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吉林省吉林地区普通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中毕业年级第三次调研测试生物学试题说明: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贴好条形码。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相应区域作答,超出区域所写答案无效;在试卷上、草纸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选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3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结合所学分析,下列关于健康饮食的理解不科学的是A.适量摄入膳食纤维,不仅能水解为葡萄糖,还有助于肠道蠕动,预防便秘B.加热烹煮的肉类、蛋类更容易被消化吸收C.长期饮用含糖饮料会增加肥胖、高血压、龋齿、某些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D.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蔬菜和水果中,能增强人体免疫力2. 油橄榄的果实富含脂肪,由其生产的橄榄油有“植物油皇后”美誉,含有丰富的脂肪酸,可广泛用于食品、医药等领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橄榄油的脂肪酸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熔点低,食用时可做冷调油B.苏丹Ⅲ染液处理油橄榄的叶肉细胞,可肉眼观察到橘黄色的脂肪颗粒C.橄榄油食用后,可在消化道内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进而被吸收D.甘油和脂肪酸可在人体细胞内氧化分解,释放能量3. 嫩江流域浅水湖泊一般分为草型(沉水植物为主)和藻型(浮游藻类为主)。研究显示,近年来霍林河下游形成的浅水淡水湖泊因水位提高、鱼类大量繁殖,使草型向藻型转变,引起水华发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湖泊由草型转变为藻型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湖泊中两种竞争关系的鱼类生态位可能完全重叠C.投放捕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可缓解水华对沉水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影响D.通过生态工程构建小型水生人工生物群落,可以去除水中过量的N、P元素4. 下列有关动物细胞培养和胚胎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难度明显高于胚胎细胞核移植B.体外培养的大多数细胞能够悬浮在培养液中生长C.卵裂期胚胎中细胞数目和有机物总量在不断增加D.桑葚胚从透明带中伸展出来的过程称为“孵化”高三生物学试题 第1页 (共8页)5. 基因的概念处于不断修正与完善之中,例如科学家发现某种噬菌体编码两个蛋白质的基因共用了一段序列,提出了重叠基因的概念。下列有关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A.萨顿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具有平行关系B.重叠基因使基因组较小的生物可以编码更多的蛋白质C. HIV 体内 RNA 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贮存了遗传信息D.遗传信息既可以有 DNA 流向 RNA,也可从RNA 流向 DNA6.植物细胞被感染后产生的环核苷酸结合并打开细胞膜上的 通道蛋白,使细胞内Ca 浓度升高,调控相关基因表达,导致H O 含量升高,进而对细胞造成伤害;细胞膜上受体激酶BAK1 被油菜素内酯活化后关闭上述Ca 通道蛋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Ca 通道蛋白能与环核苷酸结合,但不与Ca 结合B.维持细胞Ca 浓度的内低外高需消耗能量C. Ca 亻作为信号分子通过影响基因表达,可能间接抑制H O 的分解D.油菜素内酯是一种植物激素,通过影响酶活性,使H O 含量升高7.人和动物拥有大量同源基因(有共同进化起源,通常在序列和功能上具有相似性),分别将4种动物与人相应的同源基因序列进行比对,相似度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物种 展程猛 小鼠 牛 鸡相仅度 96% 85% 80% 60%A.生物拥有共同祖先最直接的证据是化石B.据表可推断出人和小鼠的亲缘关系比人和牛的亲缘关系远C.变异和选择是不同物种同源基因序列间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D.同源基因序列的相似度能反映物种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8.下列有关外源激素对生物体的调节效应叙述正确的是A.2,4-D使用后,残留量过高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儿童体内,促进其生长发育B.瘦肉精是动物激素类似物,促进畜禽生长并提高肉类营养价值,对人体健康无害C.乙烯利用于果蔬保鲜,长期食用经其处理的果蔬会显著提高人体抗氧化能力D.通过口服甲状腺激素类似物可预防甲状腺激素缺乏引起的头晕、反应迟钝等症状9.松花湖是拦截松花江水,建设“丰满水电站”形成的人工湖。下图为该湖泊中的营养结构示意图,蟹的能量流动情况如下表所示(单位:kJ)。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摄入的能量 38.05同化的能量 11.36我便中的能量 mY 3.81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7.55A.图中的虾、蟹等属于第二、三、四营养级B.表格中的m=26.69,Y代表的是蟹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C.冬天观松花湖雾凇,夏天食松花湖里的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若该系统受到有机氯农药的污染,则体内有机氯农药含量最高的生物是小型鱼类高三生物学试题 第2页 (共8页)10.纤维素是地球上数量较多的可再生资源之一,可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对其加以有效地利用。产黄纤维单胞菌可以合成纤维素酶,常用于纤维素的分解。某实验室利用培养基对产黄纤维单胞菌进行培养、计数和鉴定,欲筛选出优良菌种,鉴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上述培养基含有琼脂,接种时需要使用涂布器B.筛选上述目的菌的培养基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C.可选择菌落3中的目的菌作为优良菌种进一步培养D.若培养时培养基受到污染,则杂菌也一定能合成纤维素酶11.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密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冬小麦秋季播种,低温有利于诱导开花,是对生存环境的一种适应B.光照、温度等物理信息会影响植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C.数罟入洿池会直接降低种群的出生率导致种群密度降低D.中等捕捞(剩余种群数量约 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12.中国网球运动员郑钦文在巴黎奥运会上赢得中国首枚奥运会网球女单金牌。关于网球运动期间发生的内环境变化及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运动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调节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B.大量出汗导致钠盐丢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以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C.大量出汗导致垂体产生的抗利尿激素含量上升D.运动时会大量出汗,可使散热量等于产热量,从而维持体温恒定13.紫草素是一种紫红色萘醌类天然色素(C H O ),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主要在紫草根部产生。下图为紫草素的提取流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将灭菌处理后紫草外植体的1/3-1/2正向插入无菌的培养基中B.过程①的培养基中需添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蔗糖、血清等C.利用上述方法获取紫草素可以保护植物资源D.上述获取紫草素的过程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14.人体产生味觉并调节摄食的相关机制如图,图中“苦味皮层区”和“甜味皮层区”分别能产生苦觉和甜觉,“+”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苦味皮层区”和“甜味皮层区”应该位于大脑皮层B.人在吃苦瓜时感觉越吃越苦,与苦味皮层区通过正反馈作用于脑干有关C.人在吃苦瓜时感觉苦,进而抑制摄食是一个反射过程D.人体摄入苦味和甜味混合食物时感受到苦而不是甜,与甜味感受器被抑制有关高三生物学试题 第3页 (共8页)15.某些植物需要经过低温诱导才能开花的现象称为春化作用,与FRI 和FLC 基因有关。温暖条件下,FRI 蛋白与FLC 基因结合使其表达,抑制植物开花;低温条件下,FRI蛋白在细胞内凝聚成团不与FLC 基因结合,同时通过组蛋白修饰的调整抑制FLC基因的表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春化作用的原理可能是低温通过抑制FRI基因的表达,解除对开花过程的抑制B.组蛋白不是遗传物质,其乙酰化引起的植物表型改变是不会遗传给后代的C.低温条件下,组蛋白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而凝聚成团,FRI蛋白的含量升高D.温暖条件下,FRI 蛋白使FLC 基因的组蛋白乙酰化,促进FLC 基因的表达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16.研究发现,某酵母菌有多条代谢途径,如图所示,据此分析正确的是A.途径一可以释放大量能量,主要以热能形式散失B.途径二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大部分能量贮存在乙醇中C.途径三的存在能增加该酵母菌适应环境的能力D.若利用该菌酿酒,环境条件需要一直控制在通气、酸性17.临床上发现饮食中维生素D(VD)高水平有利于肠道脆弱拟杆菌(B菌)数量增加,为进一步探究B菌会影响机体免疫系统抗肿瘤效果,实验人员利用四组小鼠进行如下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组织 1组 2 题 3组 4 组小鼠 男生重小鼠 肝生型小Ω 野生型小鼠肿瘤彩包饮食 富合宾 VD 的饮食 ② VD 缺乏饮食 VD 缺乏饮食□康度胃 B ④检测肿瘤体积(注:肿瘤移植、口服灌胃B菌的“+”表示进行处理,“-”表示未进行处理;检测肿瘤体积的“+”表示数量,“+”号越多,数量越多。)A.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B.①处应选用野生型小鼠,②处应提供富含高VD的饮食C.3组和4组进行对照说明,维生素D缺乏条件下 B菌不能提高机体抗肿瘤能力D.该实验说明少量增加维生素D 摄入量就能提高机体抗肿瘤能力高三生物学试题 第4页 (共8页)18.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描述的是从一个群落中连续两次抽样所得到的个体属于不同物种的概率,在甲、乙、丙三个不同群落中的8块样地上取样的结果如下,则说法正确的是A.该实验以抽样调查法为基础,需随机取样B.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越高,物种丰富度越高C.图中丙群落所在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更高D.乙群落的数据波动较大,为客观分析,可做长期检测或增加监测样地19.春季是感冒多发季,很多人感染甲流或细菌性感冒,出现高烧、咳嗽、乏力、呕吐等症状,为确诊病原体是否为甲流病毒(遗传物质为单链RNA),通常采用PCR 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鉴定,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呼吸道取样,提取 RNA,先逆转录成cDNA,再进行PCR扩增B. PCR扩增时,引物越短,特异性越强,鉴定时只出现特异性条带C.电泳原理是利用DNA的带电粒子向与它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D.若确诊患者感染甲流病毒,可通过注射抗生素进行治疗20.先天性肾性尿崩症(CNDI)主要与AQP2和AVPR2 基因有关,两基因中任一突变均可致病,其中一个基因位于X染色体。现有甲、乙两个CNDI家系如图(a),两家系部分成员的AQP2基因检测结果如图(b)。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AVPR2 突变引起的CNDI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B.就AQP2基因而言,甲Ⅱ 与乙Ⅰ 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C.乙Ⅱ 产生的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含有0或2个致病基因D.若甲Ⅱ 与乙Ⅱ 结婚,其子代男孩患CNDI的概率是1/3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21.(9分)合理的体育运动能增强青少年体质,还能更好的展现学生应有的风貌。2025年2月17日,吉林省教育厅召开春季开学准备会议,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学校每天至少一节体育课。请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1)长期久坐导致脂肪堆积,脂肪细胞分泌 IL-6(一种细胞因子),引发慢性炎症,与痤疮、湿疹相关。规律运动可减少内脏脂肪,推测 IL-6含量会 ,同时,运动时某些肌肉释放细胞因子(如IL-10),发挥免疫作用,缓解炎症性皮肤病。上述两类物质 (填“属于”或“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高三生物学试题 第5页 (共8页)(2)运动时,心跳呼吸会不自主的加快,主要受 (填“交感”或“副交感”)神经调节。运动后的心情愉悦与多巴胺增多有关,其发挥作用后一般去向是 。(3)资料显示:运动对唾液中溶菌酶活性有增强作用,但运动过剧会降低增强作用。生物兴趣小组进行如下证明实验:请三位同学分别以安静状态、适宜强度运动、剧烈强度运动10分钟,再用无菌棉签蘸取不同受试者的唾液,涂布在长满溶壁微球菌(可被溶菌酶破坏细胞壁)的固体培养基不同区域,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不同组别抑菌圈的直径。①若图中a 组涂布的是适宜强度运动后的同学唾液;d组涂布的是无菌水,则c组涂布的是 。②请指出实验不当之处(一点即可): 。22.(12分)为研究干旱胁迫对大丽花的影响,科研人员检测了4组不同水分供应条件下,大丽花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 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第15天时,各组恢复正常水分供应,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注:CK 组给予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0%(正常水分处理)、LD组给予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5%~60%(轻度干旱胁迫),MD 组给予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0%-45%(中度千旱胁迫)、SD 组给予田间最大持水量的 30%-35%(严重干旱胁迫).(1)水主要以 形式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在 (具体结构)用于进行光合作用。(2)胞间CO 来源一般有两个,分别是 和 ,图中SD组在12-15天时大丽花幼苗的胞间CO 浓度较高的原因是 。(3)由图可知,干旱胁迫对大丽花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是 。(4)SD 组大丽花幼苗净光合速率降低的重要限制因素是 (填“是”或“不是”)气孔导度,判断的依据是: 。(5)大多数植物在干旱条件下,气孔会以数十分钟为周期进行周期性的闭合,称为“气孔振荡”,“气孔振荡”是植物对干旱条件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有利于植物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其原因是 。高三生物学试题 第6页 (共8页)23.(10分)在连续多年过度放牧干扰下,内蒙古高原干旱风沙大,以羊草、克氏针茅为主的典型草场发生退化,冷蒿种群依靠生根分蘖、萌发能力强等特性,抵抗放牧干扰,不断扩展,逐渐形成冷蒿草原。请回答下列问题:(1)群落中的冷蒿与羊草、克氏针茅间存在 关系,在过度放牧胁迫下,冷蒿成为草原的 。(2)研究表明,冷蒿可向环境释放具有化感作用的代谢产物,影响周围植物的正常生长。研究者利用不同浓度的冷蒿茎叶水浸提液处理3种伴生植物幼苗,实验结果见下图。据图分析,冷蒿释放的化感物质对糙隐子草幼苗根生长的影响是 。(3)绵羊对牧草的喜食程度依次为:糙隐子草>羊草>冷蒿>克氏针茅,但在持续过度放牧下,该草场的克氏针茅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被冷蒿替代,糙隐子草成为冷蒿的主要伴生物种。结合(2)的实验分析,对此现象的解释是:①冷蒿通过 繁殖方式增殖,抵抗放牧干扰;②原优势物种的生存空间被挤占,原因是 :③化感物质对糙隐子草幼苗根的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可以在冷 草原上较好生长。(4)目前退化草场治理的主要措施中,草种补播简单有效。结合上述研究,为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该区域补播的草种应具有哪些特点 (答出两个方面)。24.(12分)香味性状与抗病性状是优质水稻的重要特性,且两对性状独立遗传。无香味(A)对香味(a)显性,抗病(B)对感病(b)为显性。科研人员进行一系列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用纯合抗病植株作母本与纯合感病进行杂交,在F 中偶尔发现某一植株具有感病性状。从可遗传变异的角度分析,推测变异来源可能是 、 或表观遗传。(2)用无香味感病与无香味抗病植株杂交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则两个亲代的基因型是 。上述杂交的子代自交,后代群体中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所占比例为 。(3)用化学诱变剂处理野生型水稻,筛选抗病植株,得到红褐斑点叶隐性突变体 S 和抗病植株黄褐斑点叶隐性突变体: 检测发现,突变体 和S 中基因 D 的序列均发生改变,S 在位点a 发生了改变(记为 在另一位点b发生了改变(记为D )。则基因D、D 、D 互为 ,若基因之间的显隐关系为 用突变体S 和S 杂交,预期结果是 。高三生物学试题 第7页 (共8页)(4)将纯合的有香味野生型叶水稻与纯合的无香味红褐斑叶水稻突变体 S 杂交,获得F 后将其自交,观察并统计F 表型情况。若F 性状分离比为有香味野生型叶:无香味野生型叶:无香味红褐斑叶=1:2:1,请在下图中的染色体相关位置标出F 植株细胞中A/a和D/D 这两对基因的位置。25.(12分)大刍草是玉米的原始祖先,具有较强的抗病抗逆特性,为玉米育种提供了原始的遗传材料。研究发现大刍草基因组中有一个 D 基因仅在体细胞(2n)和精子中正常表达,在卵细胞中不转录。为研究 D 基因表达对卵细胞的影响,科研工作者设计了如图实验。据图回答:(1)D基因在大刍草卵细胞中不转录,可能卵细胞中D基因的 (结构)出现问题,从而无法启动转录过程。(2)按如图所示,将重组的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农杆菌前,先用 处理农杆菌细胞,使其处于一种 的生理状态。(3)让农杆菌侵染大刍草愈伤组织,在愈伤组织培养基中需添加 和 ,以便筛选导入融合基因的植物细胞。(4)为确定大刍草基因组中B基因与育性相关,研究者用转基因技术进行一系列实验,将一段 T-DNA插入到 B基因中,致使该基因失活,记为b,再进行杂交。为方便确定实验中的子代植株的基因型,研究者据 B 基因、T-DNA 的序列设计了3种引物,如图所示:具体操作时,提取待测植株的总 DNA,分别用“引物Ⅰ+Ⅲ”组合及“Ⅱ+Ⅲ”组合进行PCR,检测是否能扩增(完整的T-DNA 过大,不能完成PCR扩增)。推测结果:如果引物“Ⅰ+Ⅲ”组及“Ⅱ+Ⅲ”组进行PCR均可完成扩增,则植株的基因型为 ;如果 ,则植株的基因型为 BB;如果 ,则植株的基因型为 bb.命题、校对:高三生物学核心组高三生物学试题 第8页 (共8页)说明:1.每个错别字1分,不重复扣分。吉林地区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中毕业年级第三次调研生物学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 (每题2分,共30分)1-5 ABBAC 6-10 DBDBD 11-15 CDCDD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6ABC 17 BC 18ABD 19AC 20ABC三、非选择题(5个小题,共55分)21. (9分,除特殊说明外,每空2分)(1)减少 (或下降、降低等)(1分) 属于 (1分,唯一答案)(2)交感(1分,唯一答案) 回收到前膜或被降解 (一个1分)(3)①安静状态的同学的唾液② A:应选同一个同学不同状态的唾液 (或应增设组别,取平均值)(属于无关变量的控制)B:应测量菌落直径与抑菌圈直径,取二者比值。(意思对即可)(从因变量改进---检测指标的改进)C:应先测所有同学安静状态的唾液,再分别测不同状态的唾液(科学性上说,增设自身前后对照)(不当之处从以上哪个方面说均可,意思对即可,不设1分。)22. (12分,除特殊说明外,每空1分)(1) 自由水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2) 细胞呼吸作用(释放) 从外界吸收(这两个空无顺序)说法1:SD组气孔导度下降(1分),从外界吸收的CO 减少,但净光合速率下降更快。说法2:严重干旱使气孔关闭,细胞呼吸CO 持续产生无法释放(1分),同时细胞净光合速率下降,消耗二氧化碳减少。(2分,采分点有比较意识,只答净光合速率1分)(3) 干旱胁迫导致大丽花幼苗的净光合速率下降,而且干旱胁迫越严重,净光合速率下降越多(2分,注意:只写出干旱胁迫导致大丽花幼苗的净光合速率下降给1分;写出干旱胁迫越严重,净光合速率下降越多,给2分)(4)不是 SD组的气孔导度下降,但是胞间CO 浓度并未下降(采分点:胞间( 浓度)(5)既能降低蒸腾作用,又能保证( 的供应(2分,蒸腾1分,二氧化碳1分)23.(10分,除特殊说明外,每空2分)(1) 种间竞争 (1分,只写竞争不给分) 优势物种 (优势种)(1分)(2)对糙隐子草幼苗根的生长,浓度低时有促进作用,浓度高到一定程度有抑制作用(2分,只简单写成低促高抑四个字不给分)(3) ①无性(或无性生殖)②冷蒿通过释放的化感物质抑制克氏针茅幼苗根的生长 (第1个采分点是化感物质,第2个采分点是抑制克氏针茅幼苗根的生长。两个都全才能2分,没有半对)(4) 能抵抗(或耐受)环境中的化感物质;能适应当地气候及土壤条件;当地放牧牲畜喜食(2分,3点答出2点即可,每点给1分,其他答案合理也可)24. (12分,除特殊说明外,每空2分)(1) 基因突变 或 染色体变异(片段缺失)(各1分)(2) Aabb、AaBb 3/64(3) 等位基因(或复等位基因) 红褐斑点叶(4) 见右图25.(12分,除特殊说明外,每空2分)(1) 启动子(1分)(2) Ca (或 CaCl ) 可以吸收外源D NA(或周围环境中的D NA或 感受态)(3)荧光素、潮霉素(2分,1空1分,无顺序)(4) Bb(1分)仅“Ⅱ+Ⅲ”组能完成扩增仅“Ⅰ+Ⅲ”组能完成扩增附:部分选择题解析14. 【答案】: D【命题意图】本题借熟悉的生活情境,考查学生识图能力、概念辨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解析】分析题意,苦味物质刺激苦味感受器产生兴奋通过神经传号到大脑皮层苦味皮层区产生苦觉,并抑制脑干甜味中枢,甜味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甜味皮层区,故哺乳动物在摄入苦味和甜味混合食物时通常只能感受到苦而不是甜。【详解】A、机体的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正确;B、吃苦瓜时感觉越吃越苦,与苦味皮层区通过正反馈作用于脑干有关,B正确;C、从图分析人感觉苦,是经历感受器产生的,经神经中枢传递兴奋,最后作用于效应器产生抑制摄食的行为,经过完整反射弧,是一个反射,C正确;D、苦味物质刺激苦味感受器产生兴奋通过神经传导到产生苦觉,并抑制脑干甜味中枢,甜味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甜味皮层区,故哺乳动物在摄入苦味和甜味混合食物时通常只能感受到苦而不是甜,D错误。15.【答案】: D【命题意图】本题借熟悉的生活情境,考查学生识图能力、概念辨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解析】温暖条件下,FRI蛋白与FLC基因结合,组蛋白的乙酰化、泛素化,FLC基因表达,抑制植物开花。低温条件下,FRI蛋白在细胞内凝聚成团不与FLC基因结合,组蛋白去乙酰化、去泛素化,组蛋白甲基化修饰位点发生改变,抑制FLC基因表达,从而解除对植物开花的抑制。【详解】A、低温条件下,FRI 蛋白在细胞内凝聚成团不与FLC基因结合,同时通过组蛋白修饰的调整抑制FLC基因的表达,从而解除对开花过程的抑制,A错误;B、低温条件下的组蛋白去乙酰化、去泛素化并且不同位点进行甲基化修饰,FLC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说明组蛋白的乙酰化能促进该基因表达,表观遗传可以遗传,B错误;C、低温条件不影响组蛋白的氨基酸序列,FRI 蛋白在细胞内凝聚成团不与FLC基因结合,使组蛋白去泛素化,但无法推FRI 蛋白的含量升高,C错误;D、温暖条件下,通过组蛋白修饰的调整促进FLC基因的表达,抑制植物开花,D正确。16. 【答案】: ABC【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对酵母菌不同代谢途径的理解及其适应环境能力的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概念模型的识图和分析能力,属于基础性、应用性试题。【解析】途径一表示的是酵母菌的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过程,第三阶段释放大量能量,其中大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必一P93)。A正确。途径二表示的是酵母菌在无氧酸性条件下产酒精的无氧呼吸第二阶段过程,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葡萄糖分子中的大部分能量则存留在酒精中 (必一P94)。B正确。途径三表示的是酵母菌在无氧碱性条件下产甘油、乙醇、乙酸和二氧化碳的过程。该过程产生的乙酸可以中和环境中的碱性条件,使酵母菌更好的适应环境。C正确。利用该酵母菌进行酿酒,环境条件应该控制为先通气后密闭(选三P7)。D错误。17. 【答案】: BC【命题意图】通过实验设计考查学生对变量控制及结论推导的能力。该题有综合性、探究性。【解析】免疫防御是机体排出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选一P69)。A错误。1组(富含VD+无B菌)与2组(富含VD+无B菌)对比,说明说明B菌在富含VD时有效。3组 (VD缺乏+无B菌)与4组(VD缺乏+有B菌)对比,说明B菌在VD缺乏时无效。遵循单一变量原则。B正确。C正确。该试验没有在少量VD的条件下进行探究,无法得出少量VD对机体免疫的影响。D错误。18. 【答案】: ABD【命题意图】考查学生生态调查方法的理解及对曲线信息的获取能力。具有应用性和综合性。【解析】抽样调查 (检测)方法中,要保障抽样的随机性(选二P2)。A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越高,代表抽取到不同物种的概率越大,群落中的物种数目就应该越多,丰富度越高。B正确。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图中丙群落并非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最高的,丰富度不是最高,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无法判断,不能说明其抵抗力稳定性更高。C错误。结合图示分析,乙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化剧烈,联系取样具有随机性的特点,分析可能需要进一步增加取样点,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加研究的科学性操作性。D正确。19. 【答案】: AC【命题意图】考查PCR技术流程及电泳原理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还有引导正确的生活态度的作用,提高面对实际生活问题--生病的处理办法,要注意先验血再用药的解决能力。该题有一定的基础性和应用性。【解析】用于PCR的引物长度通常为20~30核苷酸(选三P77)。引物越短,特异性越弱。B错误。抗生素往往用于治疗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疾病,对于甲流病毒引起的感冒应选择抗病毒药物。D错误20.【答案】: ABC【命题意图】本题借基因电泳检测增加伴性遗传的难度,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解析】由图 (a)遗传系谱甲乙两个CNDI家系的遗传特点:父母正常所生的孩子有患病的个体可知 (无中生有),该病属于隐性遗传病。图(b)是对两家系部分成员的AQP2基因检测结果,由于甲I1和甲I2均为杂合子,可知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AQP2突变引起的CNDI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题干给出“其中一个基因位于X染色体”,则基因AVPR2突变引起的CNDI 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A正确。就AQP2基因而言,甲Ⅱ1的基因型可以是纯合子(用BB表示),也可以是杂合子(用Bb表示),由于甲I1和I2,基因型都是 Bb,则所生的正常孩子BB的概率为1/3,Bb的概率为2/3,由图(b) 可知, 乙I1基因型为 Bb,B正确。由于图 (b)中甲Ⅱ2只在探针2的位置有条带,可知探针2位置是基因AQP2的隐性突变基因(用b表示),探针1位置是基因AQP2的正常基因(用B表示),由于乙Ⅱ2为CNDI患者,则其X染色体上应有基因AVPR2的隐性突变基因(用a表示),则乙Ⅲ2的基因型为BBX°Y,其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有两种类型BBX°X°和BBYY,C正确。甲Ⅱ3的常染色体基因型为1/3BB,2/3Bb性染色体基因型为X^Y,乙Ⅲ1常染色体基因型为1/2BB,1/2Bb,性染色体基因型为 ,若甲Ⅱ3与乙Ⅲ1结婚,其子代男孩 bb的概率为2/3*1/2*1/2*1/2=1/12, X° Y 的概率为 1/4, B-X Y的概率为11/12*3/4= 11/16, 患CNDI的概率是5/1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