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 年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初中化学一模测试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一、选择题
1.为系统治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提倡的做法是( )
A. 任意排放生活污水 B. 防治海洋垃圾污染
C. 农业上过量使用化肥 D. 景观用水大量使用自来水
1.B
【解析】任意排放生活污水、农业上过量施用化肥会污染水资源,景观用水大量使用自来水会
浪费水资源,A、C、D不值得提倡;防治海洋垃圾污染有助于保护水资源,B 值得提倡。
2.《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古人将含碳酸钙的贝壳制成石灰乳,在草木灰(含 K2CO3)的水溶液
中加石灰乳,生成物能除去丝帛污渍。以上反应中不.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2.C
【解析】分析典籍中记载的过程,其中包含的反应有: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
碳,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氢氧化钙和
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因此不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
为置换反应,故选 C。
3.下列成语的本意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炉火纯青 B. 破釜沉舟 C. 刻舟求剑 D. 立竿见影
3.A
【解析】炉火纯青中涉及燃烧,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A 符合题意;破釜
沉舟是指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这个过程中只是物体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不属于化学变化,B 不符合题意;刻舟求剑是在船上留下划痕,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
属于化学变化,C 不符合题意;立竿见影是光沿直线传播产生的影子,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新物
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D不符合题意。
4.酸碱中和反应实验多处使用滴管,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化学试卷 第1页(共12页)
{#{QQABBYq84gowgAYACQ6rUwWkCQsQkJETLQoGBVCcqAwiQRFIBAA=}#}
4.A
【解析】胶头滴管要在容器上方垂直悬空滴加液体,A正确;滴管用完后不能直接放在桌面
上,否则会造成污染,应直接放回原瓶,B 错误;其余选项图解如下:
5.下列各组溶液既可以用无色酚酞溶液鉴别,又可以用紫色石蕊溶液鉴别的是( )
A. 稀盐酸和稀硝酸 B. 白醋和石灰水
C. 水和稀盐酸 D. 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
5.B
【解析】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或中性溶液不会发生颜色变化,遇碱性溶液会变成红色;紫色石
蕊溶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遇中性溶液不变色。稀盐酸、稀硝酸均显酸性,都不能使无色酚
酞溶液变色,A 不正确;白醋显酸性,无色酚酞溶液遇白醋不变色,紫色石蕊溶液遇白醋变红
色;石灰水显碱性,无色酚酞溶液遇石灰水变红色,紫色石蕊溶液遇石灰水变蓝色,因此这两
种溶液可用无色酚酞溶液或紫色石蕊溶液鉴别,B 正确;水显中性,稀盐酸显酸性,无色酚酞
溶液在水或稀盐酸中均显无色,不能用无色酚酞溶液鉴别水和稀盐酸,C 不正确;氢氧化钠溶
液和石灰水均显碱性,不能用无色酚酞溶液或紫色石蕊溶液鉴别这两种碱溶液,D不正确。
6.下图为自来水厂的生产流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化学试卷 第2页(共12页)
{#{QQABBYq84gowgAYACQ6rUwWkCQsQkJETLQoGBVCcqAwiQRFIBAA=}#}
A. 混凝剂可使水中的悬浮杂质沉降下来
B. 活性炭可吸附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C. 投药消毒可杀灭水中的有害细菌和病毒
D. 从水泵中出来的水是纯净物
6.D
【解析】混凝剂具有吸附性,可吸附轻小杂质,加速沉降,A正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吸
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B正确;投药消毒可杀灭水中的有害细菌和病毒,C正确;由于前一步
进行投药消毒,从水泵中出来的水中溶解有可溶性物质,属于混合物,D不正确。
7.如图所示是物质常见的分类方式,其中 X、Y、Z表示不同的物质类别。下列对 X、Y、Z的
判断正确的是( )
A.化合物、纯净物、单质 B. 纯净物、单质、化合物
C. 单质、化合物、纯净物 D. 纯净物、化合物、单质
7.B
【解析】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多种物质混合而
成,故 X 为纯净物;纯净物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
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Y 对应的氢气、镁等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
Y 为单质,则 Z 为化合物,B正确。
8.
乙二醇可用于生产汽车防冻液,其分子的微观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乙二醇的说法正
确的是( )
化学试卷 第3页(共12页)
{#{QQABBYq84gowgAYACQ6rUwWkCQsQkJETLQoGBVCcqAwiQRFIBAA=}#}
A. 化学式为 CH3O
B. 相对分子质量为 62
C. 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 1∶1
D. 一个乙二醇分子由 10个元素组成
8.B
【解析】由图示可知,乙二醇的化学式为 C2H6O2,A 错误;乙二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2+
1×6+16×2=62,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B 正确;乙二醇分子中碳原子和氢
原子个数比为 2∶6=1∶3,C 错误;一个乙二醇分子由 10 个原子构成,元素只讲种类不论个
数,D 错误。
9.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现象及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鉴别方法 现象及结论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为一氧化碳,
A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闻气味
无味的气体为二氧化碳
pH<7的液体为食盐水,pH=7的液
B 食盐水和蒸馏水 测 pH
体为蒸馏水
硫酸铁溶液和硫酸亚铁 浅绿色溶液为硫酸铁溶液,黄色溶
C 观察颜色
溶液 液为硫酸亚铁溶液
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
D 碳酸氢钠和碳酸钠 充分加热 物质为碳酸氢钠;无明显现象的物
质为碳酸钠
9.D
【解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A 错误;食盐水、蒸馏水均显中性,pH
=7,B 错误;硫酸铁溶液为黄色,硫酸亚铁溶液为浅绿色,C 错误;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
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碳酸钠受热不分解,D正确。
10.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相关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化学试卷 第4页(共12页)
{#{QQABBYq84gowgAYACQ6rUwWkCQsQkJETLQoGBVCcqAwiQRFIBAA=}#}
A.b点对应的溶液中大量存在的微观粒子只有 Na+、Cl-
B.向 c点对应的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会变红
C.a、b、c三点对应的溶液 pH的大小关系是 a>b>c
D.a、b、c三点对应的溶液中水的质量的大小关系是 a10.C
【解析】b 点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的溶质中含有的微观粒子有 Na
+、Cl-,溶剂中含有的微观粒子为水分子,A 错误;c 点时稀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酸性
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因此向 c 点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仍呈无色,B 错
误;a 点时,氢氧化钠溶液未反应完,因此溶液显碱性,pH>7,b 点时,二者恰好完全反
应,溶液呈中性,pH=7,c点时,稀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pH<7,即 a、b、c三点对应的
溶液 pH 的大小关系是 a>b>c,C 正确;0 点时溶液中的溶剂只有 NaOH 溶液中的溶剂水,0~
b 段随着稀盐酸的滴入,反应生成的水和滴入的稀盐酸中的水使溶液中的水的质量不断增大,
b 点后随着稀盐酸的继续滴入,溶液中的水的质量也在不断增大,增大的水的质量即为加入稀
盐酸中水的质量,因此 a、b、c三点对应的溶液中水的质量的大小关系是 a<b<c,D 错误。
二、填空题
11.同学们走访调查,了解到本地家用燃料的变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上世纪 50~60年代多
数家庭以柴草为燃料,60~70年代以燃煤为主,70~90年代以液化石油气和管道煤气为燃
料,发展至今几乎家家户户都通入了天然气。
(1)60~70年代居民使用的燃料主要是煤,将煤加工成蜂窝煤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C3H8),现欲将某燃烧液化石油气的气灶改为燃烧天然气,
需要________(填“调大”或“调小”)进风口(已知: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
同的分子数)。
(3)查阅资料得知:充分燃烧 1 kg煤或 1 kg天然气释放的热量和产生 SO2的质量如图所示:
化学试卷 第5页(共12页)
{#{QQABBYq84gowgAYACQ6rUwWkCQsQkJETLQoGBVCcqAwiQRFIBAA=}#}
①天然气代替煤作为家用燃料,除了具有便于管道运输的优点外,据图分析还具有
_______________(写一点)的优点。
②寻找未来燃料对人类发展意义重大。未来能源应具备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写一点)。
11.(1)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调小
(3)①不易造成酸雨(或放出热量多,合理即可)
②可再生(或无污染等,合理即可)
【解析】(1)将煤加工成蜂窝状的目的是可以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加充分。(2)
点燃
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3H8+5O2 = 3CO2+4H2O,甲烷完
点燃
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 = CO2+2H2O,分析化学方程式可知,燃烧相同体积的丙
烷和甲烷时,丙烷消耗的氧气更多,故将燃烧液化石油气的气灶改为燃烧天然气时需调小进风
口。(3)①分析图中信息可知,充分燃烧等质量的煤和天然气,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更多,因此
用天然气代替煤作为家用燃料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进而有利于缓解酸雨的形成,此外燃烧
相同质量的煤和天然气,天然气放出的热量更多。②未来能源应具备无污染、可再生、足够
安全等特点。
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1)王安石在《梅花》中写下了“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诗句,从微观的视角来看,“暗香
来”的主要原因是分子很小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早在距今约六千年的半坡文化时期,陶制品上便出现了彩绘。彩绘颜料种类多样,有红
彩、黑彩和白彩等。白彩的主要成分为硫酸钙(CaSO4),其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
(3)《天工开物》中有我国古代炼铁的记载。炼铁的主要原理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其化
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1)在不停地运动
(2)+6
化学试卷 第6页(共12页)
{#{QQABBYq84gowgAYACQ6rUwWkCQsQkJETLQoGBVCcqAwiQRFIBAA=}#}
(3)3CO+Fe2O3 = 2Fe+3CO2
【解析】(1)诗人在远处闻到梅花香味,是因为梅花花香中含有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向四
周扩散,使诗人闻到梅花花香。(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设硫
元素的化合价为 x,则(+2)+x+(-2)×4=0,x=+6,则硫酸钙中硫元素化合价为+6。
(3)炼铁的主要原理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13.下表是 NaCl、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20 30 40 50 60
NaCl 36.0 36.3 36.6 37.0 37.3
溶解度/g
KNO3 31.6 45.8 63.9 85.5 110.0
(1)20 ℃时,NaCl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__g。
(2)40 ℃时,将 30 g KNO3固体加入 50 g水中,所得溶液为__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
溶液。
(3)当温度在____________(填字母)范围内时,可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 KNO3 和 NaCl 的
饱和溶液。
A. 20~30 ℃
B. 30~40 ℃
C. 40~50 ℃
D. 50~60 ℃
(4)80 ℃时,取 m g KNO3溶液平均分成三份,进行如图三组实验:
化学试卷 第7页(共12页)
{#{QQABBYq84gowgAYACQ6rUwWkCQsQkJETLQoGBVCcqAwiQRFIBAA=}#}
根据图示操作分析,a的数值为______,m的数值为________。
13.
(1)36.0
(2)不饱和
(3)A
(4)86.1 750.0
【解析】(1)分析表格数据,可知 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6.0 g。(2)40 ℃时,硝酸钾的溶
解度为 63.9 g,说明此时 50 g 水中溶解 31.95 g硝酸钾达到饱和,此时将 30 g硝酸钾固体加入
50 g 水中,全部溶解,所得溶液为 40 ℃时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3)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在
20~30 ℃范围内,二者溶解度存在相等的情况,此时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硝酸钾和氯
化钠的饱和溶液。故选 A。(4)分析第一份、第三份实验图示数据,可知温度由 60 ℃降到
20 ℃过程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为 118.4 g-40 g=78.4 g,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110.0 g,
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31.6 g,110.0 g-31.6 g=78.4 g,说明每一份溶液中溶剂水的质量为
100 g,根据 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110.0 g,分析第一份实验数据,可知最初第一份中所含
溶质的质量为 110.0 g+40 g=150.0 g,即 80 ℃时每一份溶液的质量为 150.0 g+100 g=
250.0 g,m的值为 250.0×3=750.0。4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63.9 g,则 a的值为 150.0-63.9
=86.1。
14.如图是工业上合成氨气时涉及的部分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变化Ⅰ中未发生改变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
(2)变化Ⅰ中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变化过程中所涉及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是________(填化学式)。
(4)变化Ⅱ中的“一定条件”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5)变化Ⅰ、Ⅱ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1)氮原子和氢原子 化合反应
(2)1:3或(3:1)
(3)N2
(4)降温(或加压或降温并加压)
化学试卷 第8页(共12页)
{#{QQABBYq84gowgAYACQ6rUwWkCQsQkJETLQoGBVCcqAwiQRFIBAA=}#}
(5)变化Ⅰ中有新物质生成,变化Ⅱ中无新物质生成
15.某废旧电路板中含有塑料、锡、锌、金、铜等。如图是实验室模拟回收废旧电路板中铜和
金的流程,分析下列问题。[锡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锡(SnSO4)]。
(1)写出锌与稀硫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灼烧铜、金混合物时,发生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
(3)溶液 b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
(4)操作 X可以采用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_____。
(5)上述流程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
(1)Zn+H2SO4 =ZnSO4+H2↑
(2)化合反应
(3)硫酸铜、硫酸
(4)用磁铁吸引
(5)节约资源(合理即可)
16.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是粗盐提纯实验中的蒸发操作。仪器 a的名称是_________;若停止加热后仍然有飞溅现
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乙是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①中测得温度升高,此现象不能作为该反应发生的证据,理由
是______________;②中加入酚酞溶液振荡后呈________色,证明反应已经发生;将混合溶
液蒸发结晶,得到的白色固体中含有____________(不考虑酚酞的影响)。
16.(1)酒精灯 水分已经蒸干(或加热时因受热不均匀导致局部过热等合理即可)
化学试卷 第9页(共12页)
{#{QQABBYq84gowgAYACQ6rUwWkCQsQkJETLQoGBVCcqAwiQRFIBAA=}#}
(2)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 无 氯化钠(或 NaCl)
【解析】(1)蒸发时,若蒸发皿中水分已经蒸干后才停止加热或加热时受热不均匀导致局部过
热等,都有可能造成液滴飞溅现象。(2)①中测得温度升高,由于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的过程
中也会放出热量,故此现象不能作为中和反应发生的证据;②中溶液经振荡后呈无色,说明
氢氧化钠已经消失,故能证明反应已经发生,此时溶液中一定含有酚酞、氯化钠,可能含有氯
化氢,将混合溶液蒸发结晶,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不考虑酚酞的影响,因此得到的白色固体
为氯化钠。
三、实验探究题
17.炉具清洁剂(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钠)是厨房中常用的一种清洁用品,兴趣小组同学对一瓶长
期放置的炉具清洁剂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炉具清洁剂的去污原理是:氢氧化钠能与油污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物
质,随水流走。
【分析讨论】生活中用洗涤剂除油污与炉具清洁剂除油污的原理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
同”)。
【提出问题】该瓶炉具清洁剂的成分是什么?
【知识联想】氢氧化钠置于空气易变质,变质原因是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做出猜想】兴趣小组结合氢氧化钠的变质对该瓶炉具清洁剂的成分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氢氧化钠; 猜想二:碳酸钠;
猜想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进行实验】
Ⅰ.按如图所示组装实验装置,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将一定量该瓶炉具清洁剂加入锥形瓶中,注射器中吸入 30 mL稀盐酸。
Ⅲ.将注射器中的稀盐酸平均分 6 次推入锥形瓶中:每次推入稀盐酸,待不再产生气泡后记录
收集气体的总体积(炉具清洁剂中的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忽略其他因素对测量结果造成的
影响)如下表:
次数 第 1次 第 2次 第 3次 第 4次 第 5次 第 6次
化学试卷 第10页(共12页)
{#{QQABBYq84gowgAYACQ6rUwWkCQsQkJETLQoGBVCcqAwiQRFIBAA=}#}
收集气体的总体积/mL 0 80 280 x 540 545
表中的数据 x=________。
【得出结论】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猜想________正确。
【反思交流】装置 B中植物油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为确保人身安全和使用效果,使用炉具清洁剂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
17.【分析讨论】不相同
【知识联想】CO2+2NaOH =Na2CO3+H2O
【进行实验】Ⅰ.检查装置气密性
Ⅲ.480
【得出结论】三
【反思交流】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影响实验结果
【拓展应用】避免产品接触皮肤和眼睛(或不能与酸性物质混合使用等)
四、计算应用题
18.为测定某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取三个大小相同的烧杯,分别加入 100 g 该碳酸钠
溶液,向其中滴加不同质量的稀硫酸进行实验,实验中测得的各项数据如下表,请计算:
实验 1 实验 2 实验 3
碳酸钠溶液的质量/g 100 100 100
稀硫酸的质量/g 50 100 150
反应后烧杯中液体质量
147.8 195.6 245.6
/g
(1)碳酸钠完全反应时生成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g。
(2)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8.(1)4.4
(2)解:设 100 g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x
Na2CO3+H2SO4 =Na2SO4+H2O+CO2↑
106 44
x 4.4 g
106
=
44 4.4
化学试卷 第11页(共12页)
{#{QQABBYq84gowgAYACQ6rUwWkCQsQkJETLQoGBVCcqAwiQRFIBAA=}#}
x=10.6 g
10.6
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10.6%
100
答: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6%。
化学试卷 第12页(共12页)
{#{QQABBYq84gowgAYACQ6rUwWkCQsQkJETLQoGBVCcqAwiQRFIBAA=}#}2025年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初中化学一模测试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一、选择题
1.为系统治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提倡的做法是( )
A. 任意排放生活污水 B. 防治海洋垃圾污染
C. 农业上过量使用化肥 D. 景观用水大量使用自来水
2.《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古人将含碳酸钙的贝壳制成石灰乳,在草木灰(含K2CO3)的水溶液中加石灰乳,生成物能除去丝帛污渍。以上反应中不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3.下列成语的本意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炉火纯青 B. 破釜沉舟 C. 刻舟求剑 D. 立竿见影
4.酸碱中和反应实验多处使用滴管,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5.下列各组溶液既可以用无色酚酞溶液鉴别,又可以用紫色石蕊溶液鉴别的是( )
A. 稀盐酸和稀硝酸 B. 白醋和石灰水
C. 水和稀盐酸 D. 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
6.下图为自来水厂的生产流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混凝剂可使水中的悬浮杂质沉降下来
B. 活性炭可吸附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C. 投药消毒可杀灭水中的有害细菌和病毒
D. 从水泵中出来的水是纯净物
7.如图所示是物质常见的分类方式,其中X、Y、Z表示不同的物质类别。下列对X、Y、Z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化合物、纯净物、单质 B. 纯净物、单质、化合物
C. 单质、化合物、纯净物 D. 纯净物、化合物、单质
8.
乙二醇可用于生产汽车防冻液,其分子的微观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乙二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化学式为CH3O
B. 相对分子质量为62
C. 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1
D. 一个乙二醇分子由10个元素组成
9.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现象及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鉴别方法 现象及结论
A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闻气味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为一氧化碳,无味的气体为二氧化碳
B 食盐水和蒸馏水 测pH pH<7的液体为食盐水,pH=7的液体为蒸馏水
C 硫酸铁溶液和硫酸亚铁溶液 观察颜色 浅绿色溶液为硫酸铁溶液,黄色溶液为硫酸亚铁溶液
D 碳酸氢钠和碳酸钠 充分加热 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物质为碳酸氢钠;无明显现象的物质为碳酸钠
10.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相关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点对应的溶液中大量存在的微观粒子只有Na+、Cl-
B.向c点对应的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会变红
C.a、b、c三点对应的溶液pH的大小关系是a>b>c
D.a、b、c三点对应的溶液中水的质量的大小关系是a二、填空题
11.同学们走访调查,了解到本地家用燃料的变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上世纪50~60年代多数家庭以柴草为燃料,60~70年代以燃煤为主,70~90年代以液化石油气和管道煤气为燃料,发展至今几乎家家户户都通入了天然气。
(1)60~70年代居民使用的燃料主要是煤,将煤加工成蜂窝煤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C3H8),现欲将某燃烧液化石油气的气灶改为燃烧天然气,需要________(填“调大”或“调小”)进风口(已知: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
(3)查阅资料得知:充分燃烧1 kg煤或1 kg天然气释放的热量和产生SO2的质量如图所示:
①天然气代替煤作为家用燃料,除了具有便于管道运输的优点外,据图分析还具有_______________(写一点)的优点。
②寻找未来燃料对人类发展意义重大。未来能源应具备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写一点)。
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1)王安石在《梅花》中写下了“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诗句,从微观的视角来看,“暗香来”的主要原因是分子很小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早在距今约六千年的半坡文化时期,陶制品上便出现了彩绘。彩绘颜料种类多样,有红彩、黑彩和白彩等。白彩的主要成分为硫酸钙(CaSO4),其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
(3)《天工开物》中有我国古代炼铁的记载。炼铁的主要原理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表是NaCl、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NaCl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31.6 45.8 63.9 85.5 110.0
(1)20 ℃时,NaCl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__g。
(2)40 ℃时,将30 g KNO3固体加入50 g水中,所得溶液为__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当温度在____________(填字母)范围内时,可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KNO3和NaCl的饱和溶液。
A. 20~30 ℃
B. 30~40 ℃
C. 40~50 ℃
D. 50~60 ℃
(4)80 ℃时,取m g KNO3溶液平均分成三份,进行如图三组实验:
根据图示操作分析,a的数值为______,m的数值为________。
14.如图是工业上合成氨气时涉及的部分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变化Ⅰ中未发生改变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
(2)变化Ⅰ中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变化过程中所涉及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是________(填化学式)。
(4)变化Ⅱ中的“一定条件”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5)变化Ⅰ、Ⅱ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某废旧电路板中含有塑料、锡、锌、金、铜等。如图是实验室模拟回收废旧电路板中铜和金的流程,分析下列问题。[锡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锡(SnSO4)]。
(1)写出锌与稀硫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灼烧铜、金混合物时,发生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
(3)溶液b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
(4)操作X可以采用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_____。
(5)上述流程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6.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是粗盐提纯实验中的蒸发操作。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若停止加热后仍然有飞溅现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乙是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①中测得温度升高,此现象不能作为该反应发生的证据,理由是______________;②中加入酚酞溶液振荡后呈________色,证明反应已经发生;将混合溶液蒸发结晶,得到的白色固体中含有____________(不考虑酚酞的影响)。
三、实验探究题
17.炉具清洁剂(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钠)是厨房中常用的一种清洁用品,兴趣小组同学对一瓶长期放置的炉具清洁剂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炉具清洁剂的去污原理是:氢氧化钠能与油污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物质,随水流走。
【分析讨论】生活中用洗涤剂除油污与炉具清洁剂除油污的原理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提出问题】该瓶炉具清洁剂的成分是什么?
【知识联想】氢氧化钠置于空气易变质,变质原因是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做出猜想】兴趣小组结合氢氧化钠的变质对该瓶炉具清洁剂的成分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氢氧化钠; 猜想二:碳酸钠;
猜想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进行实验】
Ⅰ.按如图所示组装实验装置,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将一定量该瓶炉具清洁剂加入锥形瓶中,注射器中吸入30 mL稀盐酸。
Ⅲ.将注射器中的稀盐酸平均分6次推入锥形瓶中:每次推入稀盐酸,待不再产生气泡后记录收集气体的总体积(炉具清洁剂中的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忽略其他因素对测量结果造成的影响)如下表:
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收集气体的总体积/mL 0 80 280 x 540 545
表中的数据x=________。
【得出结论】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猜想________正确。
【反思交流】装置B中植物油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为确保人身安全和使用效果,使用炉具清洁剂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
四、计算应用题
18.为测定某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取三个大小相同的烧杯,分别加入100 g该碳酸钠溶液,向其中滴加不同质量的稀硫酸进行实验,实验中测得的各项数据如下表,请计算: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碳酸钠溶液的质量/g 100 100 100
稀硫酸的质量/g 50 100 150
反应后烧杯中液体质量/g 147.8 195.6 245.6
(1)碳酸钠完全反应时生成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g。
(2)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2025 年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初中化学一模测试
详解详析
一、选择题
1.B
【解析】任意排放生活污水、农业上过量施用化肥会污染水资源,景观用水大量使用自来水会
浪费水资源,A、C、D不值得提倡;防治海洋垃圾污染有助于保护水资源,B 值得提倡。
2.C
【解析】分析典籍中记载的过程,其中包含的反应有: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
碳,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氢氧化钙和
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因此不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
为置换反应,故选 C。
3.A
【解析】炉火纯青中涉及燃烧,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A 符合题意;破釜
沉舟是指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这个过程中只是物体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不属于化学变化,B 不符合题意;刻舟求剑是在船上留下划痕,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
属于化学变化,C 不符合题意;立竿见影是光沿直线传播产生的影子,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新物
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D不符合题意。
4.A
【解析】胶头滴管要在容器上方垂直悬空滴加液体,A正确;滴管用完后不能直接放在桌面
上,否则会造成污染,应直接放回原瓶,B 错误;其余选项图解如下:
5.B
化学试卷 第1页(共5页)
{#{QQABBYq84gowgAYACQ6rUwWkCQsQkJETLQoGBVCcqAwiQRFIBAA=}#}
【解析】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或中性溶液不会发生颜色变化,遇碱性溶液会变成红色;紫色石
蕊溶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遇中性溶液不变色。稀盐酸、稀硝酸均显酸性,都不能使无色酚
酞溶液变色,A 不正确;白醋显酸性,无色酚酞溶液遇白醋不变色,紫色石蕊溶液遇白醋变红
色;石灰水显碱性,无色酚酞溶液遇石灰水变红色,紫色石蕊溶液遇石灰水变蓝色,因此这两
种溶液可用无色酚酞溶液或紫色石蕊溶液鉴别,B 正确;水显中性,稀盐酸显酸性,无色酚酞
溶液在水或稀盐酸中均显无色,不能用无色酚酞溶液鉴别水和稀盐酸,C 不正确;氢氧化钠溶
液和石灰水均显碱性,不能用无色酚酞溶液或紫色石蕊溶液鉴别这两种碱溶液,D不正确。
6.D
【解析】混凝剂具有吸附性,可吸附轻小杂质,加速沉降,A正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吸
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B正确;投药消毒可杀灭水中的有害细菌和病毒,C正确;由于前一步
进行投药消毒,从水泵中出来的水中溶解有可溶性物质,属于混合物,D不正确。
7.B
【解析】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多种物质混合而
成,故 X 为纯净物;纯净物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
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Y 对应的氢气、镁等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
Y 为单质,则 Z 为化合物,B正确。
8.B
【解析】由图示可知,乙二醇的化学式为 C2H6O2,A 错误;乙二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2+
1×6+16×2=62,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B 正确;乙二醇分子中碳原子和氢
原子个数比为 2∶6=1∶3,C 错误;一个乙二醇分子由 10 个原子构成,元素只讲种类不论个
数,D 错误。
9.D
【解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A 错误;食盐水、蒸馏水均显中性,pH
=7,B 错误;硫酸铁溶液为黄色,硫酸亚铁溶液为浅绿色,C 错误;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
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碳酸钠受热不分解,D正确。
10.C
【解析】b 点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的溶质中含有的微观粒子有 Na
+、Cl-,溶剂中含有的微观粒子为水分子,A 错误;c 点时稀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酸性
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因此向 c 点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仍呈无色,B 错
误;a 点时,氢氧化钠溶液未反应完,因此溶液显碱性,pH>7,b 点时,二者恰好完全反
应,溶液呈中性,pH=7,c点时,稀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pH<7,即 a、b、c三点对应的
化学试卷 第2页(共5页)
{#{QQABBYq84gowgAYACQ6rUwWkCQsQkJETLQoGBVCcqAwiQRFIBAA=}#}
溶液 pH 的大小关系是 a>b>c,C 正确;0 点时溶液中的溶剂只有 NaOH 溶液中的溶剂水,0~
b 段随着稀盐酸的滴入,反应生成的水和滴入的稀盐酸中的水使溶液中的水的质量不断增大,
b 点后随着稀盐酸的继续滴入,溶液中的水的质量也在不断增大,增大的水的质量即为加入稀
盐酸中水的质量,因此 a、b、c三点对应的溶液中水的质量的大小关系是 a<b<c,D 错误。
二、填空题
11.(1)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调小
(3)①不易造成酸雨(或放出热量多,合理即可)
②可再生(或无污染等,合理即可)
【解析】(1)将煤加工成蜂窝状的目的是可以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加充分。(2)
点燃
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3H8+5O2 = 3CO2+4H2O,甲烷完
点燃
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 = CO2+2H2O,分析化学方程式可知,燃烧相同体积的丙
烷和甲烷时,丙烷消耗的氧气更多,故将燃烧液化石油气的气灶改为燃烧天然气时需调小进风
口。(3)①分析图中信息可知,充分燃烧等质量的煤和天然气,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更多,因此
用天然气代替煤作为家用燃料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进而有利于缓解酸雨的形成,此外燃烧
相同质量的煤和天然气,天然气放出的热量更多。②未来能源应具备无污染、可再生、足够
安全等特点。
12.
(1)在不停地运动
(2)+6
(3)3CO+Fe2O3 = 2Fe+3CO2
【解析】(1)诗人在远处闻到梅花香味,是因为梅花花香中含有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向四
周扩散,使诗人闻到梅花花香。(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设硫
元素的化合价为 x,则(+2)+x+(-2)×4=0,x=+6,则硫酸钙中硫元素化合价为+6。
(3)炼铁的主要原理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13.
(1)36.0
(2)不饱和
(3)A
化学试卷 第3页(共5页)
{#{QQABBYq84gowgAYACQ6rUwWkCQsQkJETLQoGBVCcqAwiQRFIBAA=}#}
(4)86.1 750.0
【解析】(1)分析表格数据,可知 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6.0 g。(2)40 ℃时,硝酸钾的溶
解度为 63.9 g,说明此时 50 g 水中溶解 31.95 g硝酸钾达到饱和,此时将 30 g硝酸钾固体加入
50 g 水中,全部溶解,所得溶液为 40 ℃时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3)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在
20~30 ℃范围内,二者溶解度存在相等的情况,此时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硝酸钾和氯
化钠的饱和溶液。故选 A。(4)分析第一份、第三份实验图示数据,可知温度由 60 ℃降到
20 ℃过程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为 118.4 g-40 g=78.4 g,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110.0 g,
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31.6 g,110.0 g-31.6 g=78.4 g,说明每一份溶液中溶剂水的质量为
100 g,根据 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110.0 g,分析第一份实验数据,可知最初第一份中所含
溶质的质量为 110.0 g+40 g=150.0 g,即 80 ℃时每一份溶液的质量为 150.0 g+100 g=
250.0 g,m的值为 250.0×3=750.0。4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63.9 g,则 a的值为 150.0-63.9
=86.1。
14.
(1)氮原子和氢原子 化合反应
(2)1:3或(3:1)
(3)N2
(4)降温(或加压或降温并加压)
(5)变化Ⅰ中有新物质生成,变化Ⅱ中无新物质生成
15.
(1)Zn+H2SO4 =ZnSO4+H2↑
(2)化合反应
(3)硫酸铜、硫酸
(4)用磁铁吸引
(5)节约资源(合理即可)
16.(1)酒精灯 水分已经蒸干(或加热时因受热不均匀导致局部过热等合理即可)
(2)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 无 氯化钠(或 NaCl)
【解析】(1)蒸发时,若蒸发皿中水分已经蒸干后才停止加热或加热时受热不均匀导致局部过
热等,都有可能造成液滴飞溅现象。(2)①中测得温度升高,由于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的过程
中也会放出热量,故此现象不能作为中和反应发生的证据;②中溶液经振荡后呈无色,说明
氢氧化钠已经消失,故能证明反应已经发生,此时溶液中一定含有酚酞、氯化钠,可能含有氯
化学试卷 第4页(共5页)
{#{QQABBYq84gowgAYACQ6rUwWkCQsQkJETLQoGBVCcqAwiQRFIBAA=}#}
化氢,将混合溶液蒸发结晶,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不考虑酚酞的影响,因此得到的白色固体
为氯化钠。
三、实验探究题
17.【分析讨论】不相同
【知识联想】CO2+2NaOH =Na2CO3+H2O
【进行实验】Ⅰ.检查装置气密性
Ⅲ.480
【得出结论】三
【反思交流】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影响实验结果
【拓展应用】避免产品接触皮肤和眼睛(或不能与酸性物质混合使用等)
四、计算应用题
18.(1)4.4
(2)解:设 100 g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x
Na2CO3+H2SO4 =Na2SO4+H2O+CO2↑
106 44
x 4.4 g
106
=
44 4.4
x=10.6 g
10.6
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10.6%
100
答: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6%。
化学试卷 第5页(共5页)
{#{QQABBYq84gowgAYACQ6rUwWkCQsQkJETLQoGBVCcqAwiQRFIBAA=}#}2025年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初中化学一模测试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一、选择题
1.为系统治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提倡的做法是( )
A. 任意排放生活污水 B. 防治海洋垃圾污染
C. 农业上过量使用化肥 D. 景观用水大量使用自来水
1.B
【解析】任意排放生活污水、农业上过量施用化肥会污染水资源,景观用水大量使用自来水会浪费水资源,A、C、D不值得提倡;防治海洋垃圾污染有助于保护水资源,B值得提倡。
2.《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古人将含碳酸钙的贝壳制成石灰乳,在草木灰(含K2CO3)的水溶液中加石灰乳,生成物能除去丝帛污渍。以上反应中不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2.C
【解析】分析典籍中记载的过程,其中包含的反应有: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氢氧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因此不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故选C。
3.下列成语的本意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炉火纯青 B. 破釜沉舟 C. 刻舟求剑 D. 立竿见影
3.A
【解析】炉火纯青中涉及燃烧,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A符合题意;破釜沉舟是指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这个过程中只是物体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B不符合题意;刻舟求剑是在船上留下划痕,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C不符合题意;立竿见影是光沿直线传播产生的影子,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D不符合题意。
4.酸碱中和反应实验多处使用滴管,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4.A
【解析】胶头滴管要在容器上方垂直悬空滴加液体,A正确;滴管用完后不能直接放在桌面上,否则会造成污染,应直接放回原瓶,B错误;其余选项图解如下:
5.下列各组溶液既可以用无色酚酞溶液鉴别,又可以用紫色石蕊溶液鉴别的是( )
A. 稀盐酸和稀硝酸 B. 白醋和石灰水
C. 水和稀盐酸 D. 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
5.B
【解析】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或中性溶液不会发生颜色变化,遇碱性溶液会变成红色;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遇中性溶液不变色。稀盐酸、稀硝酸均显酸性,都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A不正确;白醋显酸性,无色酚酞溶液遇白醋不变色,紫色石蕊溶液遇白醋变红色;石灰水显碱性,无色酚酞溶液遇石灰水变红色,紫色石蕊溶液遇石灰水变蓝色,因此这两种溶液可用无色酚酞溶液或紫色石蕊溶液鉴别,B正确;水显中性,稀盐酸显酸性,无色酚酞溶液在水或稀盐酸中均显无色,不能用无色酚酞溶液鉴别水和稀盐酸,C不正确;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均显碱性,不能用无色酚酞溶液或紫色石蕊溶液鉴别这两种碱溶液,D不正确。
6.下图为自来水厂的生产流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混凝剂可使水中的悬浮杂质沉降下来
B. 活性炭可吸附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C. 投药消毒可杀灭水中的有害细菌和病毒
D. 从水泵中出来的水是纯净物
6.D
【解析】混凝剂具有吸附性,可吸附轻小杂质,加速沉降,A正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B正确;投药消毒可杀灭水中的有害细菌和病毒,C正确;由于前一步进行投药消毒,从水泵中出来的水中溶解有可溶性物质,属于混合物,D不正确。
7.如图所示是物质常见的分类方式,其中X、Y、Z表示不同的物质类别。下列对X、Y、Z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化合物、纯净物、单质 B. 纯净物、单质、化合物
C. 单质、化合物、纯净物 D. 纯净物、化合物、单质
7.B
【解析】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故X为纯净物;纯净物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Y对应的氢气、镁等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Y为单质,则Z为化合物,B正确。
8.
乙二醇可用于生产汽车防冻液,其分子的微观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乙二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化学式为CH3O
B. 相对分子质量为62
C. 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1
D. 一个乙二醇分子由10个元素组成
8.B
【解析】由图示可知,乙二醇的化学式为C2H6O2,A错误;乙二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6+16×2=62,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B正确;乙二醇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个数比为2∶6=1∶3,C错误;一个乙二醇分子由10个原子构成,元素只讲种类不论个数,D错误。
9.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现象及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鉴别方法 现象及结论
A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闻气味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为一氧化碳,无味的气体为二氧化碳
B 食盐水和蒸馏水 测pH pH<7的液体为食盐水,pH=7的液体为蒸馏水
C 硫酸铁溶液和硫酸亚铁溶液 观察颜色 浅绿色溶液为硫酸铁溶液,黄色溶液为硫酸亚铁溶液
D 碳酸氢钠和碳酸钠 充分加热 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物质为碳酸氢钠;无明显现象的物质为碳酸钠
9.D
【解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A错误;食盐水、蒸馏水均显中性,pH=7,B错误;硫酸铁溶液为黄色,硫酸亚铁溶液为浅绿色,C错误;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碳酸钠受热不分解,D正确。
10.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相关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点对应的溶液中大量存在的微观粒子只有Na+、Cl-
B.向c点对应的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会变红
C.a、b、c三点对应的溶液pH的大小关系是a>b>c
D.a、b、c三点对应的溶液中水的质量的大小关系是a10.C
【解析】b点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的溶质中含有的微观粒子有Na+、Cl-,溶剂中含有的微观粒子为水分子,A错误;c点时稀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酸性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因此向c点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仍呈无色,B错误;a点时,氢氧化钠溶液未反应完,因此溶液显碱性,pH>7,b点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pH=7,c点时,稀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pH<7,即a、b、c三点对应的溶液pH的大小关系是a>b>c,C正确;0点时溶液中的溶剂只有NaOH溶液中的溶剂水,0~b段随着稀盐酸的滴入,反应生成的水和滴入的稀盐酸中的水使溶液中的水的质量不断增大,b点后随着稀盐酸的继续滴入,溶液中的水的质量也在不断增大,增大的水的质量即为加入稀盐酸中水的质量,因此a、b、c三点对应的溶液中水的质量的大小关系是a<b<c,D错误。
二、填空题
11.同学们走访调查,了解到本地家用燃料的变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上世纪50~60年代多数家庭以柴草为燃料,60~70年代以燃煤为主,70~90年代以液化石油气和管道煤气为燃料,发展至今几乎家家户户都通入了天然气。
(1)60~70年代居民使用的燃料主要是煤,将煤加工成蜂窝煤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C3H8),现欲将某燃烧液化石油气的气灶改为燃烧天然气,需要________(填“调大”或“调小”)进风口(已知: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
(3)查阅资料得知:充分燃烧1 kg煤或1 kg天然气释放的热量和产生SO2的质量如图所示:
①天然气代替煤作为家用燃料,除了具有便于管道运输的优点外,据图分析还具有_______________(写一点)的优点。
②寻找未来燃料对人类发展意义重大。未来能源应具备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写一点)。
11.(1)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调小
(3)①不易造成酸雨(或放出热量多,合理即可)
②可再生(或无污染等,合理即可)
【解析】(1)将煤加工成蜂窝状的目的是可以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加充分。(2)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3H8+5O2 3CO2+4H2O,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 CO2+2H2O,分析化学方程式可知,燃烧相同体积的丙烷和甲烷时,丙烷消耗的氧气更多,故将燃烧液化石油气的气灶改为燃烧天然气时需调小进风口。(3)①分析图中信息可知,充分燃烧等质量的煤和天然气,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更多,因此用天然气代替煤作为家用燃料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进而有利于缓解酸雨的形成,此外燃烧相同质量的煤和天然气,天然气放出的热量更多。②未来能源应具备无污染、可再生、足够安全等特点。
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1)王安石在《梅花》中写下了“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诗句,从微观的视角来看,“暗香来”的主要原因是分子很小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早在距今约六千年的半坡文化时期,陶制品上便出现了彩绘。彩绘颜料种类多样,有红彩、黑彩和白彩等。白彩的主要成分为硫酸钙(CaSO4),其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
(3)《天工开物》中有我国古代炼铁的记载。炼铁的主要原理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1)在不停地运动
(2)+6
(3)3CO+Fe2O3 2Fe+3CO2
【解析】(1)诗人在远处闻到梅花香味,是因为梅花花香中含有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向四周扩散,使诗人闻到梅花花香。(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设硫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2)+x+(-2)×4=0,x=+6,则硫酸钙中硫元素化合价为+6。(3)炼铁的主要原理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3.下表是NaCl、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NaCl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31.6 45.8 63.9 85.5 110.0
(1)20 ℃时,NaCl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__g。
(2)40 ℃时,将30 g KNO3固体加入50 g水中,所得溶液为__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当温度在____________(填字母)范围内时,可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KNO3和NaCl的饱和溶液。
A. 20~30 ℃
B. 30~40 ℃
C. 40~50 ℃
D. 50~60 ℃
(4)80 ℃时,取m g KNO3溶液平均分成三份,进行如图三组实验:
根据图示操作分析,a的数值为______,m的数值为________。
13.
(1)36.0
(2)不饱和
(3)A
(4)86.1 750.0
【解析】(1)分析表格数据,可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 g。(2)4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 g,说明此时50 g水中溶解31.95 g硝酸钾达到饱和,此时将30 g硝酸钾固体加入50 g水中,全部溶解,所得溶液为40 ℃时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3)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在20~30 ℃范围内,二者溶解度存在相等的情况,此时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硝酸钾和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选A。(4)分析第一份、第三份实验图示数据,可知温度由60 ℃降到20 ℃过程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为118.4 g-40 g=78.4 g,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0 g,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110.0 g-31.6 g=78.4 g,说明每一份溶液中溶剂水的质量为100 g,根据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0 g,分析第一份实验数据,可知最初第一份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为110.0 g+40 g=150.0 g,即80 ℃时每一份溶液的质量为150.0 g+100 g=250.0 g,m的值为250.0×3=750.0。4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 g,则a的值为150.0-63.9=86.1。
14.如图是工业上合成氨气时涉及的部分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变化Ⅰ中未发生改变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
(2)变化Ⅰ中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变化过程中所涉及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是________(填化学式)。
(4)变化Ⅱ中的“一定条件”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5)变化Ⅰ、Ⅱ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1)氮原子和氢原子 化合反应
(2)1:3或(3:1)
(3)N2
(4)降温(或加压或降温并加压)
(5)变化Ⅰ中有新物质生成,变化Ⅱ中无新物质生成
15.某废旧电路板中含有塑料、锡、锌、金、铜等。如图是实验室模拟回收废旧电路板中铜和金的流程,分析下列问题。[锡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锡(SnSO4)]。
(1)写出锌与稀硫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灼烧铜、金混合物时,发生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
(3)溶液b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
(4)操作X可以采用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_____。
(5)上述流程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
(1)Zn+H2SO4 ZnSO4+H2↑
(2)化合反应
(3)硫酸铜、硫酸
(4)用磁铁吸引
(5)节约资源(合理即可)
16.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是粗盐提纯实验中的蒸发操作。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若停止加热后仍然有飞溅现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乙是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①中测得温度升高,此现象不能作为该反应发生的证据,理由是______________;②中加入酚酞溶液振荡后呈________色,证明反应已经发生;将混合溶液蒸发结晶,得到的白色固体中含有____________(不考虑酚酞的影响)。
16.(1)酒精灯 水分已经蒸干(或加热时因受热不均匀导致局部过热等合理即可)
(2)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 无 氯化钠(或NaCl)
【解析】(1)蒸发时,若蒸发皿中水分已经蒸干后才停止加热或加热时受热不均匀导致局部过热等,都有可能造成液滴飞溅现象。(2)①中测得温度升高,由于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的过程中也会放出热量,故此现象不能作为中和反应发生的证据;②中溶液经振荡后呈无色,说明氢氧化钠已经消失,故能证明反应已经发生,此时溶液中一定含有酚酞、氯化钠,可能含有氯化氢,将混合溶液蒸发结晶,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不考虑酚酞的影响,因此得到的白色固体为氯化钠。
三、实验探究题
17.炉具清洁剂(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钠)是厨房中常用的一种清洁用品,兴趣小组同学对一瓶长期放置的炉具清洁剂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炉具清洁剂的去污原理是:氢氧化钠能与油污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物质,随水流走。
【分析讨论】生活中用洗涤剂除油污与炉具清洁剂除油污的原理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提出问题】该瓶炉具清洁剂的成分是什么?
【知识联想】氢氧化钠置于空气易变质,变质原因是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做出猜想】兴趣小组结合氢氧化钠的变质对该瓶炉具清洁剂的成分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氢氧化钠; 猜想二:碳酸钠;
猜想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进行实验】
Ⅰ.按如图所示组装实验装置,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将一定量该瓶炉具清洁剂加入锥形瓶中,注射器中吸入30 mL稀盐酸。
Ⅲ.将注射器中的稀盐酸平均分6次推入锥形瓶中:每次推入稀盐酸,待不再产生气泡后记录收集气体的总体积(炉具清洁剂中的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忽略其他因素对测量结果造成的影响)如下表:
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收集气体的总体积/mL 0 80 280 x 540 545
表中的数据x=________。
【得出结论】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猜想________正确。
【反思交流】装置B中植物油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为确保人身安全和使用效果,使用炉具清洁剂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
17.【分析讨论】不相同
【知识联想】CO2+2NaOH Na2CO3+H2O
【进行实验】Ⅰ.检查装置气密性
Ⅲ.480
【得出结论】三
【反思交流】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影响实验结果
【拓展应用】避免产品接触皮肤和眼睛(或不能与酸性物质混合使用等)
四、计算应用题
18.为测定某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取三个大小相同的烧杯,分别加入100 g该碳酸钠溶液,向其中滴加不同质量的稀硫酸进行实验,实验中测得的各项数据如下表,请计算: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碳酸钠溶液的质量/g 100 100 100
稀硫酸的质量/g 50 100 150
反应后烧杯中液体质量/g 147.8 195.6 245.6
(1)碳酸钠完全反应时生成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g。
(2)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8.(1)4.4
(2)解:设100 g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Na2CO3+H2SO4 Na2SO4+H2O+CO2↑
106 44
x 4.4 g
=
x=10.6 g
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10.6%
答: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6%。2025 年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初中化学一模测试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一、选择题
1.为系统治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提倡的做法是( )
A. 任意排放生活污水 B. 防治海洋垃圾污染
C. 农业上过量使用化肥 D. 景观用水大量使用自来水
2.《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古人将含碳酸钙的贝壳制成石灰乳,在草木灰(含 K2CO3)的水溶液
中加石灰乳,生成物能除去丝帛污渍。以上反应中不.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3.下列成语的本意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炉火纯青 B. 破釜沉舟 C. 刻舟求剑 D. 立竿见影
4.酸碱中和反应实验多处使用滴管,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5.下列各组溶液既可以用无色酚酞溶液鉴别,又可以用紫色石蕊溶液鉴别的是( )
A. 稀盐酸和稀硝酸 B. 白醋和石灰水
C. 水和稀盐酸 D. 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
6.下图为自来水厂的生产流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混凝剂可使水中的悬浮杂质沉降下来
B. 活性炭可吸附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化学试卷 第1页(共7页)
{#{QQABBYq84gowgAYACQ6rUwWkCQsQkJETLQoGBVCcqAwiQRFIBAA=}#}
C. 投药消毒可杀灭水中的有害细菌和病毒
D. 从水泵中出来的水是纯净物
7.如图所示是物质常见的分类方式,其中 X、Y、Z表示不同的物质类别。下列对 X、Y、Z的
判断正确的是( )
A.化合物、纯净物、单质 B. 纯净物、单质、化合物
C. 单质、化合物、纯净物 D. 纯净物、化合物、单质
8.
乙二醇可用于生产汽车防冻液,其分子的微观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乙二醇的说法正
确的是( )
A. 化学式为 CH3O
B. 相对分子质量为 62
C. 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 1∶1
D. 一个乙二醇分子由 10个元素组成
9.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现象及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鉴别方法 现象及结论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为一氧化碳,
A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闻气味
无味的气体为二氧化碳
pH<7的液体为食盐水,pH=7的液
B 食盐水和蒸馏水 测 pH
体为蒸馏水
硫酸铁溶液和硫酸亚铁 浅绿色溶液为硫酸铁溶液,黄色溶
C 观察颜色
溶液 液为硫酸亚铁溶液
D 碳酸氢钠和碳酸钠 充分加热 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
化学试卷 第2页(共7页)
{#{QQABBYq84gowgAYACQ6rUwWkCQsQkJETLQoGBVCcqAwiQRFIBAA=}#}
物质为碳酸氢钠;无明显现象的物
质为碳酸钠
10.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相关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点对应的溶液中大量存在的微观粒子只有 Na+、Cl-
B.向 c点对应的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会变红
C.a、b、c三点对应的溶液 pH的大小关系是 a>b>c
D.a、b、c三点对应的溶液中水的质量的大小关系是 a二、填空题
11.同学们走访调查,了解到本地家用燃料的变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上世纪 50~60年代多
数家庭以柴草为燃料,60~70年代以燃煤为主,70~90年代以液化石油气和管道煤气为燃
料,发展至今几乎家家户户都通入了天然气。
(1)60~70年代居民使用的燃料主要是煤,将煤加工成蜂窝煤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C3H8),现欲将某燃烧液化石油气的气灶改为燃烧天然气,
需要________(填“调大”或“调小”)进风口(已知: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
同的分子数)。
(3)查阅资料得知:充分燃烧 1 kg煤或 1 kg天然气释放的热量和产生 SO2的质量如图所示:
①天然气代替煤作为家用燃料,除了具有便于管道运输的优点外,据图分析还具有
_______________(写一点)的优点。
②寻找未来燃料对人类发展意义重大。未来能源应具备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写一点)。
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化学试卷 第3页(共7页)
{#{QQABBYq84gowgAYACQ6rUwWkCQsQkJETLQoGBVCcqAwiQRFIBAA=}#}
(1)王安石在《梅花》中写下了“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诗句,从微观的视角来看,“暗香
来”的主要原因是分子很小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早在距今约六千年的半坡文化时期,陶制品上便出现了彩绘。彩绘颜料种类多样,有红
彩、黑彩和白彩等。白彩的主要成分为硫酸钙(CaSO4),其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
(3)《天工开物》中有我国古代炼铁的记载。炼铁的主要原理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其化
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表是 NaCl、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20 30 40 50 60
NaCl 36.0 36.3 36.6 37.0 37.3
溶解度/g
KNO3 31.6 45.8 63.9 85.5 110.0
(1)20 ℃时,NaCl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__g。
(2)40 ℃时,将 30 g KNO3固体加入 50 g水中,所得溶液为__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
溶液。
(3)当温度在____________(填字母)范围内时,可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 KNO3 和 NaCl 的
饱和溶液。
A. 20~30 ℃
B. 30~40 ℃
C. 40~50 ℃
D. 50~60 ℃
(4)80 ℃时,取 m g KNO3溶液平均分成三份,进行如图三组实验:
化学试卷 第4页(共7页)
{#{QQABBYq84gowgAYACQ6rUwWkCQsQkJETLQoGBVCcqAwiQRFIBAA=}#}
根据图示操作分析,a的数值为______,m的数值为________。
14.如图是工业上合成氨气时涉及的部分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变化Ⅰ中未发生改变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
(2)变化Ⅰ中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变化过程中所涉及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是________(填化学式)。
(4)变化Ⅱ中的“一定条件”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5)变化Ⅰ、Ⅱ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某废旧电路板中含有塑料、锡、锌、金、铜等。如图是实验室模拟回收废旧电路板中铜和
金的流程,分析下列问题。[锡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锡(SnSO4)]。
(1)写出锌与稀硫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灼烧铜、金混合物时,发生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
(3)溶液 b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
(4)操作 X可以采用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_____。
(5)上述流程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6.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是粗盐提纯实验中的蒸发操作。仪器 a的名称是_________;若停止加热后仍然有飞溅现
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化学试卷 第5页(共7页)
{#{QQABBYq84gowgAYACQ6rUwWkCQsQkJETLQoGBVCcqAwiQRFIBAA=}#}
(2)乙是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①中测得温度升高,此现象不能作为该反应发生的证据,理由
是______________;②中加入酚酞溶液振荡后呈________色,证明反应已经发生;将混合溶
液蒸发结晶,得到的白色固体中含有____________(不考虑酚酞的影响)。
三、实验探究题
17.炉具清洁剂(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钠)是厨房中常用的一种清洁用品,兴趣小组同学对一瓶长
期放置的炉具清洁剂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炉具清洁剂的去污原理是:氢氧化钠能与油污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物
质,随水流走。
【分析讨论】生活中用洗涤剂除油污与炉具清洁剂除油污的原理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
同”)。
【提出问题】该瓶炉具清洁剂的成分是什么?
【知识联想】氢氧化钠置于空气易变质,变质原因是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做出猜想】兴趣小组结合氢氧化钠的变质对该瓶炉具清洁剂的成分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氢氧化钠; 猜想二:碳酸钠;
猜想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进行实验】
Ⅰ.按如图所示组装实验装置,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将一定量该瓶炉具清洁剂加入锥形瓶中,注射器中吸入 30 mL稀盐酸。
Ⅲ.将注射器中的稀盐酸平均分 6 次推入锥形瓶中:每次推入稀盐酸,待不再产生气泡后记录
收集气体的总体积(炉具清洁剂中的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忽略其他因素对测量结果造成的
影响)如下表:
次数 第 1次 第 2次 第 3次 第 4次 第 5次 第 6次
收集气体的总体积/mL 0 80 280 x 540 545
表中的数据 x=________。
【得出结论】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猜想________正确。
【反思交流】装置 B中植物油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试卷 第6页(共7页)
{#{QQABBYq84gowgAYACQ6rUwWkCQsQkJETLQoGBVCcqAwiQRFIBAA=}#}
【拓展应用】为确保人身安全和使用效果,使用炉具清洁剂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
四、计算应用题
18.为测定某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取三个大小相同的烧杯,分别加入 100 g 该碳酸钠
溶液,向其中滴加不同质量的稀硫酸进行实验,实验中测得的各项数据如下表,请计算:
实验 1 实验 2 实验 3
碳酸钠溶液的质量/g 100 100 100
稀硫酸的质量/g 50 100 150
反应后烧杯中液体质量
147.8 195.6 245.6
/g
(1)碳酸钠完全反应时生成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g。
(2)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化学试卷 第7页(共7页)
{#{QQABBYq84gowgAYACQ6rUwWkCQsQkJETLQoGBVCcqAwiQRFIBAA=}#}2025年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初中化学一模测试
详解详析
一、选择题
1.B
【解析】任意排放生活污水、农业上过量施用化肥会污染水资源,景观用水大量使用自来水会浪费水资源,A、C、D不值得提倡;防治海洋垃圾污染有助于保护水资源,B值得提倡。
2.C
【解析】分析典籍中记载的过程,其中包含的反应有: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氢氧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因此不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故选C。
3.A
【解析】炉火纯青中涉及燃烧,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A符合题意;破釜沉舟是指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这个过程中只是物体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B不符合题意;刻舟求剑是在船上留下划痕,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C不符合题意;立竿见影是光沿直线传播产生的影子,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D不符合题意。
4.A
【解析】胶头滴管要在容器上方垂直悬空滴加液体,A正确;滴管用完后不能直接放在桌面上,否则会造成污染,应直接放回原瓶,B错误;其余选项图解如下:
5.B
【解析】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或中性溶液不会发生颜色变化,遇碱性溶液会变成红色;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遇中性溶液不变色。稀盐酸、稀硝酸均显酸性,都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A不正确;白醋显酸性,无色酚酞溶液遇白醋不变色,紫色石蕊溶液遇白醋变红色;石灰水显碱性,无色酚酞溶液遇石灰水变红色,紫色石蕊溶液遇石灰水变蓝色,因此这两种溶液可用无色酚酞溶液或紫色石蕊溶液鉴别,B正确;水显中性,稀盐酸显酸性,无色酚酞溶液在水或稀盐酸中均显无色,不能用无色酚酞溶液鉴别水和稀盐酸,C不正确;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均显碱性,不能用无色酚酞溶液或紫色石蕊溶液鉴别这两种碱溶液,D不正确。
6.D
【解析】混凝剂具有吸附性,可吸附轻小杂质,加速沉降,A正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B正确;投药消毒可杀灭水中的有害细菌和病毒,C正确;由于前一步进行投药消毒,从水泵中出来的水中溶解有可溶性物质,属于混合物,D不正确。
7.B
【解析】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故X为纯净物;纯净物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Y对应的氢气、镁等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Y为单质,则Z为化合物,B正确。
8.B
【解析】由图示可知,乙二醇的化学式为C2H6O2,A错误;乙二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6+16×2=62,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B正确;乙二醇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个数比为2∶6=1∶3,C错误;一个乙二醇分子由10个原子构成,元素只讲种类不论个数,D错误。
9.D
【解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A错误;食盐水、蒸馏水均显中性,pH=7,B错误;硫酸铁溶液为黄色,硫酸亚铁溶液为浅绿色,C错误;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碳酸钠受热不分解,D正确。
10.C
【解析】b点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的溶质中含有的微观粒子有Na+、Cl-,溶剂中含有的微观粒子为水分子,A错误;c点时稀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酸性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因此向c点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仍呈无色,B错误;a点时,氢氧化钠溶液未反应完,因此溶液显碱性,pH>7,b点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pH=7,c点时,稀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pH<7,即a、b、c三点对应的溶液pH的大小关系是a>b>c,C正确;0点时溶液中的溶剂只有NaOH溶液中的溶剂水,0~b段随着稀盐酸的滴入,反应生成的水和滴入的稀盐酸中的水使溶液中的水的质量不断增大,b点后随着稀盐酸的继续滴入,溶液中的水的质量也在不断增大,增大的水的质量即为加入稀盐酸中水的质量,因此a、b、c三点对应的溶液中水的质量的大小关系是a<b<c,D错误。
二、填空题
11.(1)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调小
(3)①不易造成酸雨(或放出热量多,合理即可)
②可再生(或无污染等,合理即可)
【解析】(1)将煤加工成蜂窝状的目的是可以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加充分。(2)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3H8+5O2 3CO2+4H2O,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 CO2+2H2O,分析化学方程式可知,燃烧相同体积的丙烷和甲烷时,丙烷消耗的氧气更多,故将燃烧液化石油气的气灶改为燃烧天然气时需调小进风口。(3)①分析图中信息可知,充分燃烧等质量的煤和天然气,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更多,因此用天然气代替煤作为家用燃料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进而有利于缓解酸雨的形成,此外燃烧相同质量的煤和天然气,天然气放出的热量更多。②未来能源应具备无污染、可再生、足够安全等特点。
12.
(1)在不停地运动
(2)+6
(3)3CO+Fe2O3 2Fe+3CO2
【解析】(1)诗人在远处闻到梅花香味,是因为梅花花香中含有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向四周扩散,使诗人闻到梅花花香。(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设硫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2)+x+(-2)×4=0,x=+6,则硫酸钙中硫元素化合价为+6。(3)炼铁的主要原理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3.
(1)36.0
(2)不饱和
(3)A
(4)86.1 750.0
【解析】(1)分析表格数据,可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 g。(2)4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 g,说明此时50 g水中溶解31.95 g硝酸钾达到饱和,此时将30 g硝酸钾固体加入50 g水中,全部溶解,所得溶液为40 ℃时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3)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在20~30 ℃范围内,二者溶解度存在相等的情况,此时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硝酸钾和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选A。(4)分析第一份、第三份实验图示数据,可知温度由60 ℃降到20 ℃过程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为118.4 g-40 g=78.4 g,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0 g,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110.0 g-31.6 g=78.4 g,说明每一份溶液中溶剂水的质量为100 g,根据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0 g,分析第一份实验数据,可知最初第一份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为110.0 g+40 g=150.0 g,即80 ℃时每一份溶液的质量为150.0 g+100 g=250.0 g,m的值为250.0×3=750.0。4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 g,则a的值为150.0-63.9=86.1。
14.
(1)氮原子和氢原子 化合反应
(2)1:3或(3:1)
(3)N2
(4)降温(或加压或降温并加压)
(5)变化Ⅰ中有新物质生成,变化Ⅱ中无新物质生成
15.
(1)Zn+H2SO4 ZnSO4+H2↑
(2)化合反应
(3)硫酸铜、硫酸
(4)用磁铁吸引
(5)节约资源(合理即可)
16.(1)酒精灯 水分已经蒸干(或加热时因受热不均匀导致局部过热等合理即可)
(2)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 无 氯化钠(或NaCl)
【解析】(1)蒸发时,若蒸发皿中水分已经蒸干后才停止加热或加热时受热不均匀导致局部过热等,都有可能造成液滴飞溅现象。(2)①中测得温度升高,由于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的过程中也会放出热量,故此现象不能作为中和反应发生的证据;②中溶液经振荡后呈无色,说明氢氧化钠已经消失,故能证明反应已经发生,此时溶液中一定含有酚酞、氯化钠,可能含有氯化氢,将混合溶液蒸发结晶,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不考虑酚酞的影响,因此得到的白色固体为氯化钠。
三、实验探究题
17.【分析讨论】不相同
【知识联想】CO2+2NaOH Na2CO3+H2O
【进行实验】Ⅰ.检查装置气密性
Ⅲ.480
【得出结论】三
【反思交流】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影响实验结果
【拓展应用】避免产品接触皮肤和眼睛(或不能与酸性物质混合使用等)
四、计算应用题
18.(1)4.4
(2)解:设100 g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Na2CO3+H2SO4 Na2SO4+H2O+CO2↑
106 44
x 4.4 g
=
x=10.6 g
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10.6%
答: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6%。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