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测评】人教鄂教版(2017秋)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地表形态的变化》提升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素养测评】人教鄂教版(2017秋)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地表形态的变化》提升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素养测评】人教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地表形态的变化》提升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知识广场(填空题,每空 2 分,共 30 分)
1. 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外到内依次是( )、( )和( )。其中( )是地球的核心部分,温度极高,压力极大。
2.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的( )在强大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的现象,火山喷发时会形成( )、( )等地形。
3. 地震是地壳岩石在( )作用下,发生( )或错位,引起的震动。地震能使地面出现( )、塌陷等现象。
4. 风化作用是指在( )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等作用下,岩石( )的现象。风化作用为( )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5. 河流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叫( )作用,当河流的水流速度减慢时,被搬运的物质会( )下来,形成新的地形,如( )。
二、判断大厅(每题 2 分,共 20 分)
1. 地壳在地球各处的厚度是一样的。( )
2. 火山喷发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没有任何益处。( )
3. 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立刻跑到高楼大厦的电梯里躲避。( )
4. 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
5. 只有外力作用能改变地表形态,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没有影响。( )
6. 岩石的风化过程十分缓慢,短时间内不易察觉。( )
7. 三角洲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通常出现在河流的上游。( )
8.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都是不合理的,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 )
9. 喜马拉雅山脉在远古时期曾经是海洋,这可以通过在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来证明。( )
10. 地震和火山喷发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形式。( )
三、选择乐园(每题 2 分,共 20 分)
1. 下列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幔是地球的最外层
B. 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
C. 地核的温度比较低
2. 下列自然现象中,由内力作用引起的是( )。
A. 泥石流 B. 火山喷发 C. 沙漠的形成
3. 地震发生时,在户外的正确避震方法是( )。
A. 躲在大树下 B. 躲在高楼大厦旁边
C. 远离高楼大厦、广告牌等,跑到空旷的地方
4. 下列地形中,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
A. 峡谷 B. 沙丘 C. 平原
5. 下列现象中,属于风化现象的是( )。
A. 岩石在植物根系的膨胀作用下破碎
B. 泥石流冲毁道路
C. 河水将泥沙带到下游
6. 以下哪种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是合理的( )。
A. 围湖造田 B. 修建梯田 C. 过度开垦
7. 下列关于火山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
B. 火山喷发后会形成肥沃的土壤
C. 火山喷发都是有害的,没有任何好处
8.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当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正在上课的学生不顾一切冲出教室
B. 住高楼的居民立即乘坐电梯下楼
C. 在家中的人迅速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
9. 下列地形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 )。
A. 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B. 北京八达岭长城的修建
C. 喜马拉雅山的隆起
10.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是由( )造成的。
A. 流水侵蚀 B. 风力侵蚀 C. 人类活动
四、科学探究(20 分)
探究风力对岩石侵蚀程度与岩石硬度的关系
提出问题:
2. 作出假设:
3. 实验材料:
4. 实验步骤:
5. 预期结果:
五、拓展长廊(10 分)
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举例说明如何实现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变化的和谐发展。
答案及解析
一、知识广场
1. 答案:地壳;地幔;地核;地核
解析:地球内部结构的分层是重要知识点,地核处于地球最中心位置,具有高温高压的特点。
2. 答案:岩浆;火山锥;火山口
解析:火山喷发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岩浆喷出地表后会形成典型的火山地形。
3. 答案:地球内力;断裂;裂缝
解析:地震的成因是地壳岩石受力变形,这种变形会导致岩石断裂或错位,从而引发地震,并造成地面裂缝、塌陷等后果。
4. 答案:温度;破碎;土壤
解析:风化作用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温度变化、水、大气和生物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岩石破碎,破碎后的岩石颗粒等逐渐形成土壤。
5. 答案:侵蚀;沉积;三角洲
解析:河流的侵蚀作用塑造地表形态,当水流速度变缓,携带的物质就会沉积,三角洲就是河流入海口常见的沉积地形。
二、判断大厅
1. 答案:×
解析:地壳在地球各处厚度不一,大陆部分较厚,海洋部分较薄。
2. 答案:×
解析:火山喷发虽然会带来灾害,如火山灰、熔岩流等,但也有好处,如形成肥沃土壤、带来矿产资源等。
3. 答案:×
解析:地震时电梯可能因断电等原因被困,且高楼大厦在地震中可能倒塌,躲在电梯里非常危险。
4. 答案:√
解析:风蚀蘑菇是风力长期侵蚀岩石形成的典型地貌。
5. 答案:×
解析:内力作用如火山喷发、地震等对地表形态有巨大影响,会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6. 答案:√
解析:岩石风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经历漫长时间才能看到明显变化。
7. 答案:×
解析:三角洲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通常出现在河流入海口,即下游地区。
8. 答案:×
解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并不都是不合理的,如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植树造林等对生态环境有积极影响。
9. 答案:√
解析:在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有力证明了该地区在远古时期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才隆起形成山脉。
10. 答案:√
解析:地震和火山喷发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释放形式。
三、选择乐园
1. 答案:B
解析: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主要由岩石组成;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地核温度极高。
2. 答案:B
解析: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属于内力作用;泥石流是在重力、暴雨等作用下形成,沙漠形成主要与风力等外力作用有关。
3. 答案:C
解析:地震时在户外,大树、高楼大厦旁边都可能因物体倒塌而有危险,应跑到空旷地方。
4. 答案:A
解析:峡谷是流水长期侵蚀形成;沙丘是风力堆积形成;平原成因多样,有些是河流沉积等作用形成,但不是流水侵蚀直接形成。
5. 答案:A
解析:岩石在植物根系膨胀作用下破碎属于风化现象;泥石流冲毁道路是泥石流的破坏作用;河水将泥沙带到下游是流水的搬运作用。
6. 答案:B
解析:围湖造田会破坏生态;过度开垦会导致水土流失等问题;修建梯田可以保持水土,是合理的人类活动。
7. 答案:C
解析: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灰是肥沃的土壤;火山喷发并非只有坏处,也有好处。
8. 答案:C
解析:地震时正在上课的学生不能不顾一切冲出教室,以免发生踩踏事故;住高楼的居民不能乘坐电梯下楼,电梯可能故障;在家中躲在坚固家具下可提供一定保护。
9. 答案:B
解析:长江三角洲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北京八达岭长城的修建是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喜马拉雅山隆起是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造成。
10. 答案:A
解析: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科学探究
1. 提出问题:风力对岩石的侵蚀程度与岩石硬度有怎样的关系?
2. 作出假设:在相同风力条件下,岩石硬度越大,风力对其侵蚀程度越弱。
3. 实验材料:
不同硬度的岩石样本(如石灰岩、花岗岩、砂岩等),且岩石样本大小、形状尽量相似。
吹风机(模拟风力)。
托盘(放置岩石样本)。
电子秤(测量岩石样本质量变化)。
游标卡尺(测量岩石尺寸变化)。
4. 实验步骤:
用电子秤分别测量各岩石样本的初始质量,并记录。用游标卡尺测量岩石样本的关键尺寸(如长度、宽度、高度等),并记录。
将各岩石样本放置在托盘上,使用吹风机以相同距离、相同风速(通过调节吹风机挡位固定风速)对岩石样本持续吹拂相同时间(如30分钟)。此过程模拟风力对岩石的侵蚀作用。
吹拂结束后,再次用电子秤测量各岩石样本的质量,记录质量变化。用游标卡尺再次测量岩石样本的关键尺寸,记录尺寸变化情况。
对比不同硬度岩石样本的质量和尺寸变化数据,分析风力对不同硬度岩石的侵蚀程度差异。
5. 预期结果:硬度较大的花岗岩质量减少量和尺寸变化量相对较小,而硬度较小的石灰岩质量减少量和尺寸变化量相对较大,说明在相同风力条件下,岩石硬度越大,风力对其侵蚀程度越弱,验证假设成立。
五、拓展长廊
1.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积极影响:人类通过植树造林,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修建梯田,在山区等地形起伏较大地区,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同时为农业生产创造条件;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如修建水库,可调节水资源分布,改善局部气候,还能减少洪水对下游地区的威胁。(3 分)
消极影响:过度开垦,破坏地表植被,导致土壤裸露,易引发水土流失,使土地肥力下降;毁林开荒,大量砍伐森林,破坏生态平衡,可能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围湖造田,减少湖泊面积,降低湖泊对洪水的调蓄能力,破坏湿地生态系统。(3 分)
2. 实现和谐发展的举例:
生态农业建设:在山区发展立体农业,根据不同海拔高度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合理安排农作物种植,既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如在低山丘陵地区,山顶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山腰种植经济林果,山脚发展水稻等粮食作物。(2 分)
城市规划与建设:在城市建设中,注重保留和保护自然水体、绿地等生态空间,建设海绵城市。通过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等措施,使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实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2 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