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诗意人生千古秋情别样愁——《登高》《声声慢》联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的第三单元“诗意的人生”。本单元所选课文属“文学阅读与写作——古代诗歌”学习任 务群, 以传承文化基因、提高思想修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为主要宗旨。所选 8 首诗歌都是围绕“生命的诗意”的主题展 开的,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不同体式的诗词风格,体验古人的生活感悟、人生态度以及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提升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教学内容以古代诗词为主,涵盖了从汉魏到宋代的经典作品,时间跨度大,风格多样,内容丰富。这些诗词不仅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情感。古代诗歌的阅读与写作,阅读与理解是基础,在阅读中“认 识我们文化生命的存在方式,理解这种存在方式具有怎样言 语方式、艺术方式、审美方式,这种方式背后有怎样的信念、 有怎样的价值观,以及这些共构而成的文化逻辑。”在读的 基础上,最终学习成果的呈现是写出文学短评。曹操的《短歌行》:通过宴会上的歌唱,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描绘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向往。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梦幻般的描写,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追求自由的精神世界。杜甫的《登高》:以壮丽的秋景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家国兴亡的感慨和个人命运的悲叹。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通过琵琶女的演奏和诗人的自述,揭示了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的无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个人壮志未酬的感慨。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怀古伤今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收复中原的渴望。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词人孤独寂寞的心境和对逝去生活的无尽怀念。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基础和鉴赏能力,对古代诗词有一定的兴趣和认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他们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也进入了一个更为深入和系统的阶段。特别是在古诗词的学习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鉴赏能力,这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前提。由于古代诗词语言凝练、意象丰富、情感深沉,学生在理解和鉴赏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在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上,学生可能还缺乏深度和广度,导致他们在理解某些诗文时难以准确把握其历史和文化内涵。在艺术特色分析方面,学生可能还缺乏系统的分析和鉴赏方法,无法深入挖掘诗文的艺术魅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有待提升,他们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诵读、讨论、探究等多种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三、课时目标“自古逢秋悲寂寥”,秋情之叹,是千古文人的共鸣,亦为中华诗歌史上久唱不衰的一大母题。在这个母题之下,佳作频出,各有千秋。《必修(上)》的第三单元正好入选了杜甫的《登高》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同抒秋情,共叹悲愁,却风格不同,愁态各异。然而,高中学生因人生经历不足,读诗经验有限,在鉴赏诗歌时,经常陷入思维定式,将诗情以贴标签式的方式加以解读,难以明了诗歌中的精妙之处。这堂课旨在通过一诗一词的联读比较,从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和体裁差异这三方面加以探究,带领学生深入诗歌细节,体味杜甫和李清照在诗情表达时的独到才思。课例选取的是第七课时登高和声声慢联读精读《登高》和《声声慢(寻寻觅觅)》,聆听漂泊之人的低声吟唱----浊酒清酒品千愁核心素养目标:1.通过几个小环节的设置,引导学生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从而了解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文化自信、语言运用)2.通过文本细读法与情境创设法,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感悟诗情,探寻杜甫和李清照的愁源,理解他们的愁情。(思维能力)3.通过《登高》和《声声慢》的比较分析,既感受文人同抒秋情时所产生的跨越时空的精神相契,又感悟不同个体、不同性别、不同体式所带来的诗歌情感表达的差异,同时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万千气象与参差多态。(审美创造)教学重难点1.通过文本细读法与情境创设法,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感悟诗情,探寻杜甫和李清照的愁源,理解他们的愁情。2.通过《登高》和《声声慢》的比较分析,既感受文人同抒秋情时所产生的跨越时空的精神相契,又感悟不同个体、不同性别、不同体式所带来的诗歌情感表达的差异,同时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万千气象与参差多态。四、学业评价任务设计(一)过程性评价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情况、合作态度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诵读评价:对学生的诵读能力进行评价包括发音准确性、节奏掌握、情感表达等方面。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包括作业的质量、数量、创新性等方面。(二)总结性评价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测试内容应涵盖本单元的所有知识点和能力要求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作品展示评价:鼓励学生创作与诗词相关的作品如仿写、改编、绘画等并通过展示和评比的方式进行评价。作品展示评价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欲。五、大任务活动和作业设计导入环节:《登高》对话《声声慢》(一)求同寻缘,引导学生比较概括这两首诗词的共通之处,初步理解联读原因。活动一:因声求气品诗韵请找出两首诗词中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字眼(诗眼)梳理诗词的韵脚,分析音韵与诗人情感的关系,并填写表格。诵读叠词句,感受两首诗词在音韵的差异。(可参考的角度:响度、强弱、开合、韵脚、尾音长短…)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小结:杜诗句声响音强,气势磅礴,嘴型打开,尾音悠远;李词句音弱低回,气若游丝,嘴型闭合,尾音短促。(板书音韵上的不同:《登高》洪亮悠远,《声声慢》幽微低回。)提问与铺垫:两首诗词同抒秋情,共叹悲愁,却风格不同,愁态各异。何故?个体差异:千古秋情,一“愁”多态活动二:知人论世探诗情过程设计:1.(横向差异)根据杜甫和李清照的生平线,分析两首诗词的“愁源”。展现杜甫和李清照的生平线比照图,引导学生知人论世,进一步理解诗歌中的愁情。进而总结杜李两人其实在生平上也有不少共鸣点,但在愁情的表达上依然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试着从情愁(杜知音之死,李丧夫之痛)、时愁(杜困顿之悲,李沦落之苦)和国愁(杜动荡之怨,李亡国之恨)三个角度加以具体分析。可以着重讲讲分别影响他们一生的政治事件:安史之乱与靖康之变。2.(纵向差异)比较分析李清照早期作品(以《一剪梅》和《醉花阴》为例)与《声声慢》的“愁态”:(1)“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与“雁过也,却是旧时相识”(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与“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性别差异:有理之悲,无理之愁活动三:缘景明情觅诗境过程设计:1.根据世界著名的两性关系学家约翰·格雷的心理学理论,让学生简单探讨男性与女性在思维方式与价值观上的性别差异。根据约翰·格雷的心理学理论,可以得到:(1)从思维方式上来看:男性注重理性思考,逻辑思维思考问题,思维偏直线型,他们的全局观念,关注点就是结果;女性注重感性思考,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2)从价值观来看:男性更注重追求社会性的财富、地位、权势、尊严等等;女性更注重追求精神生活和情感交流上的享受,她们全情投入感情世界,对情感世界极其敏感。2.四人小组合作,根据意象、意象的组合方式以及意象与情感的关系,来探讨两首诗词中隐藏的性别特征。此环节先教师示范,再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每个组挑选代表发言。小组发言完毕,其他小组可以另起角度,也可以对上一组的观点进行补充。此环节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对文本进行细读,在此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情景再现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展开想象,领会诗意,感悟诗情。老师示范(以“酒”为例):《登高》中的“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戒酒的原因,一因“百年多病”需戒酒休养,二因“潦倒”困顿须戒酒节源。主客观原因双线并进,体现诗人理性之诉,使读者无可辩驳。《声声慢》中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好酒人士,所饮之酒又岂会是淡酒,明明是自己愁思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怨酒淡,怪风急,女性的任性尽显无疑。其他可探究的角度:(1)诗人的视角是不同的,《登高》是登高望远,攒簇千里,目之所及是滚滚长江的汹涌之状,满林落木萧萧之象,是壮阔的,浩渺的,视线是发散的。《声声慢》是“守着窗儿”,目之所及仅仅窗前一隅,景观有限,角度有限,景更多的是主观之景,象更多的是心灵之象,视线是凝聚的。体裁差异:诗以言志,词以言情1.引导学生比较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感受同出李清照之手,诗与词的风格差别。相对比《声声慢》的婉约、含蓄、细腻,《夏日绝句》则体现出了李清照的丈夫气,直抒胸臆,傲然不屈,满诗的英雄气概与凛然正气。从而得出一诗一词的第三个差异——体裁差异。2.通过素材对接,引导学生了解诗词在体裁上的差异:诗以言志,词以言情。因此,常有诗庄词媚之说。知识扩展:从功能看:诗言志,适合于表达时代社会人生的重大课题,而多叙述议论的教化功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词专言情,尤宜于抒发自我的感情。从内容看:诗多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沉浮为主;词则多写男女爱情、相思离别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从形式看:诗的句式相对整齐,词的句式不整齐。诗尤其是格律诗在押韵平仄和对仗上均有规定,而词就自由灵活很多,没有统一的要求。与音乐的关系看:中国古代把不合乐的叫诗,合乐的叫歌,统称为“诗歌”。但诗最终和音乐分离。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的最基本特征,是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六、课堂总结在不同的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不同的人生状态,不同的价值观选择,不同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世界,不同的诗歌风格和审美追求。“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幸福和痛苦深深地扎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俄国文学评论学家别林斯基结语:我们读诗,需静心,需走心,破除标签化,破除刻板印象;我们读诗,要贴着诗人去读,贴着生平去读,贴着性别去读,贴着体裁去读,贴着生命的参差多态去读。时光千年走马,诗人已然逝去,但诗心依旧可寻。愿我们今后都能以真心品诗心,用共情化诗情。板书设计千古秋情别样愁——《登高》《声声慢》联读教学设计吟咏诗韵感知诗意的生命作业设计1.背诵《登高》《声声慢》两首古诗词。2、比较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感受同出李清照之手,诗与词的风格差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