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六年级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式叙事作品,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当时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之际。这篇课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史料价值。作者抓住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被害后四个重大的事件,通过对事件发展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为读者多角度地塑造了坚强不屈的革命战士和令人敬仰的英雄形象,慈爱淳厚、和蔼可亲的父亲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教学的基本问题是围绕着“作者的回忆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李大钊形象”展开,通过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感受写法、激发情感,逐步推进教学,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通过细节描写(神态、动作、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积累革命题材文学语言表达方式。
思维能力:探究李大钊“忠于革命”的精神内核,通过对比、设问等思维工具,理解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选择。
审美创造:体会“前后照应”“对比”等写作手法的艺术效果,尝试在写作中运用。
文化自信:感悟革命者舍生取义的精神品格,结合当代价值观讨论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研读描写人物的语句,品味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难点
结合社会背景,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课题导入,了解人物
由课题导入,要求学生结合查找到的背景资料,简要地说说你对李大钊的印象。
同学们,你们通过课前的预习,对这篇课文,你一定有不少收获,就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1.课文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你都知道了什么?
预设:女儿李星华回忆16年前自己的父亲李大钊同志的往事。
“回忆录”;作者亲身经历。
2.结合你查找到的资料,谈谈你对李大钊初步印象。
临危不惧、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3.提供关于李大钊的介绍资料。
4.就让我们走进这篇课文,看看女儿的笔下是怎样去讲述父亲的故事?在女儿眼里,李大钊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认识革命战士李大钊的生平,建立起资料中英烈形象与课文中重大事件的联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二: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所写的事件进行概括归纳。
1.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预设: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受审时、被害后这四件事。
在叙述中,又穿插了工友被抓、父亲不愿离开北京等事件。
倒叙的手法。
2.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件事?为什么?
预设:叙述父亲被捕以及父亲受审时明显放慢了叙述速度,父亲被捕时和庭审中的外貌、神态和言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对课文中的事件进行概括和归纳,培养学生整合信息、评价信息的阅读能力。
环节三:研读描写,体会品质
引导学生读课文中的前三次事件,体会李大钊的品质。
组内交流讨论,完成学习单。
1.读读课文中写李大钊的前三次事件——被捕前、被捕时、受审时,说说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
被捕前:每天早出晚归,即使留在家里也是“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烧毁文件;工友被捕后“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坚决不肯离开北京。可以看出父亲全身心投身于革命,面对女儿的疑问,父亲“待了一会儿”含糊地回答,可以看出他对子女的保护。
被捕时:“没有什么,不要怕。”“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勇敢镇静,不怕牺牲的形象。
庭审时:“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有戴眼镜”“从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中,可以看出父亲在这段时间饱受折磨。在家人的哭喊声中,“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面对迫害,他沉着坚毅。对革命的意志感染了妻儿。
小结:从刚才的交流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个爱家人的父亲形象,也能感受到一个全身心投入革命而置生死于不顾的革命者形象,他面对敌人勇敢坚毅,沉着冷静。
2.在这一系列事件中,作者还提到了一些人物,警察、侦探、宪兵、法官,为什么作者要花大量笔墨进行描写呢?这是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结:将敌人数量、态度与李大钊进行对比,更加反衬出李大钊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品格。
3.从朗读中感受不同的人物形象,凸显英雄的形象。
(1)请你有感情地读读这篇课文。
(2)指名读。
(3)引导学生对朗读进行评价,指名谈感受。
【设计意图】突出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也是课文的重点,通过品读课文,引导从具体的人物描写中感受形象。
环节四:总结方法,学习表达
除了你们刚才的发现之外,“对比”描写这一手法在文中还多次运用,你们发现了吗?再次默读课文,找到你发现的几处对比。
这几处对比的使用,引发了你什么思考?
预设:前后态度的对比。父亲烧文件时对“我”态度的含糊、敷衍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的耐心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
忠于革命,事态紧急。
面对敌人,“我”与父亲态度对比。“我”瞪着眼睛,“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态度”。
【设计意图】学生在不同的态度、行为的表现背后,引发思考,从而感受到李大钊崇高的革命精神。
第二课时
环节一:写好人物,聚焦方法
交流:
1.通过上节课的交流和讨论,说说你心里的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大钊是一位沉着勇敢、不怕牺牲的革命者。对革命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经历残酷的刑罚依然坚强。
对待工作严肃认真。
……
2.作者在回忆父亲的文章中,是怎样刻画李大钊这一革命者的形象呢?
引导交流写好人物的方法。
通过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言行描写等方面来刻画父亲的形象。
离不开环境烘托。文中描绘了当时紧张、严峻的局势,表现了父亲遇到的危险越来越近。在这样的形势下,父亲选择了留在北京,体现了父亲为了革命牺牲自己的精神。
要借助一些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这篇课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让学生习得写人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环节二:视角出发,感受情感
1927年,当年还是个孩子的李星华, 跟父亲之间的交流与感情,是多么的不一样。
再读读这篇课文,用“——”画出能体现作者跟父亲之间感情的词语,你从中又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父女之情。
品读动词的运用。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
我也被他们带走了。
思考:可怕且蛮不讲理的军阀对待李大钊和其家人的样子为何完全不同?对待李大钊既“绑”又“拖”,对待他的孩子只是“带”吗?
都是在写父亲看家人的动作。 “瞅”是一种斜眼看;而“望”本义指向远处、高处看,由本义引申指期待、希望。结合法庭审问部分的具体内容,“瞅”,其眼中有尚未完成的革命事业,更有对家人的保护。发现女儿也拥有如同自己一般的智慧和勇敢时,他终于敢大胆看向他们,在其内心也燃起对于李星华,甚至对于革命未来的期盼之情。从“瞅”到 “望”,是一个革命者向父亲形象的转变,二者 慢慢融合,最终走向革命者父亲形象。在磨砺中,作者也在成长。作者在法庭提审时的急中生智与李大钊平日的细心教育密不可分。
通过这一处不同动词的运用,尚还年幼的李星华在当时急迫的情况下,全部心思都在关注自己的父亲,并未顾及到自己。
父亲的安危高于自己。将他人的安危置于自己安危之上,正是革命者的优良品质。这种品质通过李大钊传递到了他女儿身上,体现了革命精神代代相传,更为下文中李星华在庭审时的机智反应做了铺垫。
【设计意图】从文本细节处去感受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感悟文学的语言之美。
环节三:首尾呼应,体会表达
读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你有什么发现呢?
课文的开头与结尾呼应。
重复的叙述,凸显“4月28日”这一天对于我的重大意义,那一天父亲牺牲了,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于父亲的深切怀念。
【设计意图】发现作者的表达特点,帮助学生去整合与评价信息,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环节四:关联资料,感受革命精神
朗读:叶挺《囚歌》。
结合你查找到关于叶挺、李大钊的资料,从上面的交流中能感受到什么?
在感受革命精神的同时,谈现实的意义。
革命者的精神:不畏牺牲,又坚定的理想信念。
革命者的形象:高大、勇敢。
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设计意图】学会资料之间进行关联,提升学生整合与分析的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大钊
仁爱的父亲 崇高的革命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