形可知,①③④和②⑥来自不同基因突变,①③④和⑤来自不同基因突变,而②⑥和⑤是否来自同一基因突变未知。据上述分析,②③来自不同基因的突变,杂交子代表型为光滑形,A正确;③④来自同一基因的突变,杂交子代表型为锯齿状,B正确;②⑤可能来自相同基因的突变,也可能来自不同基因的突变,杂交子代表型可能为锯齿状,也可能为光滑形,C错误;④⑥来自不同基因的突变,杂交子代为光滑形,D正确。9.石刁柏(嫩茎俗称芦笋)是一种名贵蔬菜,为XY型性别决定的雌、雄异株二倍体植物。野生型石刁柏叶窄,产量低。在某野生种群中,发现生长着少数几株阔叶石刁柏(突变型),雌株、雄株均有,雄株的产量高于雌株。(1)有人认为阔叶突变型株是基因突变或具有多倍体的特点的缘故。请你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来鉴定突变型的出现是基因突变所致,还是染色体组加倍所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写出实验方案和预期结果及结论)。(2)若已证实阔叶为基因突变所致,有两种可能:一是显性突变,二是隐性突变。请你设计杂交实验方案加以判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及结论)。解析:(1)基因突变是分子水平上的变化,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而染色体数目变异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因此可通过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则为染色体变异,否则为基因突变。(2)方案一:多株突变型雌株、雄株杂交。根据突变型杂合子自交,发生性状分离,子代中会出现隐性性状,可以确定突变型是显性突变,另一种实验结果是子代均与亲代性状相同,则亲代为隐性纯合子,从而确定突变型是隐性突变。方案二:突变型与野生型杂交。根据野生型一般是纯合子,若野生型是隐性性状,则子代中会出现突变型,可确定突变型是显性突变;若野生型是显性性状,则子代全为野性型,可确定突变型是隐性突变。答案:(1)实验方案:取根尖分生区细胞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内染色体数目。预期结果与结论:若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增加,则为染色体组加倍所致;否则为基因突变所致 (2)选用多株阔叶突变型石刁柏雌株、雄株杂交,统计子代性状表现。预期结果与结论:若杂交后代出现了野生型(窄叶),则为显性突变所致;若杂交后代仅出现突变型(阔叶),则为隐性突变所致[或选用突变型(阔叶)与野生型(窄叶)植株杂交,统计子代性状表现。预期结果与结论:若杂交后代出现了突变型(阔叶),则为显性突变所致;若杂交后代全为野生型(窄叶),则为隐性突变所致]1.(必修2 P2“相关信息”)玉米也可以作为遗传实验的材料,结合玉米花序与受粉方式模式图思考:(1)玉米为雌雄同株且为单性(填“单性”或“两性”)花。(2)图中两种受粉方式中,方式Ⅰ属于自交(填“自交”或“杂交”),方式Ⅱ属于杂交(填“自交”或“杂交”),因此自然状态下,玉米能进行自由交配。(3)如果人工杂交实验材料换成玉米,则操作步骤为套袋→人工授粉→套袋。2.(必修2 P7图1-5)在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孟德尔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验证了他的假说,其巧妙之处表现在哪里?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含隐性遗传因子的配子,不影响后代的性状表现。3.(必修2 P32“拓展应用”)自然界中,有些动植物的某些个体是由未受精的生殖细胞(如卵细胞)单独发育来的,如蜜蜂中的雄蜂等。这些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虽然减少一半,但仍能正常生活。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这些生物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虽然减少一半,但仍具有一整套染色体组,携带有控制该种生物体所有性状的一整套基因。4.(必修2 P95小字部分)基因治疗是指用正常基因取代或修补患者细胞中有缺陷的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5.(必修2P36正文)在自然人群中,男性的红绿色盲患者多于女性,原因是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只要X染色体上有红绿色盲基因,就表现为红绿色盲;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两条X染色体上同时具有红绿色盲基因时,才会患红绿色盲。 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1.两大遗传规律的实质与各比例之间的关系图2.一对等位基因(Aa)相关的异常性状分离比3.自由组合定律的两个关键点(1)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自交、测交后代的基因型(2)两对等位基因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变化4.两对或三对等位基因(用A和a、B和b、C和c表示)相关的一般性状分离比(1)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Bb)(2)常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Cc)(3)AaXBXb×AaXBY(A、a控制白化病,B、b控制红绿色盲)5.一对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1)①测交②自交(2)①测交②自交考向1| 推断亲子代的基因型、表型及其比例1.(2023·全国甲卷)水稻的某病害是由某种真菌(有多个不同菌株)感染引起的。水稻中与该病害抗性有关的基因有3个(A1、A2、a);基因A1控制全抗性状(抗所有菌株),基因A2控制抗性性状(抗部分菌株),基因a控制易感性状(不抗任何菌株),且A1对A2为显性,A1对a为显性、A2对a为显性。现将不同表型的水稻植株进行杂交,子代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表型及其分离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3∶1B.抗性植株与易感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抗性∶易感=1∶1C.全抗植株与易感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1∶1D.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易感=2∶1∶1A 解析: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有六种交配情况:A1A1与A2A2或者A2a交配,子代全是全抗植株;A1A2与A2A2或者A2a交配,子代全抗∶抗性=1∶1;A1a与A2A2交配,子代全抗∶抗性=1∶1;A1a与A2a交配,子代全抗∶抗性∶易感=2∶1∶1,A错误,D正确。抗性植株(A2A2或A2a)与易感植株(aa)交配,子代全为抗性,或者为抗性∶易感=1∶1,B正确。全抗与易感植株杂交,若亲代基因型为A1A1与aa,子代全为全抗;若亲代基因型为A1A2与aa,子代为全抗∶抗性=1∶1;若亲代基因型为A1a与aa,子代为全抗∶易感=1∶1,C正确。2.(2023·新课标卷)某研究小组从野生型高秆(显性)玉米中获得了2个矮秆突变体,为了研究这2个突变体的基因型,该小组让这2个矮秆突变体(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发现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若用A、B表示显性基因,则下列相关推测错误的是( )A.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B.F2矮秆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C.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高秆,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极矮秆D.F2矮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2,F2高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16D 解析: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符合9∶3∶3∶1的变式,可推测玉米的株高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且F1基因型为AaBb,则高秆基因型为A_B_,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极矮秆基因型为aabb,因此可推出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A正确;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因此F2矮秆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B正确;由F2中表型及其比例可知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高秆,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极矮秆,C正确;F2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占比为6/16,纯合子基因型为aaBB、AAbb,占比为2/16,因此矮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3,F2高秆基因型为A_B_,占比为9/16,纯合子为AABB,占比为1/16,因此高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9,D错误。考向2| 分析特殊分离比(基因互作、致死现象)3.(不定项)(2022·山东卷)某两性花二倍体植物的花色由3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基因A控制紫色,a无控制色素合成的功能。基因B控制红色,b控制蓝色。基因I不影响上述2对基因的功能,但i纯合的个体为白色花。所有基因型的植株都能正常生长和繁殖,基因型为A_B_I_和A_bbI_的个体分别表现紫红色花和靛蓝色花。现有该植物的3个不同纯种品系甲、乙、丙,它们的花色分别为靛蓝色、白色和红色。不考虑突变,根据表中杂交结果,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杂交组合 F1表型 F2表型及比例甲×乙 紫红色 紫红色∶靛蓝色∶白色=9∶3∶4乙×丙 紫红色 紫红色∶红色∶白色=9∶3∶4A.让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与F2测交,可确定F2中各植株控制花色性状的基因型B.让表中所有F2的紫红色植株都自交一代,白花植株在全体子代基因型的比例为1/6C.若某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比为1/4,则该植株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9种D.若甲与丙杂交所得F1自交,则F2表型比例为9紫红色∶3靛蓝色∶3红色∶1蓝色BC 解析: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与F2测交,当F2植株为白花时,其基因型为_ _ _ _ii,测交后代仍然是白花,无法确定它的具体的基因型,A错误。由题表中F2表型及比例可推测甲、乙、丙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II、AABBii、aaBBII。甲×乙杂交组合中F2的紫红色植株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Ii∶AABBIi∶AABbII∶AABBII=4∶2∶2∶1;乙×丙杂交组合中F2的紫红色植株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Ii∶AABBIi∶AaBBII∶AABBII=4∶2∶2∶1,两种组合中II∶Ii=1∶2,所以F2的紫红色植株自交一代,白花植株在全体子代中的比例为2/3×1/4=1/6,B正确。若某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比为1/4,则亲本基因型为_ _ _ _Ii,则该植株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3×3=9种,C正确。由于题中只能说明A/a基因、B/b基因分别与I/i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能说明A/a和B/b是否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当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时,甲与丙杂交所得F1的基因型为AaBbII,其自交的F2表型及比例为紫红色(A_B_II)∶靛蓝色(A_bbII)∶红色(aaB_II)∶蓝色(aabbII)=9∶3∶3∶1;第二种情况,当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时,F2表型比例为紫红色(AaBbII)∶靛蓝色(AAbbII)∶红色(aaBBII)=2∶1∶1,D错误。4.(2023·全国乙卷)某种植物的宽叶/窄叶由等位基因A/a控制,A基因控制宽叶性状;高茎/矮茎由等位基因B/b控制,B基因控制高茎性状。这2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为研究该种植物的基因致死情况,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两个实验,实验①:宽叶矮茎植株自交,子代中宽叶矮茎∶窄叶矮茎=2∶1;实验②:窄叶高茎植株自交,子代中窄叶高茎∶窄叶矮茎=2∶1。下列分析及推理错误的是( )A.从实验①可判断A基因纯合致死,从实验②可判断B基因纯合致死B.实验①中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宽叶矮茎的基因型也为AabbC.若发现该种植物中的某个植株表现为宽叶高茎,则其基因型为AaBbD.将宽叶高茎植株进行自交,所获得子代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4D 解析:实验①:宽叶矮茎植株自交,子代中宽叶矮茎∶窄叶矮茎=2∶1,亲本为Aabb,正常情况下,子代中应为AA∶Aa∶aa=1∶2∶1,因此推测AA致死;实验②:窄叶高茎植株自交,子代中窄叶高茎∶窄叶矮茎=2∶1,亲本为aaBb,正常情况下,子代中应为BB∶Bb∶bb=1∶2∶1,因此推测BB致死,A正确。实验①中亲本为宽叶矮茎,且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亲本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由于AA致死,因此宽叶矮茎的基因型也为Aabb,B正确。由于AA和BB均致死,因此若发现该种植物中的某个植株表现为宽叶高茎,则其基因型为AaBb,C正确。将宽叶高茎植株AaBb进行自交,由于AA和BB致死,子代原本的表型比例9∶3∶3∶1变为4∶2∶2∶1,其中只有窄叶矮茎的植株为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9,D错误。考向3| 遗传概率计算(自交、测交、自由交配)5.(不定项)(2023·山东卷)某二倍体动物的性染色体仅有X染色体,其性别有3种,由X染色体条数及常染色体基因T、TR、TD决定。只要含有TD基因就表现为雌性,只要基因型为TRTR就表现为雄性。TT和TTR个体中,仅有1条X染色体的为雄性,有2条X染色体的既不称为雄性也不称为雌性,而称为雌雄同体。已知无X染色体的胚胎致死,雌雄同体可异体受精也可自体受精。不考虑突变,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3种性别均有的群体自由交配,F1的基因型最多有6种可能B.两个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杂交,F1中一定没有雌性个体C.多个基因型为TDTR、TRTR的个体自由交配,F1中雌性与雄性占比相等D.雌雄同体的杂合子自体受精获得F1,F1自体受精获得的F2中雄性占比为1/6[审题指导] 假设只有一条X染色体的个体基因型为XO→分析可知:雌性动物的基因型有TDTRX_、TDTX_4种;雄性动物的基因型有TRTRX_、TTXO、TTRXO 4种;雌雄同体动物的基因型有TTXX、TTRXX 2种。BCD 解析:假设只有一条X染色体的个体基因型为XO,由题意分析可知,雌性动物的基因型有TDTRX_、TDTX_ 4 种,不存在TDTD,因为此基因型由2个雌性结合才能产生;雄性动物的基因型有TRTRX_、TTXO、TTRXO 4种;雌雄同体动物的基因型有TTXX、TTRXX 2种。若3种性别均有的群体自由交配,F1的基因型最多有10种可能,A错误。雌性动物的基因型有TDTRX_、TDTX_ 4种,若后代中有雌性个体,说明亲本一定含有TD,含有TD且基因型相同的两个个体均为雌性,不能产生下一代,B正确。多个基因型为TDTR、TRTR的个体自由交配,雌配子有TD、TR两种,雄配子仅有TR一种,故F1中雌性(TDTR)与雄性(TRTR)占比相等,C正确。雌雄同体的杂合子(基因型为TTRXX)自体受精获得F1,F1基因型为1/4TTXX(雌雄同体)、1/2TTRXX(雌雄同体)、1/4TRTRXX(雄性),只有1/4TTXX(雌雄同体)、1/2TTRXX(雌雄同体)才能继续自体受精获得F2,即1/3TTXX(雌雄同体)、2/3TTRXX(雌雄同体)自体受精,获得的F2中雄性(TRTRXX)的比例为2/3×1/4=1/6,D正确。6.(2023·青岛模拟)自然状态下,小麦自花传粉,玉米可自花也可异花传粉。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分别进行连续自交、连续随机交配、连续自交或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自的子代中Aa基因型频率绘制成曲线如下图所示(横坐标P代表亲本,Fn代表子代)。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杂合子(Aa)小麦连续自然种植,子代中Aa基因型频率曲线为ⅣB.杂合子(Aa)玉米连续自然种植,子代中Aa基因型频率曲线为ⅠC.连续自交或随机交配若干代,基因频率均保持不变D.杂合子(Aa)玉米连续自然种植,每代都淘汰aa,子代中Aa基因型频率曲线为ⅢD 解析:一般情况下,小麦为自花传粉植物,杂合子(Aa)小麦连续自然种植,即连续自交,F1Aa的基因型频率是1/2,曲线Ⅰ和Ⅳ符合,但是连续自交的结果是纯合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杂合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所以曲线Ⅳ是自交的结果,曲线Ⅰ是随机交配的结果,A正确。一般情况下,玉米可自花也可异花传粉,杂合子(Aa)玉米连续自然种植,即连续随机交配,子代中Aa基因型频率曲线为Ⅰ,B正确。连续自交和随机交配这两者不存在选择,所以不会发生进化,A和a的基因频率都不会改变,C正确。杂合子(Aa)玉米连续自然种植,即连续随机交配,F1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1/4AA+1/2Aa+1/4aa,淘汰掉其中的aa个体后,F1为1/3AA+2/3Aa,F1随机交配,根据遗传平衡定律(2/3A+1/3a)2,F2为4/9AA+4/9Aa+1/9aa,淘汰掉aa,则F2为1/2AA+1/2Aa,由此得出曲线Ⅱ是随机交配并淘汰aa的曲线,D错误。 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1.分析性染色体不同区段遗传规律(1)仅在X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特点①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 a.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 b.世代遗传; c.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②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 a.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b.一般隔代交叉遗传; c.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2)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基因的遗传特点①涉及同源区段的基因型:女性为XAXA、XAXa、XaXa,男性为XAYA、XAYa、XaYA、XaYa(基因用A、a表示)。②遗传性状与性别的关系♀XaXa×XaYA♂ ↓ ♂XaYA ♀XaXa (♂全为显性) (♀全为隐性) ♀XAXa×XaYa♂ ↓ ♀XAXa、XaXa ♂XaYa、XAYa (♀、♂中显隐性均为1∶1)2.“集合理论”解决两病概率计算当两种遗传病之间具有“自由组合”关系时,各种患病情况的概率如图所示。(1)甲病患病率:m;乙病患病率:n;两病兼患:mn。(2)患病率:m+n-mn。(3)只患一种病的概率:m+n-2mn。考向1| 伴性遗传的类型和遗传特点1.(2023·山东卷)某种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动物,其控制毛色的等位基因G、g只位于X染色体上,仅G表达时为黑色,仅g表达时为灰色,二者均不表达时为白色。受表观遗传的影响,G、g来自父本时才表达,来自母本时不表达。某雄性与杂合子雌性个体为亲本杂交,获得4只基因型互不相同的F1。亲本与F1组成的群体中,黑色个体所占比例不可能是( )A.2/3 B.1/2 C.1/3 D.0A 解析:G、g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该雄性基因型可能是XGY或XgY,杂合子雌性基因型为XGXg。假设该雄性基因型为XGY,与XGXg杂交产生的F1基因型分别为XGXG、XGXg、XGY、XgY,在亲本与F1组成的群体中,父本XGY的G基因来自其母亲,因此G不表达,该父本呈现白色;当母本XGXg的G基因来自其母亲,g基因来自其父亲时,该母本的g基因表达,表现为灰色,当母本XGXg的g基因来自其母亲,G基因来自其父亲时,该母本的G基因表达,表现为黑色;F1中基因型为XGXG的个体必定有一个G基因来自父本,G基因可以表达,因此XGXG表现为黑色;XGXg个体中G基因来自父本,g基因来自母本,因此G基因表达,g基因不表达,XGXg表现为黑色;XGY的G基因来自母本,G基因不表达,因此该个体表现为白色;XgY个体的g基因来自母本,因此g基因不表达,该个体表现为白色。综上所述,在亲本杂交组合为XGY和XGXg的情况下,F1中的XGXG、XGXg一定表现为黑色,当母本XGXg也为黑色时,该群体中黑色个体所占比例为3/6,即1/2;当母本XGXg为灰色时,黑色个体所占比例为2/6,即1/3。假设该雄性基因型为XgY,与XGXg杂交产生的F1基因型分别为XGXg、XgXg、XGY、XgY,在亲本与F1组成的群体中,父本XgY的g基因来自其母亲,因此不表达,该父本呈现白色;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母本XGXg依然为灰色或黑色;F1中基因型为XGXg的个体中G基因来自母本,g基因来自父本,因此g表达,G不表达,XGXg表现为灰色;XgXg个体的两个g基因必定有一个来自父本,g可以表达,因此该个体表现为灰色;XGY的G基因来自母本,G基因不表达,因此该个体表现为白色;XgY个体的g基因来自母本,因此g基因不表达,该个体表现为白色。综上所述,在亲本杂交组合为XgY和XGXg的情况下,F1中所有个体都不表现为黑色,当母本XGXg为灰色时,该群体中黑色个体所占比例为0;当母本XGXg为黑色时,该群体中黑色个体所占比例为1/6。综合上述两种情况可知,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2.(2021·山东卷)果蝇星眼、圆眼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星眼果蝇与圆眼果蝇杂交,子一代中星眼果蝇∶圆眼果蝇=1∶1,星眼果蝇与星眼果蝇杂交,子一代中星眼果蝇∶圆眼果蝇=2∶1。缺刻翅、正常翅由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Y染色体上不含有其等位基因,缺刻翅雌果蝇与正常翅雄果蝇杂交所得子一代中,缺刻翅雌果蝇∶正常翅雌果蝇=1∶1,雄果蝇均为正常翅。若星眼缺刻翅雌果蝇与星眼正常翅雄果蝇杂交得F1,下列关于F1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星眼缺刻翅果蝇与圆眼正常翅果蝇数量相等B.雌果蝇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6C.雌果蝇数量是雄果蝇的二倍D.缺刻翅基因的基因频率为1/6D 解析:由“星眼果蝇与星眼果蝇杂交,子一代中星眼果蝇∶圆眼果蝇=2∶1”可知,星眼为显性性状,且纯合致死,假设相关基因用A、a表示。由“缺刻翅雌果蝇与正常翅雄果蝇杂交所得子一代中,缺刻翅雌果蝇∶正常翅雌果蝇=1∶1,雄果蝇均为正常翅”可知,缺刻翅为显性性状,且缺刻翅雄果蝇致死,假设相关基因用B、b表示,雌性中没有XBXB个体。亲本星眼缺刻翅雌果蝇基因型为AaXBXb,星眼正常翅雄果蝇基因型为AaXbY,则F1中星眼缺刻翅果蝇(只有雌蝇,基因型为AaXBXb,比例为2/3×1/3=2/9)与圆眼正常翅果蝇(1/9aaXbXb、1/9aaXbY)数量相等,A正确。雌果蝇中纯合子基因型为aaXbXb,在雌果蝇中所占比例为1/3×1/2=1/6,B正确。由于缺刻翅雄果蝇致死,故雌果蝇数量是雄果蝇的2倍,C正确。F1中XBXb∶XbXb∶XbY=1∶1∶1,则缺刻翅基因XB的基因频率为1/(2×2+1)=1/5,D错误。考向2| 人类遗传病3.(2024·山东卷)下图为人类某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和突变,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该致病基因不位于Y染色体上B.若Ⅱ-1不携带该致病基因,则Ⅱ-2一定为杂合子C.若Ⅲ-5正常,则Ⅱ-2一定患病D.若Ⅱ-2正常,则据Ⅲ-2是否患病可确定该病遗传方式D 解析:由于该家系中有女患者,所以该致病基因不位于Y染色体上,A正确。假设相关基因用A、a表示,若Ⅱ-1不携带该致病基因,只能排除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若该病为显性遗传病,由于Ⅱ-2既有正常的儿子,也有患病的儿子,则无论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Ⅱ-2一定为杂合子;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Ⅰ-1的显性基因和Ⅰ-2的隐性基因一定传给Ⅱ-2,其一定为杂合子XAXa,B正确。若Ⅲ-5正常,则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Ⅱ-1正常,基因型为aa,而Ⅲ-3患病,基因型为Aa,可推出Ⅱ-2一定患病,基因型为Aa,C正确。如果Ⅱ-2正常,又因为Ⅲ-3患病,则该病为隐性遗传病,若Ⅲ-2患病,则可推出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Ⅲ-2正常,则不能推出具体的遗传方式,D错误。4.某家系中同时存在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两种致病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如图1所示。Ⅱ-1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625;乙病患者中约80%是由α蛋白205位氨基酸缺失所致,20%是由α蛋白306位氨基酸替换所致。研究者设计了两种杂交探针(探针1和2)分别能与编码205位氨基酸正常α蛋白和205位氨基酸缺失α蛋白的基因结合。利用两种探针对部分家庭成员的基因组进行分子杂交,结果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Ⅲ-1带有来自Ⅰ-2的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6B.若Ⅲ-1与携带乙病致病基因的正常男性婚配,理论上生育一个只患甲病女孩的概率是1/303C.利用这两种探针能对Ⅲ-2是否患有乙病进行产前诊断D.如果Ⅲ-2表型正常,用这两种探针检测出两条带的概率为2/3A 解析:假设与甲病相关的基因用A、a表示,只分析甲病,Ⅰ代双亲均为杂合子,则Ⅱ-2基因型为1/3AA、2/3Aa,Ⅱ-1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基因型为AA,Ⅱ-1和Ⅱ-2婚配,Ⅲ-1带有来自Ⅰ-2的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为2/3×1/2×1/2=1/6,A正确。由图1和图2结果可知,Ⅲ-1为乙病患者,基因型为b1b2(其中b1可与探针2结合,控制205位氨基酸缺失,b2控制306位氨基酸替换),与携带乙病致病基因的正常男性Bb婚配,生出不患乙病孩子的概率是1/2;Ⅲ-1的基因型是Aa的概率是1/3,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625,a的基因频率是1/25,A的基因频率是24/25,正常男性是Aa的概率是48/624=1/13,理论上生育一个只患甲病女孩的概率是1/2×1/3×1/13×1/4×1/2=1/624,B错误。两种探针只能检测编码205位氨基酸正常基因和205位氨基酸缺失α蛋白的基因,不能检测α蛋白正常基因与α蛋白306位氨基酸是否被替换的基因,所以利用这两种探针不能对Ⅲ-2是否患有乙病进行产前诊断,C错误。假设B表示α蛋白正常基因,b1表示α蛋白205位氨基酸缺失基因;b2表示α蛋白306位氨基酸替换基因;Ⅲ-1患乙病且同时含有α蛋白205位氨基酸缺失蛋白基因和α蛋白205位氨基酸正常蛋白基因,说明α蛋白205位氨基酸正常,α蛋白中306位氨基酸替换,即Ⅲ-1基因型为b1b2,Ⅱ-2基因型为Bb1,则表现正常的Ⅱ-1基因型为Bb2,如果Ⅲ-2表型正常,其基因型可能为Bb1、Bb2、BB,且各基因型出现的概率相等,其中Bb2、BB都只有探针1处一条带,Bb1有两条带,所以用这两种探针检测出两条带的概率为1/3,D错误。 遗传的实验设计与推理(定位、变异)1.显、隐性性状的判断2.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判断提醒:鉴定某生物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当被测个体是动物时,常采用测交法;当被测个体是植物时,上述四种方法均可,其中最简便的方法为自交法(若能自交)。3.验证遗传两大定律的四种常用方法4.基因位置的探究思路与方法集锦(1)探究基因位于细胞质还是细胞核(2)探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方法1方法2方法3方法4方法5(3)探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方法1方法2(4)探究基因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方法1(最常用的方法)方法2(5)探究基因位于几号常染色体上方法1 利用已知基因定位举例:①已知基因A与a位于2号染色体上②已知基因A与a位于2号染色体上,基因B与b位于4号染色体上,另外一对基因C和c控制红花和白花,为了定位C和c的基因位置,利用纯合红花和白花的植株进行杂交实验,并对相关个体相关的基因进行PCR扩增和电泳分离,检测结果如下,依据结果可知c基因在a基因所在的2号染色体上。方法2 利用三体定位方法3 利用单体定位方法4 利用染色体片段缺失定位考向1| 遗传定律的验证1.(不定项)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其体色、翅型、眼色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已知灰身对黑身为显性、长翅对残翅为显性。用一只灰身残翅红眼雌果蝇与一只黑身长翅红眼雄果蝇杂交,对所得的大量子代表型进行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表型 红眼∶白眼 长翅∶残翅1/2灰身 3∶1 1∶11/2黑身 3∶1 1∶1A.不能确定体色与翅型基因是否独立遗传B.不能确定体色与眼色基因是否独立遗传C.不能确定体色与眼色基因是否为伴X染色体遗传D.不能确定控制翅型的基因是否为伴X染色体遗传ACD 解析:体色和翅型的后代分离比是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1∶1∶1∶1,在连锁遗传和独立遗传的情况下结果是一样的,因此不能确定体色与翅型基因是否独立遗传,A正确;体色和眼色的后代分离比是灰身红眼∶灰身白眼∶黑身红眼∶黑身白眼=3∶1∶3∶1,可以确定体色和眼色的遗传是独立遗传,B错误;后代体色和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或常染色体上都会出现该实验结果,C正确;翅型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或X染色体上都会出现该实验结果,D正确。2.已知某种植物的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对a为显性、B对b为显性,且A存在时,B不表达。花瓣中含红色物质的花为红花,含橙色物质的花为橙花,只含白色物质的花为白花。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现有白花植株和纯合的红花植株若干,为探究上述两对基因遗传时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设计如下实验方案,请完善有关方法步骤:①第一步:选取基因型为 的白花植株与基因型为 的红花植株杂交,得到F1。②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后代表型及比例为 ,则A、a与B、b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为了验证A和a这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某实验小组选择纯合的红花和白花亲本杂交,再让获得的F1和白花植株进行测交,如果测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 ,则说明A和a这对基因遗传时遵循分离定律。解析:(1)现有白花植株和纯合的红花植株若干,为探究题述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实验设计思路:选取两纯合亲本杂交,即基因型为aabb的白花植株与基因型为AABB的红花植株杂交,得到F1(AaBb),让F1自交得到F2,若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则红花基因型为A___,比例为3/4×1=12/16;橙花基因型为aaB_,比例为1/4×3/4=3/16;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比例为1/4×1/4=1/16。即若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红花∶橙花∶白花=12∶3∶1,则A和a与B和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为了验证A和a这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某实验小组选择纯合的红花(AABB或AAbb)和白花亲本(aabb)杂交,得到F1(AaBb或Aabb),与白花植株(aabb)测交,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或Aabb∶aabb=1∶1),其中AaBb与Aabb表现为红花,aaBb表现为橙花,aabb表现为白花。因此如果测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红花∶橙花∶白花=2∶1∶1或红花∶白花=1∶1,则说明A和a这对基因遗传时遵循分离定律。答案:(1)①aabb AABB ②让F1自交得到F2 红花∶橙花∶白花=12∶3∶1 (2)红花∶橙花∶白花=2∶1∶1或红花∶白花=1∶1考向2| 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3.(2023·浙江6月选考)某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其翅形长翅和残翅、眼色红眼和紫眼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基因不位于Y染色体。现用长翅紫眼和残翅红眼昆虫各1只杂交获得F1,F1有长翅红眼、长翅紫眼、残翅红眼、残翅紫眼4种表型,且比例相等。不考虑突变、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和致死。下列关于该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F1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可位于两对染色体上B.若F1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X染色体上C.若F1有两种表型为雌性,两种为雄性,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常染色体上D.若F1有两种表型为雌性,两种为雄性,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位于一对染色体上D 解析:假设用A/a、B/b分别表示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若F1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或AaXBXb和aaXbY都符合F1有长翅红眼、长翅紫眼、残翅红眼、残翅紫眼4种表型,且比例相等的条件,A正确;若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则F1有两种表型为雌性,两种为雄性,或只有两种表型,两种表型中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所以若F1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若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性状与性别没有关联,则F1每种表型都应该有雌雄个体,C正确;若F1有两种表型为雌性,两种为雄性,当亲本的基因型为XaBXab和XAbY时,符合F1有长翅红眼、长翅紫眼、残翅红眼、残翅紫眼4种表型,且比例相等的条件,D错误。4.(2023·新课标卷)果蝇常用作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果蝇翅型的长翅和截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眼色的红眼和紫眼是另一对相对性状,翅型由等位基因T/t控制,眼色由等位基因R/r控制。某小组以长翅红眼、截翅紫眼果蝇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实验,杂交子代的表型及其比例分别为长翅红眼雌蝇∶长翅红眼雄蝇=1∶1(杂交①的实验结果),长翅红眼雌蝇∶截翅红眼雄蝇=1∶1(杂交②的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杂交结果可以判断,翅型的显性性状是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杂交结果可以判断,属于伴性遗传的性状是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杂交①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杂交②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3)若杂交①子代中的长翅红眼雌蝇与杂交②子代中的截翅红眼雄蝇杂交,则子代翅型和眼色的表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分析题意可知,仅考虑翅型,亲代是长翅和截翅果蝇,杂交①子代全是长翅,说明长翅对截翅是显性性状。(2)分析题意,实验①和实验②是正反交实验,两组实验中翅型在子代雌雄果蝇中表现不同(正反交实验结果不同),说明该性状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翅型的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长翅是显性性状,而眼色的正反交结果无差异,说明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且红眼为显性性状,杂交①的子代长翅红眼雌蝇(R_XTX-)∶长翅红眼雄蝇(R_XTY)=1∶1,其中XT来自母本,说明亲本中雌性是长翅红眼RRXTXT;而杂交②的子代长翅红眼雌蝇(R_XTX-)∶截翅红眼雄蝇(R_XtY)=1∶1,其中Xt只能来自亲代母本,说明亲本中雌性是截翅紫眼,基因型是rrXtXt,故可推知杂交①亲本的基因型是RRXTXT、rrXtY,杂交②的亲本基因型是rrXtXt、RRXTY。(3)若杂交①子代中的长翅红眼雌蝇(RrXTXt)与杂交②子代中的截翅红眼雄蝇(RrXtY)杂交,两对基因逐对考虑,则Rr×Rr→R_∶rr=3∶1,即红眼∶紫眼=3∶1,XTXt×XtY→XTXt∶XtXt∶XTY∶XtY=1∶1∶1∶1,即长翅∶截翅=1∶1,则子代中长翅红眼∶截翅红眼∶长翅紫眼∶截翅紫眼=3∶3∶1∶1。答案:(1)长翅 亲代是长翅和截翅果蝇,杂交①子代全是长翅 (2)翅型 翅型的正反交实验结果不同 RRXTXT、rrXtY rrXtXt、RRXTY (3)长翅红眼∶截翅红眼∶长翅紫眼∶截翅紫眼=3∶3∶1∶1考向3| 判断两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关系5.(2023·北京卷)纯合亲本白眼长翅和红眼残翅果蝇进行杂交,结果如图。F2中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根据杂交结果,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B.F1雌果蝇只有一种基因型C.F2白眼残翅果蝇间交配,子代表型不变D.上述杂交结果符合自由组合定律A 解析: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产生的F1中白眼均为雄性,红眼均为雌性,说明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则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同时说明红眼对白眼为显性;长翅雌果蝇与残翅雄果蝇杂交,产生的F1中无论雌雄均表现为长翅,说明长翅对残翅为显性,F2中白眼长翅∶白眼残翅∶红眼长翅∶红眼残翅=3∶1∶3∶1=(3∶1)(1∶1),说明控制翅型和眼色的基因独立遗传,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故控制果蝇翅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A错误,D正确。若控制长翅和残翅的基因用A/a表示,控制眼色的基因用B/b表示,则亲本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XbXb、aaXBY,二者杂交产生的F1中雌性个体的基因型只有一种,为AaXBXb,B正确。F1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则F2白眼残翅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这些雌雄果蝇交配的结果依然为白眼残翅,即子代表型不变,C正确。考向4| 探究某基因位于特定染色体上6.水稻(2n=24)单体比正常个体少一条染色体,缺体比正常个体少一对同源染色体,假设单体和缺体均可育。正常籽粒的颜色为白色,下图表示带有蓝粒基因标记的单体,可用其选育能稳定遗传的可育缺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单体或缺体来源于染色体变异B.理论上可分别产生12种染色体组成不同的单体和缺体C.蓝粒单体自交可产生4种染色体组成不同的后代D.单体水稻可用于判断隐性突变基因位于哪一条染色体上C 解析:单体比正常个体少一条染色体,缺体比正常个体少一对同源染色体,都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A正确。水稻含有24条染色体,即有12对同源染色体,单体比正常个体少一条染色体,可以少一个染色体组中任何一条染色体,故水稻共有12种单体;缺体比正常个体少一对同源染色体,可以少12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任何一对,故水稻共有12种缺体,B正确。蓝粒单体水稻4号染色体缺少一条染色体,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22W+E,由于E染色体不能配对,只考虑该染色体,可产生E型和O型(不含4号染色体)两种配子,故可产生22W+E、22W+EE、22W 3种后代,C错误。让隐性突变个体和各种单体杂交,若某种单体的子代中出现隐性突变类型,则此隐性突变基因在该单体所在染色体上,D正确。7.某大豆突变株表现为黄叶(ee),用该突变株分别与不含e基因的7号单体(7号染色体缺失一条)、绿叶纯合的7号三体杂交得F1,F1自交得F2。若单体和三体产生的配子均可育,且一对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的个体致死。则关于F1和F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析突变株与7号单体杂交的F1可确定E、e是否位于7号染色体上B.若E、e基因不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株与7号三体杂交得到的F2中黄叶∶绿叶=1∶3C.若突变株与7号三体杂交得到的F2中黄叶占5/36,则E、e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D.若突变株与7号单体杂交得到的F2中黄叶∶绿叶=5∶3,则E、e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D 解析:若E/e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株基因型为ee,而不含e基因的7号单体植株的基因型为EO,二者杂交后代为eO∶Ee=1∶1,表现为黄叶和绿叶;若E/e基因不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株基因型为ee,不含e基因的7号单体植株的基因型为EE,二者杂交后代均为Ee,表现为绿叶,A正确。若E/e基因不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株基因型为ee,而7号三体绿叶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EE,二者杂交后代F1均为Ee,表现为绿叶,F1自交,F2基因型及比例为EE∶Ee∶ee=1∶2∶1,表现为黄叶∶绿叶=1∶3,B正确。若E/e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株基因型为ee,7号三体绿叶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EEE,EEE产生的配子为1/2EE、1/2E,因此二者杂交后代为1/2EEe、1/2Ee,F1均为绿叶,EEe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为EE∶Ee∶E∶e=1∶2∶2∶1,自交后代中黄叶(ee)占1/6×1/6=1/36,Ee自交后代中黄叶(ee)占1/4,因此F2中黄叶占1/2×1/36+1/2×1/4=5/36,C正确。若E/e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株基因型为ee,而不含e基因的7号单体植株的基因型为EO,二者杂交F1为Ee(绿叶)∶eO(黄叶)=1∶1,F1中Ee自交后代E_占1/2×3/4=3/8、ee占1/2×1/4=1/8;eO自交后代ee占1/2×1/4=1/8、eO占1/2×1/2=1/4,由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的个体致死,所以致死个体OO占1/2×1/4=1/8,所以F2中黄叶∶绿叶=4∶3,D错误。考向5| 判断变异类型的探究实验8.(2022·山东卷)野生型拟南芥的叶片是光滑形边缘,研究影响其叶片形状的基因时,发现了6个不同的隐性突变,每个隐性突变只涉及1个基因。这些突变都能使拟南芥的叶片表现为锯齿状边缘。利用上述突变培育成6个不同纯合突变体①~⑥,每个突变体只有1种隐性突变。不考虑其他突变,根据表中的杂交实验结果,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杂交组合 子代叶片边缘①×② 光滑形①×③ 锯齿状①×④ 锯齿状①×⑤ 光滑形②×⑥ 锯齿状A.②和③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光滑形B.③和④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锯齿状C.②和⑤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光滑形D.④和⑥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光滑形C 解析:因为每个突变体只有1种隐性突变,若纯合子双亲均来自同一个基因突变,则杂交子代表现为锯齿状;若纯合子双亲来自不同基因的突变,则杂交子代仍为光滑形。①×③、①×④杂交后代均为锯齿状,故①③④来自同一基因突变;同理②⑥来自同一基因突变。由①×②子代为光滑形、①×⑤子代为光滑形可知,①③④和②⑥来自不同基因突变,①③④和⑤来自不同基因突变,而②⑥和⑤是否来自同一基因突变未知。据上述分析,②③来自不同基因的突变,杂交子代表型为光滑形,A正确;③④来自同一基因的突变,杂交子代表型为锯齿状,B正确;②⑤可能来自相同基因的突变,也可能来自不同基因的突变,杂交子代表型可能为锯齿状,也可能为光滑形,C错误;④⑥来自不同基因的突变,杂交子代为光滑形,D正确。9.石刁柏(嫩茎俗称芦笋)是一种名贵蔬菜,为XY型性别决定的雌、雄异株二倍体植物。野生型石刁柏叶窄,产量低。在某野生种群中,发现生长着少数几株阔叶石刁柏(突变型),雌株、雄株均有,雄株的产量高于雌株。(1)有人认为阔叶突变型株是基因突变或具有多倍体的特点的缘故。请你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来鉴定突变型的出现是基因突变所致,还是染色体组加倍所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写出实验方案和预期结果及结论)。(2)若已证实阔叶为基因突变所致,有两种可能:一是显性突变,二是隐性突变。请你设计杂交实验方案加以判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及结论)。解析:(1)基因突变是分子水平上的变化,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而染色体数目变异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因此可通过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则为染色体变异,否则为基因突变。(2)方案一:多株突变型雌株、雄株杂交。根据突变型杂合子自交,发生性状分离,子代中会出现隐性性状,可以确定突变型是显性突变,另一种实验结果是子代均与亲代性状相同,则亲代为隐性纯合子,从而确定突变型是隐性突变。方案二:突变型与野生型杂交。根据野生型一般是纯合子,若野生型是隐性性状,则子代中会出现突变型,可确定突变型是显性突变;若野生型是显性性状,则子代全为野性型,可确定突变型是隐性突变。答案:(1)实验方案:取根尖分生区细胞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内染色体数目。预期结果与结论:若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增加,则为染色体组加倍所致;否则为基因突变所致 (2)选用多株阔叶突变型石刁柏雌株、雄株杂交,统计子代性状表现。预期结果与结论:若杂交后代出现了野生型(窄叶),则为显性突变所致;若杂交后代仅出现突变型(阔叶),则为隐性突变所致[或选用突变型(阔叶)与野生型(窄叶)植株杂交,统计子代性状表现。预期结果与结论:若杂交后代出现了突变型(阔叶),则为显性突变所致;若杂交后代全为野生型(窄叶),则为隐性突变所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五遗传的基本规律学案.docx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五遗传的基本规律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