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测评】人教鄂教版(2017秋)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地表形态的变化》基础卷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素养测评】人教鄂教版(2017秋)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地表形态的变化》基础卷 (含答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素养测评】人教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地表形态的变化》基础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知识广场(填空题,每空 2 分,共 30 分)
1. 地球内部由外到内可分为( )、( )和( )三层。
2.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的( )受到强大压力后,从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的现象。火山喷发可能会形成( )、( )等地貌。
3. 地震是地壳岩石在( )作用下,发生( )或错位,从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4. ( )、( )、( )等外力作用会改变地表的形态。其中,风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叫( )作用。
5. 河流对土地有( )作用,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水流速度减慢的地方会( )下来,形成( )等地形。
6. 人类活动也会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如( )会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而( )等活动则有助于保护地表生态。
二、判断大厅(每题 2 分,共 20 分)
1.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它是由岩石组成的。( )
2. 火山喷发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没有任何益处。( )
3. 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室内,应立即躲到窗户边等待救援。( )
4. 风化作用对岩石的破坏过程非常迅速,短时间内就能看到明显变化。( )
5. 风蚀蘑菇是风力沉积形成的。( )
6. 流水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只会发生在河流的上游。( )
7. 人类修建梯田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是一种合理利用土地的方式。( )
8. 沙漠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人类过度放牧导致的。( )
9.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板块挤压形成的,并且现在还在不断升高。( )
10. 我们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来减少地表的侵蚀。( )
三、选择乐园(每题 2 分,共 20 分)
1. 下列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地幔是地球的核心部分 B. 地核的温度很低
C. 地壳的厚度各处不一样
2. 下列自然现象中,由内力作用引起的是( )。
A. 泥石流 B. 火山喷发 C. 洪水
3. 当地震发生时,在教室里的正确做法是( )。
A. 立刻跑下楼 B. 坐在座位上不动
C. 迅速躲在课桌下,用书包保护头部
4. 下列地形中,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
A. 峡谷 B. 三角洲 C. 悬崖
5. 下列现象中,属于风化现象的是( )。
A. 岩石在温度变化下破碎 B. 泥石流冲垮房屋
C. 河水将石头冲走
6. 下列人类活动中,对地表形态改变较为合理的是( )。
A. 过度开垦荒地 B. 围湖造田 C. 修建水库
7. 下列关于火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火山喷发后一定会形成火山湖
B. 火山分为活火山和死火山两类
C. 火山喷发会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和物质
8. 我国西南地区多地震的原因是( )。
A. 地形复杂 B. 位于板块交界处 C. 人类活动频繁
9.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是由( )造成的。
A. 风力侵蚀 B. 流水侵蚀 C. 冰川侵蚀
10. 下列措施中,不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是( )。
A. 种草植树 B. 陡坡开垦 C. 修建梯田
四、科学探究(20 分)
探究河流流速对泥沙沉积量的影响
1. 提出问题:(2 分)
2. 作出假设:(4 分)
3. 实验材料:(6 分)
4. 实验步骤:(6 分)
5. 预期结果:(2 分)
五、拓展长廊(10 分)
请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产生的影响,并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地表形态的变化。
答案及解析
一、知识广场
1. 答案:地壳;地幔;地核
解析:地球内部结构的分层是基础知识点,需牢记从外到内的三层结构名称。
2. 答案:岩浆;火山锥;火山口
解析:火山喷发的原理是岩浆在压力作用下喷出,而火山锥和火山口是火山喷发后常见的地貌。
3. 答案:地球内力;断裂
解析:地震主要是地球内部力量使岩石变形,发生断裂或错位引发震动。
4. 答案:风;流水;冰川;风蚀
解析:风、流水、冰川是改变地表形态的重要外力因素,风蚀作用是风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
5. 答案:侵蚀;沉积;平原(三角洲等合理答案均可)
解析:河流具有侵蚀能力,携带的泥沙在流速减缓处沉积,形成如平原、三角洲等地形。
6. 答案:滥伐森林(过度开垦等合理答案均可);植树造林(合理放牧等合理答案均可)
解析:滥伐森林、过度开垦等人类活动会破坏地表植被,而植树造林、合理放牧等有助于保护地表生态。
二、判断大厅
1. 答案:√
解析:地壳确实是地球最外层,主要由各类岩石构成。
答案:×
解析:火山喷发虽然带来灾害,但也有好处,如形成肥沃土壤、带来矿产资源等。
3. 答案:×
解析:地震时窗户边危险,可能有玻璃破碎、建筑物倒塌等风险,应躲在坚固家具下。
4. 答案:×
解析:风化作用是个缓慢过程,通常需较长时间才能看到明显变化。
5. 答案:×
解析: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形成的,不是沉积。
6. 答案:×
解析:流水对地表的侵蚀在河流上、中、下游都可能发生。
7. 答案:√
解析:梯田能减缓水流速度,减少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土地。
8. 答案:×
解析:沙漠形成既有自然原因,如气候干旱等,也有人类活动影响,但主要是自然因素。
9. 答案:√
解析: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形成,至今仍在上升。
10. 答案:√
解析:植被能固定土壤,植树造林可减少地表侵蚀。
三、选择乐园
1. 答案:C
解析:地核是地球核心部分,温度极高;地壳厚度各处不同,大陆厚海洋薄。
2. 答案:B
解析: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属于内力作用;泥石流和洪水多由外力因素引发。
3. 答案:C
解析:地震时在教室跑下楼易发生踩踏,坐在座位不动也危险,躲在课桌下用书包护头可保护自己。
4. 答案:B
解析:峡谷是流水侵蚀形成;三角洲是流水沉积形成;悬崖成因多样,并非流水沉积。
5. 答案:A
解析:岩石在温度变化下破碎是风化现象;泥石流冲垮房屋是泥石流危害;河水冲走石头是流水搬运。
6. 答案:C
解析:过度开垦荒地和围湖造田破坏生态,修建水库可调节水资源,合理改变地表。
7. 答案:C
解析:火山喷发不一定形成火山湖;火山分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火山喷发释放大量热能和物质。
8. 答案:B
解析:我国西南地区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地震。
9. 答案:B
解析: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流水侵蚀形成千沟万壑地貌。
10. 答案:B
解析:种草植树、修建梯田可防止水土流失,陡坡开垦会加剧水土流失。
四、科学探究
1. 提出问题:河流流速如何影响泥沙沉积量?
2. 作出假设:河流流速越慢,泥沙沉积量越大。
3. 实验材料:
透明的长水槽(模拟河流)。
粗细均匀的沙子(模拟泥沙)。
水泵(调节水流速度)。
不同规格的滤网(用于收集泥沙)。
量杯(测量水流量)。
秒表(记录时间)。
4. 实验步骤:
在长水槽一端设置水泵,调节水泵使水槽内产生稳定水流,用量杯和秒表配合测量并记录初始流速(如每秒0.5米)。
在水槽内均匀撒入一定质量(如100克)的沙子。
在水槽下游不同位置放置相同规格的滤网,用于收集经过一定距离流动后沉积的泥沙。
让水流持续流动一段时间(如10分钟)后,关闭水泵,取出滤网。
小心收集滤网上的泥沙,用电子秤称出泥沙质量并记录。
改变水泵功率,调节水流速度(如每秒0.3米、每秒0.1米),重复上述步骤,分别测量不同流速下的泥沙沉积量。
对比不同流速下泥沙沉积量的数据,分析河流流速与泥沙沉积量之间的关系。
5. 预期结果:水流速度为每秒0.1米时收集到的泥沙质量最大,水流速度为每秒0.5米时收集到的泥沙质量最小,表明河流流速越慢,泥沙沉积量越大,验证假设成立。
五、拓展长廊
1.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举例:
破坏影响:例如,在山区过度砍伐森林,使得山体失去植被保护,在暴雨时容易引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改变山体原有的形态,破坏地表生态平衡,还可能掩埋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又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土地沙漠化加剧,原本的草原逐渐变成沙漠,地表形态发生巨大改变。(3 分)
积极影响:比如修建梯田,在丘陵山区,人们沿等高线修筑梯田,不仅可以增加耕地面积,还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使原本起伏较大的山坡地形变得更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再如,填海造陆,一些沿海城市为了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通过填海造陆扩大陆地面积,改变了海岸的形态,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多空间。(3 分)
2. 正确对待地表形态变化的做法:
遵循自然规律:充分了解地球表面的自然变化规律,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自然过程。在进行人类活动时,不违背这些规律,避免过度干预导致生态破坏。例如,在河流下游的冲积平原,不随意改变河道,避免引发洪水灾害。(2 分)
可持续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规划和开展人类活动。无论是进行农业生产、城市建设还是资源开发,都要考虑对地表形态的长期影响,确保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比如在开发矿产资源时,要制定合理的开采计划,并做好矿区的生态恢复工作。(2 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